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批改要把握學生個性
重慶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萬明春分析,全批全改是對學生及時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和強化。作業量過大,不僅增加學生的負擔,也增加了老師自己的負擔,這就意味著題海戰術就不適用了,布置好的題目也是很考教師的水平的,關鍵是要打準知識點。
萬院長認為,全批全改有多種方式:用精煉的語言進行全批全改、也可以進行集體訂正、針對共同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全批全改。
但是,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就要把握學生的個性和特點。當然,作為經常化的內容,教師的批改過程中,不需要濫用「你真棒」等贊同的語言,表揚要恰當。對有進步的學生、沒有信心的學生,自然是需要的,畢竟這也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一個渠道。
老師批改作業的幾種現狀
■上午交作業 下午學生自己對答案
初三年級的學生王郡說,以前有老師布置了不少作業,第二天上午交上去了,下午發下來,老師說答案,自己改對錯。「這樣的作業做了當沒做。想偷懶的同學就乾脆亂填答案,等著老師說答案。」王郡說。
■錯得太多了讓學生重抄一遍
家長張堯告訴記者,以前遇到過這種情況,語文老師發一張卷子下來,要求周末做完。周一晚上,看到兒子在抄那張卷子,原因是老師說錯得太多,重新抄一遍。她仔細看了兒子的卷子,作文中的錯別字老師都沒有發現。「抄卷子浪費時間不說,這樣真能讓學生知道到底錯在哪裡嗎?」
■讓學生自己改或者同學交換改
記者了解到,其實一般來說,主科老師批改作業會比較認真,而歷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這些科目的作業並不多,但學生往往認為這些科目的作業並沒有被認真批改。
而像英語這類選擇題比較多的,老師往往會讓學生自己改或者同學之間交換改,對於同學們錯的地方,老師往往是憑經驗進行強調。(記者 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