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大地返青,小草萌芽,花開景明,楊柳婀娜,微風拂面,雙燕循風歸巢,生機盎然。孩童在春風裡放紙鳶,或牧牛。農夫在田地裡耕翻播種。三五文人,踏青郊遊,醞釀文採。女子登樓望遠,或深陷奼紫嫣紅,賞春之興殷殷。春天是個充滿情感的季節,人人熱盼的季節,呼吸醇香,賞著芳菲,沐著春光,高興著,舞蹈著,喜悅洋溢,不忍離去。
可時光清淺,春雨纏綿,芳華微頹,雨潤殘紅,風飄柳絮,雨滴彈落窗簷的沉醉,聲聲疏麗,無端閒愁隨雨線延綿,愁結落在憂傷的眉心,打溼了潛藏內心的不舍。雨夜惆悵,為誰染上憂傷,靜靜地念,靜靜地想,回憶和憧憬串串感傷。宋代詞人張先被這種憂傷纏綿,又身處暮年,惜春傷春,更滿懷惆悵,無以遣懷,目睹幽美暮色:鴛鴦並眠在池邊,風動雲移,月華清輝,花枝搖曳,倩影弄舞。觸景生情,寫下了這篇《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這首詞膾炙人口,人人傳頌。
張先的這首詞反映士大夫的詩酒生活,語言工巧,意韻恬淡,意象繁富,內在凝練,在兩宋婉約詞史上影響巨大,他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晚年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並與趙、蘇軾、蔡襄、鄭獬、李常、梅堯臣等名士登山交遊,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吟唱往還。作者文採意境俱佳,往來皆是文壇名士,博採眾長中成一佳作。這首詞藝術成就很高。詞人憑藉自己細膩的感情觸覺,敏捷的才思,豐富的詞彙及遣詞造句的能力使這首詞充滿了情景、情趣、情調,水乳交融。這首佳作也成就了張先,奠定了張先在宋代的詩詞地位,凸顯了小令向慢詞轉換的開拓之功,被譽為「張三影」。《古今詩話》中說:「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日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此餘生平所得意也。"後來,人們就稱呼他張三影,頗負盛名。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詞人春困,略感倦意,毫無興致,無意於酣歌曼舞,百無聊賴之際,小酌怡情排遣閒愁,手執酒杯,細聽《水調歌》,節奏間酒醉酒醒愁未醒,借酒澆愁愁更愁,感慨「送春春去幾時回」,送走了春天,人生的春天何時再回來?擁有的東西不想捨棄,故不舍、追憶、惋惜青春時期風流倜儻,年華易逝,流出了傷感。傷在了「臨晚鏡,傷流景」,這個「晚」既是天晚之晚,也隱指晚年之晚。臨近傍晚照鏡,感傷逝去的年景,往事如煙未淡忘,其中錯過的機會也追悔莫及,獲得的成功,都不能自我安慰,徒增煩惱,讓人沉吟。這就把一腔自怨自艾、自甘孤寂的心情寫得格外惆悵動人。
借著暮色,小園中閒步,賞夜景排遣煩惱和愁悶。鴛鴦並眠在池邊的沙岸上,夜幕籠罩,雲滿晴空,並無月色,準備返回時,意外之驚喜發生了。風起雲開留出罅隙,月光透露出來了。花動隨風,在月光照耀下婆娑弄影。盎然空靈的夜景瞬間活了,慰藉了作者孤寂情懷,緩解了憂傷苦悶,春景的生動嫵媚的形象繪聲繪色,作者和讀者都感到一點喜悅和無限的美感。這才是在張先這句「雲破月來花弄影」始終為讀者所愛好、欣賞的主要原因。情緒好了,春光更易逝,好景亦無常。剛才月下奼紫嫣紅,在春風的搖曳下,明天恐怕落紅在園中的小路上了。春天畢竟過去了,在園中還欣賞了片刻春光,自嗟遲暮的愁緒更強烈了,再也見不到「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動人景象了。
青春少年對春天的逝去或許沒有深沉的感覺,暮年之人對春天的不舍和珍惜就不同一般了,尤其失落已逝的青春歲月和點點美好,頗具意義。偶然的春意和思憶的湖泊,投影憔悴的容顏,零碎的延年也許融化不了孤單,但也泛起青春微瀾,沁出瓊花般的嫣然,你的笑靨如先前,深沉的眸光不要含著點點淚花來欣賞春天。
歲月不饒人,春天留不住,人生停不下,作者不必多愁善感,也不必這樣煩惱閒愁,任何功名利祿等美好你只是參與者、經歷者、構建者,不是擁有者,這樣性情就能豁達,隨緣而來,隨緣而去,人生的希望不斷,春天就永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