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常識掃盲:理清「國家、政體、公民、政府、政黨」等概念

2021-03-06 AnnieEasyFM

三觀正的讀者都轉發了

編者按:特殊的日子會有一些特別的活動,當然也會有特奇葩的一些言論。比如昨天王同學就吐槽在和一些人討論公共話題時,那些人對一些不可描述的事物的認知出現了混亂,要想和這些概念混亂的人繼續討論,就要在討論之前先打一個底子,定義好一些概念後,才能形成討論的基礎。否則雞同鴨講實在是心累。

今天,推發的這篇文章,改寫子編程隨想的文章。出於某些大家熟知的原因,編者改動的幾乎是面目全非,希望作者能給予理解。Anyway吧,文章所要傳達的意思應該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了。

文:編程隨想    |    編輯:爽臨


★引子

一九八四年,大洋國真理部發表了德國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文章《沒有了祖國你什麼都不是》,引發網友熱議。有人慷慨激揚,有人嗤之以鼻。如果你屬於前者,不妨看看本文——可以幫你搞清楚「國家、政府、政黨」等一大堆基本概念。(為了儘量通俗易懂,俺拿「居民小區」來打比方)

★啥是「國家」?

「國家」這個概念是其它幾個概念的基礎,而且分歧比較大,也經常被大洋國真理部用來混淆概念。所以俺首先來解釋一下此概念。

先說一下「社會關係」,比如「家庭」、「商業組織」、「宗教組織」、等等都屬於社會關係。國家也是「社會關係」的一種,而且是最高級別的社會關係。既然是社會關係,國家自然會對應一個相對固定的人類群體(這是「國家」和其它社會關係的相似之處)。另外,國家還具有其它一些額外的特徵:

國家會對應一塊相對固定的土地

國家會對應一個相對固定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後面所說的「政體」)

拿「居民小區」來比方,一個國家就好比一個居民小區。當提到「居民小區」這個概念的時候,顯然既包括小區裡面的居民,也包括小區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相關建築。

關於「國家」這個概念的更詳細介紹,可以看《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書中的第一章就是介紹「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的起源」。此書作者是民國初年的美國駐華公使。順便說一下:此書的譯者是羅家倫,校對是蔣夢麟(兩個都是民國時期的牛人)。

★啥是「政體」?

剛才說了,國家這個概念通常會對應一個相對固定的政治制度,這就是「政治體制」(簡稱政體)。關於政體,俺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掃盲《掃盲常見的政治體制》(按:以後有機會推發),大伙兒可以先看看那篇。這裡俺把幾種常見政體簡介如下:

政體有好幾種,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來,主流的分類方法如下:

君主政體:主要權力掌握在一個人手中

貴族政體:主要權力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共和政體:主要權力掌握在多數人手中

為了節省口水,今天只聊「共和政體」。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大洋國這個「共和國」的稱號是名不副實滴。因為大洋國從成立到現在,就沒有真正實現過「共和」。

★啥是「公民」?

前面說了,共和制的國家,主要權力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這些掌握權力的多數人,稱為「公民」。
拿「居民小區」來比方——共和制國家中,掌握權力的大多數人,如同小區裡面的「業主」。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大洋國名義上有十幾億公民(有國籍的都算),可惜的是,具備公民意識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只有「臣民意識」,沒有「公民意識」。所謂的「臣民意識」,說難聽點就是「奴性」。這些人的特點是:

.

★啥是「政府」?

在共和政體中,因為公民的人數很多(少則幾十萬,多則幾億)。顯然不可能讓這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去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因為技術上的原因,效率太低)。而且治理國家需要一些專業知識,並非每個公民都具有專業知識。所以,需要僱傭一小撮人來管理國家事務。這一小撮人就組成「政府」,行使治理國家的權力。

拿「居民小區」來比方,政府如同「物業」。比如小區需要清潔工打掃衛生。但不是每個業主都懂得如何打掃衛生(有的業主雖然懂,但未必願意親自幹)。這時候就通過僱傭物業來幹這些事情。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在正常國家,公民是大爺,政府是孫子(政府是為公民服務的,就如同物業是為業主服務的)。但是在有些朝完全倒過來啦,政府的官員都跟大爺似的。更有甚者,連憲法明文規定的權利(比如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等),公民都享受不到。

★啥是「政黨」?

政黨就如同「物業公司」。只有經過所有業主的授權,物業公司才可以對小區進行管理。正常的民主國家都是「多黨制」的,這種制度下,會有多個「物業公司」競爭上崗。哪個物業公司幹得好,就繼續幹,幹得不好就滾蛋,換另一個物業公司來幹。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只有一家物業公司,沒得選。而且這個物業公司還挺霸道,居然凌駕於小區之上。比如溫斯頓·史密斯經常稱大洋國是「黨國」。「黨國」這個詞是有講究的——「黨」在「國」之前。所有大洋國官方的報導中,都會把「黨」放在「國家」之前。比如大洋國官方媒體對老大哥的稱呼。

★啥是「議會」(立法機構)?

議會就如同「業委會」(業主委員會)。為啥要有「業委會」捏?因為小區的業主比較多,如果大小事務都讓每一個業主參與表決,效率太低。所以需要選出少數業主,組成業委會。業委會可以用來挑選「物業公司」,也可以用來制定小區的章程(如同國家的法律)。

某些天真的同學會問:既然已經有了「物業」,為啥還要搞出一個「業委會」,兩者有啥區別捏?

從利益及立場來看:業委會是從業主裡面選出來的,這才是最終代表業主利益的;而物業屬於被僱傭關係(拿錢辦事),未必會全心全意。所以,需要業委會來監督物業。

從職業分工來看:物業人員通常是具有專業技能的。比如物業公司裡面的清潔工,是懂得搞清潔的;而業委會的成員,不需要懂得專業技能。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名義上,大洋國憲法規定了一個代表人民的最高權力機關。但實際上存在幾大問題:

正常的議會具有【獨立的】立法權。可惜大洋國的核心黨員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最高權力機關要立個啥法,都要看老大哥的臉色。(如同業委會要想修改小區的章程,還得看物業公司的臉色,很荒誕啊)

正常的議會,可以否決政府方面的提案。可惜大洋國的這個「最高權力機關」是一個橡皮圖章,有名無實。在大洋國歷史上,這個最高權力機關從來沒有否決過任何一項老大哥的重大提案。

這個最高權力機關的成員,都是上等階級的核心黨員(Inner Party),少數的統領精英,完全沒有代表性

★啥是「愛國」?

假如你已經搞清楚前面幾個不同的概念,這時候再來看「愛國」,其含義就比較清楚了。一個大洋國的公民愛國,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就如同業主喜歡自己的小區)。但是,有沒有必要「愛政府」捏?俺覺得完全沒必要。政府只是你的傭人,供你使喚的。就如同你會去喜歡你小區的物業嗎?正常人通常都不會吧?至於「愛老大哥」,那就呵呵啦。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大洋國的真理部,長期以來一直刻意混淆「國家、政府、政黨」這三個概念。這麼做的目的在於:把正常的「愛國」心理移情到「愛政府」和「愛黨」。如此一來,這個糟糕的物業公司就可以長年累月地在這個居民小區作威作福。

★應該怎樣愛國?

如真喜歡大洋國,就應該想辦法幫助這個國家變得更好。為了讓國家變得更好,自然要改正現有的種種缺點。要改正缺點,首先得指出缺點。溫斯頓·史密斯批評大洋國的種種弊端,就是希望國家能夠變好。

相反,很多人只知道歌功頌德,對明顯的缺點視而不見。這些人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故意裝傻,要麼是被深度洗腦。不論是哪一種,都不是愛國,而是禍國殃民。




--- END ---

歡迎關注小號替身 EasyMind 思想匯

AnnieEasy的公號,分享愛信不信的知識和又毒又辣的觀點。定期毀三觀,但不保證重建;不定期發布原創文章和語音。想說的、感興趣的、覺得有價值的都會發,但可能主要和以下內容有關:飲食/健康/疾病、轉基因/中醫藥/闢謠,育兒常識,偶爾美妝與護膚。支持平權,穆黑,反狗權。有問題發在留言區,我選擇有趣的回答和上牆;任何人可以留言,但本人保留說話不客氣的權利。

投稿郵箱:Easy.FM@qq.com

相關焦點

  • 理清國家、政體、政府、政黨等18個概念,搞清楚祖國到底是什麼
    理清國家、政體、政府、政黨等18個概念,搞清楚祖國到底是什麼 1、祖國
  • 國家、政體、政府、政黨等18個概念
    人們對祖國的感情包括了對國家主權、大好河山、燦爛文化以及骨肉同胞的感情。2、國家國家(State)這個概念在中文語境中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地理版圖意義上的國家,二是政治機構意義上的國家。就前者而言,國家是指地理版圖意義上一個特定的政治區域,這個區域被視為是獨特的和擁有主權的。
  • 2018年國家公務員行測備考:常識之國家政治制度
    2018年國家公務員行測備考:常識之國家政治制度   根本制度莫搞錯   在平時的考試中,涉及國家政治制度的模塊有兩個,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一個是憲法中我國國家制度相關規定,但兩部分內容基本內容相差不多。
  • 現存民主政體中代議制的危機與演變
    :政黨代議制現存的各個民主政體都面臨著危機,其具體表現為:1.選舉投票率下降;2.政黨黨員人數減少;3.選民偏好與選舉結果不穩定;4.政府很難獲得並維持大多數人的支持;5.對政治家、政黨與整個政治制度的信任下降;6.議會的中心性地位衰落;7.權威越來越多地向行政機關下移。
  • 張春滿:政黨概念的「大西洋分歧」與利基政黨對傳統政黨概念範式的衝擊
    政黨的概念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新的形勢變化會催生出新的理論認識。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政黨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這些外部環境的改變為利基政黨的興起創造了條件。與政黨相關的重大變化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發達工業國家開始步入後現代社會。
  • 理解政治,也必須理解人性——民主:一個最低限度概念?
    尤其是當OECD國家都是發達的民主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面對頻繁的政變、軍政府、衰退和失敗政策時,民主被視為能夠同時帶來繁榮、增長、尊嚴和富足。然而,人們從未對民主這一概念產生過基本的共識。民主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直接決定政府政策?只要每個人都有選票,是否就滿足了民主的條件?如果民主不能帶來良好的治理,是因為民主本身具有問題,還是因為沒有實施「真正的民主」?
  • 族群宗教多元主義與西方民主政體的結構性矛盾
    在右翼,代表共和黨參選的右翼政治新人川普並不站在共和黨的傳統立場,他在主張減少政府干預、降低稅率和廢除歐巴馬醫改方案的同時,還主張要退出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控制移民規模、修築美墨邊境高牆以及限制部分伊斯蘭國家居民入境等。這些政綱意味著,川普在右翼立場上比主流共和黨人走得更遠。
  • 高奇琦:公民社會與民主鞏固:東亞政治實踐對西方經典理論的檢驗
    本文試圖在總結這些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東亞國家的政治發展實踐來檢驗西方學者的這些結論。文章的分析脈絡是:先對民主鞏固的概念進行界定,其後總結西方學者關於公民社會與民主鞏固相關性的分析,之後考察已經基本完成民主轉型的東亞國家——泰國、印尼、菲律賓、韓國這四國的政治發展實踐,來檢視西方學者的分析,最後得出關於兩者關係的綜合了東亞政治實踐的新結論。
  • 汪暉:當下中國政治變革的實質內容與政黨代表性重建
    政黨國家化是指政黨日益服從於國家的邏輯,不但其職能而且其組織形態,逐漸地與國家機器同構,從而喪失了政黨作為政治組織和政治運動的特徵。我們可以區分出兩種有聯繫卻不盡相同的政黨國家化的形態:一種形態是前改革時期的政黨官僚化,另一種是在市場化過程伴隨政府公司化的趨勢而產生的政黨與資本的聯姻。
  • 楊光斌:中國面臨的危機真比西方國家要嚴重?
    依照「三化運動」的所謂「國際標準」,印度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優於中國,有兩千多個政黨的「黨爭民主」,私有化程度遠遠高於中國,有發達的「民主」社會(即基於族群的公民社會),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印度將超越中國」。一度流行的結論是:印度有優越於中國的政治制度,印度的「民主」是中國沒有的「福利」。這顯然有違常識。
  •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代史上的國體政體概念
    1905年,《東方雜誌》刊文《論日勝為憲政之兆》,稱政體「有所謂專制、立憲、共和種種之分也」。次年,《東方雜誌》刊發《論國家之意識》一文,稱政體「大率以專制、立憲、民政三者為區」。1907年,胡茂如在《中國新報》發表《中國今世最宜之政體論》,稱政體是「政治運用之體式以為之別者也」,指政體有三,即專制、君主立憲、共和立憲。
  • 【讀書】古德諾 | 政治與行政:政府之研究
    兩種功能的區分· 一是分工的需要,政府的民治程度越低(君主政體),國家意志的執行功能與表達功能的區別就越小。(「不管是君主政體還是民主政體,都有國家意志的執行功能與表達功能的區別。但是,所有的君主制政府都傾向於把政府的各種權力集中於同一個權力機關中,由於分工的需要對這兩種功能作出區分但區別較小)· 二是心理上的原因必然造成(先表達後執行)。
  • 俞可平:最好政體與最壞政體——「亞里斯多德之問」新解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增進城邦的公共利益,讓全體公民過上幸福生活?為什麼同一群人在同一地域中,有時貧困有時富裕?有時封閉有時開放?有時野蠻有時文明?有時墮落有時進取?本文作者把這些問題概括為「亞里斯多德之問」,並且認為亞里斯多德自己提供了終極答案:政治制度是決定城邦國家命運和公民幸福的關鍵所在,而最高統治權則是區分政體類型的根本標準。
  • 民主政體為何走向崩潰?——評 《民主崩潰的政治學》
    經驗層面上,國內對民主政體的原創性實證研究較為少見,以翻譯外國學術作品居多,這表明我們對世界民主政體狀況的研究存在不足。事實上,民主政體興起的原因、鞏固的條件、運行的機制 ( 如選舉、政黨制度、議會政治、公共政策、政府績效、公共輿論) 、衰敗的原因等,都是值得深挖的重要議題,對中國也有很強的借鑑和參考價值。國際學術界對此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成果。
  • 劉小楓丨被斬首的人民身體——人民主權政體的政治神學和史學問題
    這種政黨的權力不為正式的法律承認,但事實上,只有它具備政治上的決定權。 這意味著,議會中贏得選票的政黨,就是人民共和政體這個身體上的「頭」。與英國的虛君共和不同,「美國的制度,是將獲勝政黨中那位直接民選的領袖,放在官僚機構首腦的位置上,而這些官員全由他任命」(同上)。
  • 汪仕凱 | 有機統一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定型的內核
    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中,政府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受人民代表大會監督、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的國家機構,可以說政府是人民代表大會的延伸,因此可以將政府看作是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統一政治,不僅是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實現的,而且也是通過政府實現的。
  • 第139篇《新加坡的歷史、政體和政治》
    基於我的積累與學習,加入了一些新思考,寫成這篇微文,簡要介紹新加坡的歷史、政體和政治。
  • 常識 | 國體和政體
    行測常識判斷考點範圍很廣,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經濟、人文、歷史、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夥伴們長時間不間斷的積累
  • 魏瑪共和國:一場失敗的政治實驗
    而在大部分選民眼裡魏瑪共和國不僅是有爭議的,而且是無能的政體,它缺乏民眾的發自內心的尊敬認同,缺少政治認同,因此可以解釋共和國中後期選票大量流向右翼或極端左翼政黨。共和公民應有的那種政治義務感與政治意志自然就無從談起。由此可以理解為何魏瑪要設立憲法紀念日、每年舉辦憲法紀念日慶典、組織大型文化演出,從社會與國家的二元關係視角看,就是因為共和國特別需要德國社會與它和解。尊重它、認可它。
  • 房寧:論民主政體的政治穩定功能
    但由於民主政體下的權力精英間平等的政治關係,即政治角色之間具有形式上相等的影響力、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政治權力又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平衡意味著穩定,民主政體內在的「平衡—穩定」機制導致了它的政治穩定功能。進一步講,民主政體的政治穩定功能具體表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廣泛的政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