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宇琦
「當初做完《繡春刀》,我們組織業內人士看片,讓大家猜影片成本是多少,在場最低的都猜7500萬,可其實加上演員片酬我們也只花了2900萬。」在聊到「製片人是做什麼」的時候,獨立製片人王東輝向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講述了當年他在操作《繡春刀》製作時的這段經歷。
獨立製片人王東輝
一直以來,在電影產業中「製片人」都是一個頗為神秘的角色,大家看得到鏡頭前的演員們,關注得到鏡頭後的編劇、導演們,卻很少有人知道一位製片人在一部電影的籌備、拍攝直至最後登陸大銀幕的過程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而對於王東輝來說,製片人其實就是利用有限的成本去最大化一部影片的價值——
當年他用2900萬的成本把《繡春刀》做出了大製作的質感,而在那之後他將不少精力放在了日前正在上映的科幻片《伊阿索密碼》上,他得用同樣只有千萬級的成本,去挑戰「科幻片」這一更大製作難度的電影類型。對此,王東輝直言拍攝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戰,但作為科幻片愛好者的他卻又很享受這個過程,「這個題材、這種拍攝方式沒有人做過,我覺得挺好玩的」。
作為製片人,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花錢
四年前《繡春刀》上映後,有網友對這部電影做了一次梳理,發現片中從道具到服裝都極為考據,做得十分精緻,再加上演員陣容裡還有張震、劉詩詩、王千源等明星,因而都很難相信這樣一部電影在拍攝製作上居然才花了不到3000萬。
《繡春刀》
但在王東輝看來,把這種不可能變成可能,恰是製片人的職責所在。「每個劇組都會覺得錢不夠花,5億投資的影片依然會覺得經費緊張。所以作為製片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得懂得如何花這個錢。製片人和導演一樣是創造者,只不過對於我們來說,創造力是投資方給到100塊,我們能做出300塊的效果,如果只有100塊的效果,那麼創造力等於是零。」
也正是因為有了《繡春刀》的成功,隨後中影才選擇將《伊阿索密碼》這個棘手的項目交給了他。2013年王東輝接過這部影片時,這部本身成本就不高的影片已經在前期開發中走了一些彎路,整體推進情況並不算理想。
「我之前一直在說,如果再多給我1000萬,做起來肯定會更從容一些,很多地方的效果也會好很多。」然而現實卻是,資金預算有限,所以從接手那一刻起,王東輝就必須算好每一筆錢應該會在什麼樣的地方,把「一塊錢掰成八瓣花」。
《伊阿索密碼》海報
在經過了嚴格的核算後,他將正式拍攝計劃定為了45天,在這45天裡劇組必須完成所有的拍攝工作。「一旦進入到拍攝環節,每天花的錢從帳上是看不到的,小劇組一天二三十萬、大劇組六七十萬都是常態,劇組成員坐在那聊一天,這筆錢就沒了。所以很多大劇組會經常因為拍攝太累或者天氣不好而放假,但我們劇組不行,每一天都規劃了非常具體的拍攝任務。」
為了這45天的拍攝,王東輝花了3年左右的時間從劇本開始重新打磨這個故事,在故事板、美術等方面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光是拍攝前的籌備工作就花了8個月之久。在王東輝看來,相比於拍攝時的巨大投入,那些年裡的付出都是小錢,「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在45天裡拍完,主要是因為前期就已經把所有工作都準備到位了」。
可即便做了如此多的準備,等到正式拍攝時整個劇組每天所要面對的挑戰還是不小。全片拍攝需要在8個不同的棚內進行(常用的只有5個),因為場地有限,所以當劇組完成一個棚的拍攝轉到下一個棚時,前一個棚內的布景就必須拆除並開始搭建新景。考慮到搭景所需要的時間以及成本,每一個場景內的拍攝、修改工作都得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時間到後必須到下一個棚內,不再有補救的機會。
《伊阿索密碼》預告片
為此,王東輝在拍攝期間幾乎每天都會最早到現場,檢查場景、設備,做好拍攝準備,以確保可以順利拍攝。等到拍攝開始後,他又得在各部門間轉來轉去,和劇組人員溝通、對接,確認當天的進度和存在的問題。這些工作會一直持續到晚上,等整個劇組都收工之後,他才最後一個離開。
「如此精打細算,還要整日費心費力,會覺得壓力很大嗎?」壹娛觀察問到。
「壓力肯定是有的,但是既然做了製片人那肯定得對自己有要求吧。如果作為一個製片人,這點都做不到,最後片子超支很多,也沒有協調好,那片方為什麼還要請你?」
千萬成本拍科幻片:需要有人成為「先烈」
如果說當初拍《繡春刀》已經讓王東輝對於如何「精打細算」有了足夠多的經驗的話,那如今拍攝《伊阿索密碼》則給他帶來了一個更大的挑戰,那就是如何用同樣有限的預算拍好一部科幻電影。因為相比於其他類型片,科幻片在後期特效等方面的硬性支出是必不可少的。
在這之中,世界觀的建立就是率先需要完成的一步。在修訂《伊阿索密碼》的劇本時,王東輝計劃在故事的開頭補充一個世界觀的建立與闡述。「這是一部科幻片,一定要有背景的渲染,讓觀眾能有強代入感,如果他們不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又怎麼能走進故事?」
《伊阿索密碼》開頭
影片特效的支出有不少都花在了開頭這短短幾分鐘的背景渲染當中,為此王東輝在創作劇本時,不得不對其他需要做後期的場景進行精密的計算,並依照後期團隊的建議將一些不必要的場景移除。「很多人做片子,都在一味往下減價、減支出,這是不對的。作為製片人,要明白哪些地方是要多花錢、必須要保住的,而哪些又是可以用其他方式去替代的,這才是製片人需要平衡的地方。」
最初做這段特效時,王東輝找到的是一個中國團隊,可是花了12個月時間,對方所呈現出來的東西還是只有點和線,完全沒法實現他所預想的概念。無奈之下,王東輝將工作交給了一個英國的小團隊,沒想到從將創意交給對方到收穫結果只用了4星期的時間,且價錢也只有國內的一半。這件事給了王東輝很大的觸動,「外國的創作者從小就接觸各種科幻作品,耳濡目染間對科幻的審美意識已經到了一個極高的地步了」。
雖然影片拍攝資金很緊張,但在王東輝看來,大成本並不是拍攝科幻電影的必要條件。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創作者對於科幻電影的認知和理解存在著差異。「《異形》是1979年的電影,現在看還會覺得很厲害,中國的電影工業都到今天這個水平了還是做不出來。是因為我們沒錢嗎?人家當初花的錢沒我們現在拍一部影片多,這純粹只是創意、想法能不能落地的問題。」
《異形》裡的經典場景
王東輝坦言,他也在不斷學習、在探索,籌備《伊阿索密碼》時,他將《異形》和《普羅米修斯》的製作特輯前前後後看了不下100次,在這一過程中他收穫了很多靈感,也對如何製作好一部科幻電影以及電影工業有了很多新的認識。
「中國科幻電影到現在沒有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就和這種意識與工業化有關。受眾的意識需要時間去進行培養,而工業化的流程則是必須按部就班地建設的。中國現在從教育到行業,對於工業化的認識還不夠,而這些基礎的東西都得慢慢來。」王東輝覺得,目前國內電影人還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去思考電影工業化與科幻本土化的問題,然後才能談下一步的發展。
獨立製片人王東輝
也正因如此,他將此時開始嘗試去做科幻、率先去探索這一領域的自己戲稱為「先烈」:「我在這個時候做這個片子,其實就是想去做一種探索,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裡是一定要學習經驗的,可能會賠錢,但這是有必要的。我覺得做電影就是這樣,一定得有先烈往上填,才能讓後人踩著往上走。老有人問我我們什麼時候能超過美國,我覺得這事情急不來,我們得先把別人走過的路走一遍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