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城湖景區,從漢代迎賓禮體驗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有多強大

2020-12-18 剛行路上

秦末,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而漢朝在這個時期,不僅在經濟文化方面趨於穩定,文化禮儀方面更是影響深遠。

據記載,在漢朝,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 對於大漢天子而言,迎賓,尤其是迎接各國來賓,更是一件大事,當張騫出使西域各國,帶來更多信息以後,對於外國來使的接待規格更高。

這是在漢城湖景區,在大風閣的門口,在這裡專門展示了一場漢代的迎賓禮,普通的漢代古人迎賓,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

迎客進門以後,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並且需要為客人開門、掀帘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對於大漢天子迎接各國來使,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國事活動,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策,真正的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在近2000多年的歷史中,不同程度的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相鄰的國家。

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初期,周公旦就在王朝龍興之地岐周制定了《周禮》,從此幾乎歷代王朝都有禮志和樂志。

在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中,禮樂儀式逐漸制度化。據文獻記載,古代帝王出巡和迎接重要賓朋來訪一般都有固定的城門,雖然這次所在的區域屬於漢長安城舊址,略微感觸,但是從點滴中不難發現,漢朝禮儀之博大精深。

據記載唐朝使者出使各國,在西域各國依舊稱唐朝使臣為漢使,可見即使是在盛唐時期,漢朝的影響力依舊存留依舊。

到現今,「漢人」仍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漢服」的盛行,不僅只是時代追求時髦的表現,更是對文化的溫習和歸納。

相關焦點

  • 祈福禮迎賓禮「禮迎」八方遊客 漢城湖景區民俗活動年味濃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單琳 張倜)迎賓禮、唱秦腔、耍社火,大年初三(2月7日),西安漢城湖景區再一次為大家奉上了一場別具特色的「春節文化廟會」。在這個以漢文化為主題的景區裡,您可以親自體驗什麼是最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氛圍。禮迎八方遊客,當然要用隆重的大漢迎賓禮。
  • 關山迢迢,黃沙漫漫,兩千多年前,漢朝西域都護府是怎樣的機構?
    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已然消逝的兩千多年前,西域都護府是怎樣的一個存在。漢朝與匈奴的恩怨秦漢時期,在中國北方大草原上,存在過一支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這個民族早在戰國時代,就對趙國產生過巨大威脅,趙國在與匈奴的對決中,鍛鍊了軍隊,打造出一支精兵,使它在與秦國的對抗中,實力不俗。
  • 西安市《漢城湖景區》
    漢城湖公園的東門漢城湖景區(公園),位於西安市未央區,北二環與朱宏路十字西北處。大風閣(藝術館)大風閣,高度63.3米,是漢城湖水利景區的制高點,遊客可乘電樓上到最高層,登閣遠望,一覽漢城湖全景。漢城城牆遺址漫步漢城湖景區,你將觀賞到850畝的廣闊水域和1031畝的園林景觀。園內充滿漢文化元素的七大景區,盡顯漢王朝的繁華與強盛。
  • 兩千年前漢畫現身老城根 揭秘漢朝人民美好生活
    有關漢朝人民生活的秘密都將在「中國漢畫巡展」揭曉。   2018年9月15日,由中國漢畫學會、COART藝蓮公園、老城根Gpark、六度藝術空間站、浙江信雅達文化、杭州遊於藝文化聯合舉辦的「中國漢畫巡展」將在西安老城根Gpark開幕,來自兩千年前的漢畫拓片展品將和西安市民見面。
  • 當年的臭水溝,如今的風景區,西安漢城湖公園環境優美如詩如畫
    5月17日,西安漢城湖景區。風和日麗,空氣清新;湖水蕩漾,波光粼粼;樹木翠綠,枝葉扶疏。晨練和遊玩的人們三三兩兩來到這裡,開始新的一天。漢武大帝巨型雕像矗立在廣場,形象高大威猛,象徵著漢朝強大無比的力量。
  • 多國記者在孔子出生地體驗中國傳統文化
    曲阜市委宣傳部供圖新華社濟南5月19日電(記者魏聖曜)「列卿入席……」隨著一名身著漢服、鄭重侍立的鳴贊官一聲高唱,來自菲律賓、哈薩克斯坦、匈牙利等11個國家的17名外國媒體記者身穿漢服,整理衣冠列隊,等待體驗中國古代「食禮」即「漢代傳統定食」。
  • 西安這個4A級景區你去過嗎,不需要門票,人少景美文化底蘊深厚
    今天讓我給大家來繼續說這個旅遊,時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那就別讓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床上,家裡,多出去走走,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好了,好了,咱們廢話不多說,那就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內容吧,西安有很多與歷史文化相關的人文景點,比如我們今天談論的漢城湖遺蹟公園, 從前的漢城湖由於一些周邊城市把城市的汙染排放到這裡
  • 漢城湖的前世今生(上)
    說他是老人呢,自不用說,從漢高祖劉邦這個有文化的可怕流氓立國到現在,已「魏武揮鞭」歷時兩千多年了,已有古皇帝夢想的萬歲之說的五分之一還要多。說其是小孩呢,就是說公園建成時間並不長。自打2011年有關部門要把其建成為漢文化主題公園至今,剛剛滿九歲。
  • 漢朝有多強大?甘肅有個村子是羅馬帝國俘虜後裔,藍眼睛,高鼻子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經了一個又一個王朝,他們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度,曾有著最厲害的軍事實力,曾萬國來朝。 而漢朝,就是其中之一。
  • 迎賓樂舞助興,這場直播看點多
    直播設在孔廟詩禮堂 網友隔屏欣賞迎賓樂舞  「曲阜的旅遊資源豐富,除了大家熟知的世界文化遺產、首批5A級景區三孔景區之外,還有習儒遊學的孔子六藝城、國家森林公園石門山、中國第一個文化國際慢城曲阜文化國際慢城等。」在隨後的旅遊直播代言環節,楊曉東為當地人文景點實力「打call」,帶領網友感受曲阜城市魅力。
  • 沉浸式光影空間帶你領略2000年前的漢代美學
    假如帶你來到漢朝,你會想到什麼呢?是精妙絕倫的漢代壁畫、雕塑,還是瓦當、禮儀、服飾? 日前,「公園前202號:漢風美學新媒體藝術展「在寶龍美術館開啟恍若隔世的文化時空穿越。
  • 感受漢文化魅力,遊玩漢城湖公園
    便開車帶孩子去漢城湖遊玩。漢城湖公園2011年開園的時候,我去轉過,因為那時候單位離公園挺近的,後來單位搬走了,便再沒有去過。孩子還一次沒去過,於是便帶孩子再去遊玩。除感受大自然,還可感受漢代文化魅力。說起漢文化,你會想到什麼,是漢服,還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吧。
  • 炒鋼爐 漢代的「硬核技術」
    漢代牛耕圖。河南鞏縣鐵生溝冶鐵遺址。比起煌煌史冊裡的大書特書,或是各類「大件」的出土文物來,下面這幾件「漢代小文物」,卻也帶來了關於漢代「強大程度」的震撼信息。和那些漢代「大件文物」相比,這件1955年出土於廣州郊外的文物,真是特別袖珍:這麼一件近兩千年前的「陶質小模型」,長54釐米寬11.5釐米,做工卻十分精細:整個模型前窄後寬,還有甲板與小房,典型漢代船舶的模樣。而且這麼袖珍的船舶,船上的不同位置,還有六個栩栩如生的陶俑。如此可愛的物件,也生動印證了漢代制陶業的強大工藝。
  • 西安的漢城湖公園,簇擁著漢長安城遺址為核心
    西安的漢城湖公園,簇擁著漢長安城遺址為核心,打造了封禪天下、霸城溢彩、漢橋水鎮、角樓疊翠、御景覆盎、流光伴灣、安門盛世七個功能區,用以展示底蘊深厚的漢文化。漢城湖有七個大小入口,從漢長安城的清明門附近進入景區,是封禪天下景區,標誌性的四連漢闕迎面而來,上面寫著漢城湖三個大字,穿過漢闕是一條寬闊的 通道 ,這裡經常舉辦一些燈會、廟會之類的大型活動。塑像漢武大帝背北朝南,一手執劍安邊;一手樾澤眾生,展示了漢武帝一統 江山 、胸懷萬裡的豪邁氣概。
  • 漢朝歷史:漢代的察舉制度——察舉制的科目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朝歷史:漢代的察舉制度——察舉制的科目。察舉制的科目主要有以下一些:茂才異等:也叫秀才異等,補文學禮義之官。漢朝文物明法:考察對法律的熟悉程度和運用能力。取中者多被任用為律吏。如鄭崇由「明法律而為御史」(《漢書·卷七十七》),成為主管司法,僅次於丞相、太尉的大官。
  • 看漢代名將衛青,戰功無數,為漢朝第一次擊敗匈奴
    看漢代名將衛青,戰功無數,為漢朝第一次擊敗匈奴 入宮後被冷落了一年多的衛子夫終於獲幸懷有了身孕,這引起了陳皇后的妒忌。他的母親館陶公主,派人捉了衛青,想要殺死他。同僚公孫敖聽到這個消息後就立刻帶人去就下了衛青。漢武帝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很憤怒,就立刻任命衛青為建章監,侍中,並且封了衛子夫為夫人。數日間連續賞賜衛青,多達千金。
  • 風雨過後,來漢城湖公園,欣賞這篇都市中的優美畫卷~
    大雨逐漸褪去,各個景區開始有序開放       漢城湖公園就已經可以去玩了喔!       在漢城湖公園,遊客可以乘船欣賞漢城湖兩岸獨特的風光,有服務設施配備齊全的豪華畫舫船;有安全、舒適、平穩的仿古畫舫船;還有具有現代風格的大型遊輪。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漢城湖公園,領略它的魅力吧!
  • 傳統文化系列活動之《漢朝,你好》
    由於推行部門和家庭個體所佔角度和高度的不同,必然會導致這種推行結果的異化, 比如家長更加拼命賺錢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沒時間對孩子進行更重要的情感溝通和心靈體驗,使孩子變得更加自我和麻木不仁,素質教育的基礎是家庭,家庭的基礎是愛,孩子在這種政策的突然呼喚下可能會失去更多的家人陪伴,學校、家庭又多了課外培訓機構,不過是由兩點相連變成了三點一線,沒有家庭美與基礎的美育教育推行是沒有強大生命力的。
  • 日本教材的漢代地圖,到底有沒有抹黑呢?標註日本島是「倭國」
    我國從古代開始,就已經和日本有很深的淵源,不過那時候日本還不叫日本,而是倭奴國。在範曄撰寫的《後漢書》中,就記載有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予印綬」。倭奴國是日本九州沿海一帶的部部落小國,漢光武帝還曾授予刻有「漢委倭奴國」的金印,而這一金印在十八世紀的時候,出土於日本博多灣志賀島。這一段記載,以及出土的金印都證實了,早在公元57年,也就是漢代的時候,日本就已經與我們有了關聯。但我們都知道,近代史上,日本對我國保有著很大的野心,數次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
  • 兩千年前的漢代《鹽鐵論》,在和平時期,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大夫們主戰,觀點是:強大的漢朝完全不必去和親於小國匈奴,用武力可以徵服他們,"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匈奴的社會制度和風俗比較野蠻落後,貪婪無信義,漢朝若不主動攻擊他們,匈奴必然會攻擊漢朝。匈奴是漢朝深重邊患,也是心腹之患,「漢之有匈奴若木之有蠹,人之有病」,心腹之患必須要用武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