古代造紙的過程 現在造紙的方法

2020-12-16 中國紙業網

古代造紙的過程 現在造紙的方法


古代造紙方法

以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之竹紙製造方法為例,作為介紹。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

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並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蕩料入簾

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並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於竹簾上面,其餘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 覆簾壓紙

然後將簾反覆過去,使溼紙落於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複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溼紙疊積上千張,然後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乾

將溼紙逐張揚起,並加以焙乾。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後,溼紙逐

現代造紙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製漿、調製、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1.製漿的過程 製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製漿法、化學製漿法和半化學製漿法等三種。

2.調製過程紙料的調製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一般常見的調製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 a. 散漿 b.打漿 c.加膠與充填。

3.抄造過程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捲紙、裁切、選別、包裝,故一般常見之流程如下: a.紙料的篩選 將調製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b.網 部 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布和交織。c.壓榨部 將網面移開的溼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溼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d.烘 缸 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溼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 - 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溼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e.卷 紙 由捲紙機將紙幅捲成紙卷 f.裁切、選別 包裝:取前面已捲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剔除有破損或汙點的紙張,最後將每五百張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相關焦點

  • 四連碓造紙作坊 古代造紙的「活化石」
    被譽為古代造紙「活化石」的四連碓造紙作坊,建在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的一個山區小鎮——澤雅。 記者應邀到這裡採訪。出溫州市區不久,汽車進入了山區公路。隨著公路的延伸,記者被層林盡染、溪水淙淙的山野風光所陶醉。來到澤雅,記者看到漫山遍野的樹木竹林青翠欲滴,奔流的溪水也顯得更加清澈。
  • 古代是如何造紙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洋縣蔡倫紙文化博物館內,仍然保留著蔡倫古法造紙流程。今天就向大家介紹古代造紙的全過程。 這樣的條件,在古代可不是什麼地方都有。植物纖維造紙在蔡倫的發明下應用而生。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
  • 一組國畫詳盡描繪造紙流程,用藝術和歷史視角來講述造紙過程
    實際在西漢就出現了類似於造紙的工藝,同中國古代另一領域有很大裝系統,中國的蠶絲業非常的發達,但是在繅絲時會產生惡繭、病繭等,但是古代人們並沒有直接扔掉,而是用漂絮法製取絲綿,絲綿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好的絲會織成絲綢做衣服,但是這些「下角料」可以抽出來絲綿做冬衣的填充物或者做蠶絲被子。為什麼不用棉花?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臺南企業顛覆傳統造紙方法 改用石頭造紙(圖)
    臺南市長李孟諺參觀石頭如何變成紙張的過程。(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4月25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龍盟科技利用石頭造紙的科技,減少資源浪費及對環境的破壞,被視為是未來造紙工業新潮流,臺南市長李孟諺也專程拜訪,強調為活絡臺南產業經濟,市府依據產業創新條例積極提升市政府服務效能,協助民間投資開發,為市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 探訪蔡倫墓祠 近距離接觸古代造紙工藝
    探訪蔡倫墓祠 近距離接觸古代造紙工藝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魏鑫  2014年04月08日16:22 距離漢中市洋縣城東10公裡的龍亭鎮有一處陵園,古柏參天,殿宇櫛比,碑石林立,風景秀麗而幽靜,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長眠在此。
  • 和李子柒的古法造紙相比,現代造紙工藝易中有難
    比如活字印刷,專門花了小半年時間去學,再比如手工造紙,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傳統的古法造紙有著一套完善的生產工序,抄一張紙要費72遍「功夫」。手工造紙的生產工序分為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乾、焙紙。每一步都有規定的時間,不同的原料也有不同的製作時間,每一步都不能少,也不能偷工減料。
  • 朱根榮:中國造紙裝備的發展過程及思考
    第二件值得回顧的大事:1993 年3 月輕工業部改為輕工總會,中國輕工行業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國造紙工業也因此成為最早進入市場經濟的行業之一。這個轉型過程,也為中國造紙裝備企業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期間,在中國輕工總會的統一規劃和領導下,通過引進、消化、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以及國家對造紙行業專項貼息貸款等政策的支持,培養了一批中國骨幹造紙裝備企業。
  • 造紙廢水處理詳解 製漿造紙廢水處理與資源化
    現在幾乎所有的造紙廠造紙車間都採用了部分或全封閉系統以降低造紙耗水量,節約動力消耗,提高白水回用率,減少多餘白水排放。但這種方法分離出的木素灰分高,雜質多,利用困難。且這種工藝用酸量大,成本高,設備腐蝕嚴重,易造成酸洩漏事故,危害後續生化處理單。利用煙道氣酸析黑液是近年來處理黑液的另一種方法。對蒸煮黑液進行煙道氣酸析,其酸析過程兼具強酸和弱酸酸析的特點,淨化效果可達到硫酸酸化法的水平,而終點pH值卻較硫酸法高2~2.5個pH值,極大地減輕了二次酸性廢水的汙染。
  • Double A造紙過程??零浪費??
    來自泰國的影印紙品牌Double A務求在生產過程中做到「零浪費」,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木屑、汙水及汙泥等「廢物」,在經過處理後化為電力、清潔用水及種植的土壤,再次轉送到生產上,節省成本之餘,也能保護環境,相得益彰。Double A品牌高級副總裁迪拉威(Thirawit Leetavorn)稱,未來希望繼續將可持續發展的訊息傳遞到每位消費者。
  • 【紙簡介】紙的歷史與發展過程 造紙術、紙的發明
    【紙簡介】紙的歷史與發展過程 紙的發明 一、紙的歷史與發展過程 紙,用植物纖維製造,能任意摺疊用來書寫的非編制物。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紙漿紙。 用植物纖維製成的薄片,作為寫畫、印刷書報、包裝等。有別於糹氐,糹氐為動物纖維「絲滓」。紙張:紙的總稱。
  • 漸行漸遠的古法造紙
    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寧波市溪口棠雲,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據記載寧波市溪口棠雲從明代的正德九年(公1514年)開始這裡就有了大規模的造紙,鼎盛時這個村有操紙槽300多個,按每個槽一天生產1000張紙計算,一天這裡可以生產300萬張紙,可見規模之大,而且這裡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源汁原味的造紙方法。
  • 從《慶餘年》的紙張說起,談談古代造紙所用的原材料
    劇中說到的稻草、桑等輔料確實都能夠為造紙所用,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的製造,首在於料」,今天我們就簡單了解一下中國古代造紙所用的原材料的發展以及傳承特點。
  • 理文紙業工廠內部拍攝,造紙過程令人嘆為觀止
    本網8月20日訊 衛生紙對現代生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然而在人類文明的漫長歷史中,每個時代,甚至每個人都有他自己保持清潔的方法。衛生紙,主要是供人們生活日常衛生之用,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紙種之一。為了使衛生紙柔軟,通常利用機械方法使紙產生皺紋,增加衛生紙的柔軟度。
  • 造紙基本知識A~Z 這些造紙知識你了解嗎?
    H Hydrogen bonds (氫鍵) :在造紙系統和紙產品中,氫鍵不屬於普遍類型的化學鍵,但對於造紙系統和紙產品來說,氫鍵絕對重要,氫鍵是一種氫原子和某個基團形成的共價鍵,在造紙過程中一般是和氧。在造紙過程中氫鍵一般存在於生料、水和可能形成氫鍵的地方,在紙產品中,氫鍵普遍存在於纖維之間、纖維和澱粉等添加劑之間,並可以給紙張一定的強度。
  • 西安市長安區手工造紙作坊探訪(圖)
    曾經為炎黃子孫所驕傲的古代造紙工藝,在這個飛速發展與變革的年代似乎已被人們遺忘,「世界紙根在中國,中國紙根在長安。」近日,記者走進「灃出紙,水漂簾」的北張村———   3月14日,記者偶然得知,在西安市長安區的幾個村落裡,還保留著從一千多年前流傳至今的古代手工造紙工藝。帶著幾分好奇和虔敬,記者踏上了探訪古造紙工藝之旅。
  • 非遺廣東|「造紙術的活例證」——古法造紙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 走進丹寨石橋村——探訪古法造紙工藝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而利用樹皮為原料造紙,在我國更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後漢書·蔡倫傳》已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記載。熱而在史籍中對樹皮為原料造紙的方法卻記載很少。可在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我國古代造紙的民間工藝。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製作工藝屬唐代造紙工藝,它是石橋苗族先民借鑑漢民族的造紙技術,利用當地豐富構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為原料製作的。傳說石橋造紙源於蔡倫 。因此,石橋村造紙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擇吉日舉行盛大活動來祭祀造紙鼻祖蔡倫。
  • 造紙術是四大發明,而古代怎麼手工造紙?存千年而不朽的藝術珍品
    最初,人們造紙的原料主要是破麻布和構樹皮等。可是,你知道古代的紙,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在甘肅東南部,隴南市西和縣,西漢水邊,群山環抱之地,古老的造紙法在此綿綿不絕。這裡仍然有著延續千年的民間手工造紙,被人們譽為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
  • 20世紀30年代中國農村一個造紙作坊的原始生產過程
    被稱為四大發明之一的中國造紙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了巨大地推動作用,但直到近代,外國機器製造的紙才傳入了中國,並且正在迅速地取代那些粗糙的土紙。然而舊的造紙方法在偏僻的農村裡依然還存在,用以製造土紙最常用的原材料是稻草、毛竹、桑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