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就業率沒有技工高
沒有最難就業季,只有更難就業季。
2014年高校畢業生高達727萬,而2015年的畢業生將再創新高,達到749萬。雖然教育部稱,2014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了70%以上,但是也有數據顯示,在今年6月末,90後畢業生的就業率僅為14.3%。相反,一些職業技能院校的就業率已經達到100%。
長期研究中國高低端勞動力變化的華東師範大學世界經濟學博士周文波曾專門做過一個統計,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具有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勞動者供求過剩比例超過50%。2011年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勞動力首次出現負缺口,而且這一缺口越來越大。
想必北大學生周浩"棄北大上技校"的報導,大家都已經熟悉。在周浩看來,微觀的、側重理論的生命科學專業並不適合自己未來的發展,而強調動手操作的機械專業才是他的夢想。如今,從北大轉學到北京工業技師學院學習的周浩已經成為學院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從高材生到技術升,周浩的選擇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有人說,當下的高校教育有問題,要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也有人說,周浩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技術型人才,尤其是"高級藍領"在國內存在很大的缺口,而且已經得到社會的重視。
技術人才真的就不擔心就業嗎?
和其他20歲出頭的孩子相比,郝夢濤不願意談夢想。
在他的印象中,自從進入天津勞動經濟學院,人生軌跡已經固定,進廠做工、賺錢、補貼家用。只是因為他"不想成為家裡的負擔。"
郝夢濤來自河北廊坊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以務農為主。因為奶奶患有肺癌晚期,所以父母每年的收入都用來給奶奶看病。身為父母的大兒子,郝夢濤一心想著能夠為家裡補貼家用。
對於郝夢濤來說,選擇讀技校,就是意味著早點步入社會掙錢。他也擔心自己找不到好的工作,他也想過要去創業,要努力進入世界500強,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這一切,在養家餬口面前有時顯得很乏力。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第十六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所述,和20世紀80年代,甚至90年代相比,當前社會垂直流動通道狹窄,職業走向世襲化。勞動市場分成上等勞動和下等勞動市場。二元勞動市場形成後,工作者很少有機會從"壞職業"轉到"好職業"。
換句話說,白領可以成為中產階級,藍領很難做到。
誰來分擔藍領們的擔憂?
可是,如何防止職業世襲化?藍領如何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大家都在說社會上缺藍領,但是究竟缺什麼樣的藍領,很多學校和家長都沒有搞清楚。"三星電子家電維修講師戈宏傑,在回顧自己二十多年的家電維修經歷時表示,從售後服務體系來說,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才是最短缺的。
在專家看來,對於步入經濟新常態的中國來說,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非常之快,而勞動力結構的調整未能及時趕上,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中國勞動力結構亟待轉型,提供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知識型藍領。
基於這樣的背景,"TECHINSTITUTE三星技術專家培訓計劃"應運而生。
"三星希望貢獻自身的創新技術和人才資源優勢,為青年人提供先進的技能培訓與全面的就業指導,幫助面臨就業壓力的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創造行業的就業奇蹟,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貢獻力量。"三星電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金教翊總經理說。
郝夢濤成了第一批受益的學生。在培訓班裡,郝夢濤和他的59位同學不僅有機會親手拆解、組裝三星最新的家電和手機,而且還有機會前往三星自有工廠、中國三星電子國際質量認證研究所等地實地參觀學習,直觀感受世界500強企業的工作標準及文化,熟悉工作流程。
"三星電子派來了最資深的技術維修工程師為我們授課,而且我們使用的教材也是定製化的,教材凝結了三星電子數十年的售後服務維修經驗,具有出色的系統性和權威性。"郝夢濤說,教材有很強的適用性和權威性,很多培訓班的同學也會來向他請教問題。
區別於其他的校企合作,三星的TECH公益項目不是一個定製班。學員畢業後可以自主選擇加入三星,或憑藉掌握的一技之長尋找其它就業機會。另外,三星還將對學員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回訪,時刻關注這些年輕人的就業動向,不斷優化培訓項目。
郝夢濤就選擇了留在三星電子的售後服務中心,"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以後我還要創業呢!"在郝夢濤看來,給家裡貼補家用是必須的,但是要想改變家裡的困境,夢想也還是要有的,這個全球500強的企業還有更多的新產品、新技術需要他們了解和學習。
中國師範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中國已經到了'善'經濟時代。而這個'善'經濟就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毫無疑問,三星的TECH項目對於這種"善"經濟是一種引領,更是一種啟示。這種公益模式的理念源於三星集團的"分享經營"哲學,而所謂"分享經營",就是將三星集團的經營成果與身邊困難的人們共同分享,為他們帶去夢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