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宰相才官居三品,那一品大員是什麼檔次?

2020-12-16 歷來現實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可謂大火了一把,原因也和其注重細節、還原了天寶年間風貌有關。劇中時間設定為天寶三年,正是唐玄宗廢勤儉而擇奢靡的時候,楊玉環已經入宮;玄宗在天寶元年改變了部分官職名,劇中「林九郎」的原型李林甫正是在這一年改為右相兼尚書左僕射,加光祿大夫。

唐朝官制以品定等級高下,而這承襲於魏晉的九品官人法,屬於「繼漢開唐」的重要制度。兩漢以俸祿「石」之多寡作為官吏的等級,如「萬石」、「二千石」等;三國曹魏開始定官階為九品,如相國為第一品,尚書令為第三品等,從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時,開始在官品中分正、從,而第四品起,正、從品又各分上、下階,共為三十等;唐文職與北魏同,武職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階。

大唐宰相林九郎即李林甫在天寶元年領的右相、尚書左僕射、光祿大夫,這一串連在一起都是長頭銜的官職具體是什麼呢?

唐代的官職分為職事官、散階、勳官等,且一人可以同時擁有這幾項。

職官,是有實權的實際工作,會根據需要有所變化,如縣令,太守等;散官,表示官員等級,無實際職權的官名,多用於加官封賞,定俸祿;勳官,是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右相,是天寶元年玄宗由中書令所變更而來,本質就是中書省最高長官,為正三品職官,李林甫正是由此職拜相;尚書左僕射則是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因為尚書省官制上的最高職尚書令曾經由唐太宗擔任後來為避諱則無人實任,為從二品職官;光祿大夫則是從二品散官。李林甫身任兩個職官,故言「兼」。李林甫所任實職,都是極其位高權重的職位:中書省制敕決策,尚書統領百官,天子以下人事決策的實權全部掌握於其手。

那正一品的官職又是哪些呢?

官階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即古時三公之職,然而三公從秦朝以後就逐漸淪為虛職。三國時期曹爽鬥司馬懿則有晉司馬懿為太傅,以明升實降、暗奪兵權的操作,而唐朝更已遠不同三國,《唐六典》載:「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然周、漢已來,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親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爵位則是親王、公主爵,這是帝血龍種,不能比的。

從一品職官包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為開府儀同三司,而這個散官於天寶六年加給了李林甫;武散官為驃騎大將軍,爵為嗣王、郡王、國公。然而從一品的職官顧名思義,名義上是帝師,有這樣高的品階是出於「天地君親師」的儒家治國原則,而非實際職能的大小,要麼作為尊元老的閒職,要麼作為太子派系的幕僚。

爵位則只可能封給歷經數朝代且尚顯赫、未沒落的世家大族或功勳輝赫的臣子,如凌煙閣二十四名臣之首的長孫無忌就獲封趙國公。但這樣的爵位因為過於貴重也是不輕易封賞的,甚至暗示臣子已有功高震主之嫌,畢竟爵位可是世襲,另從西漢開始君主就迸發過「非劉姓(也就是異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的最強音。

唐朝雖然理論上是以散官定尊卑等級,但存在散官品級一般都比職事官大的普遍現象。

原因是自唐太宗削減官員,精簡機構的舉措起,職官總量少,偏精,要求必須能任事。但朝廷封賞的人中年小、年老、才庸憑蔭蔽做官者眾,也有臣子功勞多又無職官實缺可封賞,所以用散官賞賜待遇。

加之,自古以來所有皇帝都在做一件事:親近並任用手上地位低下的人,來與成型舊制中的高位者制衡對抗,並削弱舊制的高位者來增強皇權;這代皇帝死去,提拔的低下者又在新制度中升高,又將被制衡,所以秦朝地位低微的尚書僕射於歷代制衡相權拔高以後,到唐朝已經成為入相之職,百官之首的三公反而提到半空被架空。

最重要的是歷代官場,恐怕都不會有人憑待遇而非實權來判斷真正尊卑。掌朝廷人事決策實權的三品實職和教導太子的一品實職,孰重孰輕?大唐宰相才官居三品,然而食邑百戶、百官朝拜,門庭若市,追封的一品大員們多已銷骨泉下,實打實的「一品」若沒有天子之血,恐怕是承不起的。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揭秘:唐朝宰相實際上只有正三品?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乃是大唐帝國一等一的高官,然而實際上暴露的林九郎的官品不過正三品而已。林九郎的原型乃是唐玄宗時期的奸相李林甫,所任官職乃是中書令,後在高宗和玄宗時改稱右相,實際上也確實只有三品。並且,實際上唐朝的宰相們,除了左右僕射(從二品),其餘都是正三品。
  • 唐朝宰相才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什麼官職?
    我們知道宰相通常指朝廷裡面的最高行政長官,在朝廷裡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按著這個思維去看唐代的官職,宰相才是區區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官職是什麼呢?今天芒果菌就來細說一下唐代宰相為什麼才三品我們所熟知的狄仁傑在曾經擔任唐朝宰相,但他是個三品官,那麼一品官、二品官都是什麼人呢?
  •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
    唐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員,那一品二品都是什麼官?在古代的時候,那些沒有背景靠自己實力當上官的,那簡直就是整個家族的榮耀,如果他足夠幸運的話,能夠當個大官,比如丞相,那這個家族也跟著飛黃騰達了。宰相可以算是朝廷除了皇上最大的官了。
  • 唐代宰相為正三品,那麼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神探狄仁傑》是一部較為優秀的影視作品,劇中狄仁傑的官職是「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按照唐代的官制,同鳳臺鸞閣三品平章事為正三品,也就是實際上的宰相。宰相統率百官,按說應是正一品大員,為何狄仁傑只是個正三品呢?如果連宰相都是正三品,那麼以上的一品、二品官又都是什麼呢?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如果說到宰相大家會不會想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這句話呢?其實這句話就說出了丞相在一國之中的權力,那一定是皇帝的好幫手,而且宰相也是在歷史上逐漸發展成這樣。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唐朝宰相才三品.一品二品又為何官職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唐朝宰相才三品.一品二品又為何官職.   文/古今議史 如果我們曾經在中學或者大學學習過的話就會知道,唐朝和之前的朝代使用的九品中正制度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唐朝使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度,就是皇帝下面設立會三個「省」,好讓朝廷中大臣們的權力三權分立,不會集權於一個人的身上,有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
  • 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誰呢?
    在唐朝時期,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則天這位女皇帝在位時,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是,對於擔任唐朝宰相的狄仁傑,僅僅只是三品官職,這無疑是讓人非常理解的地方。
  •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徐克導演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可謂是叫好又叫座,大家對狄仁傑這位仁兄也產生了無限的好奇心。話說狄仁傑簡直就是中國版的福爾摩斯啊!狄仁傑在唐代武則天在任時期,是唐朝的宰相,大家一定以為在一項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但是按照唐代的規矩來看,只是一個三品的官,那既然宰相都是三品的官職,那一品官職和二品官職都是什麼職位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探究唐代官職的分類。小編先是給大家做一個科普。以唐代為例,官職一共分為九個品級,一共30個級,那麼最小的就是九品芝麻官,而最大的官則是一品。
  • 狄仁傑做過宰相,為什麼他的最高官職還只是三品
    我們常說「宰相門前三品官」,意思是說宰相的權力很大,家裡連看大門的都相當於三品的官職,那為什麼狄仁傑的官職最高才做到三品呢?影視資料不要被影視劇所誤導,電視裡面隨便一個人出來就是一品二品的大員,實際上在唐朝三品已經是很大的官了,一品和二品雖然更大,但是他們基本屬於榮譽官職,主要是皇親國戚或者威望很高的人
  •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朝子民的驕傲與哀愁
    帝國強盛至極,如太陽罩頂,底下往往伴隨著呼之欲出的陰影,如同《長安十二時辰》所點題,人性的善惡交雜、時代的華麗萎靡、文明的燦爛崩毀、長安的溫柔殘酷,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盡顯無遺,生活在盛唐時代的人們各有各的欲望和心事,在一場追緝行動中,他們或大或小的選擇,左右了大唐由盛轉衰的方向。
  • 《長安十二時辰》李必有原型嗎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李必易烊千璽飾演文/李光彩《長安十二時辰》仍在熱播,劇組對盛唐高度還原,原著作者馬伯庸也將很多真實的史料運用在寫作中,這一點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李泌(劇中作李必)角色的塑造。《長安十二時辰》的時間設定為天寶三載(即公元744年),這時候的李泌才二十二歲,不管是在劇中還是真實歷史,此時的他確實已是少年名士,顯於皇室貴勳之中。李泌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即公元722年),為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弼六世孫,需要注意的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亦是八柱國之一,由此可見,李泌出身門第之高。
  • 《長安十二時辰》結局隱藏的含義,是對歷史的尊重
    《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作為一部古裝劇,最大的優點是在場景上。所以才有何老那句,十年之後,必起大亂,長安將兵亂血洗。也就是說,此時的大唐是不可能再變好,它只會越來越差,直至毀滅。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的結局是不能美好大團圓的。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事實上,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很多角色都是有歷史原型的。像是張小敬,他的歷史原型是唐代時期的騎士,在姚汝能著《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中有記載,但只有一筆關於張小敬的,那就是「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就只是這一句話,但也能看出,歷史原型中的張小敬也是身手不凡。
  • 《長安十二時辰》你最喜歡哪個角色?原因是什麼?我最喜歡配角!
    《長安十二時辰》你最喜歡哪個演員?姚汝能是我最喜歡的演員角色!崔器、徐賓也是我喜歡的,相對於主角的放光發熱,我更覺得配角能夠凸現出真正的人性,主角的使命被放大了,在主角完成使命的過程中的那些配角尤其重要!
  • 唐代宰相是三品官,一品、二品是什麼官?明清時期就沒有一品官?
    其品秩一般不會高於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就是低於三品官的宰相。當事者位卑權重,爵顯位高者權輕,是一種制衡手段。權重可以做事,但是名分低,高爵厚祿養著一些老臣功臣,但是不給太多實際權利,這樣來造反的可能性就低很多。這也是吸取了魏晉南北朝和隋朝時期的教訓,當權者位高權重,影響力又大,容易形成門閥,這一時期朝代變化很多都是統治者內部鬥爭導致的。
  • 狄仁傑身為宰相,為什麼只是一個三品官?那誰又是一品、二品?
    700年,狄仁傑拜內史令(中書令),位列正三品。《新唐書》曾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 此宰相職也。」,也就是說貴為內史令的狄仁傑乃是一國宰輔。所以說按理狄仁傑作為當朝宰相,他的品級再不濟也不該是正三品。其實很多人認為狄仁傑的品級很低,大多應該是深受清朝品級的影響。畢竟在清朝連紫禁城的侍衛頭子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皇帝鑾儀的掌鑾儀衛事大臣的這些官職都是正一品銜,甚至在清朝還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超品」品級。
  • 人間煙火氣,才是最好的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讓我特別驚喜的演員是兩個妓女角色的演員,一個是和書生私奔的,按照原著劇情來說,地牢中讓書生和妓女的故事佔用這麼長的時間,很刻意,但是這位女演員把戲直接壓制住全場,大家都在聽她一個人說故事了。
  • 長安十二時辰:毀滅長安的兇手死了,為什麼看得人卻如此難過?
    兇手之一:徐賓熱播部《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了,幕後黑手居然是靖安司的八品小吏徐賓,一個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鑽研大案牘術的人,他為了要當宰相,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騙過了李必張小敬何執正等人,利用了龍波、何孚狼衛等人,策劃實施了這個毀滅長安的驚天大案。
  • 大唐美食有多野?《長安十二時辰》太含蓄
    【文/包袱斯基】如今熱播網絡、好評無數的《長安十二時辰》是部公認的燒(chán)腦(rén)劇,但大唐美食才只被張小敬們揭開九牛一毛。大唐之事不決?問《酉陽雜俎》。古老的十二時辰,正是以動物習性為IP,以十二生肖命名,在唐代正式確立並沿用至今。既然包括段成式在內的大唐吃貨的目標是:吃遍所有能吃的!既然是動物,那就長安十二時辰挨個滋味品來再說,看看到底拼出怎樣一盤「雜俎」來。
  • 清朝三品官多如牛毛,唐朝宰相卻只有三品,一二品都是些啥官?
    在歷史中,對每個寒門學子來說,科舉考試都至關重要,更是他們翻身的唯一希望。也正因此,學子們不惜十年寒窗苦讀,只盼有天能在科舉考試中高中,從而金榜題名,得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不過,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由於清朝中後期日益腐敗,官職都成為了明碼標價之物,使科舉考試喪失了意義,也令堂堂三品大員都不再是高官。據相關記載,乾隆三十九年的八品縣丞售價980兩,七品知縣及六品主事均為4620兩,五品同知的價格則在6820兩。此外,從四品官員起始,價格更是飛漲上萬,如四品道員的價格便在1.6萬兩白銀,而三品官的價格更是一個恐怖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