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沒有這樣的體驗:
當我們讀課外書的時候,經常被父母或者身邊的大人認為是「不務正業」。
因為他們認為讀課外書會影響學習,好學生是不讀課外書的。
其實不但我們小時候是這樣,現在仍然有家長這樣認為。
有一次我去剪頭髮,理髮店老闆就在訓他的兒子,不要看課外書,好好做作業才是正經。
他兒子大概八九歲,在眾目睽睽下縮著個腦袋,聲音比蚊子還小地說著什麼。
我一時沒忍住,等老闆過來給我剪頭髮的時候,勸他說你兒子喜歡看課外書,這是多好的事兒,不要打壓他。
老闆卻說:他天天看那麼多課外書,現在一大堆堆在那裡,有什麼用呢?
看課外書真的沒用嗎?
顯然這是一個大誤區。
因為看課外書對孩子來說,不但可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還對他們智力、思維、想像等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烏克蘭教育家蘇林姆斯基就曾說:
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
還記得《奇葩說》BBking詹青雲嗎?
她當年高考被兩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本碩連讀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後,又以近乎滿分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同時她還是多個國際辯論大賽的總冠軍。
央視網曾評價她:
詹青雲說話慢條斯理、擲地有聲,具備超強心理素質,是一位溫柔的辯者 。
節目中,詹青雲給人的感覺就是,通身閃耀著知識的光芒。她辯論的時候引經據典、名著典故信手拈來。
比如在辯論「忘情水該不該喝?」這一論題時,詹青雲就隨口引用了《西線無戰事》、《霍亂時期的愛情》和《美麗新世界》三部著作裡面的句子和內容。
沒有平日的厚積薄發,哪有今天的信手拈來?
對此,有人去深挖詹青雲的成長史,結果發現:
詹青雲開始的學習成績一直墊底,有老師甚至說她連高中都考不上,趁早靠技校得了。
但有一樣,她瘋狂地喜歡閱讀,什麼雜七雜八的書都看,父母也從不約束。
據說,詹青雲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熟讀四大名著,還能將裡面的故事很好地講給其他小夥伴聽。
詹青雲愛看書,媽媽就讓她泡在書店裡看個夠,完了再挑兩本書帶走。
詹青雲父親喜歡讀金庸,會經常利用旅遊出行的時間給她講武俠故事,這讓詹青雲也喜歡讀金庸。
寒暑假的時候,她經常廢寢忘食地看武俠小說。
有一句話叫:閱讀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其實,閱讀也是一根具有神奇魔力的「魔杖」。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作者尹建莉也曾在書中說過特別強調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她將課外閱讀比作是一根「魔杖」,只要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都很強。
她在書中分享過四個四年級小學生A、B、C、D的真實故事,先說A和B,兩人學習努力,成績中等,性格既不張揚也不內向,既不惹事也不生非,是那種老師喜歡但也容易忽略的學生。
而C則是門門功課都很優秀,工作能力強和特別有想法,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D是個讓老師頭疼的孩子,成績中等,經常不好好完成作業,但口才極好,也不會擾亂課堂紀律。
他們引起作者的注意是因為他們的作文,A和B字跡工整,但寫作水平極差,錯別字也多,甚至修改版多遍也沒有大的進步。
於是作者單獨約了兩位學生談話,問他們有沒有讀課外書,學生A說自己想讀,但家長不讓,說怕會影響學習,而學生B則表示自己不喜歡讀課外書,因此從來不看。
雖然後來作者找了他們的家長,跟他們說了讀課外書的重要性,但這兩位家長都不置可否。
和上面兩位同學形成對比的是,同學C和D的作文都寫得特別好,不但沒有錯別字和病句,且才情飛揚,視角獨到,雖然寫得不認真,書面也不甚整潔。
作者同樣跟著兩位同學聊過,了解到C的家裡有很多藏書,所以他讀了很多有關中外名著、歷史、自然等方面的書。
而D的父母在外做生意,D平時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家裡沒有電腦,也基本不開電視,於是D沒事幹只好買來一堆課外書來看,當然,這樣就比較雜了。
作者離開這個班的時候,將她的電子郵箱留給了孩子們,C的媽媽經常會跟作者探討育兒方面的問題,因此作者知道C的成績一直很好,上他們當地的重點高中沒有什麼問題。
學生A一直跟作者有聯繫,她告訴作者,她和B都上了同一所普通中學,成績還是保持中等,對於考重點高中沒什麼信心。但D卻因為上了初三急了,來了一個猛追,將學習衝了上去。
這幾個孩子將來的學習態勢基本已經看得出來。
尹建莉說:
在低年級的時候,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依靠聰明才智都能取得好成績,但如果沒有閱讀墊底,年級越高就會越力不從心。
而有一些孩子,小時候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出色,但由於他們課外閱讀這方面做得好,等到後面想要學習的時候,就變得勢不可擋了。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也在一次演講中談到閱讀的重要性。
他認為,老師家長應呵護孩子的成就感,強化閱讀的儀式感,保證在中學畢業前閱讀量應突破千萬字,因為如果沒有閱讀作為基礎的話,孩子的其他能力也很難得到提升。
在演講開始,李希貴就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事情:
有一年,李校長在高密四中的時候,高一新擴了兩個班,因為當時鄉村學校要聘到新畢業的大學生很困難,學校又沒法再安排其他班的語文老師來代課,因此只好老師和學生一塊兒制定他們的自學計劃,讓學生去自修。
在同學們實在感到太枯燥的時候,老師就把學生放到閱覽室裡去讀書,或者把圖書館的書借到教室裡讓學生讀書。
這麼一個學期下來,上下都為這兩個班捏了一把汗,擔心這兩個班的語文成績。可是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卻讓語文老師很尷尬:
這兩個班的語文基礎知識並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閱讀題目和寫作題目的成績比平行班的成績還略好一點。
也算是無心插柳了。
美國有一權威機構曾做過一項調查:
一個成績不理想(低於25%)的學生,如果注重提升閱讀理解力,在理解力測試中達到75%的水平,成績能提升6%;理解題測試高於85%,成績可以提升16%。
所以,想要一個孩子變得聰明,就讓ta大量閱讀吧。
【end】
註:圖片來源自網絡
內容參考: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李希貴《為什麼閱讀比語文課更管用?》
我是立志讀萬卷書、行萬裡的讀書旅行茶,關注我,閱讀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