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揚雙核是英特爾公司在低端筆記本上面的主打產品,雖然是雙核,在性能上與新出的四核cpu有所差別,但它也有自己在低端市場的出色之處,並且憑藉它的優點,英特爾也成功地搶佔了低端筆記本cpu市場,那麼賽揚雙核究竟有那些功能那?下面就讓小編來帶你了解一下賽揚雙核這款cpu。
一、 賽揚雙核的基礎性能
賽揚一詞是英特爾為這款cpu所取名字cell的音譯,相比同時期 amd 公司的a6-2,它首先一點就是擁有更強的計算能力,賽揚四的外部頻率已經達到了1ghz,想比同時期的高端產品奔騰四隻略微遜色一點,相比奔騰四,它只是沒有了二級緩存,而沒有了這個功能給賽揚帶來的也就是在處理程序是可能會稍有卡頓,但是其性能卻是和高端cpu類似的。
二、 賽揚雙核的 特色功能
作為搶佔市場的產品,賽揚雙核必定有其特色功能。首先一點就是其出色的超頻性能,儘管其本身的處理頻率稍差,但是賽揚雙核可以通過超頻將自身處理頻率提升至1.88ghz,這已經是相當高的數據了。英特爾公司還專 門 為自家旗下的cpu開發了睿頻,在需要更高的運行頻率時,睿頻會自動啟動提高 筆記本電腦 的功耗,同時給cpu超頻,這對於不會再系統界面設置超頻的用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賽揚的另外一點特色就是省電,在近幾代產品中,賽揚的通常運行功率甚至低於13w,在不開啟睿頻的情況下,賽揚雙核處理器能夠最大限度地為筆記本省電,相信對電量比較看重的用戶肯定會對這一點十分感興趣。
三、賽揚雙核筆記本究竟值不值得購買
其實現在的賽揚雙核已經很少出現在新貨市場了,可能在其新一代出現之前都會保持這樣的狀況,但是在二手市場,賽揚雙核依舊是炙手可熱的產品。1910y代賽揚雙核的功耗極低,可以再不充電的情況下讓電腦運行很長時間,所以小編在這裡主要為商業人士推薦這個筆記本,如此低的功耗足以應對大多數出差辦公需要。
酷睿i、酷睿2雙核、酷睿雙核、奔騰雙核、賽揚雙核系列的區別
同樣是雙核處理器,Intel公司就有酷睿I、酷睿雙核(包括1代和2代)、奔騰雙核、賽揚雙核等,簡直可以說有無數個型號。本文簡單講述一下它們的區別:
酷睿是英文單詞core的音譯,譯為「核心」。「酷睿」是一款領先節能的新型微架構, Intel因此擺脫了對AMD的能耗劣勢。酷睿雙核1代只有筆記本系列,而2代既有移動平臺系列,也有桌面平臺的。
酷睿i系列:酷睿i3/5/7雙核/ 四核 命名「Core i3/i5/i7 2XXX/3XXX
目前分別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酷睿i系列。2010年1月8日下午,英特爾正式面向全球發布基於全新32nm製程的Core i3/i5/i7處理器產品,為第一代酷睿i系列,是Nehelem架構的經典延續。具備了睿頻加速技術、超線程技術、增強型的智能高速緩存與集成內存控制器等多項技術。此外,還增加了圖形處理功能,即現實CPU+GPU的整合,
在2011年初推出全新微架構的Sandy Bridge第二代酷睿i系列。Sandy Bridge三大重要革新:1、原生整合GPU(顯示核心),Intel稱之為「核芯顯卡」。核芯顯卡將支持DX10特效,支持OpenGL運算,支持3D技術。2、第二代睿頻加速技術:CPU和GPU可以一起睿頻。3、在CPU、GPU、L3緩存和其它I/O之間引入全新RING(環形)總線,為保證低延遲、高效率的通訊。第二代的命名方式,為「Core i7/5/3 2xxx」的形式,「xxx」是該處理器的型號。至於型號後面的字母,不帶字母的是標準版,「K」是不鎖倍頻版;「S」是節能版,「T」是超低功耗版,主打節能。第二代Core i3/i5/i7採用全新的 LG A 1155接口,與LGA 1156接口並不兼容。第二代Core ix搭配的家用主板是6、7系列晶片組。
2012年4月24日Intel在北京正式發布了核心代號為Ivy Bridge的第三代酷睿處理器。IVB有四大革新:是英特爾首款22納米工藝處理器;核芯顯卡升級為HD Graphics 4000,支持DX11的GPU核心;首次內建了USB 3.0功能;增加了對於PCI-E 3.0的支持,這樣一來主板上絕大部分PCI-E插槽都由CPU直聯,第三代的的命名為「Core i7/5/3 3xxx」的形式。
酷睿雙核:也就是酷睿1代,英文是Core Duo,主要是用於移動平臺,T系列。 酷睿2雙核:酷睿2雙核包括E4000系列,E7000系列,E8000系列
英文Core 2 Duo,是英特爾於2006年7月27日發布,是一個跨平臺的構架體系,包括伺服器版、桌面版、移動版三大領域。其中,伺服器版的開發代號為Woodcrest,桌面版的開發代號為Conroe,移動版的開發代號為Merom。全新的Core架構,徹底拋棄了Netburst架構;全部採用65nm和45nm製造工藝;所有產品均為雙核心,酷睿雙核是32位的CPU,而酷睿2雙核是64為CPU,L2緩存容量提升到4MB;電晶體數量達到2.91 億個,核心尺寸為143平方毫米;性能提升40%、能耗降低40%,主流產品的平均能耗為65W,前端總線提升至1066Mhz(Conroe),1333Mhz(Woodcrest),667Mhz(Merom),採用LGA775接口。
奔騰雙核:E系列包括E2000系列,E5000系列,E6000系列,主要應用在臺式機。
英文名為Pentium dual-core,採用與酷睿2相同的架構,是酷睿雙核的簡化版,一種誕生在酷睿2之前,叫奔騰D,奔騰D是假雙核。主要有:E系列,T系列,P系列,U系列。
賽揚雙核:最強悍的賽揚雙核是E3500 2.7G的L2是1MB的,然後就是E3400 E3300 E3200。 賽揚雙核就是直接面向的低端市場了,性能各方面都要比奔騰雙核差。
最初出來的酷睿雙核是1333MHZ的總線和4M二級緩存的,也就是E6000系列的,將二級緩存和總線降低,推出了800M總線、2M二級緩存的酷睿E4000系列,後來又繼續推出了800M總線、1M二級緩存的E2000系列,並命名為奔騰雙核E,後來又推出了512K二級緩存的賽揚雙核。這些CPU的差別就在二級緩存和總線頻率上,處理器的綜合性能是由內核架構、核心頻率、二級緩存和前端總線共同決定的。
CPU總線帶寬=總線頻率×總線位寬÷8,內存帶寬=內存數據頻率×總線位寬÷8。現在CPU都是64位技術,所以CPU總線帶寬=總線頻率×8,內存帶寬=內存數據頻率×8。
目前酷睿雙核、奔騰雙核、賽揚雙核中,CPU類型分E系,Q系,T系,P系,L系,U系,S系: E系是普通的臺機的雙核CPU,功率65W; Q系就是四核CPU,功率會在100W-150W; T系是普通的筆記本CPU,功率在35W; P系是迅馳5的低電壓CPU,功率25W; L系是迅馳4的低電壓CPU,功率17W; U系是迅馳4的超低電壓CPU,功率5.5W; S系是小封裝系列,SL的功率是12W; Pentium Extreme系列;是酷睿雙核。
至於喜歡玩遊戲的用戶,小編則不太推薦大家購買賽揚雙核,當然如果您確實喜歡這種低功耗高性能的cpu,您可以等英特爾再次更新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