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十萬元,包你孩子過線」
「22萬元保送一流名校」
「四川音樂學院13萬元」……
市場利益的驅使下,導致了藝考的亂象叢生,各地不斷有新聞曝出各種因藝術考試而產生的利益掛鈎,這種「包過」的不法勾當,明眼人一看就是騙人,但在已經迷失理智的學生、家長眼裡,卻「寧可信其有」,到最後害了孩子,損失了金錢!
而在另外一端,低齡段的興趣班市場持續的火爆,相對於文化課補習市場,更低的進入門檻也在不斷吸引著家長的關注。藝考階段的高收費對應的是興趣班階段的同質化和價格戰,而這兩端實際上應該產品線的有機組合才對,如今卻因為從業者自身缺乏足夠常用的規劃和常長遠的眼光被切割的七零八落。
學個興趣班也是為了升學和就業?
「我女兒七歲開始學琴,每周一節課,現在學習了六年,老師課時費一共就是將近六萬塊,每年一次去北京比賽,每周花費大概七千,算算下來,十幾萬沒有了,孩子最近卻突然不想繼續彈了,哎……」
想想多少人家花了高價錢買的鋼琴,如今都已經落滿了灰塵。想想多少孩子在小學階段學的舞蹈,到了初中之後就再也沒有穿上過舞鞋,然而最為奇葩的是,每一年的高考時節,各種藝術類的培訓機構總能寫出那種「多一門技能,多一條出路」,「學會美術好考試」的蹭熱點的文案。
甚至於說幾乎各種和藝術沾邊的科目都會有種類繁多的考級,打著為了驗證孩子學習效果的旗號讓孩子們一級一級的往上考,而這個背後很顯然就有著利益的趨勢。考級倒沒有什麼不對,問題是除了在盈利上的考慮之外,考級到底是家長的需求還是機構的利益訴求呢?
低齡段的培訓市場的功利化,正在讓藝術培訓市場的導向不斷偏離少兒培訓的本質意義,所謂「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的養成都在持續不斷的被有意無意的曲解和忽視。無論是美術、舞蹈或是其他的科目,從業人員的設計、採購教材、參加師訓的選項上一直無法跳脫出自己的專業身份,之前自己的老師是怎麼教,那我也就怎麼教。難道你是要把教室裡的孩子都跟你一樣教成舞蹈老師或者美術老師嗎?
藝術培訓行業的從業者們,請務必多去了解孩子和家長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你的所謂專業在家長的眼裡真的不值一提,因為家長根本就是外行。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孩子要聰明、要好學、要上進等等,正所謂天下父母心。
藝術培訓不該是學生們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文化課不行,那就走藝考吧!相信這是在很多初、高中學生家長、老師說過的話,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一些學生文化課差,普通高招上不了本科,就動起了藝考的腦筋,藝考對文化課要求偏低,很多學生紛紛加入。而很多學生和家長沒有認清自己是否適合藝術這條路,就半路出家,這也直接導致上大學後專業學習的興趣度及專業學習能力,更是關係到將來就業難度。
問題是在少兒時代,你無法去界定這個孩子未來的無限可能,根本就沒有必要在這樣的年齡段去開始進行專業訓練。而且我們都知道這個孩子到底是否真的具備足夠的藝術天賦和興趣度,其實是需要到了一定的年紀的,完全沒有必要在很小的時候就給以限定。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過分的強調升學或者就業的訴求,從目前的社會環境來看,那你就是先預先設定了這個孩子文化課是沒什麼前途了,你讓家長情何以堪?
藝術培訓的真正回歸,是培訓機構、家長、市場的共同回歸
藝術培訓的亂象,歸根結底,是培訓機構、家長、市場的共同原因。藝術類培訓機構叢生,考前輔導雜亂,缺乏訓練標準甚至缺乏安全保障。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沒有客觀分析自身情況。培訓機構的跟風宣傳,對於自身的社會定位不夠清晰、甚至高校的盲目擴招,都造成了如今明明是個興趣班,卻非得高到決定一生命運的高度。想要改變這種不健康的熱度,需要的共同的努力,而對於培訓機構來說,重新認識自己的地位和社會功能是第一位的。當我們正確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舞蹈將不再是舞蹈、美術也不再僅僅是美術,因為所有的校外培訓歸根結底其實都是素質培訓。
藝術培訓的本質是審美的教育,不光是要培養藝術家,而是通過藝術教育培養人對美的理解,豐富精神世界,提升生活情趣,健全的人格,增強人們對美的理解與感知、表現與創造。藝術教育也不可能是速成的,要遵循人才的成長規律。這一定是否有在你的機構營銷、管理、招生、教學、服務上得到足夠的體現,是值得每一個藝術培訓行業的從業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孩子接觸藝術類的培訓的入口有很多,興趣、愛好、對比、玩耍都可能是入口的來源,同樣的作為出口也不僅僅只有就業和升學這麼單純的選項,所以,藝術培訓的從業需要思考的是,除了那些我們已經說的喉嚨起繭的好處之外,你的藝術培訓真正可以在當下的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帶來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更多資訊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