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里巴巴宣布已經完成了對於國內最大票務網站大麥網的收購。有意思的是,就在一個月前,阿里影業發布虧損10億元人民幣的預警,原因恰恰是線上售票平臺淘票票為搶佔市場份額投入了較大的市場推廣支出。
要想市場佔得大,你就必須虧得多
新買來的大麥網是做演藝票務的,阿里巴巴自家淘票票的重點在電影票務上。如今,兩家票務平臺聯袂登臺阿里巴巴,看似阿里巴巴要把在線票務的主流形態一掃而空。但回過頭來說,正在劍指「大文娛」的阿里巴巴,虧損的口子會被撕得更大。
和在線演藝類票務還處在不溫不火的市場挖掘期不同,電影票務已經全面紅海化了。據艾瑞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在線電影票務市場滲透率達74.7%,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人民幣,在線電影票務平臺已經成為消費者購票的主渠道。而7成的市場份額則由貓眼、淘票票和微票兒三家所佔據。
大麥網的虧損也和市場份額的增長密切相關。票務補貼的多寡,直接決定了市場份額的佔有態勢。實力不濟的如時光網,早早轉型去做影視周邊生意,就是例證。而整體規模還有待孵化的演藝行業,則問題更甚。
曾有人在知乎、微博上提問:「中國最大的演出票務平臺大麥網,為何沒有競爭對手?」某網友的回答頗為幽默:「黃牛黨才是最大的票務平臺,雖然是散戶,但盈利能力強。靠燒錢當上最大平臺,而且基本不會盈利,有必要競爭嗎?看演藝還要買票?贈票都不想去好吧……」
諸如此類的「奇葩說」,其實也映照出了大麥網的窘境。
表面上佔了中國娛樂票務市場60%的份額,實際上主營業務演出票務代理的利潤率大約只有5%,加之整個演藝行業的不景氣,讓這個「第一」的水分頗大。而且這個領域時刻都被死亡的陰影籠罩,不賺錢,純燒錢,必須要有金主來為它埋單,否則不能好好活。
制霸全產業鏈,阿里大文娛給自己找「飼料」
「阿里巴巴一直收購小動物,像蝦米,再加上自己家的飛豬啊、千牛啊、閒魚啊、螞蟻啊,結果飼料不夠了。這可怎麼辦?所以年初收購了豌豆莢,最近又收購了大麥。」一段流傳在網絡上的玩笑話,道出了阿里巴巴的苦衷—錢夠「燒」,「飼料」不夠,必須「買買買」。
整個阿里大文娛基本都是買回來的。在收購大麥網後,阿里巴巴方面還專門發布了一張全新的文化娛樂版圖。比如對於線上生態的建設,首先將打通蝦米音樂,形成以粉絲、藝人和平臺三方聯動的「線上+線下」音樂營銷模式。另外,已經整合了大型演唱會、體育和戲曲等現場演出的大麥網,還能為阿里旗下優酷土豆、阿里體育等線上平臺提供大量優質內容。
看起來很美的版圖,但對於大麥網來說,依然是「錢途」暗淡。不過阿里巴巴並不擔心這個問題,把大麥網買回家的目的,就是給自家的「牲口」們提供飼料的,至於賺錢這個事,並不在考慮範圍中。
放棄直接通過票務盈利的方式,轉而從百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中賺錢,才是阿里大文娛的目的所在。在電影票務上,阿里巴巴現在走得更遠一些,票務窗口成為了一個連接點。而阿里巴巴在影視上的布局,則是通過票務窗口和線下影院進行聯姻。在大手筆投資IP影片的同時,阿里影業在2016年5月以10億元人民幣可轉債注資南海控股旗下大地影院,隨後又在8月斥資1億元人民幣,收購杭州星際影院。
這並非簡單的布局線下,通過掌控院線資源來為自己的影片和宣發提供場地。反之背後的邏輯鏈條則是以試錯的方式,在存量市場中尋找新的增量—比如通過院線的場地,來搭建影視周邊產品的電商或O2O消費場景。
大麥網是個流量窗口
「如果我們能夠把網際網路帶進這個行業,幫助影院用更輕的方式提高運營,我們會幫助他們提供產品化的東西。」淘票票副總裁萬裡的這段話,弦外之音應該就是上面這個小標題。而這也將是高層被整體洗牌後的大麥網的未來走向,成為阿里大文娛的產品展示窗口。黃牛黨未必可怕,只要有足夠的票和強勁的票務補貼,就能培育起已經很淡漠的演藝觀賞習慣。當然,體育賽事與大型演唱會等熱門線下門票另說。
大麥網最大的優勢,其實不只是市場份額,還因它聚集了大量觀眾群體、擁有全面的演出與賽事數據和具備廣泛的現場地面操作能力以及較為專業的團隊。
尤其是最後一項,在地面和場地上具有極強操控能力的團隊,同時也是一種和線下場館之間的超強人脈。這種人脈所能釋放的想像空間非常多,舉個例子,不用購買院線獲得場地這麼麻煩,就通過這種「人脈」運作,來完成周邊產品的消費場景布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