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貓飯嗎?"
"貓飯!?給貓吃的飯嗎?"
「貓飯」是什麼
其實所謂日本人的"貓飯",指的是用白米飯和鰹魚節的碎屑混合做成的簡單飯食。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量多價廉,而鰹魚,即俗稱「柴魚」,在日本也極為常見,而之所以稱這種飯為"貓飯",是因為貓最愛吃鰹魚,以前日本人通常也用鰹魚混合剩飯剩菜餵貓。
不過養貓的人肯定知道,貓咪最好是吃不要含鹽的食物,鹽分對它們的腎臟和健康不利,所以現在日本人也不會做"貓飯"給流浪貓吃了,基本會用一些貓糧和貓罐頭,但是因為米飯和鰹魚在日本都是量多價廉的普通食材,它用樸實而獨特的美味,漸漸變成了日本人常見的家庭料理。
「貓飯」的營養價值
可不要覺得"貓飯"這麼簡單就低估了它,它的營養價值可是不低呢。因為鰹魚是一種深海魚,而深海魚是魚類中最具營養價值的,富含DHA、EPA。DHA有"腦黃金"之稱,不但對兒童的腦發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還可提高視網膜的反射能力,強化視力,預防和改善視力。DHA有可預防乳腺癌、可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貓飯」的起源
"貓飯"的起源時間已經難以查證,有人認為它的存在超過1000年,在日本歷史上兵災、饑荒泛濫的時期,"貓飯"逐步成為貧困百姓的主食。在江戶時代中後期,由於幕府腐敗和閉關鎖國,導致社會資源匱乏、貧富懸殊,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民、手工業者乃至低級武士求一頓飽飯而不得,在這種情況下,價格便宜、製作方法簡單的"貓飯"流行起來。
在日本近代明治維新後的社會動蕩期以及二戰後期,時刻面臨飢餓乃至死亡的日本貧民則將"貓飯"作為維生的"最後辦法"。過去,吃"貓飯"的主要是窮人,但由於它風味獨特,一些富人乃至地方諸侯出於獵奇心理也吃起來。日本戰國時期曾稱霸關東地區的北條家族就是"貓飯"的忠實擁躉。
「貓飯」的吃法
即使是簡單的「貓飯」,在日本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吃法。
在日本的關東和東北地區,「貓飯」的調味主要靠在飯上滴一些醬油,刺激出鰹魚屑的鮮味即可,較為清淡;
而在關西地區,人們則在「貓飯」上澆上味噌湯,不僅口味更重,而且湯量更大,類似於日本人普遍愛吃的湯泡飯。
在北海道,人們除了加味噌湯之外,還要在其中拌一些牛油,使得味道相當獨特。
在一些日本人看來,「貓飯」雖然簡單,但是由於配料靈活,反而在調味方面有更大空間。
「貓飯」中的飯是它的主體,日本的米飯特色是粒粒分明,香色重,口感好。日本的餐飲店,所有的米都要仔細篩選,只保留完整的米粒,並且很仔細的淘米,直到水不再白為止,這樣的做法可以使煮出來的白米飯,不會有過多的黏連。
鰹節則是「貓飯」的靈魂,是一種將鰹魚用熱氣和煙燻製法乾燥而成的日本保存食品。據說以乾燥的狀態來說,鰹節是世界上最硬的食物。常用於各種日本料理的基本調味,與調味料中的味增,醬油一樣是傳統的發酵食品。到完成需要花半年的歲月,在其期間之中鰹魚的味道將會成熟。
將乾燥塊狀的鰹節使用專門的打拋器,依需要使用的量削成片。削成片的部分就叫做柴魚片,其中刨成厚片叫做木魚片,刨成輕柔的薄片就是我們常見的木魚花啦!
「貓飯」的滋味
日本人在飲食上有很強的忍耐力,「只有日本人才能就著一顆梅幹吃下一大碗米飯」。「貓飯」不僅讓整個日本社會「憶苦思甜」,對於生活窘迫的人來說,它依然有著現實價值。
「貓飯」儘管形式和口味較過去有不少變化,但價格依然便宜,一份「貓飯」大約100日元(約合人民幣7.6元),較快餐店最便宜的牛肉蓋飯(約300日元)還便宜不少,有人計算過,如果自製「貓飯」,一頓飯的成本不會超過30日元,它是收入微薄的工薪族和失業者「節約的法寶」。
如同《食神》裡的那碗黯然銷魂叉燒飯,是史蒂芬周最落魄最潦倒時吃到的驚世美味,無論多少年,這份美味的記憶都會在他往後穿金戴銀的日子中不斷警醒和鞭笞著他的一言一行。
誰沒有過那些一貧如洗的日子,誰的人生又能事事如意。如今苦難過去,再憶起旮旯裡的大肉包、家門口的蔥燒餅,還有一碗樸素至簡的「貓飯」都是最獨一無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