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安10個親戚3個姓陳!惠安第一大姓陳氏起源與分布!

2021-02-22 惠安生活網

  惠安陳氏概述
  
  惠安(歷史上曾雅稱螺陽)陳氏2003年人口約13萬,約佔當時全縣人口七分之一,為惠安第一大姓。分布在全縣16個鄉鎮近 400個自然村。郡望潁川,堂號(丁或燈號)有湘鄉德仁堂、潁水、太丘、涵江、玉湖、侯卿、積慶、依樓、琅玕、飛錢、安樂、呂蘭、龍山、官山、鳳洋、梅巖、三君、北溪、福全、錦芳、銀江、清江、長春、玉澗、河東、大義、世科水竹、江州義門、理學忠諫。按來源派系分,有將軍(北廟)派、太傅(南院)派、涵江(興化)派、飛錢派、江州義門派等,當地尚有三鄉陳、四腳陳、五陳、頂十九陳、下十九陳、下井陳、南門陳、順興陳等俗稱,均屬舜裔更是漢太丘長陳寔公後裔。

  

  一、將軍派
  
  唐總章二年( 669),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兵三千多人前往討伐閩南少數民族動亂。陳政於儀鳳二年( 677)死於軍中,由他的兒子陳元光代替領兵。陳元光,字廷鉅,號龍湖,唐顯慶二年( 657)二月十六日生,自幼勤奮好學,精通經史兵法,父歿襲職。陳元光在治漳期間,頗有政績,深受漳州百姓的愛戴,被尊為開漳聖王,為「北廟」始祖。陳元光是舜 102世孫,其祖陳克耕曾任隋朝的中郎將懷化將軍,曾祖陳欲得(譜稱果仁公)曾任戶部尚書,上四世祖陳霸漢是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及陳文帝陳霸始的堂兄弟,上五世祖陳伯昭和陳霸先之父陳伯綏是兄弟。開漳聖王陳元光所傳的的子孫,後來被稱為潁川陳氏的將軍派或北廟派。又因號龍湖,其子孫在浙江蒼南又稱龍湖派。陳元光的子孫,亦即是潁川始祖陳寔的長房後裔。舊志記載,陳政在溫陵以北、楓亭以南建有府第,估計在原惠北現泉港區之處,待查。
 

 
  1、居住梅嶺的陳姓居民,據村史記載為唐初漳州刺史陳元光的後裔。明進士、翰林院編修陳光滿的裔孫秋野,從漳州遷居梅嶺為始祖,約生於1450年。十二世出了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陳明通,是陳金城的祖父;金城的曾孫陳伯達,1958年 9月八大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1968年 8月八屆十一中全會選為政治局常委,在中共黨史上曾位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之後的第四位。而新橋始祖從永春橄欖巷來嶺頭依長房,二世萬全去泉州新橋頭打鐵,後來南賽下爐再遷前內兜大榕樹下打鐵,後在後內正順王宮西邊購一地蓋房居住,原有舊橋,陳氏遷來又建一新橋,故村名新橋,至今22世(二處之祖來處不同)。《地名實用手冊》也有清乾隆年間,陳氏居民從洛陽嶺頭村遷到後內,後於清光緒年間,又從後內移居於此地的記載。雲璈之四世祖也於清時遷居小岞新橋。
  
  2、現居住紫山官溪有蔡坑內、蔡坑口、洋打、後沈四個自然村。陳氏常住人口970人,先祖欽德公於明末從漳州圳尾帶七子遷入定居,祖媽怕虎帶返尾三個,長房居煙頂村,二房居尾山村的鐵林村和煙頂自然村,三房居蔡坑內、蔡坑口村,四房居洋打、後沈村。後裔分居黃塘藍田北坑和大竹村。

  
  3、紫山龍石村校尉坑先祖從漳州角尾遷來,堂號太丘。龍石內山和社壩兩自然村,現陳氏人口440人,先祖從漳州角尾遷來。石鬥林村的始祖來自(龍石村)現龍步的廠址,即「時照」的大房(已廢村):第一世僅知始祖與社壩、水帽、龍石部分陳姓的始祖是同胞兄弟,還有一兄弟遷往福州連江。石鬥林長房分居刺潭,長房八世保南去西榮村,九世木遠去紫山村,二、四、五房居石鬥林,二房二分居西榮村,二房三分居南安村。
  
  4、尾山陳氏先祖從漳州圳尾半嶺遷黃田再遷半嶺。尾山後坑子的陳氏先祖從漳州遷來。
  
  5、半嶺前阪自然村陳宣宗解放初從塗嶺黃田遷來,黃田的先祖亦從漳州一帶遷來。
  
  6、紫山石碼村始祖純樸,生於1569年,明從漳州一帶徙惠安東嶺許山頭,後遷居石碼。二世陳綸長子麟分支仙遊,七世恩分支臺灣落戶,十一世眾公徙居廈門。陳綸次子鳳來生窠齊,窠齊生子五。長能德諱昂,分派石碼南埔村。
  
  7、崇武西城門內虎石街陳氏,堂號北溪,屬將軍派,由漳州北溪徙泉州,又自泉州遷居崇武,至今22世。查《閩臺陳氏文化》記載:海澄俊美即漳州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圳尾社,舊稱漳州府海澄縣的五都四圖。圳尾陳氏始祖諱均惠,號仁軒,生於宋理宗寶佑二年甲寅(1254),卒於元至順四年壬申(1332),開漳聖王25世,理學家北溪祖陳淳 5世。漳州龍海市角美鎮沙洲村大社陳氏來自開漳聖王陳元光第30代裔孫,肇基始祖懿德公於明嘉靖年間由南溪對面榜山鎮園存頭村霞滸方社陳滄角尾遷往佰六港口(今沙洲村大社自然村)定居。
  
  8、德化有支陳元光的後裔清時遷居惠安,惠安只有陳桂聰先祖見泉字溫舒,生於明末,清初從德化遷居象山中市,是否屬於將軍派尚待查證。
  
  二、太傅派:
  
  據福建陳氏譜序集(八)記載:南院派一世祖陳忠,贈鄂國公。二世祖陳邕,任太子太傅。唐朝中期,陳忠子陳邕被謫入閩,先居福州三山,又居興化,後入泉州惠安社壇後,再遷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廂山。陳邕,字崇德,號南山,生於唐高宗麟德二年( 665),卒於肅宗乾元元年( 758),建私人府宅稱之南院。漳州南報劬禪寺,即其私宅「南院」也。其女金花獻計把豪華房屋獻作佛寺,並終身事佛。兄弟一子承金花,遷永春小岵。後裔稱為太傅派、南院派、南陳,並尊陳邕為「南院」始祖,為陳寔的長房後裔。
  
  1、陳嘏字錫之,黃田鋪報劬山人,於唐開成三年( 838)中戊午科進士,為隋唐開科取士以來惠安境內(時未置縣為晉江縣)第一位金榜題名的士子。唐大中元年,宣宗繼位,器重並準備提拔他,任命書尚未下達,陳嘏因病謝世。惠安報劬山又名覆船山,在十九都(在虎窟北側),以形似名。時有異雲蓋頂,祈雨多應。報劬,唐刑部郎中陳嘏葬父母其下,建庵曰報劬。官溪附近(現輞川玉圍)有一陳嘏洋,陳嘏的後裔解放前因避土匪而從陳嘏洋遷居輞川玉圍、黃塘現紫山官溪。
  
  2、族譜還稱其子孫開族於惠安澳埔。澳埔為今紫山鎮龍石行政村一個村落,居民陳姓,郡望潁川。
  
  3、輞川鎮吹樓塔埔陳氏先祖於宋朝中期從漳州來惠安出售胭脂花粉,見塔埔風水奇佳而肇基於此,後裔再分居廣東、廈門、福安,村名仍稱塔埔,歷史上曾有清明時18支涼傘來掃長者墓的盛事,曾三次廢村,族譜己失,也有說塔埔從河南光州固始直接遷來。
  
  4、張阪後徑現名後見村陳氏祖源在永春小岵,源出南院即太傅派。一世舜帝,卅四世陳胡公,八一世實公,九四世忠公,九五世邕公為南陳始祖。一○六世弘元號校尉,分支小姑山,為永春小岵南山陳氏開基祖。其上祖陳喜在唐朝後期官開府儀同三司,由閩南遷居國都,五代十國時期兵荒馬亂,陳弘元於後周顯德三年( 956)南下入閩,屢經遷徙,擇居永春岵山,在古稱桃源小岵南山之麓定居。為了紀念南陳鼻祖陳忠、開宗祖陳邕父子曾居漳州南驛路南廂山,小岵南山陳氏的燈號稱「南陳」,俗稱「南山陳」。校尉公生二世居安、居甯,居安生三世天寶,四世福壽生瑊、琮,瑊生六世彥聖,彥聖生仁、義、禮、智、信五子。七世禮生樸、模、機、權、楷五子,八世模生晉接、晉遇,九世晉接生需光傳十一世德高、德美,十二世德高生真佑傳十三世君齊、君澤、君治,十三世君治生佛惠、佛乞、佛應、佛養四子(錄自《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據後徑族譜記載:佛應遷惠安鳳山。陳氏一世祖福全自前嘉遷張阪後徑,至今六百多年,子孫綿續,後裔還遷居張阪埔塘南山,後邊下埔;山霞埭透,埭邊,墓(茂)安,山前,蘆厝;崇武西霞,港墘;輞川試劍;螺陽尾透頂陳;晉江塔頭,石湖,深滬以及臺灣等地。世系按舊譜以福全為一世。字行:文章蓋世 科甲連登 德克伯仲 起國元正 順文思 善坤良徑。現25世。現存陳氏宗祠原稱家廟一座,留有「文魁」、「選魁」、「奉直大夫」牌匾。1942年出生的保定,少將軍銜,其先祖從後徑於明時分居張阪玉群下洋村。後見陳氏後裔移居臺灣、越南、澳洲、泰國、新加坡和美國等地。被臺灣媒體譽為「至臻至美、魚樂達人」的陳永祥,亦為後見宗賢。下洋村陳氏有支從泉州西門外遷居,也屬「潁川衍派」,陳猶奮清初兩廣道臺致仕,《惠安縣誌》中也有記載。下洋樸嗔(1773--1835)在浙江玉環崷蠓嶴當兵守糧庫,妻楊氏當地人,生仲圓、仲拋、仲平、仲安四子,長仲圓生河水、河壽,兩子定居崷蠓嶴,以樸嗔為一世,至今八世。
  
  5、校尉公後裔 600多年前從永春小岵遷來泉州海甸,以酒業為生。海甸即今泉州鯉城大酒店附近,在花巷的鎮撫(府)巷黃宗漢故居旁建有陳氏宗祠。泉州南街海甸七世長房振隆,號元樞,明永樂二年,從海甸遷來,前居後桃,後徙石佛,由石佛徙居南坑鄉,至南坑九世,七房部分遷福清南饒、雲路等地。後裔分居紫山石碼龍頭,奄兜等村。
  
  6、塗寨鎮山尾行政村,村名早為山尾後改為山美、三美(山美水美讀書美),後亭村居住著二百來人的陳姓,其先祖於清時從南安下尾遷來,至今約二百多年。有一祖墓,碑石上刻「晉邑、三美」字樣。根據《後徑陳氏族譜》記載其先祖從永春小岵分支四處,一是他們鳳山、一是南安下尾分析,後亭陳氏屬南院派。
  
  7、惠安三甘,歷史悠久,傳說三村皆由皇帝賜名。下、上二村均住有陳、何、甘三姓村民,村子在當時都很大。上甘從管道至下甘村邊約裡許現尚有房屋遺蹟,村有兩井尚存,一可用,一廢;建有灰窯、瓦窯、典當、布店。時社會動蕩,宗族械鬥,村子開始沒落,村民流落他鄉,至解放初只剩下13戶53人。三姓遷去福清,衍派至今,半個縣城的人講閩南話的稱是從上甘村遷去。40餘年前有村民陳堯金去福清做工,老鄉親聽說了還來認親,其子瑞仁與福清宗親有聯絡。

  
  8、東園垵頭琅玕陳開基祖安東生七子,居垵頭、東湖、大樜史稱三鄉陳。各房衍派情況:長子政懿,衍小樜,分上、下陳。次子政慎,衍東湖,八世陳伯侗分住崎嶺後坑柄鄉,清代半數移浙東舟山箬山鎮,又遷臺北,遷晉江舊鋪鄉稱峰山琅玕陳氏。三子政忠,衍大樜鄉、陳棣、後璧後架、海尾、下田、山前、浙東箬山鄉、沈家門、臺北、縣城附近厝仔鄉(1955年因建機場,長水、德金、其煌三戶遷螺陽盤龍,豪春、金水、德元三戶遷溪西竹坑塘,其棟遷留山頂,其英去小田船,其川去馬路頂)。四子政義,衍下田、東湖火燒厝、四全、曾厝、公館、大樜西宮尾、溝尾、下田、基隆臺北、溫州、上海。五子政長,衍垵頭鄉,分支前阪鄉、浙東箬山、興東厝、臺灣。六子政勤,衍下垵鄉坑西、浙東箬山、臺灣高雄。七子政美,衍下垵鄉坑西、臺灣、溫州檳榔嶼。為紀念祖居海濱琅玕頭,磐石粼粼,氣勢磅礴,乃取琅玕為堂號。據陳成水先生考證及舊譜證實:琅玕始遷祖陳安東,乃太傅派陳良儀後裔。當元明之際,由晉江率領族人來惠安縣垵頭村住居,代代相嬗,於今六百多年,傳23世。箬山宗親隔海相望 600年,至今保持閩南語音。
  
  9、吹樓小阪西厝官山陳氏,先祖百餘年前從同安西厝遷來。《閩臺陳氏文化.祠堂卷二》《陳濱陳氏祠堂》記載:唐太子太傅邕公裔傳千枝,鷺島禾山(今廈門店前)後遷居同安縣內官村官山派始祖國鋪(字從義,號四翁)即為其中一脈。至十一世孫福山(字孟謙,生於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卒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明太祖洪武年間進士,官至文淵閣纂修,成祖永樂年間參加編撰《永樂大典》,修成之後明成祖御筆親書「史閣名賢」匾額,欽賜福山衣錦還鄉,各級地方官員均到其家鄉迎接,是時滿山遍野站滿了官員,人曰官山,故後地名也改稱官山也,此為官山陳之由來。
  
  10、過去說的「一紫傳三霞」,即陳琛號紫峰傳惠安洛陽下埭、下曾,東園下垵,「下」諧音美為「霞」故稱三霞。查張嶽為陳琛撰墓志銘無記錄其子孫遷居惠安即可否定。象港陳清輝宗親經過多年考證:蘇州刺史陳大銘1409年隨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入閩,其胞弟味銘1432年入閩居後渚村,生四子。長子仍居後渚村,後三子分出三霞蕃衍。次子利端公居霞埭(現屬洛陽鎮管轄);三子居洛陽霞曾(後房),四子居東園霞(下)垵(下垵歸琅玕三鄉陳也屬南院派),是否可說是「一渚傳三霞」。霞埭利端公生九子,上(象)港一世祖舉繒帶三子從霞埭長房到上港墾荒落戶。霞埭聚族而分派象港、馬山、前園、後宅、後陳、東蓮、象浦、院東、公山、沙母、南山、陳厝前、下赤土、關門厝、房山嶺及福州馬尾瀘雷。赤土二房分居黃塘外庫、校尉坑。洛陽下埭仲特(澤)於明中期遷居黃塘埔兜見口,現23代,見口分居東嶺石井頂村、潘厝及馬來西亞。草埔園陳榮官從晉江西埔遷入。黃塘松溪陳氏一祖從洛陽後陳入贅松溪林氏,生二子,一姓林,一姓陳。西塘村分為大、小村,陳姓常住人口1559人,村落開基於明朝中期,一世祖玉山公,郡望潁川。玉山公約於明朝中期從霞曾的後房自然村遷居西塘村,玉山的兄弟從後房遷到黃塘的白玉店村(秧嶺),分居文雅坑(舊稱沒仔坑)。文雅坑祖又一說從上浦遷居。鄉賢陳炎水(1905--2007)為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永遠會長,陳聰輝廈門市副市長。象港11世兜與弟1723年去福清綁樟衣,弟亡兜歸。惠安壋頭村(查無此村)月旦兄弟約 300年前去福清綁樟衣,弟饑寒死,月旦娶當地女柯氏而留居福清市上逕鎮洋中村蔡厝頭,1740年前逝世,傳衍至今十三世,祠門勒南院。現此支資料調此,尚需查祖源。
  
  11、據2012年6月出版的惠安十三都樟柿鋪東坑(今泉港區塗嶺鎮樟腳)《館仔陳氏族譜》載:族由陳寔--陳邕--陳洪進而傳衍,由泉州府古城菜(蔡)巷移居惠安東園埭村(今屬龍蒼行政村),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因倭寇侵擾,長兄遷莆田南日島海山村,次遷臺灣高山磚仔埕(姑園山橋頭),三即本支祖遷往惠安北門外十三都樟柿鋪東坑館仔村,堂號太丘。四弟留居埭村。館仔與埭村宗親來往中斷50年,1997年埭村振宗、朝法兩宗親據先祖遺書找到館仔聯宗,館仔族人30餘人隨即往東園拜祖,方知埭村留守的四弟生一男一女,後裔至今方70餘。招女婿莊居右興旺。菜巷昭穆:有遷楊麟兆,民強氐玉銘,家聲貽振起,世澤慶長存。館仔昭穆:樸振元仁,闡明禮義,貽謀燕翼,克守鴻歸,傳家忠厚,世德相承。後十一世裔孫安輝入韻修續:賢良向善,澤潤昌延,連枝茂盛。
  
  12、南埔沙格陳氏堂號「大義」,先祖壽卿宋末從坊口大義遷徙,查大義村現屬閩侯縣青口鎮,與福清縣鏡洋鎮琯口相鄰,古為崇善東鄉西集裡。據清林楓著《榕城考古略》、《義溪雜詠記》等載,唐貞觀年,元帥衛總持過此,「見其商旅賓主有序」,長幼有別,「故以大義名之,而山曰義山,溪曰義溪」。大義還有一個更好聽的名稱叫「榮繡」,據《大義陳氏族譜》記載,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族人陳塏以顯謨閣待制知福州軍事、充福建安撫使,返鄉祭祖,其誥詞有「榮哉此行,何殊晝繡」之句,於是鄉人更裡名稱「榮繡裡」,並立榮繡坊於村口。「大義陳」與「古靈陳」兩派的共同的祖先陳忠是唐代遷居京兆的「潁川陳」陳寔後裔,仕唐,封鄂國公,忠傳邕,官太子太傅,為李林甫所排擠,遷福建同安,為入閩始祖。邕生四子:夷行、夷鍚、夷則、夷實。夷行無子,以夷實子翿入嗣,翿生聞,聞生顯、勳、黯,顯為長樂始祖,勳為福州始祖,黯為廈門始祖。陳勳與長子陳檄,在唐僖宗年間的「廣明之亂」時,避入福州,後陳檄在王審知政權中任職,官至太尉大都督節度使,封檢校司空左武衛上將軍,深得王審知信任,王審知將從侄女賜嫁陳檄為妻,封贈楚國夫人,並賜第城南石井巷。陳檄生三子:令熔、令圖、令猷。長子令熔,官至大中大夫,補闕上柱國潁川郡開國伯,遷入大義,為大義始祖;次子令圖,官至容省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尚書左僕射,左驍衛上將軍,潁川縣開國子,定居古靈(即今閩侯縣十八重溪的古城村),為古靈曉洞、長樂東源珠湖、福清陳庫祖,「海濱四先生」中的陳襄就是他的孫子;三子令猷,官至工部尚書,建州長史兼御史,先遷古靈崎埔,後遷長樂岱峰,為古靈崎峬、福和、長樂岱峰、福安、羅源祖。因為陳檄被尊為古靈的「開基祖」,也有人將「大義陳」歸屬為古靈陳氏衍派。沙格陳氏曾到廣東海域捕魚,遇一支頭戴大義陳帽子的人,對方還請沙格村的吃飯。字行從十世起:允居用盛,學華仲元,光文正敘,式如金玉,大舜真傅,孔門道範,合族同欽,敬宗有耀 派出大義,壽卿公於宋末徙入沙堤(格)。壽卿弟傳卿、靜卿居莆田遊柄。沙格至今傳衍29世,13世時因沙格王忠孝支持鄭成功反清復明,村八年間數次遭清廷剿殺,居民星散,一支遷居現天湖的白井村。後陳佛與妻、子遷居浙江蒼南石坪鄉內湖村居住,至今13世。沙格陳氏22世一人與王姓因販豬仔遷居塗寨鄭厝。
  
  13、紫山林口南坑,始祖振隆,號元樞,明永樂二年(1404)從泉州南街(堂號海甸)陳氏遷來,前居後桃,後徙石佛再徙居南坑,至九世,七房部分遷福清南饒、雲路,後裔分居紫山石碼龍頭,黃塘接待庵兜,燈號海甸。海甸陳始祖應奴號魯旗,佛乞次子,為永春南陳校尉公後裔模公七世孫,1368年從永春入泉業酒,在南街鎮撫巷建有祖祠。
  
  而崇禎十五年(1642)陳煥卿修的陳氏族譜,敘及陳邕移漳之南驛路。——盱子為司戶,子光舉任莆田校尉,生三子,越、用、戮,越為少府,至四世孫良全而去惠安後坑居住。譜序又記惠安後坑,原作侯卿。這裡的記載說明後坑即玉湖是南院派,與後坑玉湖侯卿陳氏族譜記載有矛盾。而惠安縣輞川鎮有兩個後坑,為區別暫把鎮西的稱侯卿,鎮東的後坑稱為後坑,居民也有陳氏。後坑燒厝陳氏系積慶陳玉輝後裔,內透村陳氏堂號太丘,清時一家三兄弟因打死乞丐而分逃頭坑下頭、輞川嶢尾等處。
  
  三、涵江派或稱興化派為陳邁後裔之謂 此支為陳寔三房 佔大惠安陳氏人口的50%,可為此說。
  
  陳氏入閩始祖潤字文奮,即胡公滿四十世孫、寔公四世孫臺(陳寔三子諶字季方之孫)公子,仕晉官南海郡守,遷散騎常侍。永嘉二年戊辰( 308),由光州固始縣渡江入閩居福州烏石山。公生於泰始元年( 265),卒於永和三年( 347),享壽83歲,配林氏,子譚、謹。其入莆始祖為邁公即解公子,字斯伍,一名頊,漢太丘長寔公十六世孫,入閩始祖潤公十二世孫,隋大業十二年( 616)領泉州兵馬鎮莆田,唐武德二年( 619)詔莆田置縣,擢公為令,經畫創始,澹泊簡易,多惠政及民,五年加散騎都尉,愛莆田山水之勝,遂卜居於刺桐巷,後裔衍派為涵江十八陳。(註:其時泉州為現福州,隋改晉安為泉州,治三山,廢南安、建安二郡以屬之,唐嗣聖十六年復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景雲二年改武榮州為泉州,舊泉州為閩州。)黃公度序仁從浙江錢塘遷居闊口,俊卿說從錢塘遷,今人說從莆田黃石鎮的錢塘遷居闊口。
  
  (一)、玉湖陳:玉湖始祖為仁,邁十五世嗣孫,宋孝宗朝以曾孫俊卿貴贈太師。仁生貴與賢,貴生德載、詵、顯晶三子,次詵的四子俊卿字應求號六梅,宋高宗丁巳年鄉薦第二,廷試第二,賜官至左丞相少師,子定、宓、宿。俊卿堂兄宋卿生欽敘、欽紹、欽德,欽紹生兗,兗生凝、準、潔、楶,楶生文龍、超鳳、麟之、用虎、文豹五子。文龍宋鹹淳戊辰年(1268)廷試賜進士及第第一,官授鎮東節度使,歷監察御史,累遷樞密院參知政事,出為閩廣宣撫使,知興化。
  
  1、入惠始祖伯升系圓三子,其曾祖若水系文龍堂兄弟,即八世若水生必慶、必美、必善,必善生寶、圓、榮,圓生伯成、伯友、伯升,伯升諱洪,字源大,為玉湖十一世,徙居惠安北門外後坑即為侯卿一世,趕鴨謀生,早逝,與妣同葬在本山,因流亂風雨崩壞,再就木主別築幽居,故世稱「木主公」。塋在泗洲狗尾山臥犬穴,後裔稱其「九美公」。二世彥文生遯齋公威(字昂中)及嚴,嚴生祖生,祖生生愛泉,回莆田居莒溪。遯齋生允珪、添(樓下房),允珪諱瑞生俊、嘉言、敏、睿、雍,以子睿貴贈承德郎、戶部主事。睿公,字邦獻,號樸叟,戶部主事,成化甲午舉人,乙未進士,黃甲參憲,即大參公,「七日權君」,御賜宮鼓遊鄉。睿生桂、槐、梃、松四子,桂生煒(上石知州)、煌(雲南曲靖知府)、煇(廣東翁源知縣,出承槐公)三子。後坑後裔人才輩出,著名的有參政公陳睿,知州公煒,提督陳鳴夏等王侯公卿,成為惠邑大望族,「一門五進士,兩世八登科」,「叔侄三侍衛,父子同翰林」,取後坑諧音美稱「侯卿」為堂號。五世後分為八房:長房俊,允珪公長子,後裔居螺城泗洲、驛阪、塗嶺頂路陳後山。二房嘉言,允珪次子,後裔居更新村中涵。參政公系,睿,允珪四子,有貢士、四舍、知州、知府、知縣五個房號。樓下房,添公裔孫居頂涵、十八家、前垵、三明、福州,還有廣東翁源縣。知州公煒:圍內、京山、乙舍鋪、塔頭、石盤、竹坑、尖西嶺、後館、後吳新村、竹洋、嶺後、田墘及海內外。知府公煌:後裔居住更新、後新厝、東嶺洋西、淨峰湖溪、輞川許厝(從後新厝涵內遷居原石江鋪埭上鄉,後裔陳弓康熙年間徙居臺灣彰化縣至今12世)下湖、海內外。(七世)煌裔孫十六世監公,至十七世祖鳩公徙居福建省思明縣(今廈門市);十九世祖文理公生四子,因長次子在臺灣,1949年率家人闔府在臺北市落籍,為入臺一世祖;朝明兄弟遵父遺教,取世祖首字「文」及二代之「明」合為文明堂作為玉湖(侯卿)堂今後在臺之分支堂號,輩次:文明世榮泰 主恩賜祥瑞 祖德傳賢能 家聲揚萬年。知縣公煇:後裔居更新、山仔尾、溪上、五家、後山兜、城隍口,部分留居廣東翁源縣。貢士房:大參公樸叟三子梃公,廩貢生,後裔居菜堂、後坑、大埔內、仙遊。四舍:大參公四子松公後裔現居居仁、下吳及惠邑提督衙。十世知州房渶公,遷居浙江溫州平邑三十都仙溪圭鬥山,現蒼南縣觀美鎮山尾山村,還有一支是十世知州房洗,遷東嶺,不知何村。淨峰鎮淨南行政村山後自然村陳氏稱是後坑傳人來顧守啼雞祖墓。輞川梧山官後村陳氏村民,系從後坑來此顧墓,建居於墓後,村名稱棺後後改稱官後,至今八世。侯卿後裔衍派50多村,在惠安有京山村1618人,玉圍村1237人,居仁村1296人,更新村4221人,南洲村 775人,梅山村2419人,梧山官後村200多人,淨峰鎮淨南山後村325人,城關估計400多人,還有螺陽鎮工農社壩頭陳氏36戶167人,霞光洪厝陳氏近百人,螺城東關後厝仔也說從後坑遷居現有 132人,這樣惠安侯卿在2003年人口數就約有 13000多人,若加上泉港23村及福州、廣東、臺灣、海外的後裔,估計有三萬多人。據《八閩陳氏祠堂》記載:平和縣磐石鄉陳氏宗祠楹聯「派衍侯卿以續遠,祖安磐石燕治長」,疑是惠安侯卿傳人!南安溪尾陳從侯卿遷居(有的資料說侯卿為文龍後裔不知何意)。

  
  2、觀音樓陳,其祖從興化玉湖遷涵江又遷來輞川海墘(堂號仍稱玉湖)居住,六世玉麒、玉麟、玉鳳、玉鵬四兄弟後遷居惠邑東南街觀音樓,堂號為玉湖.依樓,衍派為傅虞房、龍石房、虎崆房,傅虞房分居塗寨、東園後港,虎崆四房分居漳州石碼。現省政協文史委主任陳維山即為依樓人。螺陽前吳一支陳氏稱從海墘遷來,疑為輞川海墘。
  
  3、積慶陳,因住積慶裡故用裡名為堂號,又叫南門陳。其始祖裕為玉湖十世,於元末由莆田涵江徙居惠安城內積慶裡,四世濬明永樂間御史,後裔東房(長房)遷居南門外新亭尾,西房(二房)分居南門外新店頭、東門外東張(1955年因建機場散居南門、王孫等村)、立新街、輞川燒厝、前吳、後宅、林口、洋坑尾厝等村。十世玉輝字荊碧,於明萬曆(1601)中進士,吉水令、御史,又徙居積慶裡,在縣城建四馬拖車祖祠。十世陳立山、陳卸山到黃塘頂樓開豆腐坊落戶黃塘。文革上山下鄉時,南門陳清燕四兄弟,除老二留居南門外,三兄弟遷到外婆家螺陽下埔村下鄉,無回歸南門。積慶後裔有一貨郎遷到黃塘前郭鋪洋坑依尾厝邊建三落大厝及雙護厝,傳衍至今十四世。百年前南門陳文土之父等13戶遷居紫山赤土村顧守祖墓,遭匪害,只文土定居赤土。
  
  4、玉湖派遷惠安有多支。除侯卿外,還有遷居現泉港即頂十九陳:

  
  界山東張陳氏始祖是玉湖九世節,原名誼忠,號十一郎,為陳仁八世孫。宋度宗鹹淳八年(1272)壬申科進士,官銀青大夫,宋末(1279)從幼帝遷,遂居惠安縣添奇鋪東張。後裔分居東張村青楓林、竹戈、大房、頂房、下房、大厝內、頂厝、下厝、前厝、後厝、橋頭,玉湖村東亭、新東張、大店、中厝、牛頭新厝尾、長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南頭、北頭等村落,至今繁衍41世。外遷:二世祖陳一秀遷居福州延蔓岸,二秀遷居莆田吉廖,三秀遷居莆田吉江,四秀遷居莆田外桐梧,六秀遷居莆田城南宮邊,八秀遷居南安山頭鈄,九秀遷居泉州南門外;還有界山鎮東涼村樓仔下、厝涼南北頭,下朱村下朱尾,大前村東潘,界山村柯寨北頭尾,塗嶺鎮塗嶺村下街、打珠、溝岑,松園村頂虎巖、下虎巖,樟腳村竹腳、後墓湖,秀溪村橋頭,白潼村白水嶺、後望、驛阪村,路口村,大路寨;南埔鎮天竺村過溪,外厝村埭頭,前黃鎮古縣村東莊等。還有惠安縣,泉州市,莆田縣,仙遊縣楓亭鎮驛邊、郊尾、聖塘,福鼎縣昌嶼,福清縣,崇安縣,福州,廈門;浙江省秦島、下關,江蘇省南京市,山東省,臺灣、香港、澳門(近千人),新加坡、馬來西亞(幾百戶),印度、日本等地。

  
  界山大前村大路自然村陳氏始祖陳必慶,為陳仁13世孫,陳宋卿 9世孫,元元貞間(1295--1297)自莆田闊口徙居晉江南廂,元順帝至正間(1341--1368),陳必慶、陳萬七、陳文斌全家三代人自南廂遷居惠北忠恕鄉待賢裡羅山(後改稱燕山即今大路自然村)。四世祖陳世資外遷永福新口,陳世熙於北京任護皇陵之官在彼定居。七世祖陳汞道外遷仙遊縣香田裡芹菜村,祠堂後陳某雅的堂兄於20世紀初遷福清城郊樓仔,同期又有族人外遷臺灣、馬來西亞。
  
  後龍割山的陳氏,其始祖陳泰(陳仁後裔,宋末兵部尚書)大元至正十二年(1347)自撰《鸛山陳氏族譜》序敘述了來龍去脈:「大致政泰公,遭胡元叛亂,避地離居,逾河蹈海,隱於蠣嶼之中,……厥後徙入溫陵之清源,……然猶歷覽山川,靡所底止,極目茲山,如鸛斯翬,如馬斯奔,諮之鄉名,詢之土保,鄉雲忠恕,裡名功德,乃囅然怡曰:忠貽於君,德存後世。語云,擇居不處仁裡,焉得智乎?……至是不憚跋涉,命二子而往遷焉。長曰元甫,居鸛之東(後裔分居割山村社裡、樓下、樹兜、新街)。次曰元材,居田之西,二水合流,隔一衣帶耳。元材子維銘生四子分衍四房,長房仙遊郊尾大埔、松樹下村,二房仙遊郊尾塘邊、泉港麥厝、礁頭村,三房上田、下田、後龍港、後龍、柳山頭、楊厝後、坑仔底、後行、港頭、頂伍厝、彭厝、東山、烏石、起塘、窯嚇、西張、後內村,四房黃厝、林裡村,五房坑頭村。割山三世祖陳質忠外遷後龍鎮峰前鄭厝自然村,陳質仁後裔外遷莆田蠣嶼村,陳質信後裔於20世紀起陸續遷後龍村坑頭自然村,陳頂誠長房九世孫陳標任廣東南澳千戶而定居。尚有遷後龍許厝埭北村,界山大路村,前黃朝林村,峰尾崢嶸村;還有惠安、莆田、福清等地,四川、浙江、臺灣等省,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南埔田頭陳氏始祖陳治郎,陳仁後裔,明永樂八年(1410)自莆田闊口移居惠北竹溪鋪金聖宮龍井社。後裔分居鳳翔村田頭、長二房、長房、二房、三房、後嗣房、竹腳房、樹腳房、井路房、油坊房、五主房、下廳房、曾厝尾、南埔頭房、院前房、埕頭房、西頭房等村落,至今繁衍21世。
  
  峰尾前亭陳氏始祖陳天成,陳仁後裔,明思宗崇禎間(1628--1644)舉家莆田闊口遷居惠北前亭。外遷界山鳩林南莊村、淨峰黃崎後張、仙遊縣楓亭鎮古下及浙江省鹿甲場,還有臺灣、香港、馬來西亞等地。又有十三世天城公,行端九,明初攜惟高、惟長、景祥三子徙惠安(現泉港)峰尾前陳;十二世有教公遷惠安龍山,安公徙惠安峰前一說。
  
  前黃頂坑內陳氏始祖陳肥泉,陳仁後裔,清康熙初(1662--1666)從惠安南門外移居。外遷後龍、界山鎮,惠安洛陽鎮、莆田市、仙遊縣及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界山南莊陳氏始祖陳子德,為陳潤後裔陳質17世孫,明穆宗隆慶間(1567--1572)從莆田東山(紫璜山)遷居,後裔居鳩林村南莊自然村頂厝、四獅等村落,至今繁衍16世。外遷有惠安、泉州、莆田、仙遊、福州、廈門,及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塗嶺前歐村中尼村、新村、新厝、新店頭村陳氏始祖為侯卿陳伯升後裔,自清乾隆中期(1777--1783)由後坑遷居。分衍莆田、廈門及浙江、廣東、香港、新加坡等地。

  
  山腰陳莊、前埕(元至正十二年即1352年遷)、土莊(元至正末年即1363--1368年遷)及後龍許厝村埭頭自然村陳氏始祖陳拔度(明成祖永樂二年即1404年從延平府金沙縣現南平沙縣益豐街古樓下遷往惠北埭北)均為潁川始祖陳實後裔。吉隆玻隆雪宗親會的陳氏係為玉湖惠安宗親。
  
  (二)、涵口陳:據《晉江姓氏志.陳氏》記載:涵江派系入莆始祖陳邁於隋大業二年( 616)由潁川領兵入閩鎮守興化,其裔傳衍號稱「十八陳。」遷居晉江肇基祖陳念五因海寇混雜,於元初(1277)由莆田涵江退居晉江青陽。據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蔣德璟所書涵江陳府族譜序載:「餘涵江之陳氏是於潁川籍改閩之興化郡莆邑涵頭,至宋狀元參政諱文峰(龍)公開科發甲於鼎甲榮恩,至元因海寇混雜,退居泉青陽,是乃始祖念五公隱逸。」陳念五諱乾,字坤德,生子二,長子碧溪,次子清溪。陳碧溪開基陳埭涵口,後裔蕃衍,徙居永和茂陳、呂厝、山後、菌邊下陳、力爭新菌邊、池店柴塔、安海下墟巷、橋頭、下山後、庵前、羅山缺塘、蘇前、龍湖埔錦、英林伍等及海內外。陳碧溪的後裔稱涵口陳。
  
  5、東園葛上陳氏始祖一稱增安公,其墓在張阪鎮玉前村井下自然村,另一說宋淳佑年間(1241—1253)碧溪其嶽為涵口謝天官許公婿,故居晉江涵口村為始祖。六世孟甫遷居惠安東園葛上為始祖—景玉—克讓—希德—學良—浩(有墓志銘)—文溪、文選、文進—家棟、家標、家檻—廷琛等十人(九世)。二世三房十五郎遷居洛陽陳埭頭生男五。葛上又分傳下申厝、後港、玉埕、東園街,海外分居馬來西亞、印尼、臺灣、香港。
  
  6、陳埭頭始祖十五郎從東園葛上趕鴨陣來黃塘溪下遊的埭田之前端,故以姓氏及地形取名陳埭頭。配二妣,嫡生五子,妾帶子一,第五子關美遷去南安詩口霞宅發展,也生下五子,次子的後裔回遷惠安黃塘虎窟。老六關男分居黃塘溪頭村,現後裔與陳埭頭宗親走得很親。四房八世於明天啟1624年分居莆田忠門鎮烏宅,尚有後裔去泉州蓮峰及去南洋一帶發展。村現有十五座祖厝,宗祠大門對聯:「知禮知義知廉知恥方為苗裔,不孝不悌不忠不信莫入此門」。尚有「一朝雙名宦,四世五經魁。」「荔浦湖口道載口碑,上杭長泰教演木鐸」記載陳彬、陳雅樂父子事蹟。「錦裡聚居地氣鍾靈歌鹿鳴宴英雄己歲同科登虎榜,葛上分支克繩繼宇稱名宦司諭學一時政教憲鴻猷」記明宗族源流宗功祖德。有明經、副元、進士、計績上門等十塊牌匾,惜原匾已毀壞。從14世起字行:祺尚清星 文明大啟 詩禮傳芳 家聲克振 祖德昭彰 伯仲叔季 受益謙光 子孫昌盛 延壽呈祥。將軍陳青山,曾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堂號錦芳,至今24世。
  
  7、黃塘虎窟陳氏始祖廣綱系南安詩山霞宅始祖次子(兄弟五),其次子永器(山邊公)於1587年擇居今址, 400多年來分衍有頂厝、宮後、宮邊、大仁、大仁口、走馬、大路頭、下廖、中厝、尾厝、三房十一個自然村。這是南安詩山霞宅譜記載,沒有記錄東園葛上譜從葛上——洛陽陳埭頭——詩山霞宅——黃塘虎窟遷徙的說法。字行排序為:光前裕後,國我大志,振其家聲,維忠友孝。
  
  8、洛陽街陳氏,郡望潁川,堂號理學忠諫。先祖念五從莆田涵頭遷晉江青陽,至碧溪遷晉江陳埭涵口村,涵口十世陳琦字鼎臺,號恆可,於南明唐王朱聿鍵隆武(1645--1646)失敗後,隱居到洛陽橋北為一世祖。
  
  9、張阪鎮浮山前園村陳氏系從晉江法石街遷來。始祖上園(即碧溪次子次齋生真隱,真隱生珍齋、安愚,珍齋析居陳埭大鄉,為二房之祖,俗稱獺窟房。後獺窟房析一支遷居惠安崇武獺窟。)於明正統三年(1438)由御殿頭分居於此,後又分居長山者。七世秉賢長子程奮,字鵬舉,武進士,康熙初年因平定廈門、金門、銅山等島,封總兵,晉榮祿大夫,康熙八年(1669)奉旨督墾湖南安陽縣(今漢壽),挈眷並標下官員十六人(陳、林、周、謝四守備)及三弟積奮,定居龍陽。後裔分布在新興、梅溪、敏德及常德縣城廂裡、七橋等地,至1948年已傳14代,共2000多人。登庸鋪埕仔頂武城陳氏(螺城)一世祖陳樞,邑庠生,世居崇武獺窟(今張阪浮山)。二世祖蘇侯,淸初遷居惠邑,郡廩生,娶媽餘氏,為明惠安第一個進士餘福之長女,不數年身故,旋再娶明進士何家駒妹。十一世後昭穆:德澤光家遠,潁川奕世昌。至今十三世。堂號武城。又約於1850年後二房遷去臺灣謀生,至今傳有六世。陳碧溪16世孫伯泉字礼璜先徙東園再遷居獺江,鄉飲賓,生三子次秀卻,生五男,因次男中武舉貴例贈武略校尉,今九世。
  
  10、黃塘省吟埭頭陳氏,清從晉江涵口牧鴨而來,後裔部分遷居牛頓嶺。黃塘後店下赤土陳氏,陳敬烏明末從洛陽上浦遷居。紫山赤土村頂赤土坑邊溫厝破坪的陳氏先祖明末清初從晉江涵口遷來。埕圍二房分支龍石外庫村。
  
  11、燎原洋下自然村西陳常住人口 409人。據傳其祖於清代年間由晉江(今石獅)永寧內套遷居洋下。育有長坎、次淡水、三烏最、四喜、五榜五子,而成五家支系。三世時,長傳科、金兩子,次傳祥、九裡兩子,三傳明來,四傳會,五傳水訪、土法,至今八世。
  
  (三)其他
  
  12、西岑頭之祖良佐。祖父諱煌,任雲南清州知府,因國亂避於福建興化涵頭,生三男,長祖伯良生、次祖伯良弼、三祖良佐,後徙泉郡。良生祖伯居晉邑三十八都萬安橋南,迨洪武三年,天下已定,各諭諸民到城,隨認匠籍,良生、良弼認妝鸞匠,移南安西邊鄉居住,獨其祖不認匠籍,卜地在惠安十八都西吟頭居住,因建居在西汪、井吟之前端,故取名西吟頭,後裔分衍西方、曾垵、上浦坑頭、塗寨廖厝、泉港驛阪及紫山巖上、翁後、前吳、沙白等20多村,外遷香港,美國,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巖上分支播遷到仙遊楓亭鎮。留居西吟頭祖為七世,居東厝,生兩子:長之次子居土地前;次之次子分居西方後。至於東厝現有五房,土地前有九家,西方後有頂大厝、下大厝、後落、蘇坑等房頭。良佐之堂兄肖巖同來開基西吟頭,後遷居增垵南埕(東埕)。陳光球清嘉慶丁丑年(1817)授浙江定遠水陸各處地方總兵,在金門任總兵時建威第現金門陳氏大宗祠,同時亦在家鄉洛陽曾垵建宗祠。
  
  13、淨峰熊厝始祖於明末崇禎年間從莆田涵江遷來,生四子,長居城東下,二房次子居後廳,分一支惠邑北關樓腳口僱守二房祖墓,三居館內,四居下厝。熊厝圍仔內七世祖陳塞,為仁湖之子世郎第三子所傳。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遷入山前,與同村西刊同宗為鄰,為山前陳姓始祖。塞傳長孟墀、二仲安、三季三三支,四世神保、嚴、馬興、合及五世秀璋、桶嚇拓展至山前湖,五世福水遷居坑尾亭等村,迄今已傳十世二百餘年。
  
  14、輞川社坑陳氏先祖從莆田隨船來惠安社坑,娶張女,生允禎、允裕二子,安居社坑,至今25世。後許先人也從莆田遷來。
  
  15、東橋蓮塘村始祖世恢,洪武初以鄉壯從軍有功,擢本省指揮使,世襲,贈文林郎光祿,又追贈通守君。屯兵圭峰山(雞冠山),從上湖遷居蓮塘。育子恭、寬、信、敏、惠。二世信分居伍陵拓展十三鄉。二世惠在同安有五世孫士瑛,賜進士,戶部主事,入京往來驛祠拜祖。二世祖敏自蓮塘遷於後林,三世玄宰卻嫌僻陋,復遷田舡,永樂庚子間更卜錦田驛前居。五世陳昇成化丙午科亦歌鹿鳴,累官知州,擢四川按察司,就驛室修作祠宇享祖。後林陳氏現有人口600 多人,堂號太丘。蓮塘四世榮永樂二十一年癸卯(1423)年汪凱榜舉人,詮廣東吳川縣教諭。蓮塘村至今 600餘年,瓜綿二十五世。輞川吹樓小(肖)阪從蓮塘二甲祖遷來,郡望潁川,又從小阪遷居紫山陳兜百年左右現約有百人。塗寨巖峰頂下東山(原省政協副主席陳榮春家鄉)、東阪東山、塗寨南埔並分衍侖上、紫山林口並分居南坑再遷石碼龍頭、東橋洋下東陳、登蓮(侯卿埕)陳氏也從蓮塘二甲祖分支。又於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徙居現泉港區塗嶺鎮頂溪西自然村,據傳林口、溪西、洋下東陳系三兄弟,均外遷。從林口村史及侯卿埕陳氏譜證實此支為莆田邁後裔遷居蓮塘。螺城前型陳氏稱從蓮塘太丘陳遷徙。
  
  16、世科水竹陳耀明從泉州西門遷居惠安許內後潘,其子直和徙居西門為一世,二世團居城隍口,六世炳分居南門。據《臺灣溫陵瀆頭世科陳氏族譜》記載:一世逖公字田遠號易齋,莆田黃石塘南陳本四子。由福建莆田黃石桂嶺塘南徙居晉邑卅二都瀆頭遂為晉江世科陳氏始祖,子彥達。十五世與桂龍復子,字彌芳,號水竹。宋度宗鹹淳庚午(1270)解元,隱居安溪水竹不仕,由晉江瀆頭遷居青陽陳厝世科陳氏開族祖,子二: 信惠、希良。……廿二世恆遜永公子,明孝宗弘治壬戌年(1502)八月初六日寅時生,明神宗萬曆癸酉年(1573)八月初四日申時卒。子敦質居泉州西街清平鋪陳厝埕。後裔後遷惠安。
  
  17、陳潤後裔簡於元末從福州遷莆田黃石,後又徙居楓亭和惠安東嶺後坑仔,繼而卜居塗厝洋西村東頭,已傳至22世,常住人口 520人。簡兄弟四人,明入贅於鄭家,居上宅四世後分支笏石,智居鳳山旋遷後徑,庶出的靖居輞川後坑。簡生五子。民國期間,二房族人遷居福清西門外音西鄉,三房(磚仔埕房)和四房(頂房、四房陳茫)的一部分遷居淨峰湖街及赤石亭。三房公生三子,四房公生四子,五房(窟墘房)部分遷居輞川後坑玉圍及下吳鄉,另有部分遷居螺陽竹坑塘和前吳,還有遠渡重洋至馬來西亞、新加坡謀生並定居。屬太丘衍派,元、明時村名前陳,今有1000多人,分遷湖街、熊厝等地。鄰村上宅原亦有陳氏居住,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後舉族陸續遷移臺灣,居臺中縣神岡鄉神洲村,但洋西可能不屬涵江派,因同是陳潤後裔,故歸於此。
  
  四、太丘與飛錢派
  
  1、民國時期族人陳席珍撰《田墘下厝陳氏族譜》載:山霞五陳「唐一世祖瑞珪陳公,原籍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從王審知入閩,兄弟數家來莆田縣橄欖巷。瑞珪公為興化府尹之筆吏,並執教鞭,責任司鐸,普施教化。生子三人,即建居於莆城,祠宇亦在其間,門額為石碑勒「玉壺」二字,建築甚為壯麗。居住幾載,即遷惠之岑兜焉。自唐以後歷傳祖先皆失名號,至宋時有傳兄弟三人:長永芬、次永芳(分居宣美)、三永菲公。歷至宋末,又有兄弟三人,伯巨清公,仲巨淵公,季巨源公。及元至正十四年(1354)而有元伯公字文稟,子三:長伯友、次伯榮、三伯政,嫌場下偏小,乃請勘與師陳振仙擇沙裡(即今之山柄)而居焉,重建祠宇,坐乾向巽兼亥巳。
  
  唐瑞珪公後裔衍派 因陳寔公曾為太丘長,故此支堂號為太丘。但其他支派也有乙太丘為堂號,故難以歸類。
  
  所謂五陳:水邊、山尾、山柄、田墘、新塘五村,明、清屬場下鋪。五陳陳氏已泛指唐始祖瑞珪公的後裔。根據《合族宗考》等資料敘述惠安五陳村落分布情況如下:
  
  巨清公後裔分居山霞場下、山柄。場下分居霞浦下滸、山霞新塘、廈門。元伯於元至正十四年即1354年遷山柄。山柄分居田墘、紫山塔山腳、藍田坑仔後、坵內、埭頭、輞川嶢尾、崇武西埔、前埔、小岞後內、塗寨赤厝、加墩(坑圓)、臺灣臺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田墘再分居黃塘湖壩、東嶺石井、崇武營盤邊、崇武峰後,輞川嶢尾再分居漳州角尾。而後洋陳是否屬此尚無譜牒證實, 350年前元厚開基後洋,至今傳12世,七世繩孝出承埭頭,與弟繩考遷居埭頭,後繩考又遷徙到山柄新街定居,傳媽福、媽發,已傳至13世。
  
  巨淵公後裔分居宣美東西頭(西刊)、水邊、縣城邑學邊、新塘、縣城大巷、水關內、大沙埕,宣美東西頭分居海澄嶼仔洋刊、塗寨陳厝、蔡厝社前、莆田浮鬥南日,水邊分居福州王沂、淨峰洋邊新南刊,新塘分居崇武貓江、塗寨蔗兜、巖峰新後門、莊內、淨峰坑圓,縣城大沙埕分居縣城北門外,尚有從五陳徙居塗寨文峰黃莊再遷居縣城城隍口居住的鳳洋陳。
  
  巨源公後裔分居東橋嶼頭、崇武前垵、東周東頭鄉、東橋內墓鄉,從嶼頭再分居東橋後曾、塗寨前草、廈門後坑、永春大德、莆田南日、臺灣、金門、馬來西亞,從崇武前垵再分居崇武西華後東井、城關雙龜牌、泉州市內、金門、臺灣、寧德洋山蘆竹港、浙江玉環縣裡澳、嵊縣西裡澳、新加坡、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據陳芹後堡、印石、一都司口譜牒記載,明貢生、文昌縣知縣正堂慈尹為岑兜人,其祖榮石西元學士,父萬裡,子英弼掾闢有功提為(江蘇)金壇縣正堂,孫三:秉禮、秉文、致政。致政生三子:子維興分支陳芹為祖,子子達為大印石祖,子良隱諱成徙居惠邑孫朝憲為司口祖。從陳芹又分衍螺城山富、輞川坑仔、陳芹後堡、埕上、螺陽工農下堡、螺城南魏,從東橋內墓鄉再徙近後宅東頭又分居上溪鄉,從塗寨大印石東頭刊分居永春東頭村,從輞川坑仔再分居螺陽陳林柄、洋塘、尾頭(透)中陳、施(詩)口,螺陽洋塘再分居興化、淨峰赤土尾赤石亭,螺陽詩口再分居安溪、新加坡,螺城南魏再分居紫山石碼象坑湖。舊譜沒有說明與前垵及巨源公的關係。
  
  輞川吹樓崔厝太丘陳氏,也說是從五陳分居。還有前型太丘陳氏說從蓮塘太丘分居,福清漁溪埔上太丘陳可能從前型分居,東坑太丘陳 600年前分居白奇吉浦。唐末宋元初約有 400多年無譜牒可證,所以瑞珪公後裔居住村莊不止於此。
  
  2、飛錢派 小岞螺山飛錢,系從仙遊遷來。其先祖鄙公隨王潮三兄弟入閩。飛錢始祖汝器一生敦厚,愛敬和睦,將自已的全部家產讓給胞兄湛公。居家積善、輕財重義,與妻朱氏,同心行德,樂善好施,憐憫救苦,凡有急求者,無不允諾施捨。有人買米時,還私藏錢物於米內贈之;還在四城門築灶煮稀飯施捨給求乞的窮人吃,以至把自家米店全部煮空。朱氏又把娘家嫁妝全部賣掉,買米煮稀飯施捨。寒冬臘月,一方外女道來求施捨,並直指朱氏腳上穿的氈襪求贈,朱氏慷然允諾,入室解帶取出,卻不見女道。愕然一聲,天賜飛錢滿室,夫婦即刻焚香祝禱說:「願錢減半,乞賢胤,光顯門戶」。祝畢,又愕然一聲,錢飛去一半。此奇事,官府聞知,蓋錢庫藏之,因之以「錢庫」為派系,以「飛錢」為族名稱為「飛錢陳」。其後不久,連生三子,皆簪纓出仕。長子可行,官居國子監丞;次子可久官舉秉議郎;三子可大賜進士第,官朝散累贈大夫。飛錢派陳可大之裔孫陳上宣分派峰後村開基,至今已蕃衍至18世。飛錢派後裔於十一公偕胞兄於六之子行良公後嗣先後從仙遊楓亭東宅房遷惠安小州河內(現後內)宋李文會(1092--1158)相府西側開居,居地號「下庫」,宅第宏大。上世紀中葉,因家族弱小,屢遭欺迫,神才、神寶兄弟領先徙居西湖(運成湖)村,尊行良公為下庫始祖。螺山大厝遷西湖現已四世。
  
  崇武五峰峰後自然村,陳可大裔孫陳上宣於明宣德至景泰年間(1430--1457)從仙遊縣錢田分派崇武峰後開基,三世陳仰道於明正德八年(1513)二月分派金門縣陳坑開基,後裔又陸續遷往本縣螺城東門外、金門縣後埔、臺灣省、東南亞的泗水和檳城、仰光等地謀生定居。
  
  小岞螺山大厝陳和東井兩自然村陳氏先祖於宋紹興(1131--1162)年間,自三山(今福州)遷入惠安,肇基螺山。至明代分為大厝陳、東井陳兩支系,兩支系的一世祖盡皆失考。1893年大厝陳有族人遷居霞浦三沙鎮海口,1948年族人運成徙居西湖村。現大厝陳人口 831人,東井陳人口 403人。據縣誌記載,宋紹興中,有丞惠安者,卜居小岞。時李文會以執政還鄉,沿海築沙堤以迎之。及李氏替,陳氏頗盛,迄服以出。雞鳴皆起,聽家長命。其白所業,無或懈怠。好事者往觀其家,甚有古樸之風。邑令匾其閭以示勸。嘉靖、嘉慶縣誌均有記載。因有分支霞浦三沙,解放前曾帶族譜去收丁銀,族譜被誆留四載而失。
  
  山霞山腰前亭陳氏百年前從晉江安海或青陽後庫遷來,始遷來二三年回故鄉卻發現因土匪毀村而無人,故今人不知具體村落,又有從峰尾前亭遷居一說則應屬涵江派。
  
  黃塘前郭鋪洋坑尾厝陳氏先祖從晉江安海後庫分衍至今十四世,分居下寮,後南門積慶陳一貨郎依祖厝建一三落大厝及雙護厝共居洋坑。
  
  以上兩支先袓均在唐末隨王潮從固始入閩,時隔1100多年,譜牒散佚,難知祖源。若創建中華陳氏舜裔大世系表能否查到?
  
  五、江州義門派為南朝派之一脈
  
  始祖江州義門澤遠從江西入閩。澤遠鹹淳進士,南康太守,宋端宗景炎初(1276),入泉勤王,始居惠安東園芳莊(現埔莊),傳至五世為將仕郎孟貴,字天與,號淡齋,贅居芳莊錦田境。孟貴之次子懷良,為雪峰案牘,住居惠安錦田著家志,其堂侄仕伸徙居淨峰洋邊西埔,後裔分四房:長保帑、次佛信、三啟璿、四諱經字啟興。四房啟興分居上坑(現屬東橋鎮),傳至九世願、春水、幼水,幼水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徙居赤土尾赤石亭。
  
  崇武所口陳有一支屬江州義門,其先祖明建崇武城後來守城,在所口建一祖祠, 400多年前(嘉靖間)倭寇陷城,其祖祠被燒毀,後就地重建也有 400年歷史,現只保留一角,三座祖厝,共有 500人左右。
  
  黃塘下茂溪東陳氏丁號銀江,據查《大埔陳氏溯源》:魁,元第七子,江州義門第12即最後一任旭之胞侄,字參琉。宋時科中進士,攜眷屬97人入福建汀州莊,任汀州太守。魁五子峰十三世孫念四郎,由寧化石壁村遷饒平措黃崗,念四郎之子二十一郎,諡創亦,轉遷大埔銀江松柏坑開基為始祖。如溪東陳氏來自此支陳氏則屬江州義門,又有傳言來自惠安縣城南門陳。後裔溪遷居惠安南門外十七都黃田埔溪山鄉,生四子派衍四房,至今三百年,堂號銀江。江州在江西,有稱「江西老表」的習慣,而這裡的人一出生就稱「老」,現為分別世次在整理時省略「老」。解放前飄洋過海去南洋,現定居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有80人。晉江陳氏有支堂號銀江。故此支尚未弄清。
  
  南埔嶺頭浮洋(元稱扶陽)陳立功字連仲,號樂齋,處士,元遷樂嶼,兩子一知州,一知縣。盧琦為之撰墓志銘稱先祖江州義門。另網上有從扶陽江州義門陳氏遷居浙江江山的資料。現浮洋為林氏居住。
  
  六、其他(難予確定者)
  
  1、螺城四角井龍山陳氏15世從泉州舊車站遷來,現20世。
  
  2、黃塘壩嶺嶺兜,清從泉州東街遷入。
  
  3、洛陽鎮西塘山兜陳氏 100人左右,傳說其先祖是楊文廣平南軍隊中一兵士,在此定居而發展的。
  
  4、崇武蓮西營房埔陳氏,陳步新、陳偉建發表在《閩臺陳氏文化》上的崇武陳家祖祠記載:潁川(崇武)陳氏,系泉郡西郭旺族,分派青山,住旗山。崇武建城後,隨遷居崇武所公署前,俗稱「所口陳」。潁川(崇武)陳氏肇居崇武,至今29世。始祖生八子分為八房,後裔分居崇武的靖江、蓮西、海門、潮洛、西華村,潁川陳氏 800餘戶,人口數4327人,旅居美國 1戶、香港 1戶、臺灣 3戶,適居省外24戶。祠堂楹聯:潁衍所口一世祖,川流蓮池八弟兄。文苑聲馨誠意正心可立德,魚龍窟深鐵骨銅身能耕海。肇虞舜始胡公出敬仲德望傳華章,源潁水入閩都踞所口地靈紹前徽。據臺南陳氏族譜載,鄭成功部將陳澤為霞寮陳屠龍七世孫,四兄弟居臺南建德聚堂,澤七世孫陳起遷居惠安崇武所。
  
  5、後厝仔居住著一支從南靖遷來的陳氏,但由於歷史原因,其遷居祖及遷移原因、時間今人皆不知。幸從《奎巷王氏族譜》留有珍跡:(王氏十二世)「昌生入贅橋仔頭陳周訖,生三子」。因不知遷來幾世,暫以陳周訖為一世整理,錢亞茹之丈夫陳敬賢兄弟與此同宗分支。
  
  6、輞城東尾頭潁川陳,先祖乾隆間從金門入輞經商,生意興隆,取商號順興故又稱順興陳。
  
  7、黃塘有支從湖南遷居,陳遠強1990年四修湘鄉德仁堂家譜,並上全國陳氏族譜網。
  
  8、一些南下及外來幹部,如原縣委副書記陳增煜從福清(堂號玉澗:唐御中丞陳崇,由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居於福州石井,唐天佑年間福清為陳中丞封地,擇居縣城西澗,稱玉澗陳)遷來;縣直工委副書記陳悅慶的父親文彬於解放前從莆田遷來惠安(在工業局經委任副局長辦理離休);原鹽業局副局長陳吉來從山東隨解放軍南下;還有外地陳氏來與惠安女婚生子女姓陳者,這些人就是這些支派的入惠始祖。
  
  另陳洐的後裔遷吳興,唐時陳雍遷永安貢川,據永安族譜記載後裔遷居惠安陳三壩。陳三名麟字伯卿為原晉江現洛江梧宅人(也稱泉州人,據劇詞介紹為陳元光後人),宋末送其兄嫂廣南上任,遊潮州遇五娘黃碧琚的愛情故事流傳人間。陳三建壩,村得名陳三壩,該村現為何氏居民,故難查證永安的說法。
  
  陳伯卿的一位兄長陳伯賢早年科舉高中進士,後官居廣南運使。
  
  以上資料涉及連泉港400多個自然村,由於譜牒散佚,資料缺乏,分類不一定準確,錯漏難免,祈求各賢達高見斧正。
  
  陳成春於2012年10 月25日 2013年9月24日再改  


↓點「閱讀原文」免費發布招聘求職生活信息!

相關焦點

  • 中國20個常見大姓的地域分布、起源、字輩、開國將軍 集齊了
    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全國姓氏人口前20排名  李 王 張 劉 陳 楊 趙 黃 周 吳  徐 孫 胡 朱 高 林 何 郭 馬 羅  其中,前19個姓的人口超過總人口的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佔李姓人口的25%。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李姓總人口的10.3%。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 浙江第一大姓,浙江全省陳氏分布概況,看看有你的支系嗎?
    浙江的第一大姓為陳氏,佔全省人口的7.74%,陳姓人口有352萬人。陳氏作為浙江第一大姓是當之無愧的。根據浙江各地縣市志姓氏的記載,陳氏是17個縣市的第一大姓,這17個縣市分別是臨安、上虞、義烏、金華、磐安、諸暨、餘姚、慈谿、象山、景寧、天台、玉環、樂清、蒼南、麗水、青田、湖州。而緊隨其後的兩個大姓王姓與張姓,前者只在12個縣市排位第一,後者在5個縣市排位第一。浙江沿海的寧波、台州、溫州陳姓為第一大姓,
  • 中國18000姓,那些皇姓、大姓、第一姓!
    據《半月談》報導:「中華民族的姓氏多達11939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有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由于姓氏本身還在不斷發展變化,有專家估計,我國姓氏大約有18000個。12個皇族血統姓氏,有你的嗎?
  • 《新聞365》欄目:「陳」姓的始源在這裡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義門陳氏家族」,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陳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今天《新聞365》欄目「姓氏尋根 老家河南」版塊繼續帶您探尋姓氏故事傳說,下面我們帶大家一起探尋「陳」氏。
  • 廣東省第一大姓,為什麼是陳姓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如今,陳姓是全國第五大姓氏,總人口約為7000萬人,僅次於李姓、王姓、張姓、劉姓這四大姓氏。在全國分布上,陳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
  • 潮汕第一大姓「陳」,它都有哪些故事!姓陳的朋友都看看!
    但在福建、江西、廣東、臺灣等南方省份,卻長期穩坐上第一把交椅。這說明陳姓氏是個活躍好動的姓氏,而且這種流動又帶有明顯的趨南性,向南,向南,「不指南方誓不休」。從發祥地南遷江浙,南遷湘贛,南遷閩粵,跨海過臺灣,直到遠涉重洋。陳姓以沖天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去國千萬裡,在世界各地創建自己的家園。陳姓乃虞舜之後,胡公滿是他們的得姓始祖。這方面各類姓氏書籍談得夠多了。
  • 陳氏家譜大全 我姓陳,這是我陳氏家譜
    >                     目前已有10萬陳氏宗親關注加入陳氏族人在中國,陳姓是大姓,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潁川衍派約5000萬;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 澄海陳姓的朋友快看,陳氏原來由這裡發源.....
    陳群公為義門陳氏東陂莊入汀始祖,後裔眾多。由於分莊,義門陳分布全國各地。千百年來,與全國其它姓氏一樣,歷經磨難。就德安縣義門村來說,義門陳氏遭遇3次毀滅性打擊:①.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流寇李成率眾劫掠。②.南宋時期,金兵入侵,奉命抗金名將陳士伊的故裡德安義門村被夷為平地。③.元朝末年,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為了報復洩恨,派兵洗劫德安義門村。
  • 陳姓的遷移和分布,你知道多少?
    3、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的遷移的地區。同時,中原地區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入了福建。陳群公為義門陳氏東陂莊入汀始祖,後裔眾多。  由於分莊,義門陳分布全國各地。千百年來,與全國其它姓氏一樣,歷經磨難。  但就德安縣義門村來說,義門陳氏遭遇3次毀滅性打擊:  ①.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流寇李成率眾劫掠。  ②.南宋時期,金兵入侵,奉命抗金名將陳士伊的故裡德安義門村被夷為平地。
  • 陳氏起源
    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陳姓為現代中國第五大姓。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陳姓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香港、澳門及臺灣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源流一漢族陳姓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以地取姓為姚。
  • 你的姓排第幾?廣東第一大姓是……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你姓什麼?叫什麼?有多少人跟你重名?近日,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布了《二〇一九年全國姓名報告》,公布了2019年「百家姓」排名、各省(區、市)第一大姓氏、使用最多的10個姓名等等……一起看看你的名字「上榜」了沒?
  • 陳姓的發源地、歷史遷移和現今分布
    3、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的遷移的地區。同時,中原地區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入了福建。宋朝時期,陳姓大約有300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3.9%,為宋朝第六大姓。陳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約佔全國陳姓總人口的20.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約居住了陳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於河南、廣東、江蘇、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國形成了以閩粵贛湘、蘇浙、四川、河南為中心的四大塊陳姓聚集地。
  • 難怪王氏是第一大姓,原來也有陳氏的分支!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據最新公布的人口數據,此前第一大姓的李姓已經退居第二,王姓已為當前中國第一大姓。王姓的源流眾多,主要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北海王氏、京兆王氏、元城王氏、東海王氏、晉陽王氏、開閩王氏、三槐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等。
  • 惠安縣長賴清正一行到惠安一中調研
    8月6日,縣長賴清正率相關部門負責人到惠安一中調研,對惠安一中今年高考取得的優異成績表示祝賀,並協調解決學校爭創省級示範性高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貞麗,副縣長王也夫參加調研活動。部分學校行政、高三領導組成員、2020屆高三部分教師也參加了此次調研活動。
  • 你姓啥?
    南六縣李姓排名第一,北五縣唐姓排名第一!總體排名為:1.唐,2.李,3.陳,4.張,5.王,6.蔣,7.劉,8.周,9.黃,10.何,11.楊,12.胡,13.歐陽,14.趙。始有陳氏!陳氏是當今中國的第五大姓。也是五個特大姓中唯一的獨源姓氏!至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共有陳姓人口六千多萬。陳姓同時也是港澳臺地區的第一大姓。中國大陸加上港澳臺地區,共有陳姓人口七千多萬!陳姓在全國的分布是明顯的南多北小的局面!在北方省份中陳姓大多數能排進前十位,但幾乎沒有能進前五的省份。極小數省份甚至不在前十之列!
  • 【陳氏】陳姓起源及其陳氏家族的歷史播遷
    陳姓起源及其陳氏家族的歷史播遷陳字,曾是一個戰車列陣的符號;陳氏,後為一個血緣家族的歷史徽號和家族標誌。一、虞舜後裔以國為姓姓氏是人類社會自然發展的歷史產物,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之中,形成發展為文明社會時期一個家族的總徽號,也是血緣家族的第一標誌,並作為保持一族血統世系永續之族號,以區別於其他家族。關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獻中有不少的記載,也有不少相異的說法。如《左傳·隱公八年》記載 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 惠安新增4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惠安醬油釀造技藝、惠安木質漁船建造技藝、青山王信俗 、高甲戲(惠安高甲戲)列入其中。截至目前,惠安縣現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5個,含國家級3個、省級5個、市級13個、縣級75個。惠安醬油釀造技藝從宋朝至今,惠安醬油作為泉州醬油的重要代表,因為惠安行政區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 惠安女化身26個字母驚豔亮相 村民拍手叫好
    泉州兩名90後插畫師,將粗糙的街邊牆體當畫板,用藝術與創意,把惠安女化身為26個英文字母,扛石頭、捕魚、惠女出嫁等惠安女勤勞、純樸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勤勞惠女化身為字母在惠安小岞東山村後沃路東山小學和附近民房一堵近百米長的街邊圍牆上,有一幅很唯美的牆繪藝術——惠安女肩挑魚筐或肩扛石頭等日常勞作形象,看似很普通,但細看這些惠女展現的姿態則是一個個英文字母,整面牆共有26個英文字母,每個字母3米多高。
  • 福建陳氏了不起!99個福建陳氏之最!
    4、福建陳氏最具傳奇色彩的陳氏支系——江西義門陳。陳環從浙江臨海遷仙遊,其子伯宣遁往江西,曾孫陳旺於唐文宗六年(832)遷義門村,為江州義門陳氏始祖。到嘉祐七年(1062)陳氏已達到3900餘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聚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爨五百年天下無雙。」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分析居住,先後二次共析莊338處。單就福建就分了20莊。
  • 該姓有3000年歷史,繁衍和分化出的姓氏有60多個,7000多萬後代
    該姓有3000年歷史,繁衍和分化出的姓氏有60多個,7000多萬子孫後代我們都知道,姓氏是我們與祖先連結最緊的紐帶,基因共同點會因為不斷地變異和遺傳而減少,但姓氏卻是不變的。有一個姓氏只有3000年歷史,在我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不算太古來,它現在卻擁有7000多萬子孫後代。僅僅由它派生出的姓就多達60個。這個姓氏就是陳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