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3日電(記者何欣榮 楊有宗)上海自貿區保稅片區內的兩家外資企業——施樂輝醫用產品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與偉創力(上海)金屬件有限公司22日籤約,將合作生產超高清內窺鏡攝像系統。兩家外企在中國「聯姻」,將推動這一高端醫療器械的本土化生產。
這段「姻緣」背後,源於上海自貿區保稅片區管理局的努力和制度創新。
過去,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與生產緊緊捆綁在一起,醫療器械企業在中國開拓市場需要建設自己的生產線。施樂輝公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安明德說,按照以往註冊流程,該公司要自己註冊公司來生產,需要三年到五年時間。
如何儘快實現這一醫療器械本土化生產呢?根據上海2017年發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註冊人不具備相應生產資質與能力的,可以直接委託上海市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生產產品。」這就實現了醫療器械產品註冊和生產許可的「解綁」,為新產品加快落地創造了條件。
今年年初,上海自貿區保稅片區管理局在企業走訪中,了解到偉創力轉型升級和施樂輝研發生產本土化的需求。通過精準匹配和牽線搭橋,雙方最終達成此次合作。
「通過本土化生產,中國患者用上這一新產品的時間從三年到五年壓縮到了一年半。」安明德說,施樂輝未來還計劃有約100個新產品投入中國市場,其中有不少產品都可以用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加快落地步伐。
「實施三年多來,在上海已有19家企業的100多個產品通過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獲批,為醫療器械產業集團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郭術廷說。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陳彥峰說,施樂輝與偉創力兩家外企在中國達成合作,是企業藉助制度創新,攜手開拓中國市場的新起點,也將加快上海自貿區保稅片區醫療器械產業的集聚,促進區域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
儘管受到疫情衝擊,但受益於制度創新、功能創新和服務創新的示範帶動效應,上海自貿區保稅片區的主要經濟指標不降反增:今年1月至8月,保稅片區完成進出口總額6922億元,同比增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