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本期編發的兩篇文章,力圖從中國傳統教育與美國教育經驗中,尋找破除一考定終身及素質教育的具體實踐之道。供參考。
(向春/圖)
黃全愈
該請「E先生」了
有人認為「五四」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我總認為,「興」是有的,「復」無從談起。五四引進「D先生」(Democracy,民主)和「S先生」(Science,科學),動搖了封建專制的文化根基,但運動的最大缺陷是沒有請來「E先生」(Education,教育)。
民主是人民做主,人的素質,將決定民主的質量甚至性質。俞可平先生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有一個前提:做主的人民需要啟蒙與教育。否則,民主也可以變成一個壞東西。同樣,教育不僅決定科學水平,還將影響科學普及程度。
「E先生」,指的是素質教育,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培育具有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現代文明和良好人格的受教育者。
中國曾有過素質教育雛形。先秦「諸子百家」時代,出現了一些中國教育史上有標誌性的思想和實踐。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教書育人」之教育目的等。然而,秦以後兩千多年,特別是科舉制度的選拔功能,逐漸顛覆了教書育人的教育本質。
「復興」要「復」其原有,對今天又極具價值的文化基因;「興」是通過這些文化元素去誘發「核裂變」,去發現人的價值與尊嚴,復元教育的本質。
教育復興以發掘教育遺產中的素質教育雛形為引子,以借鑑世界先進的教育成果為根本,生發嶄新的教育觀念,建立與現代社會接軌的教育機制。
當務之急是改變傳統的基礎教育
1998年,史丹福大學的教務長Marincovich博士說:亞洲大學(特別提到中國)需要20年才能趕上世界知名大學。2010年,史丹福大學校長Hennessy博士在南京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說:「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最快需要20年。慢則50年。」
十多年過去了,還說要「20年」,甚至半個世紀!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算:從小學到大學,共16年,再加研究生教育,大致20年。從四位一體的教育來看,從一出生到完成義務教育(發達國家指完成高中教育),也大約是20年。這正是培養一代人所需的時間。
中國建世界一流大學困難在哪?世界一流大學至少要具備一流設施、一流管理、一流師資、一流學生。前三個「一流」,可通過舉國財力傾斜,在世界範圍招攬人才,於七八年內辦到。但基礎教育「搬」不來,必須自己一塊塊地夯實。
一談基礎教育,人們馬上想到中小學。我不以為然。基礎教育應指從孩子出生到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用於「自我教育」所鋪墊的基礎。
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世界一流。然而,在基礎教育的「終點線」上,人們驚奇地發現,我們的孩子起跑快,後勁不足:奧賽風光無限;諾獎黯然失色。
當考試這個檢測教學的手段,變成整個教育機制為之運轉的終極目的,教育的方向就錯了,結果是培養出高質量的周旋於已知世界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質的具備探索未知世界能力的「學生」。
「教書育人」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把人變成自主、自尊、人格健全的獨立個體。基礎教育對孩子一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乃至教育觀念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教育復興」是讓基礎教育回歸素質教育的軌道。我對比過中美學生的「童子功」:中國孩子琢磨:老師想什麼?美國孩子思考:我怎麼想?中國孩子琢磨:考試的答案是什麼?美國孩子思考:我的答案是什麼?
美國基礎教育注重孩子的批判思維、求異思維、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實踐能力。
中國的應試教育迫使孩子死記硬背,對權威「注」、「疏」、「解」,對考試頂禮膜拜……一個從小習慣於屈從權威,缺少自主意識的人,怎可能有創新精神?「教育復興」必須改變形成這種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基礎教育。否則,中國大學無法在12年後獲得一流生源;無法在20年後培育出一流的研究生。改變一代人以考為本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是教育復興最根本的任務。
教育復興:「因材施教」地「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美國教育界廣為流傳的中國古諺。在網上,古諺後面,往往附一小故事:某日,一小孩在河邊見老翁垂釣,魚已滿籮。老翁將魚給小孩。小孩不要,對老翁說:「把您的魚竿送我吧!」
一不小心,「給」字就洩露了東西方的思維差異。
古諺被「中為洋用」地譯為「Give me a fish and I wi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 eat for a lifetime(給我一條魚,今天就吃完;教我釣魚,受益終身)」。雖然翻譯有點彆扭,但抓準了一個「教」字。
魚竿是器物,像魚一樣可以「給」他人;但思想和技能是不能「給」的。「以漁」無法「給」,只能去「教」、去培養。
近幾年,國內借素質教育之名興起「研究性學習」。特點仍是:重傳道授業,輕起疑;重解決問題,輕發現問題;重證實,輕證偽;重課堂學習,輕課題研究……而課題研究,必須是「重新收集信息、重新組合信息、重新分析信息、重新研究信息」的方式。
「研究氣象諺語」是美國某小學四年級別出心裁的課題研究。它不停留在讓孩子掌握天氣變化的科學知識上,也不滿足於讓孩子知道用什麼儀器去預報天氣;因為那只是培養氣象員,掌握的僅是人們已知的東西。其高明之處,是讓孩子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去證實和證偽流傳千百年卻似是而非的氣象諺語。這就是在培養科學家必須具備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批判性思維。
雖然,中國早已有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可惜,那隻對「以魚」而言。老師是在傳道、授業、解惑時因材施教。其實,因材施教更應該對「以漁」而言。美國小學四年級的課題研究的過人之處,就在這裡。
把「科技」看作名詞,理所當然地教學生課本知識;但喜歡「以漁」的美國老師,把「科技」看作動詞。於是,學生們就去實踐、體驗、實驗、試驗、思索、探究。
「研究性學習」可能被處理成「以魚」;「學習性研究」是貨真價實的「以漁」。
應該取消專門的研究性學習課,在各門學科中規定一定的單元作為「學習性研究」的內容;從而使得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課程學習與學科研究渾然一體,形成教學的良性循環,培養學生「以漁」的方法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