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傳播地理科學之美

2020-12-22 中國網

總編李栓科講述自己從科考人轉變為媒體人的故事

李栓科認為,《中國國家地理》應該關注社會的熱點、難點、疑點背後的科學話題,拋棄傳統科普居高臨下的姿態。

■人物名片

李栓科:1964年11月4日生於甘肅,1980年9月入北京師範大學,1984年6月畢業,同年9月考入碩士研究生,師從周廷儒院士,1987年獲碩士學位,6月入中科院地理所。1989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1993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1996年破格晉升研究員。曾在青藏高原科考4年,南極科考4年,北極科考2年。1994年獲中國「第二屆優秀青年科學獎」。1995年任首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1997年任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2000年10月兼任總編至今。

■雜誌檔案

《中國國家地理》

一本傳播地理科學前沿最新成就和觀念的優秀刊物,其前身為1950年創刊的《地理知識》,1998年改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六年時間裡,雜誌發行量從1998年第1期的2萬餘冊,上升到每期發行逾30萬冊,並成為國內迄今惟一完整輸出版權的雜誌。在臺灣,繁體版的《中國國家地理》月發行量達8萬冊左右;在日本,日文版的《中國國家地理》月發行量達4萬多冊,此外,該刊還進入了西方國家的華人社區。

《中國國家地理》新疆專題封面

青藏高原:遭遇洪水

1988年,李栓科研究生一畢業,就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主持的青藏高原考察隊。在青藏工作的第二年夏天,他險些遭遇了滅頂之災。

當時,李栓科所在的七八個人組成的一個分隊在一個大盆地考察。中午的時候,大家已經很累了,就坐了下來,準備吃點東西,美美地休整一下。帶隊的老科學家、南京大學地理系的老教授王富葆也坐了下來,他剛把厚重的防寒服解開,準備吃點東西,就聽到腳下地面的聲音不太對,他意識到,今天的洪峰來得早,於是馬上大吼大叫,讓大家往高處轉移。李栓科手上拿著食物正在吃,聽他喊得那麼焦急,趕緊和大家一起拼命往高處爬。就在這時,洪峰已經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奔騰而下,追逐著大家的腳步而來。這股洪峰渾濁得就像泥漿一樣,裡面夾雜的大大小小的石頭在水中亂飛亂撞,一些石頭從洶湧的水面躍出,撞在兩邊的崖壁上,發出巨大的響聲。跑到高地的李栓科看著這番景象驚魂未定,如果再遲幾秒鐘,他和這支隊伍就全軍覆沒了。

從這次經歷中,李栓科體驗到,「當你真正看到死亡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你和自然打交道會變得非常謹慎。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和事故多了以後,人會慢慢變得跟動物一樣警覺,當危險到來的時候,心裡會有緊張或恐懼感。」

在南極體驗企鵝的父愛

1989年,經過單位推薦、選拔和篩選,李栓科又加入了國家組織的南極考察隊。在那裡,他看到最奇特的自然現象———幻日。當時,天空中太陽照著,下起了肉眼看不到的冰晶雨。天空中突然出現五六個太陽。作為中國人,李栓科首先想到的是后羿射日的故事一定有其自然背景,而不是空穴來風。他設想,后羿生活的時代,氣候又可能與現在的南極、北極很類似。因為當年人類數量很少,基本上是吃生肉,在空氣非常潔淨的情況下,有可能發生幻日。老祖先驚慌失措,有可能拿箭射。但是,太陽肯定不是他射下來的,因為幻日像海市蜃樓一樣,就是複雜的折射反射形成的,出現的時間很短,就是幾分鐘。

1993年,李栓科第四次去南極。此時,他已經做了父親,一歲多的兒子哭著抱住他的腿不讓他走。按照計劃,這次李栓科和他的隊友們總共要在南極待上一年半。在比較閒的一段時間,李栓科決定去看企鵝。經過一個月的預謀,李栓科在一個清晨就端著根竿子(防止從冰縫處掉下去)摸索著走向了企鵝的聚居地。經過6個小時的跋涉,李栓科看到,上萬隻堆得像雪人似的雄性企鵝正在孵蛋(企鵝的孵化工作由雄性完成)。為了避免凍壞了「妻子」生下的蛋,在兩個月的孵化期裡,雄性企鵝要不吃不喝,腳要不停地動,在零下89度的雪地裡站上兩個月。李栓科拍照、觀察20分鐘後開始返程。目睹了企鵝的父愛,李栓科油然想起了自己的兒子。

看企鵝讓李栓科產生的另一個聯想是,大部分國家的人在驚喜、驚嘆、害怕的時候會喊「我的媽呀」,只有印度人會喊「我的爸呀」,這從泰戈爾的詩中可以看出來。而企鵝是崇拜父親的,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印度大陸與南極大陸原來是連接在一起的,企鵝是從印度大陸當年連接的大陸分離出去的,最後變得不會飛了。兩者之間可能有著某種聯繫。

沙塵暴專題糾正公眾誤解

1997年,地理所將李栓科調入《地理知識》雜誌社任社長,他覺得可以把雜誌做好。因為地理學是最直接關注人與自然關係的,地理所研究的對象,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有關,老百姓都能理解。《地理知識》當時主要是傳播知識為主,但這個不是媒體的功能,它是教材、教輔做的事情。經過李栓科的策劃,從1998年開始,刊物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

李栓科認為,《中國國家地理》還是應該關注社會的熱點、難點、疑點背後的科學話題,拋棄傳統科普居高臨下的姿態。因此,他嘗試摸索一條科學傳媒的路子,把科學上的新發現、新進展傳遞給社會。沙塵暴專題,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而製作的。

憑藉自己多年科學考察和研究得出的經驗,李栓科認識到,地球上的規律就是,該是沙漠的地方就是沙漠,就像人的頭髮該長在頭頂上。植樹造林也是這個道理,這些在科學家圈子裡都是常識性的,但是,大眾媒體的報導都是不完整的,應該有這麼一份媒體來把完整的信息告訴大家。於是,在經過一年時間的準備之後,2003年4月號的《中國國家地理》沙塵暴專輯出版了,它集中反映科學界對沙塵暴研究的最新成果。正如李栓科預料的那樣,它獲得了大多數讀者和專家的好評。

從初創到常規的專輯製作

2002年,《中國國家地理》準備做一個新疆專題,按照常規做法,就是拿出一部分頁碼做一部分,另一部分內容放到下期再做。但是,李栓科判斷,雜誌的讀者群是這樣的:受過良好教育,有激情,有夢想,生活態度積極,內心健康向上。這部分人要求《中國國家地理》傳播的科學資訊是純淨的。加上他看到預備的內容那麼好,而且難以分割,於是,決定這一期就做這一個專題。

李栓科剛開始下決心的時候,雜誌社內部反對意見很大,因為一般雜誌要麼做連載,所謂雜誌,就是什麼內容都有,如果把雜誌做專輯,就有類似書本化的方向。但是,他決定嘗試一下。當時的《中國國家地理》月發行量是8萬冊左右,新疆專題出來之後,雜誌很快加印了幾萬冊。此後,這種做法在《中國國家地理》成為了常規做法,每一年大概有六期都是地理專題和地區專題。

「我現在做的工作是把科學家團隊和群體裡面的新發現、新進展,或者再發現,再認識及時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告訴讀者,做到這些,我們就成功了。」李栓科說。

採寫:本報記者 張弘

攝影:本報記者 郭延冰

 

 

相關焦點

  • 我們的中國國家地理
    「我教你學」的《地理知識》是科普腔調,而科學傳媒,或 「科學傳播」,因深入淺出、高趣耐看的特點,成為新的社會剛需。從《地理知識》到 《中國國家地理》的跨越,就是抓住了這樣的機遇和變化。策劃《選美中國》的執行方案時,最難的是確定選美的標準。我們是一本科學傳媒期刊,即便是對美這種抽象、主觀的感受,也要用相對科學的方式來求證和表現。中國之美是確切的,但她到底美在哪裡?
  • 至美中國,根植大地|中國國家地理首個營地開工啦
    創刊70載成就「自然·地理·科學」第一影響力品牌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1950年,共和國地理學界的奠基人施雅風、吳傳均等諸位先生創立《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70年以來,秉持「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之理念,《中國國家地理》集合中國頂尖科學家、作家、資深內容團隊、全球優秀攝影師,實地探訪、深度挖掘,所報導內容,以獨特視角梳理中國景觀之美,追索中國文明歷史,以全新地理文化格局重塑國人文化自信,話題無不引發熱議,成為引領國人探索自然、地理、戶外熱潮的中堅力量。中國國家地理,以絕無僅有的頂級內容優勢,成為傳播中國之美的第一影響力品牌。
  • 國家地理雜誌盛讚中國綠色消費
    在會上泰瑞.賈思雅呼籲在場的數千名網商代表號召成為探險家,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空氣和水的保護,基金樂於提供資助,並盛讚中國綠色消費。泰瑞.賈思雅在會上表示,美國地理雜誌目前有4.5億會員,超過一半來自美國之外,我們將更多的關注中國,探索中國之美,事實上,中國綠色消費大大增強,比如全球最大的低碳出行自行車就在杭州。事實上,中國最大的綠色消費就是在網際網路上。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盛讚:青海原來這麼美
    原標題:《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盛讚:青海原來這麼美 「與青海有緣的有兩種人:一種是來過青海,並被青海的風景和人文所感染的人;另一種是嚮往青海,等待一個去青海的理由的人。最難忘的還是青海那一片伸手就能觸摸到的藍天……」3月22日,一段段美文,加上一張張青海美景圖片出現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微信公眾號上,瞬間震翻了國內網友,引發大量轉發。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是一本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傳媒,其關注未知世界的新發現和新進展,追逐已知現象的再探索和再認識,用精準、精彩、精練的圖文語言為大眾推送祖國大好河山,發行量居中國高檔雜誌之首。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繁體版創刊發行受到好評
    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原名《地理知識》),千禧之春,在路甬祥院長為其雜誌題詞「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指導下,該所邁出了積極推進雜誌國際化的步伐。
  • 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中國國家地理」要打造地理文化主題的...
    36氪曾報導過的教育營地項目包括啟行教育、遊美國際營地教育等。與這些項目不同,「中國國家地理」想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打造以地理文化為主題的本土營地IP。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辦70周年,在用戶閱讀習慣從紙媒轉向線上平臺的大背景下,其雜誌年發行量每年仍處於增長狀態。
  • 中國國家地理網站招聘啟事
    中國國家地理網站招聘啟事  因中國國家地理網站改版需要,誠邀如下人員加盟,共同建立地理愛好者網上大社區,應聘者同時需要在線下載 CNG招聘簡歷表 ,並以郵件形式發送到 int@cng.com.cn 郵箱,所有Email回來的簡歷我們都將儲存到中國國家地理人力資源庫中。
  • 《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該雜誌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刊物,其主要內容... 《我的世界》X《中國國家地理》,小蜜蜂嗡嗡來襲近期,《我的世界》登上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 東營登上《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總編稱黃河口的色彩之美令人折服
    為了製作《中國國家地理》海岸帶專輯,9月上旬,《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執行總編單之薔帶隊來到我市,對我市海岸、河口進行了詳細的走訪調查。  10月19日,記者收到了北京寄來的加厚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海岸帶專輯。據了解,為籌備這期雜誌,雜誌社已準備幾個月之久,為第一時間呈獻給讀者,雜誌社四個印刷廠加急進行了印刷,並最終將封面定為黃河口渾黃的河水與藍綠色海水交匯的場景。
  • 福建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省重點建設三所高水平大學之一、面向東南亞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培訓基地、國家單獨招收臺灣學生試點學校、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受院校、中國-東協教育培訓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國培計劃」示範性集中培訓項目學校,2018年被確定為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
  •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尋找《地理知識》創刊號
    1950年創刊號 只有8頁 印量不過600份北京晚報訊(記者 王潤)「親愛的讀者,如果您一直珍藏著《地理知識》的創刊號,請與我們聯繫,我們邀請您終生免費享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日前,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面向全國尋找創刊號,並準備了厚禮進行答謝。今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
  • 歷史地理 | 最好的方法學中國地理,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中打好地理科學的基礎!
    小編今天分享的是王芳的: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中打好地理科學的基礎!
  • 「國家地理」開始拍電視劇了
    cdnversion='+~(-new Date()/36e5)]; 《天才》講述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的八卦軼事國家地理頻道首部劇情電視劇《天才》已於4月25日在美國播出。這部劇集改編自沃爾特·艾薩克森編著的暢銷書《愛因斯坦傳》,該書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院2008年度科學傳播最佳圖書獎。
  • 2020中國地理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2020中國地理科學類一流專業排名 2020-08-04 23:46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李栓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
    1990—1993年三次進入南極,並在南極越冬,1995年任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 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中國海洋學會理事,第29屆北京奧運會火炬手。1993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1994年獲中國「第二屆優秀青年科學獎」。
  • 地理標誌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保護之揚州漆器
    地理標誌文化:揚州漆器關於揚州漆器揚州漆器是中國特色傳統工藝品種之一。起源於戰國,興旺於漢唐,鼎盛於明清。其工藝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馳名中外。其中點螺工藝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高檔工藝。雕漆嵌玉漆具有色彩純正,刀法圓潤、紋樣精美,圖案生動的藝術特點。彩繪工藝,是中國最古老的漆器工藝品種。其工藝採用中國大漆與入漆色調製成各種色彩,按畫面及工藝要求繪製在髹好的漆面上,可反映不同時代的畫面,色彩雅致,氣韻生動,具有中國工筆重彩畫的特色。
  • 疾病地理史學:疾病史的地理空間解析
    另外,疾病地理史學也體現了全球史的研究理念,美國史學家傑裡·本特利在研究全球史過程中就曾主張將疾病史納入全球史的研究範疇中。因為疾病傳播不拘泥於民族國家的範疇,沒有嚴格的和固定的地理空間概念,主要是從病原體到其他宿主的轉移,不管是宿主之間的直接接觸還是通過傳播媒介,只要在異質空間找到寄生對象就可以,這正符合全球史研究中跨地區的理念。
  • 獲獎無數的《科學大爆炸》,國家地理出品!
    來自中國國家地理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科普力作:中國國家地理博物百科之《科學大爆炸》,一共有6冊——>每冊一個主題,從天文到地理,從歷史到人文,還有小蘊最喜歡的一本《未來大學夢》。給大家看看這套書拿到的獎項:2011年12月,中國國家地理博物百科系列之《科學大爆炸》精裝上市,京東特定版2萬套1個月售空!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招人ing
    在你的印象裡,地理或許是一門課程,是一張張地圖,是一個個地名。 其實,除了山川大地、江河湖海、自然萬物。 就在你的腳下,在你身邊的煙火人間裡,也都存在著最真實的地理。 這裡是《中國國家地理》出版事業部的原創內容公眾號。
  • ...魯商·紅葉柿巖旅遊區:中國國家地理首個營地 方寸之間展現大美...
    景區旅遊資源豐富,包含了中國國家地理第一個營地、中國第一個琉璃公園、江北最大的萬畝原生紅葉林、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拍攝主場地、萬畝梯田、齊長城遺址、石屋古村落長廊、北國第一溶洞在內的九人紅葉柿巖之最。  走近中國國家地理·淄博營地互動體驗館,記者發現它與傳統展館有很大不同,科技感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