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種出的黑小麥和綠小麥帶動周邊76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

2020-12-20 公信的力量

導語

5月末的麥田香氣盈盈,河南郟縣長橋鎮東長橋村汝河河畔,37歲的郭亞培和工人們正在面積達1400餘畝的麥田裡修剪麥穗,這裡種的有綠小麥、黑小麥、多穗小麥等多個小麥品種。

「麥子種得太稠容易倒伏,一倒伏就減產。」郭亞培麻利地將一穗穗較稠的麥子剪下,裝進準備好的袋子中。在試種的麥子前,郭亞培蹲下細數麥穗的顆粒數,還不時地拿起手機給麥子拍照存檔,為挑選優良品種做準備。

半個月前,曾被原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大戶」的郭亞培入選「出彩河南人」2019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在得知自己入選的第二天,郭亞培在微信朋友圈寫道:「我會更加努力奮鬥,帶領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共創美好明天……」

從一包代餐粉中看出商機

他義無反顧地返鄉創業

郭亞培1983年出生於郟縣長橋鎮東長橋村,從小就是「孩子王」。14歲那年,在親戚的介紹下,他來到距家鄉千裡之外的深圳,開始了長達6年的打工生涯。從保安到工人,再到調度員,由於頭腦靈活、做事勤快,郭亞培很快得到了領導的賞識,「那時一個月能拿五六千元」。

2000年時,養生的概念已開始在南方普及。在一次交流中,郭亞培偶然發現老闆每天早上喝的代餐粉的價格竟達二三十元一包,「一包小小的穀物能賣那麼貴,裡面的利潤一定不菲」。

在外漂泊的6年,郭亞培雖也賺到了一些錢,但他心裡「總有一種不太充實的感覺」,再加上自己是家裡的獨生子,他也盼望著能離父母更近一些。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郭亞培對土地有一種天然的熱愛,「想吃啥就種啥,自由得很」。2003年5月,帶著打工積累下的第一桶金,郭亞培從村民手中流轉了60畝土地,開始與黃土地打起了交道。

初回村裡從事農業,郭亞培遭遇了村民的不理解。「在外面工資那麼高,跑回來幹啥?」「種地可不是說著玩兒的,他能行嗎?」面對各種質疑,郭亞培默默用行動說話。

為降低經營風險,他一邊開餐館一邊從事農業種植。2005年,在一次市場採購中,郭亞培得知一隻雞從孵化到售賣只需要45天,「這麼快時間就能售賣,哪還敢吃啊?」除了出於對家人飲食健康方面的擔憂,他也「開始思考到底該給老百姓提供怎樣的食品」。

懷著一顆「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造福百姓」的初心,從2007年開始,郭亞培便全國各地到處跑,學習種地經驗。

改良土壤後種出的小麥

得到村民點讚

在郭亞培看來,用傳統方式種植出來的農產品容易有農藥殘留,不利於人體健康,而富含硒、鍶等微量元素的功能農產品則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而,想要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必須改良土壤,想要在土地上有所發展就必須改變固有的種植模式。

2007年,郭亞培選擇20多畝土地作為試點進行土壤改良實驗,提出了「功能元素農業」的概念,旨在「把土壤中流失的有機質、微生物菌群、礦物質以及對人體有益的硒、鍶等中微量元素通過葉面噴施的方法補充到土壤中,改良土壤的品質」 。

不用農藥進行「高效」除草,全靠人工拔草,郭亞培地裡的野草常常是「拔了又長、長了又拔」,要花費較大的人力和財力成本。

在汝河河畔一眼望不到邊的田地裡,郭亞培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除了觀察莊稼的長勢、研究土壤的成分,他還積極推行秸稈還田,使用生物綜合防治技術進行病蟲防治。常年在陽光下曝曬,郭亞培的皮膚與旁人有明顯的色差,但在他看來,「因為自己熱愛這一行,並不覺得累」。

5月24日,郭亞培在地裡察看綠小麥的長勢,他的背後是成片的黑小麥。綠小麥有食、藥兼有之功效,其含有的多種微量元素,具有保健功效;黑小麥具有高營養、提高人體免疫力的特點

在經過改良的土壤上種出的小麥的麥香味兒更濃、口感更佳、品質更好。一年後,郭亞培將小麥磨成麵粉給村民們試吃,許多之前並不看好他的村民直言:「他的面確實跟別人家的不一樣」。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許多人慕名前來購買麵粉,這讓郭亞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努力朝「功能元素農業」的方向發展。

把握每一次學習機會

把自己變成「三好學生」

為了讓「功能元素農業」更好地實施,他「只要一打聽到有學習的機會,幾乎是能去就去,硬把自己變成了『三好生』」。

2008年,在河北農業大學的一堂分享會上,郭亞培第一次見到了他眼中的「寶貝」——功能農產品黑小麥和綠小麥,「還有這種顏色的小麥?跟之前見到的完全不一樣,一下就興奮了。」郭亞培回憶。

通過學習,郭亞培了解到黑小麥中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和胺基酸含量高,其中硒元素更是高出普通小麥十多倍,長期食用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回來後,他便開始嘗試種植黑小麥。

第一年50畝的試種讓郭亞培「嘗到了甜頭」,2009年,他又把麥田擴大到80畝,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由於第二年種的人太多,採購方將價格一壓再壓,「如果賣,一畝地還要賠近兩百元,如果不賣,80畝的麥子怎麼辦?」這讓郭亞培左右為難。

就在郭亞培一籌莫展的時候,妻子無意中的一句話讓他看到了希望——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小麥磨成麵粉,加工後再銷售呢?

郭亞培豁然開朗,他隨即買來一臺石磨機,將80畝的小麥全部磨成麵粉推向市場。經過加工後的小麥在當年全部售罄。

慶幸之餘,這次「化危為機」的經歷也讓一心撲在麥子種植上的郭亞培有了更多的思考。「這次波折也讓自己開始轉變發展思路,過去只看眼前利益盲目跟風是不行的,還得考慮發展空間,這樣才能走得更長遠。」

2012年,郭亞培與妻子一起成立了平頂山市綠禾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簡稱公司),將自己種的玉米、麥子、大豆、黑綠豆、黑花生等數十種特色穀物進行加工,買設備、建倉庫、註冊商標、進行銷售,通過自主研發,生產出了具有多種微量元素的功能性農產品。

同年,郭亞培又建起了佔地760畝的無公害水果種植基地。在基地門口,一行「立足功能元素農業,讓農產品進入功能時代,實現億萬家庭健康長壽」的標語赫然在目,郭亞培笑言:「這是我的目標,也是我的動力。」

建立產學研基地

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2003年到2020年,從最初的60畝擴展到如今的2000多畝田地,郭亞培的返鄉創業夢正在一步步實現,而他從沒忘記周邊的父老鄉親。

2016年,郭亞培為貧困戶免費提供4000餘斤優質黑小麥、黑花生等種子,還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並提供了51個就業崗位。

2017年9月,公司又採取「基地+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模式,吸納了周圍的8個行政村的300餘戶村民加入,並與242戶貧困戶籤訂了種植協議,規定公司提供種子、植保等物資以及技術指導,貧困戶負責種植高效小麥,待小麥成熟後,基地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回收,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如今,郭亞培是郟縣郭亞培小麥種植合作社理事長,也是郟縣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已有76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郭亞培第一時間聯繫相關部門,把總價值10萬餘元的蔬菜、糧食等物資送到醫院、疫情值班卡點和敬老院。

得知自己入選「出彩河南人」2019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郭亞培說:「這份榮譽離不開政府、家人、朋友的支持,自己的本事再大,一個人也是扛不了這個重擔的。」

郭亞培介紹,下一步自己一方面需要「往回看」,不斷完善園區設施和加工鏈條;另一方面,他也要「對外說」,把自己經歷過的坎坷傳授給返鄉投身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讓大家少走彎路。「我們做土壤修復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必須把『功能元素農業』的技術推廣出去,讓更多人受益。」

相關焦點

  • 種植黑小麥 北園子村脫貧致富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郝儒冰)黑小麥種植、麵粉加工,豆製品生產……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塔布賽鄉北園子村走起了多元化發展的路子,帶動村民一起脫貧致富。據北園子村第一書記劉鵬飛介紹,北園子村2016年至2018年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39人,通過就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項目扶貧、金融扶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等多種措施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 帶動周口黑小麥種植,媧城黑小麥酒構建農業精準扶貧新模式
    長期以來,生產媧城黑小麥酒的河南省宛丘酒業有限公司大力推動產業扶貧,努力構建農業精準扶貧的發展模式,優先安排貧困戶培訓上崗就業,通過帶動貧困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黑小麥實現產業帶動,黑小麥種植大大的提高了農民的收益,帶動了地方政府的產業扶貧政策,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
  • 武都馬營鎮: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通訊員 文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
  • 上饒:科技扶貧帶動173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近年來,上饒深入實施科技扶貧工作,持續推進農村科技創新創業,帶動17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科技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全市各地還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2016-2020年,全市申報並獲批建立了10家國家級星創天地,籤約入駐的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累計總收入達到40582萬元,應用新技術、新發明生產的新產品銷售收入達1475.5萬元,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年均銷售額達到2279.2萬元、年均淨利潤898.1萬元,幫助1738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脫貧。
  • 他憑藉紮實的專業技術種植香菇,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他憑藉紮實的專業技術,成為了佛坪縣香菇種植領域的龍頭。他積極響應市、縣政協號召,全力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他的幫助下,加入園區的貧困戶當年就能實現脫貧。陳家壩鎮位於佛坪和寧陝交界處,浦河穿流而過。四面環山的壩子裡,一排排香菇大棚格外顯眼。1994年,初學歸來的王繼東開始研究香菇栽培,並在陳家壩鎮辦起了第一個人工椴木栽培香菇實驗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大八走馬坪:養羊帶動29戶貧困戶脫貧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大八走馬坪:養羊帶動29戶貧困戶脫貧 2020-07-08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河南桐柏縣:發展香菇2500萬袋 帶動貧困戶2300戶
    11月13日,在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朱莊鎮粉坊村了解到,該村生態環境良好,加之村民有種植香菇的傳統,經過當地政府、河南省林業局駐村第一書記及當地群眾共同協商,確定了以香菇為主的特色產業,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 紫金辣椒醬改良後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紫金辣椒醬是河源市紫金縣的「三寶」之一(另外「兩寶」分別是紫金鐵鍋和紫金竹殼茶),迄今已有200多年的生產製作歷史,一直以來,由於紫金椒醬口味單一,品牌樹立始終走不出市場;近年來,該縣紫城鎮藍坑村村民葉漢榮在傳統紫金辣椒醬的基礎上,通過產品改良,口味多元化,如今以「葉味田園」為品牌主打的紫金辣椒醬
  • 自強夫妻的脫貧致富經
    胡玉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李建民    柯正禮、石偉慧是湖北省陽新縣興國鎮七裡崗村的一對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夫妻,這對夫妻乘著國家精準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改革春風」帶頭富、帶領富,成為陽新縣脫貧致富的模範和標杆。
  • 儋州白馬井鎮致富帶頭人吳少玉:傳承土糖製法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從小跟隨在父親身邊看他製糖,一道道工序父親都會給我講明白,還不斷地告訴我『祖傳的手藝不能丟』,我漸漸對儋州土糖的製作過程產生了興趣。」吳少玉作為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畢業之後從上海回到了儋州,這時父親年歲已近半百,作為家中的長女,吳少玉主動挑起了傳承土糖製法的擔子,開啟了儋州土糖的製作之路。
  • 太康縣遜母口鎮富硒黑小麥種植合作社 助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春節過後,小麥陸續返青起身拔節,為實現疫情期間小麥穩穗、增粒、增重,太康縣遜母口鎮孫崗村富硒黑小麥種植合作社負責人仝雷分外忙碌,他每天在田間地頭指導合作社人員,為黑小麥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
  • 從下崗工人到董事長,看張丹英如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為了掙錢撐起這個家,他外出打工5年,艱辛的付出和微薄的回報依然沒能讓家庭擺脫貧困,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2009年回來後他加盟華茂,建了兩個標準大棚養了一年雞,賺了12.5萬元,當年收回成本,後來他擴大養殖規模,年出欄肉雞60萬隻,收入80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還帶動12戶貧困戶在他的養殖場就業。和陳武新一樣,38戶貧困戶建起了養殖大棚,每棚雞年淨收入5萬元以上。
  • 濰坊「科技女狀元」董春燕:爭當脫貧致富排頭兵 甘做農村發展急先鋒
    (圖為董春燕講解空氣鳳梨的生長習性及淨化空氣的好處)帶領鄉親們算清「經濟帳」,2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以前地裡光種玉米和小麥,每畝地一年收入也就幾百塊錢董春燕還鼓勵父老鄉親承包園區花棚實現「自主脫貧」,帶動貧困戶實施全自動花卉溫室大棚項目,督促參與項目建設的貧困戶搞好生產管理,並在開展技術培訓時優先對參與項目的貧困戶給予安排,提高項目實施的管理水平。在產業發展中,對貧困戶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以及銷售技巧和信息的提供,給予貧困戶無償的幫助或優惠服務。對所帶動貧困戶的項目產品,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
  • 武昌理工學院退休老教授趙雙運: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種油茶、除雜草、教技術;養土雞、撿雞蛋、開微店……在麻城市三河口鎮舒家畈村大田鋪的山旮旯裡,武昌理工學院退休教授趙雙運深入山區用科技來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近日被當地推薦為扶貧典型。1974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下放到麻城市三河口鎮舒家畈村大田鋪的經歷,讓他對山區有了深厚情感。2015年從武昌理工學院退休後,趙雙運和老伴一起回到40年前的下放點,建起房子住下來。流轉土地發展油茶、土雞養殖,手把手教當地農民種養技術,帶動村民致富。「一開始是受到武昌理工學院校長趙作斌教授,在家鄉京山縣發展產業,扶持家鄉發展的事跡啟發和感染。」
  • 【秀村播帶貨】澤州黑小麥 營養又瘦身
    黑小麥營養價值豐富可預防「三高」瘦身減肥是糖尿病患者的優選食品今天【秀村播帶貨】小編帶給大家的是澤州黑小麥目前,已流轉土地8000多畝,建成4000噸糧食倉儲庫和300噸糧食成品庫,產品深加工規模達400噸。二、帶動農戶增收和貧困戶脫貧情況通過引導農戶積極種植黑小麥,加強對種植農戶開展服務指導,輻射帶動大箕、王匠、小箕等9個周邊村,為當地提供300多個長期就業崗位,促進2500戶農戶單季戶均增收400元。
  • 【領航新徵程】隴南成縣:觀光休閒農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圖)
    陳院鎮梁樓村漁樂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趙利江,2015年通過招商引資來到這裡發展水產養殖,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盤棋會越下越大,不僅通過觀光休閒農業拓展了自己的業務,更幫助周圍的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 蔬菜種植大戶想入黨:要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蔬菜種植大戶想入黨:要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一個人脫貧致富,怎樣帶動一群人摘掉「窮帽子」?今天故事的主角是個有辦法的人,通過種植20多畝蔬菜擺脫了貧困;他還是個有想法的人,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他想帶動更多困難群眾創造新的生活。
  • 遂平縣槐樹鄉孟瑩:立志脫貧拔「窮根」夏枯草種出致富路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實習生 宋瑩瑩 通訊員 曹衝)在遂平縣槐樹鄉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幹部中,有這樣一位駐村第一書記,她以身作則,切實負起駐村第一書記責任,精準幫扶貧困戶,為張吳樓村貧困戶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家家拔掉窮苦根,戶戶走向致富路
  • 【巾幗創業】「辣椒妹」陳潔玲:小辣椒種出「紅火日子」
    了解情況後,我們對其中一名村民進行技術援助,免費贈予農藥、化肥,鼓勵他採用我們的方法改良種植,結果我們的方法成功了,當其他人的稻田都歉收、失收時,他的農作物大獲豐收,收益也翻了一番。該試行方案的讓我們得到村民們一致認可,一段時間後,村裡其他農戶在我們的幫助下也慢慢都做起來,收益大增,有的農戶年收入可達10萬元,達到了「發展一戶,帶動全村」的效果。
  • 2152戶實現脫貧!臨沭石門鎮一心一意謀發展,用心扶貧齊攻堅
    近日,石門鎮切實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將扶貧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下足繡花功夫,發揮光伏發電、扶貧車間、特色種植等項目優勢,通過「扶志扶智」「幸福院」等方式,充分帶動全鎮貧困戶整體脫貧。截至目前,重點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152戶364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基本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