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5月末的麥田香氣盈盈,河南郟縣長橋鎮東長橋村汝河河畔,37歲的郭亞培和工人們正在面積達1400餘畝的麥田裡修剪麥穗,這裡種的有綠小麥、黑小麥、多穗小麥等多個小麥品種。
「麥子種得太稠容易倒伏,一倒伏就減產。」郭亞培麻利地將一穗穗較稠的麥子剪下,裝進準備好的袋子中。在試種的麥子前,郭亞培蹲下細數麥穗的顆粒數,還不時地拿起手機給麥子拍照存檔,為挑選優良品種做準備。
半個月前,曾被原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大戶」的郭亞培入選「出彩河南人」2019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在得知自己入選的第二天,郭亞培在微信朋友圈寫道:「我會更加努力奮鬥,帶領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共創美好明天……」
從一包代餐粉中看出商機
他義無反顧地返鄉創業
郭亞培1983年出生於郟縣長橋鎮東長橋村,從小就是「孩子王」。14歲那年,在親戚的介紹下,他來到距家鄉千裡之外的深圳,開始了長達6年的打工生涯。從保安到工人,再到調度員,由於頭腦靈活、做事勤快,郭亞培很快得到了領導的賞識,「那時一個月能拿五六千元」。
2000年時,養生的概念已開始在南方普及。在一次交流中,郭亞培偶然發現老闆每天早上喝的代餐粉的價格竟達二三十元一包,「一包小小的穀物能賣那麼貴,裡面的利潤一定不菲」。
在外漂泊的6年,郭亞培雖也賺到了一些錢,但他心裡「總有一種不太充實的感覺」,再加上自己是家裡的獨生子,他也盼望著能離父母更近一些。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郭亞培對土地有一種天然的熱愛,「想吃啥就種啥,自由得很」。2003年5月,帶著打工積累下的第一桶金,郭亞培從村民手中流轉了60畝土地,開始與黃土地打起了交道。
初回村裡從事農業,郭亞培遭遇了村民的不理解。「在外面工資那麼高,跑回來幹啥?」「種地可不是說著玩兒的,他能行嗎?」面對各種質疑,郭亞培默默用行動說話。
為降低經營風險,他一邊開餐館一邊從事農業種植。2005年,在一次市場採購中,郭亞培得知一隻雞從孵化到售賣只需要45天,「這麼快時間就能售賣,哪還敢吃啊?」除了出於對家人飲食健康方面的擔憂,他也「開始思考到底該給老百姓提供怎樣的食品」。
懷著一顆「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造福百姓」的初心,從2007年開始,郭亞培便全國各地到處跑,學習種地經驗。
改良土壤後種出的小麥
得到村民點讚
在郭亞培看來,用傳統方式種植出來的農產品容易有農藥殘留,不利於人體健康,而富含硒、鍶等微量元素的功能農產品則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而,想要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必須改良土壤,想要在土地上有所發展就必須改變固有的種植模式。
2007年,郭亞培選擇20多畝土地作為試點進行土壤改良實驗,提出了「功能元素農業」的概念,旨在「把土壤中流失的有機質、微生物菌群、礦物質以及對人體有益的硒、鍶等中微量元素通過葉面噴施的方法補充到土壤中,改良土壤的品質」 。
不用農藥進行「高效」除草,全靠人工拔草,郭亞培地裡的野草常常是「拔了又長、長了又拔」,要花費較大的人力和財力成本。
在汝河河畔一眼望不到邊的田地裡,郭亞培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除了觀察莊稼的長勢、研究土壤的成分,他還積極推行秸稈還田,使用生物綜合防治技術進行病蟲防治。常年在陽光下曝曬,郭亞培的皮膚與旁人有明顯的色差,但在他看來,「因為自己熱愛這一行,並不覺得累」。
5月24日,郭亞培在地裡察看綠小麥的長勢,他的背後是成片的黑小麥。綠小麥有食、藥兼有之功效,其含有的多種微量元素,具有保健功效;黑小麥具有高營養、提高人體免疫力的特點
在經過改良的土壤上種出的小麥的麥香味兒更濃、口感更佳、品質更好。一年後,郭亞培將小麥磨成麵粉給村民們試吃,許多之前並不看好他的村民直言:「他的面確實跟別人家的不一樣」。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許多人慕名前來購買麵粉,這讓郭亞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努力朝「功能元素農業」的方向發展。
把握每一次學習機會
把自己變成「三好學生」
為了讓「功能元素農業」更好地實施,他「只要一打聽到有學習的機會,幾乎是能去就去,硬把自己變成了『三好生』」。
2008年,在河北農業大學的一堂分享會上,郭亞培第一次見到了他眼中的「寶貝」——功能農產品黑小麥和綠小麥,「還有這種顏色的小麥?跟之前見到的完全不一樣,一下就興奮了。」郭亞培回憶。
通過學習,郭亞培了解到黑小麥中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和胺基酸含量高,其中硒元素更是高出普通小麥十多倍,長期食用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回來後,他便開始嘗試種植黑小麥。
第一年50畝的試種讓郭亞培「嘗到了甜頭」,2009年,他又把麥田擴大到80畝,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由於第二年種的人太多,採購方將價格一壓再壓,「如果賣,一畝地還要賠近兩百元,如果不賣,80畝的麥子怎麼辦?」這讓郭亞培左右為難。
就在郭亞培一籌莫展的時候,妻子無意中的一句話讓他看到了希望——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小麥磨成麵粉,加工後再銷售呢?
郭亞培豁然開朗,他隨即買來一臺石磨機,將80畝的小麥全部磨成麵粉推向市場。經過加工後的小麥在當年全部售罄。
慶幸之餘,這次「化危為機」的經歷也讓一心撲在麥子種植上的郭亞培有了更多的思考。「這次波折也讓自己開始轉變發展思路,過去只看眼前利益盲目跟風是不行的,還得考慮發展空間,這樣才能走得更長遠。」
2012年,郭亞培與妻子一起成立了平頂山市綠禾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簡稱公司),將自己種的玉米、麥子、大豆、黑綠豆、黑花生等數十種特色穀物進行加工,買設備、建倉庫、註冊商標、進行銷售,通過自主研發,生產出了具有多種微量元素的功能性農產品。
同年,郭亞培又建起了佔地760畝的無公害水果種植基地。在基地門口,一行「立足功能元素農業,讓農產品進入功能時代,實現億萬家庭健康長壽」的標語赫然在目,郭亞培笑言:「這是我的目標,也是我的動力。」
建立產學研基地
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2003年到2020年,從最初的60畝擴展到如今的2000多畝田地,郭亞培的返鄉創業夢正在一步步實現,而他從沒忘記周邊的父老鄉親。
2016年,郭亞培為貧困戶免費提供4000餘斤優質黑小麥、黑花生等種子,還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並提供了51個就業崗位。
2017年9月,公司又採取「基地+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模式,吸納了周圍的8個行政村的300餘戶村民加入,並與242戶貧困戶籤訂了種植協議,規定公司提供種子、植保等物資以及技術指導,貧困戶負責種植高效小麥,待小麥成熟後,基地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回收,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如今,郭亞培是郟縣郭亞培小麥種植合作社理事長,也是郟縣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已有76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郭亞培第一時間聯繫相關部門,把總價值10萬餘元的蔬菜、糧食等物資送到醫院、疫情值班卡點和敬老院。
得知自己入選「出彩河南人」2019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郭亞培說:「這份榮譽離不開政府、家人、朋友的支持,自己的本事再大,一個人也是扛不了這個重擔的。」
郭亞培介紹,下一步自己一方面需要「往回看」,不斷完善園區設施和加工鏈條;另一方面,他也要「對外說」,把自己經歷過的坎坷傳授給返鄉投身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讓大家少走彎路。「我們做土壤修復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必須把『功能元素農業』的技術推廣出去,讓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