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復興:從「授人以漁」到「有教無類」「教育」這個好東西,我們...

2020-12-15 網易財經

編者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本期編發的兩篇文章,力圖從中國傳統教育與美國教育經驗中,尋找破除一考定終身及素質教育的具體實踐之道。供參考。

(向春/圖)

黃全愈

該請「E先生」了

有人認為「五四」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我總認為,「興」是有的,「復」無從談起。五四引進「D先生」(Democracy,民主)和「S先生」(Science,科學),動搖了封建專制的文化根基,但運動的最大缺陷是沒有請來「E先生」(Education,教育)。

民主是人民做主,人的素質,將決定民主的質量甚至性質。俞可平先生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有一個前提:做主的人民需要啟蒙與教育。否則,民主也可以變成一個壞東西。同樣,教育不僅決定科學水平,還將影響科學普及程度。

「E先生」,指的是素質教育,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培育具有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現代文明和良好人格的受教育者。

中國曾有過素質教育雛形。先秦「諸子百家」時代,出現了一些中國教育史上有標誌性的思想和實踐。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教書育人」之教育目的等。然而,秦以後兩千多年,特別是科舉制度的選拔功能,逐漸顛覆了教書育人的教育本質。

「復興」要「復」其原有,對今天又極具價值的文化基因;「興」是通過這些文化元素去誘發「核裂變」,去發現人的價值與尊嚴,復元教育的本質。

教育復興以發掘教育遺產中的素質教育雛形為引子,以借鑑世界先進的教育成果為根本,生發嶄新的教育觀念,建立與現代社會接軌的教育機制。

當務之急是改變傳統的基礎教育

1998年,史丹福大學的教務長Marincovich博士說:亞洲大學(特別提到中國)需要20年才能趕上世界知名大學。2010年,史丹福大學校長Hennessy博士在南京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說:「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需要20年。慢則50年。」

十多年過去了,還說要「20年」,甚至半個世紀!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算:從小學到大學,共16年,再加研究生教育,大致20年。從四位一體的教育來看,從一出生到完成義務教育(發達國家指完成高中教育),也大約是20年。這正是培養一代人所需的時間。

中國建世界一流大學困難在哪?世界一流大學至少要具備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師資、一流學生。前三個「一流」,可通過舉國財力傾斜,在世界範圍招攬人才,於七八年內辦到。但基礎教育「搬」不來,必須自己一塊塊地夯實。

一談基礎教育,人們馬上想到中小學。我不以為然。基礎教育應指從孩子出生到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用於「自我教育」所鋪墊的基礎。

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世界一流。然而,在基礎教育的「終點線」上,人們驚奇地發現,我們的孩子起跑快,後勁不足:奧賽風光無限;諾獎黯然失色。

當考試這個檢測教學的手段,變成整個教育機制為之運轉的終極目的,教育的方向就錯了,結果是培養出高質量的周旋於已知世界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質的具備探索未知世界能力的「學生」。

「教書育人」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把人變成自主、自尊、人格健全的獨立個體。基礎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乃至教育觀念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教育復興」是讓基礎教育回歸素質教育的軌道。我對比過中美學生的「童子功」:中國孩子琢磨:老師想什麼?美國孩子思考:我怎麼想?中國孩子琢磨:考試的答案是什麼?美國孩子思考:我的答案是什麼?

美國基礎教育注重孩子的批判思維、求異思維、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實踐能力。

中國的應試教育迫使孩子死記硬背,對權威「注」、「疏」、「解」,對考試頂禮膜拜……一個從小習慣於屈從權威,缺少自主意識的人,怎可能有創新精神?「教育復興」必須改變形成這種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基礎教育。否則,中國大學無法在12年後獲得一流生源;無法在20年後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改變一代人以考為本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是教育復興最根本的任務。

教育復興:「因材施教」地「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美國教育界廣為流傳的中國古諺。在網上,古諺後面,往往附一小故事:某日,一小孩在河邊見老翁垂釣,魚已滿籮。老翁將魚給小孩。小孩不要,對老翁說:「把您的魚竿送我吧!」

一不小心,「給」字就洩露了東西方的思維差異。

古諺被「中為洋用」地譯為「Give me a fish and I wi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 eat for a lifetime(給我一條魚,今天就吃完;教我釣魚,受益終身)」。雖然翻譯有點彆扭,但抓準了一個「教」字。

魚竿是器物,像魚一樣可以「給」他人;但思想和技能是不能「給」的。「以漁」無法「給」,只能去「教」、去培養。

近幾年,國內借素質教育之名興起「研究性學習」。特點仍是:重傳道授業,輕起疑;重解決問題,輕發現問題;重證實,輕證偽;重課堂學習,輕課題研究……而課題研究,必須是「重新收集信息、重新組合信息、重新分析信息、重新研究信息」的方式。

「研究氣象諺語」是美國某小學四年級別出心裁的課題研究。它不停留在讓孩子掌握天氣變化的科學知識上,也不滿足於讓孩子知道用什麼儀器去預報天氣;因為那只是培養氣象員,掌握的僅是人們已知的東西。其高明之處,是讓孩子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去證實和證偽流傳千百年卻似是而非的氣象諺語。這就是在培養科學家必須具備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批判性思維。

雖然,中國早已有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可惜,那隻對「以魚」而言。老師是在傳道、授業、解惑時因材施教。其實,因材施教更應該對「以漁」而言。美國小學四年級的課題研究的過人之處,就在這裡。

把「科技」看作名詞,理所當然地教學生課本知識;但喜歡「以漁」的美國老師,把「科技」看作動詞。於是,學生們就去實踐、體驗、實驗、試驗、思索、探究。

「研究性學習」可能被處理成「以魚」;「學習性研究」是貨真價實的「以漁」。

應該取消專門的研究性學習課,在各門學科中規定一定的單元作為「學習性研究」的內容;從而使得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課程學習與學科研究渾然一體,形成教學的良性循環,培養學生「以漁」的方法和研究能力。

本文來源: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 土山灣教育揭秘
    >>《「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土山灣教育揭秘主講人: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按照土山灣教育體系來講,你除了識字以外也要學一門本事,而且這個本事要足夠讓你將來能夠到社會上面去,能夠謀生,能夠立命,能夠養家餬口。
  • 大學人文教育是「授人以漁」的教育——Blog
    它被認為是人類心智中所具備的一種能分辨對與錯的直覺能力,所以特別與價值判斷有關。在柏拉圖那裡,智識(nous)常指「見識」(good sense)或「明智」(awareness),是人的「心智」(mind)的特殊能力,也是智慧的一種體現。在《克拉底魯篇》(Cratylus )篇裡,柏拉圖說,智慧女神的名字(Atheonóa)指的是「神」(theos)的心靈(nous)。
  • 米樂英語:教育公益事業十年,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教育公益事業十年 從捐物到利用網際網路賦能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教授吳錦良認為,十年來,以希望工程為重要標誌的捐錢、捐物和援教時代,邁向了多元化全方位提升教育硬體和軟體實力的時代。而十年來最主要的變化有兩大方面:多元化教育公益發展格局的形成。
  • 潭州教育用實際行動證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放在潭州教育可謂非常合適,潭州教育固然是通過線上傳授知識的平臺,但是如何正確高效地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也是潭州教育的工作之一。
  • 澳門「科技達人」內地觀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澳門「科技達人」內地觀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19-11-13 16:30:09 作者:朱延靜 責任編輯:朱延靜   中新社太原11月13日電 題:澳門「科技達人」內地觀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論語》:教育的有教無類
    從這個句式理解,有教無類就是強調教育的普遍性,沒有差別、等級的限制,這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意義。以這個句式來理解有教無類就是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對人的教育和引導。正如數學中的充分條件,通常我們用關聯詞「如果……就……」來表示。從這個句式理解有教無類,就是說教育就是要把本來有差別的人都教育到無差別的程度。「有教」是條件,「無類」是結果。
  • 北大博雅計劃全面取消,人文教育再升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我們之前的文章裡有提過,北大清華還有中大等多所國內名校都已經對人文教育愈發重視,甚至開設了博雅計劃、領軍計劃和博雅學院等。博雅計劃和領軍計劃給了更多優秀考生通往名校的一條多元化的路,在去年幾乎有1900人初步入選,最終錄取502人,佔去年總錄取人數的1/6,可以說是相當火爆。
  • 宿遷職業技術學院一位老師的感悟:教育的本質應該是「授人以漁」
    這個月我所帶的教學班也即將迎來月考,在兩年的教育工作中,讓我充分感覺到了成長的力量,如今,我更是理解到了給學生樹立知識很簡單,學習很快樂,方法多得很的學習理念才是我們做到「授人以漁」的根本。如果課堂讓人乏味,那我們教育就成了一味填鴨。學習之所以能快樂是因為學生有目標感和學習能力。目標的推動力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持久,學習能力推動著我們的學生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那麼快樂也就因此而來。
  •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財富是每個人想要的,但是如何得到財富,如何能把財富留下,古代有一句老話:「家有黃金用鬥量,不如養兒送堂。」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即使有家財萬貫,也不如讓孩子學會知識文化。到了家道日漸中落,越來越入不敷出的時候,卻放不下身段,只能恃著特殊的身份和機靈的口舌,就幹上巧取豪奪,坑繃拐騙的事兒了。如果想要有良好的家教,應該學學李鴻章家族的家教傳承,雖然李鴻章本人在歷史上毀譽參半,但家族在後來的歷史長河中歷八代而人才輩出。
  • 「親歷者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講述者:王臨安【親歷者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07:18來自中國科協【旁白】: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走到一個村子旁邊,看見路邊擺放著十幾輛自行車,二十幾個男女農民穿戴鮮亮,戴著手錶在地裡挖野菜,我們問:「救濟糧不是已經下發了嗎?除了挖野菜,難道沒有其他辦法自救嗎?」這個村緊挨著一個水庫,水庫裡有很多魚,哪怕撈魚去賣,也能解決災荒問題,而且水庫邊上是一片沼澤地,可以種植蓮藕等水產植物,還可以養鴨鵝。可是他們說:「挖野菜,讓上面的人看看,沒糧了,再給多發些。」
  •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到鶴峰拍攝紀錄片《授漁計劃》
    2014年1月15日至16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漁基金宣傳部副主任敦康一行到我縣拍攝紀錄片《授漁計劃》。「授漁計劃」公益項目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起,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北京中育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河北涿州職教中心,以及合作企業共同推出並組織實施。
  • [脫貧故事]宜秀區大龍山鎮: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一次「扶貧夜校」的課堂上,其妻子向社區的幹部們說出了家裡的困境以及自己的心聲,「我家4口人,丈夫患有癲癇慢性病需要長期吃藥,兩個孩子都在讀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家裡的糧油,調味品店想擴大經營,但缺資金。」她滿臉無奈的說道。
  • 遇見好老師:好老師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一個人遇見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環球網教育頻道特別推出了大型訪問欄目《遇見》,一起遇見好老師。教育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是民族振興與社會進步的基石。
  • 郴州尹堂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給一個人一碗麵條,能餵飽他一天;教一個人如何做麵條,能餵飽他一輩子。尹松堂就在完美詮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尹松堂是桂陽縣審計局副局長,他一直走在扶貧的最前線,深入貧困戶的內心,了解其真正需要什麼,找到最根本的問題。
  •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教育有教無類怎能以貌取人 但就在他到該校報到後,因為相貌難看遭到學校勸退,無法繼續完成學業,讓這個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的學生遭受了二次傷害。  高龍鑫無疑是不幸的,父親車禍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他自己又遭遇嚴重燒傷,一度生命垂危。而他又是幸運的,在身體被大面積燒傷後,得到了當地社會各界的愛心幫助,最終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並順利入學。
  • 「授漁計劃 青年成長」項目在山東啟動
    來源:中國網中國網財經8月16日訊 日前,「授漁計劃•青年成長」項目在山東濟南正式啟動。首期授漁計劃由美年大健康產業(山東)有限公司在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濰坊醫學院試點運行。項目由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攜手美年大健康省級公司,通過愛心捐款形式,點對點資助醫學專業優秀大學生。首期經過遴選,57名2019屆大學貧困生成為首批受自助對象。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後半句,你可能沒有聽說過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給人一條魚,不如教會人打漁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打漁的技能,在任何江河湖海都能捕魚為生。現實生活中,從魚推演到萬般事物,如賺錢的方法,學習提升的方法等等,不一而足。在家裡,家長幫孩子解決生活中問題,不如教育灌輸,讓孩子早日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在職場上,管理人員幫下屬解決難題,不如指點路徑,讓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諸多場合,老師、家長、教練實踐著培養育人,傳授知識、技能、經驗的角色。
  • 季平:中非合作「授人予漁」的三層豐富含義
    季平指出,「授人以漁」常用於形容中非合作,但在引用這一個典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視其隱含著的三層豐富含義。我們對非洲國家的援助既要有物質形態的「魚」,也要有技術層面的「漁」。 「授人以漁」首先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是不需要回報的。去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非洲時,提出了「真、實、親、誠」的四字方針。
  • 「授漁計劃·雙師課堂」項目落戶我縣
    座談會上,王強指出,通過前期調研以及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合作了解到,「雙師課堂」能夠把高質量的課堂引到鄉村,不僅幫助學生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同時也讓鄉村教師有了伴隨名師進行觀摩、學習的機會,對促進鄉村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精銳學習力助力學子決勝中考
    「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孩子的自主學習意願非常強烈,這點我們做家長的十分欣慰,孩子非常的自覺,擁有很好的學習習慣,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來精銳之後這點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強化」。精銳的理念並不是紙上談兵,其創始人張熙結合自己哈佛北大的教育經歷,把所受的高端教育精髓全部內化到精銳的教學中去,他帶領著精銳把聞名世界的「哈佛案例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