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正的讀者都轉發了
編者按:特殊的日子會有一些特別的活動,當然也會有特奇葩的一些言論。比如昨天王同學就吐槽在和一些人討論公共話題時,那些人對一些不可描述的事物的認知出現了混亂,要想和這些概念混亂的人繼續討論,就要在討論之前先打一個底子,定義好一些概念後,才能形成討論的基礎。否則雞同鴨講實在是心累。
今天,推發的這篇文章,改寫子編程隨想的文章。出於某些大家熟知的原因,編者改動的幾乎是面目全非,希望作者能給予理解。Anyway吧,文章所要傳達的意思應該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了。
文:編程隨想 | 編輯:爽臨
一九八四年,大洋國真理部發表了德國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文章《沒有了祖國你什麼都不是》,引發網友熱議。有人慷慨激揚,有人嗤之以鼻。如果你屬於前者,不妨看看本文——可以幫你搞清楚「國家、政府、政黨」等一大堆基本概念。(為了儘量通俗易懂,俺拿「居民小區」來打比方)
★啥是「國家」?「國家」這個概念是其它幾個概念的基礎,而且分歧比較大,也經常被大洋國真理部用來混淆概念。所以俺首先來解釋一下此概念。
先說一下「社會關係」,比如「家庭」、「商業組織」、「宗教組織」、等等都屬於社會關係。國家也是「社會關係」的一種,而且是最高級別的社會關係。既然是社會關係,國家自然會對應一個相對固定的人類群體(這是「國家」和其它社會關係的相似之處)。另外,國家還具有其它一些額外的特徵:
國家會對應一塊相對固定的土地
國家會對應一個相對固定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後面所說的「政體」)
拿「居民小區」來比方,一個國家就好比一個居民小區。當提到「居民小區」這個概念的時候,顯然既包括小區裡面的居民,也包括小區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相關建築。
關於「國家」這個概念的更詳細介紹,可以看《平民政治的基本原理》,書中的第一章就是介紹「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的起源」。此書作者是民國初年的美國駐華公使。順便說一下:此書的譯者是羅家倫,校對是蔣夢麟(兩個都是民國時期的牛人)。
★啥是「政體」?剛才說了,國家這個概念通常會對應一個相對固定的政治制度,這就是「政治體制」(簡稱政體)。關於政體,俺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掃盲《掃盲常見的政治體制》(按:以後有機會推發),大伙兒可以先看看那篇。這裡俺把幾種常見政體簡介如下:
政體有好幾種,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來,主流的分類方法如下:
君主政體:主要權力掌握在一個人手中
貴族政體:主要權力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共和政體:主要權力掌握在多數人手中
為了節省口水,今天只聊「共和政體」。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大洋國這個「共和國」的稱號是名不副實滴。因為大洋國從成立到現在,就沒有真正實現過「共和」。
前面說了,共和制的國家,主要權力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這些掌握權力的多數人,稱為「公民」。
拿「居民小區」來比方——共和制國家中,掌握權力的大多數人,如同小區裡面的「業主」。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大洋國名義上有十幾億公民(有國籍的都算),可惜的是,具備公民意識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只有「臣民意識」,沒有「公民意識」。所謂的「臣民意識」,說難聽點就是「奴性」。這些人的特點是:
.
★啥是「政府」?在共和政體中,因為公民的人數很多(少則幾十萬,多則幾億)。顯然不可能讓這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去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因為技術上的原因,效率太低)。而且治理國家需要一些專業知識,並非每個公民都具有專業知識。所以,需要僱傭一小撮人來管理國家事務。這一小撮人就組成「政府」,行使治理國家的權力。
拿「居民小區」來比方,政府如同「物業」。比如小區需要清潔工打掃衛生。但不是每個業主都懂得如何打掃衛生(有的業主雖然懂,但未必願意親自幹)。這時候就通過僱傭物業來幹這些事情。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在正常國家,公民是大爺,政府是孫子(政府是為公民服務的,就如同物業是為業主服務的)。但是在有些朝完全倒過來啦,政府的官員都跟大爺似的。更有甚者,連憲法明文規定的權利(比如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等等),公民都享受不到。
★啥是「政黨」?政黨就如同「物業公司」。只有經過所有業主的授權,物業公司才可以對小區進行管理。正常的民主國家都是「多黨制」的,這種制度下,會有多個「物業公司」競爭上崗。哪個物業公司幹得好,就繼續幹,幹得不好就滾蛋,換另一個物業公司來幹。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只有一家物業公司,沒得選。而且這個物業公司還挺霸道,居然凌駕於小區之上。比如溫斯頓·史密斯經常稱大洋國是「黨國」。「黨國」這個詞是有講究的——「黨」在「國」之前。所有大洋國官方的報導中,都會把「黨」放在「國家」之前。比如大洋國官方媒體對老大哥的稱呼。
★啥是「議會」(立法機構)?議會就如同「業委會」(業主委員會)。為啥要有「業委會」捏?因為小區的業主比較多,如果大小事務都讓每一個業主參與表決,效率太低。所以需要選出少數業主,組成業委會。業委會可以用來挑選「物業公司」,也可以用來制定小區的章程(如同國家的法律)。
某些天真的同學會問:既然已經有了「物業」,為啥還要搞出一個「業委會」,兩者有啥區別捏?
從利益及立場來看:業委會是從業主裡面選出來的,這才是最終代表業主利益的;而物業屬於被僱傭關係(拿錢辦事),未必會全心全意。所以,需要業委會來監督物業。
從職業分工來看:物業人員通常是具有專業技能的。比如物業公司裡面的清潔工,是懂得搞清潔的;而業委會的成員,不需要懂得專業技能。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名義上,大洋國憲法規定了一個代表人民的最高權力機關。但實際上存在幾大問題:
正常的議會具有【獨立的】立法權。可惜大洋國的核心黨員是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最高權力機關要立個啥法,都要看老大哥的臉色。(如同業委會要想修改小區的章程,還得看物業公司的臉色,很荒誕啊)
正常的議會,可以否決政府方面的提案。可惜大洋國的這個「最高權力機關」是一個橡皮圖章,有名無實。在大洋國歷史上,這個最高權力機關從來沒有否決過任何一項老大哥的重大提案。
這個最高權力機關的成員,都是上等階級的核心黨員(Inner Party),少數的統領精英,完全沒有代表性
★啥是「愛國」?假如你已經搞清楚前面幾個不同的概念,這時候再來看「愛國」,其含義就比較清楚了。一個大洋國的公民愛國,這是很正常的行為(就如同業主喜歡自己的小區)。但是,有沒有必要「愛政府」捏?俺覺得完全沒必要。政府只是你的傭人,供你使喚的。就如同你會去喜歡你小區的物業嗎?正常人通常都不會吧?至於「愛老大哥」,那就呵呵啦。
大洋國不正常的地方:
大洋國的真理部,長期以來一直刻意混淆「國家、政府、政黨」這三個概念。這麼做的目的在於:把正常的「愛國」心理移情到「愛政府」和「愛黨」。如此一來,這個糟糕的物業公司就可以長年累月地在這個居民小區作威作福。
★應該怎樣愛國?如真喜歡大洋國,就應該想辦法幫助這個國家變得更好。為了讓國家變得更好,自然要改正現有的種種缺點。要改正缺點,首先得指出缺點。溫斯頓·史密斯批評大洋國的種種弊端,就是希望國家能夠變好。
相反,很多人只知道歌功頌德,對明顯的缺點視而不見。這些人要麼是別有用心,要麼是故意裝傻,要麼是被深度洗腦。不論是哪一種,都不是愛國,而是禍國殃民。
--- END ---
歡迎關注小號替身 EasyMind 思想匯
AnnieEasy的公號,分享愛信不信的知識和又毒又辣的觀點。定期毀三觀,但不保證重建;不定期發布原創文章和語音。想說的、感興趣的、覺得有價值的都會發,但可能主要和以下內容有關:飲食/健康/疾病、轉基因/中醫藥/闢謠,育兒常識,偶爾美妝與護膚。支持平權,穆黑,反狗權。有問題發在留言區,我選擇有趣的回答和上牆;任何人可以留言,但本人保留說話不客氣的權利。投稿郵箱:Easy.FM@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