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濟南的山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紅領巾交易市場熱鬧開鑼,學生小業主們扮作「米老鼠」等卡通人物推銷自己的閒置物品。 中新社記者 張勇 攝
控制不住」買買買「的消費者,經常會買來一些並不是真正需要的商品,閒置在家裡太浪費,又超過了退貨期限,該怎麼辦?送人?還是乾脆扔掉?NO,現在很多消費者選擇在閒置交易平臺直接變現。
說起閒置交易、二手交易,其實並不新鮮,自有網站時就有網絡達人發帖賣家裡的「雞肋」。近幾年隨著APP的迅速發展,各種閒置交易平臺不斷湧現。記者發現,較火爆的線上二手交易平臺現在已有十多家,大多數主打APP,例如閒魚、轉轉、愛回收、京東優品等 。
《2016分享經濟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閒置市場規模達4000億元。在巨大潛在市場的誘惑下,騰訊聯合58旗下的轉轉、阿里旗下的閒魚等,都在閒置二手交易領域加大力度布局。看似不起眼的平臺,現在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大佬們爭奪的新高地。
有業內人士提出,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物品的更迭速度加快,二手交易則讓閒置商品「重現」價值,線上渠道更是讓二手交易的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在共享經濟火爆的大背景下,尤其是網際網路巨頭的加入,讓二手閒置交易市場前景漸漸明朗,二手物品交易的爆發已經是必然趨勢。
能買的,就能賣
閒置平臺可以發布希麼商品?一句話,所有能在購物平臺上購買的商品都可以在閒置平臺轉賣出去,也就是,不違反法律規定,賣啥都行。這也是最初閒置平臺的發展初衷。給買賣雙方提供虛擬場所,充當中介,並且不收中介費。而平臺上閒置商品普遍是全新商品的5折至7折價格。損耗大的商品價格則低至原價1折。
記者調查發現,從重資產的汽車等交通工具、手機/電腦等3C數碼、辦公設備、家電家具,到個性化的母嬰、服飾配件美妝、音像書刊,甚至投資型的藝術收藏品等,二手交易的品類涵蓋方方面面。
在二手交易平臺,一方面可以低價買到心儀的商品,一方面可以將手裡商品變現,現在越來越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而「環保」與「循環利用」等理念的發展,讓買賣閒置商品逐漸成為年輕人「時髦」的生活方式。58集團旗下的二手交易平臺轉轉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下半年相比於上半年,轉轉平臺日活躍用戶數環比增長220%,平臺用戶總量環比增長300%。從人群佔比分布來看,18歲~30歲用戶佔到了平臺總用戶的八成以上。《90後分享經濟消費報告》認為, 「90後」群體在阿里巴巴旗下「閒魚」上佔據半壁江山。他們不僅群體數量龐大,而且互動更為頻繁,其中「95後」的表現尤為突出。
梅梅是個「90後」購物達人,她的手機裡下載了好幾款二手電商APP。「家裡閒置的物品通過二手交易平臺都可以轉賣出去,,在傳遞閒置的價值受益別人的同時還能收穫分享的喜悅。」
資本入局,在爭什麼?
從最初的網站交易到現在APP交易,在線二手交易大概經過十年低調期,終於在2016年形成常態生活方式,受到資本關注。今年4月18日,騰訊宣布向58集團旗下的二手交易平臺「轉轉」投資2億美元。而作為對手,阿里投資的「閒魚」在2015年的估值已經超過30億元。
網際網路、購物平臺終於將造節刺激購買的精力投入到閒置平臺「如何更好地賣出閒置」。
騰訊發話投資後,轉轉估值已經達到10億美元。而成立於2014年6月的閒魚,2016年3月其披露的數據顯示,累計登錄用戶數量已經過億,平臺成交物品已經超過1.7億件。可以說,轉賣閒置的客戶活躍度相當高。今年1月,京東二手電商平臺「京東優品」上線,主要聚焦在二手3C商品上,包括手機、筆記本等。
各類創業公司也抓住這一機遇,建立垂直二手交易平臺。如專注電子產品回收的「回收寶」「愛回收」,品牌二手交易移動APP「獵趣」,專注女性閒置物品交易的「空空狐」,中高檔品牌二手衣服買賣平臺「良衣匯」。
記者還注意到,人們瀏覽二手產品不再像幾年前那樣只為了便宜,「分享」「共鳴」等成為更重要的情感紐帶,「社群」成為了用戶之間的連接點。例如, 閒魚APP中的「魚塘」,利用的是基於地理位置或興趣愛好的社區分享模式。公開數據顯示,這樣的「魚塘」早在2016年9月底就已經超過30萬個。
閒置交易行為本身,是分享的一種。無論是專注交易本身還是著重社區模式,離不開的是龐大的用戶群體。資本入局,爭的也是用戶這塊大蛋糕。
有了龐大的用戶基礎,何必只盯著二手交易?以閒魚為例,目前其已囊括司法、公車、海關、奢侈品、藝術品等一系列拍賣內容,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在線拍賣平臺。除此之外,用戶甚至可以在閒魚上租房以及分享知識與技能。
甚至有業內人士預計,二手領域會產生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如果按照估值或者是按照交易規模來講,可能會在整個中國的電商裡面排名第二。
說通俗點,有上億的用戶,還有什麼玩兒不轉的?
不可不懂「潛規則」
真要想玩轉閒置平臺,一些「潛規則」不得不懂。凡是交易平臺,都會有鑽空子的行為。閒魚用戶詹女士在平臺上看中一款蘋果手機,商家備註「必須北京同城交易」。起初詹女士覺得很靠譜,「畢竟是當面交易,可以避免很多風險。」交易的時候,手機沒問題,詹女士於是通過網銀當場支付了貨款。沒想到,賣家此時表明,手機還要另充1800元話費才可以拿走,否則不退款也不給手機。最終詹女士現場報警,警察來後賣家才退款。
另一位閒魚用戶鍾先生也有不好的交易體驗。鍾先生曾經在平臺上出售摩託車配件,商品寄到後買家卻以「有磨損」為由砍價。「這種行為叫『到手刀』,刀就是砍價的意思。」鍾先生向記者解釋。最後鍾先生只能在平臺申訴,「幸虧我發貨時給他拍了視頻並且還讓順豐快遞包裝時一起拍了視頻和圖片,不然賣個二手還要被坑幾百塊。」
此外,對於奢侈品二手交易來說,確認是否是正品也比較困難。有不良商家將假貨、次品取名「渠道貨」「海外貨」在平臺上進行銷售,一些買家曾上當受騙。
更有甚者,有不法分子打擦邊球在平臺上銷售違禁品。另外,閒置交易平臺也會成為隱蔽的「銷贓平臺」。有媒體報導,大學生發現自己失竊的自行車在閒魚平臺上銷售,順藤摸瓜在二手自行車店內找到車子。
這對於二手交易平臺不能不說是警醒,如何監管買賣雙方,如何監管在售商品,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體系,閒置交易平臺還需完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