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從這個問題中總結來說,還是因為買不起。因為牛肉的價格都比豬肉的價格高,我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國民整體還都沒有達到完全小康水平,所以就我們國民的情況來看,還是吃豬肉比較划算。
其實中國消費牛肉的量很高,佔據世界第三,由於人口眾多屬於正常現象,相比人均消費只有5.2公斤(全年),遠低於歐美國家平均的8.6公斤。美國人均消費為34.4公斤,最高的是阿根廷人均消費為60公斤。歐美國家也有許多吃豬肉的,西班牙、巴西、丹麥等國家,消費豬肉量很高,對比中國就少得多,中國消費了世界60%的豬肉。從宏觀現象看,確實中國人偏向豬肉,而歐美國家人偏向牛肉。
從歷史因素來看,中國方面要先從古代時期講起,朝廷是不允許吃牛肉的,因為牛是農耕的重要生產工具。於是豬便成了最好的選擇,養成了吃豬肉的習慣,你看「家」的字根(是由宀和豕組成的,在古代「豕」意思是豬,「宀」意思是屋子,合起來是屋子下面有豬)。直至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農村還有大部分一戶養兩隻豬的現象。以前能吃上豬肉是奢求的,才會大部分人自供自足,春季養豬崽,到了過年成熟時宰殺,才能吃上鮮豬肉。吃不完怎麼辦呢?便誕生了各種臘肉、臘腸、鹹肉,貯存的時間更長。肥肉則煉成豬油,用了炒菜,絕對的香,又有飽腹感,奈飢餓。能每天吃上豬肉,只不過是最近十年才有的事。所以自古以來對豬肉已經根深蒂固。
歐美方面,與中國相反的是馴化牛較先,有先入為主的現象。加上環境、氣候、養殖技術的不同,慢慢行成了大規模的養殖,近代歐美國家更是加大了對養殖牛的補貼,加大了產量,推動了經濟。再者還有奶牛可以產奶,又是一筆收入。
對比中國,我國幾乎沒有大規模的養殖。原因很簡單,沒有像歐美國家有完善的養殖技術,沒有高補貼。養殖牛的風險很高,牛不像豬那樣,一生多胎,一般是牛產崽是一胎到兩胎而己,飼養成本高。豬可以在僅容得下身的環境,快速生長長肉,養殖期短。即使是感染疾病,豬都是得同樣的病,很好解決。而牛呢,需要一定的空間,才能發育正常,養殖時間又長。一旦感染疾病,每頭牛的病症是不同的,需要分別處理對待,大大提高了管理成本。
由於中國養殖牛的量少,成本高,導致市場上的牛肉普遍是40元一斤。普通人的月收入均在四五千塊,如果像歐美國家那樣,一天一斤牛肉,僅僅消費牛肉就要一千多錢,吃不消啊。換成吃豬肉比較實在,價格實惠。
歐美國家就不同了,根據美國2017年的農業部數據,市場上的牛肉每斤為3.9美元,折成人民幣也就是26.4元一斤,對比中國便宜了30%左右。而美國普通人的薪資呢?根據2017年4月份美國勞工部數據,平均每小時工資為26.19美元,折合人民幣為177元,按照8小時的工作,一天的收入為1416元,是不是很羨慕嫉妒恨啊。所以牛肉對他們來講就是白菜價,好比我們每天吃雞蛋還是吃得起的。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我國的牛肉的價格偏高,而是我們國民的收入普遍偏低,如果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已經實現了的話,吃牛肉可以說是根本沒有什麼問題了。至於產量嘛都是小事情,也可以從旁邊的國家進口,到時候有錢了這些都可以說是小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