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百年中華醫院幾代義工的愛心傳承

2020-12-08 騰訊網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據加拿大七天報導,本文是七天傳媒組織記者團隊專門為2019年的「華裔之光」獎採寫的中華醫院義工的故事。文中詳細介紹了蒙特婁(滿地可)中華醫院的前世今生和幾代義工的愛心傳承。為方便大家更多了解蒙特婁中華醫院、參與醫院義工活動,今天全文上線。原文刊登在《鳶尾花下——奮鬥在魁北克的華人》一書中。

【題記】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華美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尊老愛幼、愛心傳遞是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譜寫的壯麗篇章。

上善若水大愛無疆

百年中華醫院幾代義工的愛心傳承

在加拿大只有兩間名稱中直接含有「中華」的醫院,其中一間就在蒙特婁,而且是最早成立的。這間醫院幾經搬遷,從位於唐人街的小平房到現在坐落於Viger東大街的7層大樓,與蒙特婁華埠一步之遙;從7張床位到如今的128張,至今已走過了101年的時光。它不僅見證了華裔在蒙特婁的生根、發展和壯大,更讓華裔古道熱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優良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如今這座百年醫院成為華裔耄耋老人安享晚年的家園。經歷百年滄桑,人員更替,不變的是中華傳統美德。

歷史淵源

據史料記載,有規模的華人移民北美大陸始於19世紀中葉的淘金熱。1858年,現在的卑詩省(簡稱卑詩省、BC省,當時加拿大聯邦尚未成立)境內菲沙河(Fraser River)流域發現了金礦。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紛紛湧入,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華人。有的是早就在美國加州淘金的華人,有的是為逃避清末戰亂頻發、生活貧困而直接從中國廣東過來的。華人在那裡紮根、繁衍,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1871年,在加拿大聯邦成立四年後,卑詩省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最終選擇了加拿大,成為加拿大的一個省,條件是要求修建一條橫貫加拿大東西的鐵路——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因華工在美國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時表現優異,加拿大也傾向於僱傭華人,前後有約17,000名華人參與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修建。1885年鐵路修到BC省境內最後一段時,還有9,000名華工留在工地上,其他人有去世的,有沿著鐵路散居到加拿大各地的。

隨著鐵路修建臨近完工和金礦的日益枯竭,華人的吃苦耐勞、聰明勇敢、不計較報酬、忍辱負重等美德開始成為白人族裔仇視的原因。

當地人認為中國人可以接受較低的工資、工作效率高是偷了他們的工作,導致本地經濟出現問題;污衊華人患有傳染性疾病和不良習俗(如吸食鴉片),對加拿大人的福祉構成威脅;中國是一個軟弱落後的國家,居民永遠不可能像白人一樣生活等,公開貶低華人。在這種社會氛圍中,白人可以自由地表達他們對華人的歧視而不必擔心這種行為的後果。當時已難以自保的清政府混亂無能,既無力也無意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更無法對美國、加拿大的對外政策施加任何影響,排華浪潮最終以立法形式被確立。華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種欺凌、侮辱現象越來越嚴重。一些華人為逃避在西部受到的歧視,開始沿著鐵路線往東遷移,蒙特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貿優勢成為華人優先選擇的落腳點。

蒙特婁唐人街的形成

據當時的人口普查數據,1891年在蒙特婁共有28名華人,全部是男性。同一年Lovell年鑑中指出這些華人在蒙特婁開了15家洗衣店。那時還沒有洗衣機,衣服都需要手洗,洗衣的工作白人不願意做,認為這是女人的事,而且工作時間長,收入低,華人做此項工作不會被認為搶別人的飯碗;對華人來說開洗衣店所需的投資不高,只需要一個用來燒水和烘乾衣服的爐子,在冬天有足夠的空間掛衣服即可。抵達北美的華人一般是在宗親族人的介紹下入行,了解行業規矩,掌握各種所需技能,包括登記、洗衣、烘乾、熨燙、摺疊、遞送等。普通人一般花一個月時間即可學會,然後就可以應聘當幫工或自己開洗衣店當老闆。

1885年太平洋鐵路完工後,忘恩負義的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華人入境的法律,引入了俗稱為「人頭稅」的政策。自1886年起華人入境需支付50加元,這筆費用在1900年提高到100元,到1903年提高到500元,相當於當時華工兩年的工資。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限制華人入境的作用。為了進一步限制華裔人數,1923年加拿大政府又通過了「排華法案」。

1911年,蒙特婁的華人從1901年的888人增加到1331人。人口的增長和商業活動相關,華人開辦了近1千家洗衣店,洗衣市場正在變得飽和,許多華人開始尋求新的謀生之道。1900年,第一家廣東餐館在De La Gauchetière街上開業,其他人則在周邊開設售賣各種日用品及中國特色物品的小商店。當時的華人聚集在Saint-Urbain、Saint-Laurent和De La Gauchetière等幾條街道周邊,因為這裡是蒙特婁的紅燈區,也是來自世界各地移民最早混生活的地方,房租相對便宜。1902年,本地法語報紙La Presse首次使用了「唐人街」這個詞來指代華人集中居住的地方,而華人也依靠經營洗衣店、餐館、小雜貨鋪、小本生意以及打雜工等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唐人街。

中華醫院成立

1918年,全球爆發俗稱西班牙型流感的H1N1甲型流感疫潮,造成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近5億人感染,至少2千萬人死亡,平均致死率為2.5%~5%。加拿大也不例外,這次流感大爆發最終導致5萬5千名加拿大人死亡。據信流感病毒是由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加拿大士兵從歐洲帶回來的,最早是在魁省的內陸港口城市如蒙特婁、魁北克城以及海洋省的哈利法克斯等地爆發,隨後擴展到整個加拿大。

蒙特婁算是此次大流感的重災區,有2萬人感染,華人社區也不例外。由於唐人街沒有醫院,更沒人在意華人的死活,除了華人的自救外,只有聖母無原罪修女會(S urs Missionnaires de l』Immaculée-Conception)向華人伸出了援手。

這個組織與中國的淵源很深,早在20世紀初就向中國派出了傳教士,並在蒙特婁的華人社區開展工作。1915年,修女們開設了一所主日學校,有超過100名華人參加了天主教組織的各種課程;1916年又在蒙特婁教委(Commission scolaire de Montréal)的合作和資助下,在Anderson大街上開辦了一所中文學校。

大流感的爆發讓本來就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華人雪上加霜,感染的華人被已經人滿為患的大小醫院拒之門外。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1918年修女們緊急在Clark街上租到兩間空房,開設了一所小型收容所用來收治受到感染的華人,疫情過後,收容所關閉,一共救治了55名華人。1919年,華人社區和修女會共同籌集資金買下了La Gauchetière街112號的一座猶太教堂並把它改造成了醫院。1920年正式開放時定名為滿地可中華醫院(Montreal Chinese Hospital)(滿地可是早期華裔移民對蒙特婁的稱呼,以下簡稱中華醫院)。修女會召回已經在廣東傳教多年會說粵語的修女Marie de St-Georges和一個被西人叫做Fa Tche(發財)的年輕廣東女孩來幫忙,當時任職的兩位本地醫生和四位修女都是志願者,只有一點點名義上的酬金,醫院設立了10張病床來照顧無法自理的老人。

百年變遷

自創建以來的101年間,中華醫院歷經兩次新建、搬遷,多次改革,最終形成今天的公立機構地位,功能也從原來的提供多項醫療服務轉為長期護理服務為主。目前有128張床位,主要接納來自中國及東南亞的移民,殘疾或者喪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的人士。

中華醫院之所以能成為加拿大第一所針對華人的公立醫院,是華人守望相助、尊老愛幼、自強不息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也是無數華人代代相傳,愛心奉獻的結晶。無論是初創時期修女們的無疆大愛,醫生Louis E. Fortier和William Derome的無私奉獻,還是建設Saint-Denis院址時籌集的上百萬善款,建設Viger大街新址募集的兩百多萬資金,2018年百年慶典時募集到的七十五萬多元善款,抑或是日常對住院老人的看望、陪伴、服侍等都凝結著一代又一代中華醫院義工群體的心血、汗水和慷慨解囊。

說到中華醫院的義工團體,除了那些可親可敬的修女和醫生們,就不能不提到中華醫院的管理層(Board of Directors)。在大流感爆發時,華人社區醞釀成立了一個叫中華義工協會(Chinese Benevolent Association)的組織,就是這個組織發動當時的華人出錢出力,購買了後來改建為醫院的教堂,又在中華醫院成立後承擔起運營的職責,在沒有任何公共資金來源的情況下,維持了中華醫院在1920年到1945年之間的運行。

當時的華人管理層(後改稱董事會)成員不僅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蒙特婁華人社區開展廣泛的籌款工作,主要成員Wong Quouil還遠到渥太華、魁北克城甚至新不倫瑞克省等凡是有華人的地方為中華醫院籌款。在這些先賢們的艱苦努力下,中華醫院不僅依靠主要來自華人社區的捐款生存下來,還在1930年添置了一臺X光機,1935年增加了5張床位,安裝了一個小型手術臺,之後還擴建了一層,額外增加了10個床位。

但華人社區的力量畢竟有限。隨著時間的推移,華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一定改善,中華醫院開始向公共資源求助。自1945年開始,每位病人可獲得蒙特婁市政府提供的每天2元福利金;自1948年開始,再獲得魁省政府提供的每天4.5元,讓中華醫院的財政緊張程度得到一定的緩解。中華醫院則進一步開設了5歲以下兒童診所,增加對華人社區的服務。

中華醫院所在的建築當時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破損嚴重。1962年,蒙特婁市政府宣布這所建築是危房,不再適合充當醫院,要求中華醫院關閉。擺在中華醫院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關門,要麼搬遷。又是當時的董事會成員們力挽狂瀾,和當時的魁省衛生部長助理Gélinas醫生緊密磋商,最終魁省衛生部允許中華醫院另覓新址重建,並在1963年2月宣布提供35萬元的建設資金。同年,董事會在多方考察下,確定併購買了位於Saint-Denis大街上的一塊空地,隨後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籌款活動。

當時的董事會共有15名成員,定下籌集100萬建設資金的目標。大家群策群力舉辦籌款晚會、體育比賽、遊行等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吸引民眾的注意和參與。一場聲勢盛大的舞龍舞獅遊行更吸引本地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隨後不僅是華人,本地民眾的捐款也紛紛湧來,聯邦政府也決定資助117,256元,全加拿大境內的華人則捐出80萬元,最終擁有64張床位的嶄新醫院在1965年開門接待患者。醫院除了提供長者的長期護理服務,也提供產科服務以及其他專科醫療服務。但新醫院有個缺點,就是離華人集中的唐人街距離太遠,對年齡越來越大的老人很不方便,這為後來的再一次遷址埋下了伏筆。1969年,中華醫院關閉了產科服務。1971年,按照魁省65號法案的要求,中華醫院成為公立醫院,組織機構分為兩層:中華醫院法人機構(決策管理層)和中華醫院(業務層)。

舊貌換新顏

為了彌補政府撥款的不足,改善醫院的醫療設施和環境,1972年,中華醫院基金會(Montreal Chinese Hospital Foundation)正式成立,由社區內有能力、有影響力又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士組成委員會進行管理,主要任務就是籌款。

到了1980年左右,居住在唐人街的華人60%超過60歲,距離過遠的中華醫院讓那些離不開唐人街的生活卻又需要護理服務的老人感到不便,希望中華醫院搬回唐人街的呼聲漸起。1985年,中華醫院董事會決定遷址;次年向魁省衛生與社會服務部提交了在唐人街進行擴建的提案;隨後再次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籌款。經過全體義工的努力,中華醫院在1987年至1988年間在華人社區進行的募捐運動取得空前成功,共募得資金220萬加元,迫使魁省政府批准了中華醫院遷址Viger東街的擴建計劃。擴建工程於1997年動工,1999年4月落成啟用。

(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新的中華醫院除了提供長期護理服務外,還設立了日託中心和門診。日託服務是為華人社區和東南亞社區提供的家庭護理之外的一種護理服務。有點類似幼兒園,可以把一些患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送來託管一天,晚上接回,讓他們接受預防及診療措施。目的是通過鍛鍊、遊戲、外出活動等促進老人們的身心健康,讓照顧這些老人的家人得到短暫的休息或者是讓即將入院的老人提前適應。

中華醫院的門診部為老年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醫療會診服務。設有心臟科、內分泌科、腎臟科、眼科、放射科等科室,還提供針灸、家庭醫生預約、化驗、醫學影像(包括X光檢查、B超檢查等)等服務。

中華醫院對華人社區非常重要,目前住院的老人80-90%是華裔,他們多數都是成年後才來到加拿大,用英語或者法語溝通都比較困難。而中華醫院是魁省唯一一個可以把中文作為工作語言的公立機構,還儘量按照華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運行,這樣老人們不僅能夠聽懂醫生和護士的指令,進行有效的溝通,還從心理上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愛心奉獻——中華醫院基金會

每年年初,醫院的管理部門會提供給基金會一份清單,上面詳細列明了未來一年期望獲得的資金數目和詳細用途,基金會再根據這個明細制定籌款目標,計劃和組織一年的籌款活動。如果基金會的帳面上有足夠的資金可立即劃撥,如果沒有,就要策劃籌款活動爭取募集到醫院所需的部分。基金會由十三名委員組成,一般每個月開一次例會,每次用兩三個小時的時間討論、制定籌款活動的具體事項。目前最主要的籌款活動是每年6月舉行的高爾夫球比賽和每年10月份舉辦的籌款晚會。

為了讓讀者對百年中華醫院的延續有個清晰的畫面,七天傳媒特地採訪了主辦中華醫院100周年紀念籌款晚會的兩位共同主席:皇家地產董事長詹鉅輝(Raymond Tsim)和Go Orthodontistes 診所的吳碧月(Rosalinda Go)醫生。2018年的籌款晚會是空前成功的一屆,一次晚宴籌得破天荒的75萬善款。

皇家地產的詹鉅輝,很多讀者應該從2007年《七天》報的人物專訪中了解過他的故事,也可能通過房地產買賣接觸過他,但估計很多人不知道他還26年如一日在中華醫院做義工。

詹鉅輝接受七天傳媒採訪。(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詹鉅輝來自香港,因工作的原因很早就和內地的公司有所接觸,普通話說的很好。1987年移民到加拿大一年多後轉行做房地產,憑著勤奮和熱情周到的服務很快脫穎而出,連續多年榮登皇家地產頭牌經紀(Top 1% across Canada in Royal Lepage)名單,後來組建了自己的公司,旗下有50多名經紀人。因對社區的傑出貢獻分別於2002年和2012年獲得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登基金禧和鑽禧紀念獎章,還在今年入選皇家地產名人堂(Hall of Fame)。這個名人堂可不好進,不僅要求連續20年入選Top 1%,還必須對所在社區做出重大貢獻,在全加拿大1.8萬經紀人中,魁省只有6人入選。

詹鉅輝平時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總是想各種辦法抽出時間負責基金會的各項工作。說起他和中華醫院的結緣還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當時的詹鉅輝已經度過了移民最艱難的適應期,事業上也發展順利,就想著讓自己的孩子多了解一些中國文化,於是送孩子到一位來自香港的鄧姓師傅開辦的學校裡學武術和粵劇,還在一些活動中做舞獅表演。有一次,這個學校組織孩子們到中華醫院看望老人,給他們表演舞獅和粵劇,陪同孩子前來的詹鉅輝第一次看到當人年老體衰時的需要,發現那些體弱多病、有的需要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看到孩子們的熱切和喜悅,深受觸動,本性善良的他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點事情來幫助老人家。

1995年,詹鉅輝第一次參加了當年中華醫院的年度籌款晚會,主要是想了解下基金會是如何運作的,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當年的基金委員會主席黃家驤(George Wong)獨具慧眼,聯合董事會主席莫錦湛醫生(Andrew Mok)邀請詹鉅輝這個新人擔任第二年的籌款委員會共同主席。此後的20多年裡,他多次擔任基金會主席、副主席、秘書等職位,每年都擔任籌款委員會委員,多次擔任籌款晚會共同主席,利用自己在社區的威望和影響力為基金會的發展和壯大做出重要貢獻。說到貢獻,詹鉅輝卻謙虛地表示,自己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中華醫院做義工,但也藉助做義工的平臺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交際圈子,通過籌款活動的接觸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為人和業務,並通過了解產生信任和讚賞,轉而成為客戶或介紹別人成為客戶,反過來促進了自己事業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在中華醫院做義工,看到可以切實地幫助到那些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他感到很安心和滿足,也對自己能為這個專門服務華人的機構盡一份力感到驕傲和自豪。

說到為什麼要籌款?詹鉅輝解釋說中華醫院雖是公立機構,但政府提供的資金只夠維持最基本的運營。比如醫院有多少個床位,每個床位撥給多少錢都是固定的,如果需要額外的醫療儀器、設備,比如新研製出的X光或超聲波掃描設備,幫助老人恢復機能的理療設備等;或者改善生活所需的物品,如把普通病床更換為可升降的病床,帶老人外出釣魚、採摘等就需要通過籌款才能解決。基金會籌集的資金不僅可以改善住院老人的軟硬體條件,更新門診的儀器設備和診治手段,還能滿足華人特有的生活需要,比如帶老人去吃廣式早茶。

吳碧月接受七天傳媒採訪。(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提到去年籌款晚會的另一個共同主席吳碧月,詹鉅輝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一百周年這樣一個特殊時刻和她合作,讚賞她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為中華醫院籌款上,甚至忽略了自己的牙科矯正診所。

吳碧月是來自菲律賓的華人,在蒙特婁大學完成牙齒正畸學業後在蒙特婁兒童醫院擔任臨床教授,同時主持自己的診所。她不僅在自己的職業領域裡出類拔萃,其他方面無論做什麼也都爭取做得更好,2018年的籌款破紀錄就有她的功勞。

吳碧月最早和中華醫院結緣也是在一次籌款晚宴上,那是她剛剛開始獨立行醫的第二年,幾乎什麼人也不認識,獨自坐在一角。晚宴過程中,主持人呼籲為中華醫院遷址唐人街籌款,但在座的人沒有一個站起來。吳碧月的先生Roderick Thorpe就鼓勵吳碧月站起來,她知道自己開業不久沒有積蓄,有些猶豫,但先生堅持要她站起來,並鼓勵她可以做到,於是吳碧月站了起來提出捐贈5千元。在她的帶動下,現場的另外幾名醫生也相繼表示捐款,氣氛逐漸熱烈起來,大家都踴躍捐款。最後,在那次的晚會上社會各界為中華醫院遷址籌得了25萬善款。這之後,吳碧月和她的先生開始和中華醫院建立了聯繫,並擔任中華醫院的籌款義工,她的先生還在後面的幾十年時間裡擔任中華醫院董事會的成員。

有一天,當時的中華醫院董事會主席Boucher醫生找到吳碧月,希望她能承擔下一年的籌款晚會。她還記得當年的目標是籌集38萬元用於更換老人們使用的病床,而之前的一場籌款晚宴辦下來也就能籌集幾萬元,但吳碧月沒有被這個數字嚇到,而是積極開始行動。

在差不多一年的籌辦時間裡,除了日常工作,在幾乎所有的閒暇時間裡,吳碧月就抱著厚厚的蒙特婁電話黃頁挨個打電話問接電話的人要不要捐款給中華醫院,要不要購買籌款晚會的票,要不要在晚會做廣告。功夫不負有心人,在Boucher醫生和丈夫的協助下,那年的籌款晚會辦下來,果然籌到了所需的38萬元款項。為了去年的籌款晚會,吳碧月如法炮製,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放在為中華醫院籌款上。就在記者採訪的間隙,吳碧月還跑到診所旁邊的蒙特婁一級方程式(F1)大獎賽設在Crescent街的組委會取來了一張25000元的支票。

說到這張支票,就要說到另一位長期支持中華醫院的善心人士李國強,他是大家廣為熟悉的必雷亞集團的董事長兼執行總裁。從上世紀末開始,李國強和他的父親李政文就開始了對中華醫院的捐贈。每次基金會有活動,他們除了直接捐款,還幫助推廣,拉贊助、推銷門票等。2015年,李國強擔任籌款晚會名譽主席,陳少強醫生擔任策劃主席,和基金會其他成員一道共同推動當年的籌款活動。2018年中華醫院百年慶典時,李國強一人就推出大額贊助的桌面10餘臺。今年蒙特婁F1組委會和必雷亞集團合作後,為了感謝必雷亞集團的大力支持,提出以必雷亞集團的名義捐贈一家慈善機構25,000元,李國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華醫院。

必雷亞集團總裁李國強(中)在F1大獎賽上展示捐贈支票。(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愛心奉獻——中華醫院婦女會

除了基金會,支撐中華醫院順利運行、給老人提供優良服務的還有一個組織——中華醫院婦女會(Montreal Chinese Hospital Ladies Auxiliary)。

早期的中華醫院由天主教修女管理,本地熱心的法裔婦女教徒就經常到醫院做義工,幫著照顧病人。但當時的病人主要說臺山話和粵語,溝通起來很費勁,再加上生活、飲食習慣上的差別,並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1965年,擁有64張床位的新中華醫院在Saint-Denis街7500號啟用,黃榮食品公司總裁黃樹安的妻子黃寸金(Katie Wong)利用這個契機聯合華人社區的幾個人創建了婦女會,組織了一群懂語言又樂於助人的婦女為住院的患者提供醫療以外的輔助服務,比如給病人做飯、送飯、餵飯、清潔身體、打掃衛生、陪病人聊天、帶老人外出遊玩、觀看演出等等,一直延續到今日。

創立了黃榮食品公司的黃氏家族所有成員都很關心社區事務,除了創立婦女會的黃寸金,現任滿城華人服務中心名譽主席的黃玉蓮和丈夫黃家禳也都是婦女會的成員和熱心義工。遺憾的是在記者採訪的當天,黃寸金突然感冒,要去看醫生。黃玉蓮和黃家驤都已經80多歲了,特別是黃家禳腿腳不便,不僅出入需要人陪同,每星期還需要至少去醫院做兩次檢查,但他們聽說七天記者想寫寫中華醫院可敬的義工們,還是相互攙扶著來到這個他們幾十年來奉獻了時間、精力、金錢和愛心的地方。

黃玉蓮、黃家禳夫婦接受七天傳媒採訪。(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借著四角拐杖的支撐,黃家禳從停車場慢慢地走過來,不時停下看看花壇裡的花、路旁的標牌,路過矗立的孔子雕像時又特意停了下來等妻子。接著黃玉蓮拿著2個包跟上來,兩個人熟門熟路地進來,不斷地和工作人員打著招呼,工作人員則熱切地向他們問好,一看就很熟絡。

回憶起婦女會初創時期的往事,兩位老人立刻神採飛揚起來。那時候的中華醫院不僅只照顧老人,還有其他科目,最主要的是婦產科和兒科。婦女會的成員主要是社區內年齡比較輕、願意幫助他人的婦女。當時沒有什麼辦公室、會議室之類的場所,需要商量事情的時候就輪流去各自的家中,家裡的孩子和愛人也就跟著幫忙。黃玉蓮的丈夫就是這樣和其他男人一樣「借光」成為婦女會的一員,跟著跑前跑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當時本地有個非營利的送餐服務(Meals on Wheels),就是熱心人製作或購買食物送到年老、體弱、多病或者行動不便人士的家中,一方面給這些弱勢群體提供一份豐盛的大餐,幫助他們保持健康以及獨自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定期探望,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和需求,消減他們的寂寞和孤獨。婦女會也加入到這個送餐行列中,不僅為中華醫院的病人提供類似服務,還擴展到其他有需要的華人。

黃家禳還記得那時候,他們的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做飯,就每次去華人餐館買,然後開車送到自己當時居住的NDG區的華人家裡。有一段時間平均每周一次,每次送出20多份。有些地方不能停車,他們還申請了Meals on Wheels活動的特別標誌,免得被警察罰款。每到一家都是跑著進出,以減少被警察抄牌的機率。老人沒有提及期間的辛苦,更沒有提到自己如何在風雨交加中快跑或者在大雪沒膝的街道上提著食盒奮力前行的細節,而是很得意地表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從來沒有因送餐吃到停車罰單。

黃玉蓮則講述了婦女會創建初期,除了照顧醫院的病人,還在產科醫護人員的幫助下成立了產前課堂。那時候的華人婦女缺少懷孕、生產的科學知識,只有些道聽途說、隻言片語的信息或者老一輩的傳統,裡面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產後不能洗頭洗澡之類。產前課堂裡會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講解圍產期的注意事項、新生兒護理等內容,給很多孕婦提供了幫助,這個產前班一直延續到今天。

相對於在蒙特婁土生土長的黃玉蓮,婦女會的前主席梁少華(Siowa Leong)(右二)則是來自非洲莫三比克的華人,1975年才移民到蒙特婁。她先是在一個太極班裡認識了黃寸金,聽說了中華醫院,就在閒暇時過來幫忙。後來,自己的父母年紀大了,開始尋找適合的老人中心,經過多方考察比較,梁少華及家人認為中華醫院能提供最細緻、最讓人放心的服務,遂決定申請來中華醫院,梁少華也順理成章地從一名普通義工逐漸成長為婦女會的主席。

梁少華(右二)與詹鉅輝、黃玉蓮/黃家禳夫婦。(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據梁少華介紹,婦女會服務的對象是那些住院以及使用日託服務的老人,通過活動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婦女會每年定期在春節、端午、中秋以及聖誕節等傳統節日給老人們帶去禮物;購買各種材料,通過和老人們一起做手工、織毛衣、做園藝、做蛋糕、包餛飩等來鍛鍊老人們的手腦協調能力,打破他們的孤獨感;婦女會每年還會舉辦老人運動會,鍛鍊他們的活動能力;義工們還幫助廚房準備中式特色食物讓老人嘗鮮。比如每半個月一次,會有四名義工利用約兩個小時的時間給老人們包出1,300個餛飩,這個活動已經堅持了很多年。

其實在照顧中華醫院老人的義工行列裡,不只有年輕人、中年人,還有老年人,他們因為身體好,不需要別人照顧,反而過來照顧別人。記者在採訪中,就碰到88歲的甄玉蘭女士,她是有世界「人工血之父」之稱的張明瑞院士的夫人,退休後,就一直在中華醫院做義工。在她80歲那年,夫妻倆乾脆賣掉了在南岸的房子,搬到唐人街來住,就是為了方便玉蘭到中華醫院幫忙。問到她這些年的體會,不善於用普通話表達的玉蘭靦腆地說:那裡需要人幫忙,自己退休後時間相對寬鬆,幫助別人能使自己快樂,所以這一幹就是20多年。

甄玉蘭接受七天傳媒採訪。(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婦女會也會通過活動籌集少量善款,主要用於滿足老人們的精神需求,比如舉辦文化活動、採購做手工的材料、訂閱中文報刊等。正是由於婦女會義工的周到細緻,現在住院的老人可以收看香港、臺灣和中國(內地)大陸的中文電視臺,觀看歌劇、戲劇、詩歌朗誦等節目。

愛心傳承

最近十多年來,詹鉅輝開始有意識地鼓勵、吸引年輕人加入到基金會中,以彌補年事已高的委員退出或搬離蒙特婁的空缺,同時為基金會優良傳統的代代傳承未雨綢繆。這些年輕人多是有能力、有一定事業基礎同時對社會有愛心的人士。比如2018年中華醫院百年慶典時,時任中華醫院基金會主席的就是IT工程師劉建國(Martin Liu)。其他像華裔青年專業協會(YCPA)的前主席、律師Ponora Ang和盧嘉珈(Selena Lu),理財顧問Warren Lee、王毅成,Montdorex Pharma公司財務長譚瑞華(Susannah Tam),牙醫Sandy Trinh,武師陳燮堃(Jimmy Chan)等都曾經或正在擔任基金委員會委員。這樣就形成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局面,使得基金會領導集體能夠綜合不同年齡層人士的視角,把握新的形勢,獲得更全面的思路。在做主席後,詹鉅輝還定下制度,要求每個委員必須參加全年一半以上的會議以及高爾夫球賽和年度籌款晚會兩次大型活動才能保留委員的職位。

2018年中華醫院100年慶典切蛋糕。(左起:劉建國、吳碧月、詹鉅輝)(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入圍「加拿大最傑出25位移民獎」候選人名單的年輕人劉建國2013年進入中華醫院基金會,2016年擔任籌款晚會主席,2017年成為基金會主席,為中華醫院基金會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2018年和詹鉅輝、吳碧月以及董事會、基金會成員一起完成了中華醫院百年慶典。隨著這批年輕人的加入,他們利用各種社交媒體介紹中華醫院和中華醫院的籌款活動,不僅吸引了很多華裔青年參與進來,還吸引了很多英法裔以及其他移民族裔青年的關注、參與,使活動獲得了巨大成功。

有了上一代的榜樣在前,吳碧月的女兒Natasha Thorpe今年也成為基金會最年輕的委員。受父母的影響,她早在六、七年前就開始為基金會工作,學工業設計的她為籌款活動設計門票、宣傳單、宣傳冊、背景板等所有涉及美術設計的地方,還在自己的朋友圈介紹中華醫院及其籌款活動,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Natasha(左)與詹鉅輝、吳碧月。(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成為委員會的一員後,Natasha不僅每次會議都按時參加,虛心向老一輩學習,還開始準備提交自己的計劃。因為住院的老人大多行動不便,每次組織他們去東部的蒙特婁植物園參觀對醫護人員和志願者來說都是一次考驗,Natasha就想利用醫院的現有空間打造一個小型的社區花園,讓老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花草綠植帶來的心靈滌蕩,還可以通過侍弄花草來活動筋骨。

基金會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在中華醫院前面的空地上再加蓋一棟建築,以滿足更多老人的需求。因著中華醫院照顧華裔老人的好口碑以及得到很好照顧的老人壽命的延長,現在中華醫院是一床難求,平均要等上一兩年,基金會已經和市政府談了七八年,但每一次都隨著選舉導致的政府更迭而功敗垂成,一旦這個擴展項目得到政府的批准,他們計劃興建一個應急中心(Intermediate Resource Center),設置60~80個病床。預計資金的缺口將是非常巨大的,需要基金會、社區的共同努力。

在七天傳媒密集採訪「致敬70——向華裔前輩致敬」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許許多多默默為中華醫院奉獻愛心的人士,他們為幫助中華醫院的老人們幾十年來風雨無阻,盡心盡力。除了前面提到的甄玉蘭,還有已經過了古稀之年的麥吉爾大學終身校董劉聚富、加鼎華埠合作銀行前董事長張振華、董事John Chan、服裝設計師蘇健示、心臟外科醫生馬正國(Felix Ma)、YCPA前主席Winston Chin,還有Patrick Hon、Zhang Sanjian(William)、Claude Chan、Pascal Forget、Douglas Yip、Jean-Paul St-Amour等等,這個名單如果羅列起來將會是很長很長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奉獻愛心的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讓這份幫助他人、熱心公益的品德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去,讓華人的優良傳統成為每一代海外華人精神追求的主流。

據《七天》了解,正是在這種薪火相傳中,許多年輕人甚至兒童都不同程度地在中華醫院做義工,比如華裔青年專業協會(YCPA)的會員們每年會義務為華裔老人提供報稅服務,包括現任Brossard市議員Michelle Hui;再比如雀之靈舞蹈學校的孩子們把舞臺搬到了醫院,為老人們演出;其他活躍於社區的組織如蒙特婁旗袍會等也曾組織會員們到醫院裡為老人們表演服裝走秀。

前面提到的這些人只是在中華醫院百年歷史上成千上萬個為病患奉獻愛心的義工群體的縮影,正是這些普通而平凡的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撐起了一座華人在異鄉不屈不撓、艱苦奮鬥、風雨同舟的豐碑,引領著下一代沿著這光輝的足跡前行,激勵著未來的人繼往開來,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版圖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華彩篇章。

2018年中華醫院100周年紀念暨慈善晚宴,來賓認捐757500元。(圖片來自加拿大七天)

(原標題:蒙特婁百年中華醫院幾代義工的愛心傳承)

來源: 加拿大七天

安卓用戶,可在各應用商店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相關焦點

  • 百年傳承,中華老字號「周虎臣」的往事
    我一直想開闢一個「中華老字號」系列,之前發過的文章,零星有與之相關的,但未成體系。正好趕上本次參加百家號「非遺」的活動,就以此為契機開始吧。但這個體系我也不會盲目的寫就,所有選到的老字號,都是我親自體驗或收藏過的,文章內容也會依託於史料,盡力做到經得起推敲,這也是我對於中華老字號的敬意。
  • 思明城市義工:手工折康乃馨 奉獻一份愛心
    思明城市義工:手工折康乃馨 奉獻一份愛心 廈門晚報訊 把剪好的紙一層一層粘好,再貼上綠色的「葉子」,很快,一朵「康乃馨」做好了。昨日下午,思明城市義工來到中華街道中山社區的美麗工坊,和中山社區的媽媽們過了一個別樣的母親節。
  • 加拿大蒙特婁華人捐贈本地醫院、機構等數據匯總
    蒙特婁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和蒙特婁國際龍舟節2020組委會繼捐給本地醫用口罩11,000個,防護服150 套後,又捐贈給蒙特婁大學醫院1000個N95口罩,6150個醫用口罩。通過他們在蒙特婁的分公司捐贈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4萬個口罩,多倫多分公司捐贈多倫多當地醫院1萬個口罩。5. 詩美公司,截止發稿時,共捐出口罩(N95+醫用外科)2萬個,專業防護服600套,面罩1000個。6. 魁北克廣西同鄉會 1萬個口罩7.
  • 加拿大視傳媒:蒙特婁華商會向當地醫院捐贈口罩
    中國僑網4月27日電 據加拿大視傳媒報導,當地時間4月24日,加拿大蒙特婁華商會主席張仕根將剛從廣州運來的10000隻醫用DM95口罩分別送到麥吉爾大學健康中心(超級醫院)基金會和蒙特婁中華醫院,得到受捐單位的高度讚揚和感謝。
  • 鎮江市為28名環衛勞模和愛心義工免費體檢
    本報訊 為了在全社會倡導關愛環衛工人的良好氛圍,在「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市城管局聯合第四人民醫院、市總工會、市婦聯、團市委、一分鐘公益團隊,開展「關愛環衛勞模、關心愛心義工——共建美麗鎮江」活動,為來自環衛一線的20名環衛勞模和先進代表,以及8名長期關愛環衛工人的愛心義工進行免費體檢。
  • 以愛之名 溫暖前行 樂清各地開展「中華慈善日」義工服務活動
    9月5日是我國第五個「中華慈善日」,本次活動主題是「決戰脫貧攻堅,助力疫情防控」。為做好今年「中華慈善日」和「慈善周」有關宣傳工作,樂清市慈善總會積極籌劃,制定宣傳活動方案,同時各慈善分會積極響應,開展形式多樣的義工服務活動,掀起慈善宣傳熱潮。
  • 百年貴族——蘇州貝家:傳承17代長盛不衰,子孫相繼進入哈佛
    耕做讀書之家,勤勉簡樸者能延五六代。孝悌友善之家,可以綿延七八代。然在中國卻存在這樣一個家族,他長盛不衰,傳承17代富貴不減,它就是蘇州貝家,什麼才是真正的名門貴族?大概就是像貝氏家族這般,雖然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卻依然熠熠生輝,百年傳承,代代不衰。
  • 中華老字號|舌尖上的香酥牛肉乾 清梅居傳承上百年美味傳奇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4日訊 清梅居的起源,要從第一代傳承人王萬起說起,1936年,天津回族人王萬起由上海輾轉博山,創立了以經營牛羊肉為主的清真熟食店,並立字號「清梅居」。其製作的香酥牛肉乾、醬牛肉等熟食風味獨道,時間不長便名揚十裡八鄉。
  • 「愛心果園」的傳承
    郭連榮的「愛心果園」,坐落在大連金普新區二十裡堡街道半拉山村的一處山坡上。每到收穫的季節,紅紅的櫻桃、青色的核桃、水靈靈的蘋果,看得喜人。一切,皆因17年前的一個承諾。郭大姐說,她當時想法很簡單:幫助特困人群吃上不用花錢的糧食和水果、讓志願者和義工有個奉獻愛心的地方。就這樣,一個承諾從兌現到十餘載堅守,這處果園成為眾多愛心人士參與社會公益的根據地。同時,作為青少年的學農基地,「愛心果園」也成了智障孩子的第二課堂,自從有了這個果園,孩子們再也不說「地瓜長在樹上」了。
  • 同心同德,援鄂抗疫丨「自然的恩典」義工學員愛心行動報導!
    他們是封城後高唱國歌相互加油的武漢人;他們是穿著防護服和成人尿不溼,與病魔賽跑的一線醫生;他們是丟下自家父母、愛人和孩子,悄悄報名馳援武漢的救援隊員;他們是公交停運後自發組織起來接送醫護人員的志願者;他們是把5噸蔬菜免費從河南運到湖北火神山醫院工地的退伍軍人
  • 【義工聯第366次活動】看望周官橋貧困學生彭美玲,轉交愛心人士張鵬坤愛心款
    義工們5月份走訪外調完周官橋的幾名學生,信息一經發布,在六月紛紛就被愛心人士認捐。
  • 海寧義工舉行晚會 這些個人和單位獲表彰
    12月5日是「國際志願者日」,當晚海寧義工齊聚一堂,藉助這個光榮而又神聖的日子,表彰在過去一年中湧現出來的優秀義工、優秀團隊、優秀項目和在公益活動中的所有愛心支持、合作單位。今年是海寧義工成立的第9年。成立之初,海寧義工僅有120人。
  • 謝文淦愛心團慰問大愛義工楊清花
    珠穆朗瑪網訊 近日,謝文淦愛心團攜手來自新疆尹利愛心人士劉敏女士和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著名風景區劉濤,一同前往崇義縣城人民醫院看望72歲楊清花老奶奶,愛心人士每人為老人送上過小年的百元紅包,並送上了些許水果,謝文淦親自給老人端碗餵粗糧粉。
  • ( 年會)關愛貧困母親,情暖貧困家庭——東河義工2020愛心公益年會邀請函
    東河義工為愛心企業、商家及個人設置了愛心籤名光榮榜,您在我們的光榮榜上留下姓名,我們將當天所有參加晚宴的最後名單公布於我們的微信平臺,感謝各位的奉獻!到年會現場的人員每人發優惠劵一張,購家電達到金額使用代金卷,同時送一張空氣洗免費卡,可以拿著卡到店裡免費洗貂皮,羊毛大衣,羽絨服等,一卡限一件。
  • 「親愛的媽媽,我已註冊了」——訪蒙特婁大學中心醫院「COVID部...
    我認為,一個被主流媒體多次報導的優秀華裔青年,應該讓整個華人社區引以為傲;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戰爭中,加拿大華人無私奉獻的身影,尤其是中國移民二代白衣戰士的衝鋒陷陣應該被載入這個國家的抗疫畫卷和移民史冊。在我知道的若干華裔青年醫務工作者中,王智就是閃閃發光的一個。
  • 「向志願者義工愛心人士致敬」第九屆演藝義工春晚錄製圓滿成功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本月12日,主題為 「向志願者、義工、愛心人士致敬」2018年第九屆演藝義工春晚公益晚會在北京一禾影視基地錄製本次公益晚會得到了北京國科綠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遼寧城投企業集團、湖南常德野茶合作社和廣大演藝義工們的大力支持。晚會現場,以舞蹈《五星紅旗》拉開序幕,表達了對黨、對祖國和人民的祝福和感恩。
  • 持續六年為夢想護航——鄧州義工聯合會2019年愛心助考活動圓滿結束
    2019年6月7日、8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鄧州義工聯合會在一高中、二高中、花洲實驗高中和六高中設立四個愛心助考點,為考生準備了礦泉水、西瓜、蛋糕、燜面等愛心食品(飲品),並安排接送車輛,助力莘莘學子參加高考,為考生夢想護航
  • 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組織才藝表演 傳承中華文化
    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組織才藝表演 傳承中華文化   中新網12月3日電 據加拿大《世界日報》報導,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李樹坤書院中文學校日前舉辦「第二屆才藝表演」,136位學生表演61個才藝節目,傳承魅力中華文化。
  • 愛心籌廚房榮獲「最佳企業義工服務項目」獎項
    日前,「新責任新徵程」---2019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社會責任風雲榜啟動暨2018企業義工嘉許禮活動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行。其中,「愛心籌廚房」公益項目榮獲「最佳企業義工服務項目」獎項。據悉,企業義工嘉許禮活動已經走過4個年頭,成為廣州企業社會的公益「風向標」,旨在為進一步鼓勵更多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開展創新性的義務工作和公益服務,促進本地企業之間公益服務的經驗交流和成果分享,肯定企業義工對公益服務的貢獻,傳播義務工作精神。
  • 【城市義工加強班】——目標+計劃+行動=成功!
    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中華遺囑庫義工加強班的夥伴們是怎麼說的吧!城市義工加強班非常的落地,是真正可以運用到我們的工作當中,也是真正能夠幫助到我們身邊很多人。第二,會作為一個「傳道士」,一方面是在團隊當中可以去積極的去做一些主題的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遺囑庫,了解財富傳承的重要性,了解提前布局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會更多與客戶交流,或者是做一些小沙龍。財富傳承,不是等到資產量達到一定的量級時才要去做的事情,應該是當下就要去做的一個提前布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