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成佛有聲書》6一10集(文字版)

2020-12-17 小草蔥蔥

6,念佛 7,因果 8,禪定 9,隨緣 10,成佛

六 念佛

一、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句「阿彌陀佛」,所有經論、法門消不了的業障,念佛能消。果然相信,我們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句佛號上,這句佛號念念相續,既沒有煩惱,也沒有知見,確實一句佛號把妄想、執著都打掉。這是消業障不可思議的法門。

集一切經咒、懺悔的力量,都不如這一句佛號。這是前清乾隆時,慈雲灌頂法師所說的。他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告訴我們:罪業深重的眾生,深重的罪業,是任何經懺的力量都消不了的;唯獨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徹底消除。灌頂大師能說出這一句話,很不簡單。他要不是真正過來人,徹底了解名號功德,這一句話說不出來。所以,我們有業障,有罪業,甚至常常有魔來擾亂,用什麼方法克服?老實念佛。

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就是把「業障」的根源找出來了。「業」是造作,「障」是障礙;障礙自己心性本具的德能。「妄想」發展就變成「所知障」,變成知見;就是錯誤的意思,錯誤的見解。「執著」發展就變成「煩惱障」,貪、嗔、痴、慢、疑,就變成這些毒素。業障消除的現象,就是心清淨。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業障就消除。

我在講席中常常告訴諸位,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業障「。業障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還能消得掉嗎?好像我們要抓賊,先要認識賊,才不會抓錯,才會把他抓到。賊是誰,賊在那裡,不認識、不曉得,你到那裡去抓?你怎麼把他抓到?這是不可能的事。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妄想、執著就是業障。妄想、執著一天比一天少,業障就逐漸消除了。智慧增長,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快樂無比,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

業是什麼?業是造作。起心動念就是造業。起心動念是意業,口裡言語是口業,身體動作是身業。身、口、意三業都在造惡,造惡就障礙了清淨心。若以本經的經題來講,即是障礙了「無量壽」,障礙了「莊嚴」,障礙了「清淨、平等、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滿口廢話,業障如何能消除?

口最容易造業,一天到晚都在造業。造了業,自己不曉得,這是迷惑顛倒。所謂言多必失,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勸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這句話很有道理。若不念佛,離心閒話已經是造業;再講一些人我是非,這個業太可怕。人我是非果報在哪裡?假如事實不是那個樣子,你在聽聞下傳言,妄語、兩舌的過失必墮三途。

二六時中,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心裡想阿彌陀佛,口裡念阿彌陀佛,身體禮阿彌陀佛,這叫三業修行。這樣才能消業障。

念佛法門第一殊勝,即是心裡只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阿彌陀佛,三業都在阿彌陀佛,業障自然就不現前,罪障也消除。

善中之善,至善莫過於這一句六字洪名。我們的心止於此,口也止於此,身也止於此;身語意三業都能止於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真正至善,所得的果報也是至善。

須知妄想、執著就是業障。你拜了山之後,妄想是不是都沒有了?如果妄想真的沒有了,那是真的消業障。如果妄念還在,業障就沒有消掉。拜七天《梁皇懺》,還會不會打妄想?若還是胡思亂想,你的業障也沒有消除。諸位要知道:真信切願,淨念相繼,業障真的就消除了。心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妄想就生不起來了。

業障怎麼消掉?妄念少了,佛號多了;不念,佛號也現前,就是業障消掉了。心裡常常有佛號,就是善根福德現前。所以,要曉得業障是什麼,怎麼個消法。『從有念巧入無念』,方法的確巧妙。

大乘佛法決定不主張後悔,後悔一次就又造一次,再悔一次又造一次,這怎麼得了!你何必再去造,你造阿彌陀佛多好。念念想阿彌陀佛,念念作阿彌陀佛,這樣好。所有一切業障都消除掉,這個法門妙不可言。這就是念佛滅罪,念佛消災,念佛是真懺悔。

二、念佛法門的殊勝在於不拘形式。在家裡、在工作都可以念佛。心裡念,不出聲音。無論做什麼工作,佛號都可以不間斷。如果工作需要思考時,就暫時把佛號放下。工作做完之後,放下工作,又提起佛號來。這個法門確實殊勝方便,無論在什麼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能令功夫不間斷。這是其他法門做不到的。

除了用腦的工作要思考,我們把念佛放下,專心辦事;事情辦完,馬上念佛。工作若是用體力,可以一面念佛,一面工作,不相妨礙。行、住、坐、臥,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真正把煩惱念掉,把無明念掉,這就是寶。我們自己得到法藏,得到功德寶,要隨時隨機轉施給別人。

其他的法門阻礙的緣很多,念佛法門障緣少,它的障緣不在外面,外面沒有力量能障礙;障礙在自己。自己若不障礙自己,別人障礙不了。譬如念佛,有人討厭我念佛,我就在心裡念,不出聲,功夫還是不間斷。這就是外人障礙不了。

別人討厭我念佛,他在的時候我不念,不在的時候我念;或者他在的時候我用「心」念,口裡不出聲。有一個人學佛,家人不學佛,聽到念佛就討厭,他來問我怎麼辦。家人在的時候,我「心」念,口不念;家人不在的時候,我大聲念、小聲念都沒有關係。總而言之,學佛第一件事,是不要惹人生煩惱,要保持一家和睦。若想家和,想家人也來學佛,要懂這個道理。

冤家對頭來整我,來陷害我,來障礙我,只能障礙形體,不能障礙內心。你打我也好,罵我也好,我心裡念「阿彌陀佛」,我心裡的佛號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我的功夫沒有間斷。所以「怨憎會苦」也障礙不了我。

念佛人遇到謗佛人,合掌含笑,不要去爭執。他不曉得,我們清楚。他將來惡報受完之後,還是會跟我們一樣念佛往生。這就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三、像禪宗,不開悟就沒有用。因為縱然得禪定,生到四禪天、四空天,還是免不了輪迴,來生果報好一點而已。但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淨宗的殊勝。縱然沒有見性,甚至於禪定都沒有得到,但能帶業往生,橫出三界。這是別宗裡沒有的。它能「橫生」,不像其他宗是「豎出」。豎出一定是先在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樣超越的。

我們今天採取「執持名號」的方法,比其他的方法來的方便。行、住、坐、臥,隨時隨處,都用得上功夫。不像其他法門,有許多限制。參禪的人一定要在禪堂打坐,離開禪堂功夫就斷了。密宗裡有許多儀軌,若做不到就不相應。所以要有時間,要有修學的環境。總之,都沒有這一句佛號方便。何況其他法門全靠「自力」,念佛法門稱「二力法門」,有彌陀弘願誓力的加持,這與修學其他法門不一樣。念佛用的功夫少,收穫則不可思議。

我們常說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二力」:一是自己信願持名之力,一是佛力加持。佛法除這法門之外,任何一法門都要靠自己斷惑見真,沒有辦法靠他力的;唯獨念佛法門有他力幫助,就是在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見到佛就得佛力加持。

四、念佛的秘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夾雜任何妄念。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告訴我們,連我們誦經、持咒、拜懺、作法會都是夾雜。這些尚且不許,何況其他。這樣念佛才稱一心。

淨土法門正如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所說: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夾雜世法不能往生,夾雜佛法也不能往生。秘訣就在「專修」。其實哪一個法門都要專,不可以雜修,不可以學得很多。愈簡單、愈專愈好,因為「專」才能得到「慈心清淨」。清淨心、平等心為什麼得不到?不專,這也想,那也想。不是大乘佛法不好,一切經法都好,都想學,就是夾雜。這一生沒有這麼多的時間與精力,怎麼能成功?無量的經典、無量的法門,你只能學一門。這點很重要,因為一門才能成就「三昧」,才能得定,才能把妄想、雜念、煩惱消除。以清淨心回向求生淨土,沒有不得生的。

真正想成就,就得死心塌地老實念佛。老實是從此以後不再修別的法門。若又去拜山,還要去拜《梁皇懺》,這就不老實。再去念《金剛經》,念《法華經》,也不老實。《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講的,念佛人最忌夾雜。什麼是夾雜?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外的經,都是夾雜。持咒也是夾雜,雜心閒話就更不必說了。還想一些神通感應,都是夾雜。連做法會都是夾雜。為什麼?心不專,佛號間斷了。

五、消除業障最妙的方法。本經用一心念佛。「一心」是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想。用清淨心來念這句佛號,愈念愈清淨。清淨心裡沒有業障。真正念到清淨心現前,你念佛有功德;如果念佛清淨心不能現前,你念得再多也沒有功德。「功」是念佛的功夫,「德」是得到清淨心。

觀世音菩薩教我們「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用這個方法念佛,得「一心」就快,功夫就得力。什麼是「返聞」?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我們眼往外看,現在要我們往裡看;耳朵往外聽,現在要聽裡面的。回頭聞自性,回頭見自性,六根都回頭。這是「明心見性」。

六、『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慧就是能信、能願。把信願比作眼睛,把持名比作行進。我看得清楚,我走得沒錯。沒有信願,對於瞎了眼睛,雖然走路,走到岔路上也不知道。有信、有願、沒有行,這個人有眼睛,沒有腿;看到了,沒有辦法走到。由此可知,信、願、行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定要具足。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具備三個條件:信、願、行。信西方極樂世界真有,不是假想;真有阿彌陀佛,我一定要見他,一定會見到他;相信娑婆世界輪迴是苦,下定決心一定要脫離。要真信,要有真實的願心。怎麼修行法?我在講席中常常提到正行就是「執持名號」,助行就是「讀經、斷惡修善」。

你看那些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自在瀟灑走的。他們沒有別的,就是信、願、行三個條件圓滿具足,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凡是不能成就的,絕對這三個條件不具足,所以他不能成功。

念佛因緣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如果念佛因緣、名號功德,普遍在此世間宣揚,世界即使有再大的災難,也能化解。此處講的因緣就是具足「信、願、行」,真正深信,懇切發願,認真念佛,這句佛號絕不離口。古人講的「珠(念珠)不離手,佛不離口」,心口相應,這才是真實念佛。

像黃念祖居士,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即是表演「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教我們「佛不離口,珠不離手。」

行、住、坐、臥,心裡都要有佛,決定不能離開佛。晚上睡覺作夢,還是夢跟佛在一起,這樣才相應。要把阿彌陀佛喜歡到極處,你天天晚上夢到他,這樣才行。

七、養成一個習慣,早晨一起來念佛,晚上睡覺之前一定念佛。當然佛號念的愈多愈好。念佛的時候就不胡思亂想,所以念佛的時候就是修戒、定、慧。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裡憶佛、念佛,他就不會想壞事情,諸惡就不作了。佛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嘆的,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所以念佛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持戒都具足了。念佛時心地清淨,沒有一個雜念,是修定。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字分明,是修慧。這是修根本智。戒、定、慧三學,在一句佛號中都修圓滿了。

八、有人問我:「六根怎麼都攝?」你的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外,什麼都沒有,即六根都攝。老實念佛,一個妄念都沒有,六根就都攝。大勢至菩薩講「淨念相繼」,整個修行的功夫,就這一句「淨念相繼」。「淨」,懷疑就不淨,夾雜也不淨;「相繼」是不中斷,一句接一句,就成功了。這個法門的確簡單容易,人人都能修,人人都應當修。就怕自己不肯幹,那就沒法子。

有一個方法確實能把一切業習都障住——「淨念相繼」。這一句佛號一句接一句,絕對不讓一個妄念夾雜進來,你的身、語、意三業就清淨。現在的念佛機,是我們念佛是最上增上緣,是真善知識。

念佛機是真正的善友,真正的善知識。有它幫助我們,太好了。為什麼?它不會打閒岔,不會講是非,它只教我們念佛。一句一句跟著念,也是依眾靠眾,這真正靠得著。

念念不要忘了阿彌陀佛。心裡什麼都不要牽掛,就牽掛一個阿彌陀佛,這就都了。念「阿彌陀佛」時,又想別的事情,臨命終時,如果把阿彌陀佛忘了,去想別的,去想家親眷屬,這一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又耽誤了。所以,功夫要在平時不斷,才能得力,到臨終時才用得上力。

心裡掛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掛念,這人才有智慧。真能掛念阿彌陀佛,你心裡所掛念的都會得到,真的得到;你要把阿彌陀佛忘掉了,無論你掛念什麼人、什麼事,到最後都落空。

佛號一句接一句,當中就沒有妄想,也就沒有執著。有執著就執著阿彌陀佛,不要執著別的。這句佛號念到純熟之後,「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行了,佛知佛見就現前了,如來智慧德相就顯現出來了。這個法子好。

如果你沒有智慧,只要把一句佛號抓住,把一部《無量壽經》抓住,天天念經,天天念「阿彌陀佛」,你一定「智慧廣大深如海」。

九、這一句佛號,只要老老實實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心開意解。這就是「念道之自然」,不加絲毫勉強。

古人講「老實念」,老實念就行了,就是佛的好學生。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念到心清淨,念到開智慧。念到心清淨,智慧自然就現前。

治療身心一切病苦,最好的良藥就是「老實念佛」。老實,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怎麼會生病?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之處,是所有一切有情、無情,都時時刻刻提醒你念佛。所以,那個地方的人不會退轉,一生成佛,道理就在此。

我們要真正理解如來真實意,沒有別的,老實念佛,念到心地清淨,自然就理解了。

淨宗第一大善知識,確實是印光老法師。凡是接受他的教導,依照他的教訓奉行的,沒有一個不往生。臺北李濟華居士是印老的學生,李炳南老師也是印老的學生。凡是親自聽他教誨的,差不多都有成就。印老教人,就是教你「老實念佛」。他不贊成到處跑道場,甚至他晚年住在蘇州靈巖山,他的學生去看他,都被他喝斥。他問來看師傅的人:「你們來幹什麼?」

「我們來看看師傅。」「師傅你們已經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浪費精神,浪費時間!到寺院來供養,浪費金錢。為什麼不在家裡老實念佛?」這是善知識語,是真正教你專修,一心稱念。

念佛法門,只有用真誠心、清淨心,才能了解它的真實意;用思惟想像決定沒有辦法達到的。你要想真正認識阿彌陀佛,真正理解極樂世界,就只有一個方法:老實念佛。你愈老實,認識得愈清楚,理解得愈透徹。

古人講的一個秘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念佛很生疏,妄想很熟。現在祖師教我們一個方法:把妄想習氣變生;念佛很生疏,想辦法把它變熟。你要想辦法變熟,你就天天念,加緊念,不斷的念,把這一句佛號念熟。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老實念佛的註解。什麼是「老實」?能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老實。一天到晚心裡除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決沒有一個妄念,這是『敬於佛香』。還打妄想,哪裡還有敬意?「敬佛」決定是依教奉行。

我奉勸同修們要老實念佛。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念」就是妄念。要把一切妄念打掉,你就能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證得清淨法身。這是真的,決定可以得到的。

真正做到「淨念相繼」才是「老實」。你心裡打妄想,不老實;有懷疑,不老實;念佛間斷,不老實。要把老實的定義搞清楚。

現在有很多人要到大陸去朝拜四大名山,說老實話,不但一尊佛見不到,連一個小乘須陀洹也遇不到。看得太多,煩惱就多,不如在家裡老實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去遊歷;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觀光旅遊。現在一心一意的修西方淨土,這就對了。

十、會念佛的人念「阿彌陀佛」,逐漸把自己變成阿彌陀佛。怎樣把自己變成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樣的人哪有不往生的?因此,我們念頭起來的時候,想西方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不要想別的。

念「阿彌陀佛」,『當下即佛』。念佛的時候,當下就是佛。念念相應,你的心、願、行主要與佛相似,就相應了。心是佛心,願是佛願,行是佛行,這是相應。所以古德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一部《無量壽經》要是念熟了,你都能理解,你的心、願、行就與阿彌陀佛相應。那個時候念這句佛號跟普通人念的就不一樣,是念念相應。

十一、「愛不重,不生娑婆。」人到娑婆世界來出生,就是因為愛欲太重。「念不一,不生淨土。」往生淨土要靠阿彌陀佛,關鍵在念頭要專一。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決沒有第二個雜念,就決定生淨土。若念「阿彌陀佛」時,還夾雜其他妄念,西方淨土今生就沒分,就去不了。還是「愛欲」在作祟。

這一生就一個目標:想見阿彌陀佛,想到極樂世界去。怎麼去?經上教我們「執持名號」就可以去。這名號你還會放鬆嗎?不可能放鬆了。只要抓到這句名號,其他的都可以舍掉,因為「凡所有相,皆是妄想」,一樣也帶不去,一樣都沒有用處。

你要牢牢的記住:想其他的東西就造六道輪迴業;什麼都不想也是六道輪迴業,墮到無明。你不是墮在無明,就是墮在邪念。無明跟邪念都出不了六道。我們不想墮無明,也不想墮邪念,只有一個方法:想阿彌陀佛,必定超越無明,超越邪念。這個法子簡單容易,真是妙絕了。二六時中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我今天把這個秘訣傳授給諸位,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對得起大家;大家要記住,要認真去做,那你就對得起我了。

我還有一個老母親在上海,有人到上海去看她,說她常常想我。這個念頭錯了。我今年還得去一趟,勸她不能想我,趕緊把念頭轉過來想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才能得永生,是真正大智慧。我們將來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在一起。所以兒子想母親,母親想兒子,是造六道輪迴業。將來各自輪迴,再也不會見面了,就是見面也不認識了。所以,要想永遠在一起,只有一個辦法:大家都想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在一起。

十二、念佛的人最忌諱的,就是心裡雜亂,胡思亂想。這樣念得再多,功夫也不得力,真正功夫得力,就是妄想、雜念少了,清淨智慧增多了,念佛的利益就得到了。

一面念佛,還一面胡思亂想,是非人我,這是在糟蹋自己,毀滅自己。這樣的心態,好似終日與魔為侶。一心清淨念佛的人,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則是與佛為侶。

念佛的時候,心像不像佛?果然念得心像佛心,願像佛願,行像佛行,才能往生。口裡念佛,心裡還有人我是非,貪嗔痴慢,這個人不能往生。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跟諸上善人天天吵架,搞得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太平,必然是如此。惡習氣沒有改,念佛也不能往生。

十三、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都念掉,心就清淨,這是會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不會念,念了也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功夫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念到一心不亂就成功。

我要把所有妄想、分別、執著都舍掉,都放下,就要這一句佛號。這是真正修淨土的人,這是真正的彌陀弟子。

把注意力放在佛號上,或者將注意力放在讀經上,妄念起來根本不要理會。這樣念久了,注意力集中,就是經上講的「一心」,本經講的「一向專念」。你的心專一,妄想就慢慢減少,這就是功夫得力,功夫進步。到功夫真正得力的時候,你會感覺自己跟過去完全不一樣,能真正體會人生的幸福快樂,得到身心自在;煩惱少,妄想少,心地清淨,智慧增長。

六祖說得好:「自佛、他佛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一念不生」就是佛法。一念是妄念。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是正念。我想阿彌陀佛,我、佛交融,合為一體。億念阿彌陀佛,也不分別他,也不分別自,就是正念現前。一動分別就是妄想,就是執著。所以,用這句佛號把妄想、執著念掉,就對了。

你不懂理論,沒有關係;你不懂方法,也沒有關係。只要這一句「阿彌陀佛」死心塌地的念下去,就成功。

可是死心塌地並不容易,一面念佛,一面還有妄想、雜念,那就不能成功。必須離一切分別、執著,這句「阿彌陀佛」才有感應。

斷煩惱最妙的方法就是念佛,唯有念佛才能把煩惱洗得乾乾淨淨。即使是十地菩薩,證得那麼高的地位,他的無明煩惱還是不容易洗掉。最後用什麼方法?念佛。念佛能洗刷根本無明,何況見思、塵沙。

念佛要念到清淨心現前,煩惱不斷沒關係,這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當中,不會有雜念滲透進去,我們的心就清淨了。煩惱沒斷,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像石頭壓草,沒除根。喜怒哀樂確實有,能用一句佛號把它壓平,它不起作用,這樣的功夫稱「功夫成片」。有這種功夫就決定往生。

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名號上,二六時中,不是誦經,就是稱名。口頭上不念沒有關係,心裡億、念決定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妄想、執著就起現行。這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也很難。難,還是要做;不做就不能出三界。我們要警覺,難行還是要行。怎麼行法?只要努力去行,生煩惱,不要害怕;一面念佛,一面有妄想,不要緊。只要努力用功,佛號愈念愈多,經愈念愈多,妄想就能伏住。心裡常常想著經訓,想佛的名號,就不會想別的。在生活中,要認真鍛鍊,練到妄想、雜念不起作用,即是「功夫成片」。有這種能力,就決定往生。

這一生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這是真智慧;妄想、執著不斷,你念一輩子佛,怕的是臨命終時妄想又現前,往生就沒有把握,那就非常可惜!

十四、『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無住生心」是菩薩修證佛果的最高指導原則,通一切佛法,決定不能違背。(就念佛而言,「無住」就是『萬緣齊放』,生心就是『念得純熟』。)菩薩無住之後生心,完全是服務一切眾生。自己的事沒有了,別人有事,要實踐「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我們的心一切無住了,的確生死也沒有了;可是這個身體還在,要好好的利用這個身體,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大慈大悲。所以,自利後要利他,才是大乘的精神。

「放下萬緣」就是「離一切虛妄相」。一切五欲六塵不再牽掛,功夫才能做到相似。若還是牽掛五欲六塵,還是不斷妄想,這境界達不到。得到這樣的境界,不但決定往生,而且可以「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可以什麼時候往生;還可以做到「自在往生」:站著走也行,坐著走也行,什麼方式走都可以。這才曉得功德的確殊勝,就看我們自己努力了。

十五、『所願輒得。』這句就是「有求必應」。求命終時沒有病苦,能不能得到?決定可以得到。求命終時站著往生,也能得到。第一、是命終時自在,毫無病苦。第二、是以這個樣子激發別人的信心。讓人家看到我們這樣走的,他也會對念佛法門生起堅定的信心。這就是「化他」。自行、化他都做到究竟圓滿。我們在這個世間不求別的,只求這一樁事,決定往生。

實在講,要自在往生,不要害病,害病就靠不住。真正往生不生病,坐著走、站著走、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佛來接引,才是決定往生。我們今天要求這個,能求得到嗎?決定求得到。只要你把經典中的教訓都做到,沒有一個求不到的,這是真的。

我們學佛,將來往生要是生病,就不好看了。人家站著走,坐著走。我們不能站著走,也應該坐著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病的走,這才對得起。你只要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決定做的到。

說實話,世間的名聞利養、一切財富,聰明人都不要,要健康長壽,要自己不生病。死的時候不生病,在佛門很多。往生的時候,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之前還跟人談笑風生,談完之後對大家說:「我要走了,你們念佛送我。」念不到十分鐘、十五分鐘就走了,多自在!要靠什麼?就是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西方。把一切善根都回向求生西方,在世間求一個健康長壽,其他的什麼都不要。

諦閒老法師那個學生,往生站了三天之後,老和尚才替他辦後事。這個人不認識字。他有沒有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弘法。他現身說法,這是臨終的一招。原來念佛這麼容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能把這一點學會,就比讀《大藏經》的效果還殊勝,利益還要大。

聽到他的故事,我們信心堅定,一點懷疑都沒有。他為我們做榜樣,現身說法。他有這樣的成就,我們個個都能有這樣的成就。關鍵在哪裡?他心清淨,老實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天到晚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們除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還胡思亂想,還搞貪嗔痴慢,還搞名聞利養,這就完了。果然能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都放下,跟他一樣,一向專念,成就決定不在他之下。

在臺北,以前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的那一天,他跟太太坐三輪車到念佛團參加共修會。李老居士在車上跟太太說:「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寂寞?」他的太太並不知道他那天往生,於是很慷慨的回答他:「往生是好事,你能往生,就不必管我。」太太同意了。那天輪到魏老講開示,他跟魏老說:「我們兩人換一換,今天我來講。」他老人家上臺講了一個半小時,非常懇切勉勵大家念佛往生淨土。講完後向大家告辭,說要回家了。老居士八十多歲,講一個半鐘點,大家以為他講累了要回家休息。沒想到,他下臺在客廳沙發上一坐,往生了。他是回西方極樂世界的老家。這是當時參加念佛的同修們親眼看到的。那時我在臺中,臺北的徐醒民居士在《新生報》作記者,他也參加了念佛會,隔日寫了一封限時信告訴我:念佛往生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親眼看到的。

十六、清淨、平等、覺,在哪裡修?在一切人事環境裡修學。用什麼方法修學?用這一句佛號。當境界現前,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古德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修行人就是念頭轉得快,第二個念頭就轉成「阿彌陀佛」,第三是「阿彌陀佛」,第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念相續,不能讓煩惱的念頭念念相續,這要知道。

只要起心動念,不管什麼念頭,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轉成「阿彌陀佛」。禪宗古德常常警惕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不怕,怕的是這念頭一個接一個繼續相生。第一念起來了,警覺到了,第二個念就換成「阿彌陀佛」。時時念阿彌陀佛,處處念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對了。

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樣,就是他轉得快。第一個念頭是妄想,他就覺察。第二個念頭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了,換得快。換成「阿彌陀佛」就是覺;妄念起來是迷,迷立刻轉成覺,就是覺悟。破迷開悟就是這個講法。一定要覺得快,心裏面只有佛,沒有其他的妄念。

十七、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憶」是心裡想念。心裡想佛是心清淨,口裡念佛是身清淨。要記住這個方便方法,隨時隨處,行、住、坐、臥,沒有拘束,就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習氣、分別執著都念掉。

「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總綱領,教你「淨念相繼」。「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就是不間斷。往生不退成佛的秘訣都傳受給我們了,就看我們自己怎麼做了。

『意無懈時』。「意」是指心意,只一味精進,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的精進,決定沒有鬆懈的時候。身可以緩一緩,身鬆懈沒有關係;口也可以緩一緩,口不念沒有關係,休息休息;心裡憶佛、念佛不間斷,著重在此。

憶佛、念佛才真正做到不間斷、不夾雜。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無論與什麼人相處,善人也好,惡人也好,這一念求生的願望決定不間斷,心裡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續,決定不受影響。口裡可以不念,心裡在念。有時遇到逆緣,你念佛號,他聽了不順耳,誹謗你。你就在心裡念,口裡不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念佛法門殊勝之處。

若天天想佛,必定變成佛。『轉變最勝』,就變成佛境界。你想菩薩,就變菩薩。想什麼,變什麼。這不是諸佛菩薩主宰的,也不是上帝主宰的,更不是閻羅王主宰的,是你自己念頭在主宰。佛教我們修行,理論的基礎就建立在此。所以教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什麼不念佛,為什麼不想佛?常常想人的好處,這個人將來一定生「善道」;常常看別人的壞處,這個人將來一定墮「三惡道」。善、惡兩道皆從心想生。你明白事實真相,善、惡兩道都不要,就一個目標想成佛,志願無上。

十八、什麼是功夫?這一句佛號能代替妄想,就是功夫。念佛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就是功夫。功夫淺的是「成片」,功夫深的就是「事一心不亂」,更深的就是「理一心不亂」。淺的生「凡聖同居土」,深的生「方便有餘土」,更深的得生「實報莊嚴土」。

功夫真正得力,妄想、雜念不起現行,稱作「功夫成片」,你念佛就成功了,決定往生,有把握往生凡聖同居土。我們常聽說:往生的人預知時至,不生病,說走就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再問一問,到底要念到什麼樣的功夫?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每一個人都做得到。

這是下等功夫,三輩九品裡,中上品就可以到。中輩功夫,是「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熟了。『念得純熟,乃忘能所。』能念、所念的念頭沒有了,這時候得「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與「事一心不亂」,都叫做「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三昧淺,「事一心不亂」三昧深。念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六種神通自然發現,不是你要求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都現前了。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了。念佛念到上等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而且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

什麼是「功夫成片」?不夾雜、不間斷就成片了。功夫打成一片,沒有雜念,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心裡所想的就是一個阿彌陀佛。「功夫成片」決定往生,如果繼續努力一段時期,你就得生死自在了。生死自在,就是不生不死了。這樣殊勝的利益我們不取,還要想這個人,想那個事,何苦來?世出世間一切法,什麼都不愛了,我只愛阿彌陀佛,這就成功了;什麼都不要了,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問題就解決了。

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修行的功夫,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說,念到心地清淨,煩惱雖然沒斷,但是一句佛號,確實能伏住煩惱。這一點非常重要,千萬不能疏忽。若佛號還是伏不住煩惱的話,還得要等來生。來生不一定是下一生,不知道又要經過多少阿僧只劫才會碰到。來生逍遙無期,這要知道。所以想到這裡就感到非常可怕!遇不到佛法就造罪業;造罪業就受苦報,搞六道輪迴。

你要真正做到「功夫成片」,必須把世緣看淡,必須把它放下,你就會得到。世緣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心裡不放下,一點用都沒有。是要你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沒有關係,事不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怕的是心上放不下。事上發下是錯的,反而給人毀謗佛法的機會。所以,佛弟子做事比一般人更認真,更負責。事情做完了,心裡決定沒有牽掛,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要想功夫得力,有一個秘訣,你們願不願意知道?即是什麼閒事都不要管。你喜歡管閒事,到處打聽是非,這一生佛都白念了。

你念到「功夫成片」,(中上品的「功夫成片」),經是常講的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苦都舍離了。尚未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就沒有,從前身體不好,有很多怪病。念到「功夫成片」,身體好了,病也沒有了,也不需要醫生了,因為苦都沒有了。

十九、有許多人認為持咒、拜懺很靈驗。持咒、拜懺是初級的佛法,念「阿彌陀佛」是最高級、最究竟的佛法,兩者不能相比。所以古人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佛是第一。

念這句「阿彌陀佛」比念大悲咒容易多了。大悲水很靈,阿彌陀聖水更靈,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靈與不靈,理都在「一心」,所以一心不能二用。

「阿彌陀」三個字是密語,就是密咒,是咒中之咒。有人問道:念佛人還要不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當知「阿彌陀佛」是咒中之王,念「阿彌陀佛」,那些咒就不要念了,都包括在這咒王之中。

由此可知,這句「阿彌陀佛」原來就是這麼多典籍的總題目(見《講記》第一冊五零二頁)。所以,你能念這句名號,什麼咒都念到了,一個都沒有漏掉。你念別的咒,只念到一部分,漏掉的太多了;念總題目就全部都念到了。

二十、我們講改過修善,從根本改;如果講修行,從根本修,不許心裡有一個惡念,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遇到一切人,沒有第二個念頭,就是想把阿彌陀佛介紹給一切眾生,希望眾生跟自己一樣喜歡信受。這樣才能報佛恩。回向偈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要真的做,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完了。保持自己的正念,時時刻刻把這個法門推薦給別人,介紹給別人。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我們天天念回向偈,「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一就是佛恩。以什麼報佛恩?佛什麼都不要,佛對我們的期望是希望我們自己這一生能往生淨土,能把念佛法門普遍、廣泛的推薦給一切大眾,代佛弘法。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當孝於佛,常念師恩。』「孝於佛」,如何對佛盡孝道?怎麼才能報答老師的恩德?只有一個方法:弘法利生。諸佛的心意就是要把這個法門普遍的介紹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在一生中究竟得度。這是佛、祖的本懷,我們把這樁事盡心竭力做圓滿,就是孝於佛,念師恩。

我們要幫助人離苦得樂,應從根本下手,就是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使他永脫苦輪。不但現前他不受苦,來世更不苦,因為超越輪迴,不再生死。這是大慈大悲,這是最殊勝的善巧方便,能得到無染安靜的清淨心。只有清淨心是真正的安穩,真正得樂。

凡是令眾生得大善利的心行,都是善業,佛教我們要認真去修,尤其誘導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生淨土,不退成佛,乃世出世間第一無上無比的大善。大智大德的人,必定認真修取。

『供養』是奉獻。別人不知道淨宗法門,我們介紹給他,奉送給他,這是供養。這種供養,比世間一切珍寶供養都尊貴。供養人黃金財寶,供養人田地房屋,他得到的受用有限,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若將淨宗法寶供養他,他若能信解受持,必獲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大利益。他這一生即得永脫輪迴,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無量劫來沒有辦法脫離輪迴,這一生得到機會,是你奉獻給他的機會。我們應當將此無上法門供養一切眾生,修「普供養」,就是將此經典法門,普遍的推薦給一切大眾。

幫助一個人往生,是永恆的離苦得樂,是究竟的,是圓滿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的能力在盡虛空遍法界,不曉得去度多少眾生!這些事實真相要了解,了解之後才曉得自己應該怎麼做法。真正認識清楚了,你才真正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送一個人往生,就是送一個人成佛。世出世間的功德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沒有了!你度千千萬萬的眾生,幫助他們現在離苦得樂,不如度一個人成佛。他成佛之後,將來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好處之大是不能比的。何況你救現前千萬眾生離苦得樂,他還是不免輪迴,他所得到的好處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

念佛成佛必須「受持」,必須介紹給一切眾生;不能將佛法傳到自己就斷絕了。否則對不起諸佛、菩薩,對不起歷代祖師。

二一、改造體質是佛陀提倡的。我們現在才發覺要改造體質,其實現前所用的方法改不了。方法錯了理論錯了,且只能改局部的,而且還不是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部分,現在人還沒有發現,佛法裡早就有了。佛教用什麼方法來改造?用「觀想」來改造。你看世間算命看相的都會說:「相隨心轉」。我們要想改造體質,改造我們的相貌,用什麼方法?用心。心善,相就善;心清靜,體質就清淨。心想佛,就變成佛;心想菩薩,就變成菩薩。

心清靜,身就清淨,體質自然改變。世間人用醫療、藥物來改造體質,能不能達到目標?能達到有限的目標,絕對達不到真正改變體質的目標。因為體質是屬於依報,真正控制體質變化的是心情。心性重要,生理健康的基礎建立在心裡健康上;心裡不健康,身體怎麼能健康?什麼樣的心才是健康的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心」是健康的心。

我們常常觀佛,看佛的形象,想佛念佛,這很重要。好的佛像塑造得非常莊嚴,看了生歡喜心。常常看這一尊像,不知不覺過了幾年,我們的相貌就變成佛像一樣。「相隨心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想佛的身心清淨,幾年之後,自己的身心不知不覺也清淨了。身心清淨,百病不生,長生不老,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何必去想(老、病、死)這些虛妄不實的事,為什麼不把念頭轉過來想佛?這才重要。這是真正究竟、徹底圓滿的改變體質。

希望淨宗的同修,心裡根本沒有「老」、「病」二字。你一生都不老、不害病,不但自利,而且利他。怎麼利他?叫他親眼看見念佛法門的好處,我就是最好的證明。你看我:我不老、不生病,就是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修得的。

世出世間相好莊嚴,沒有比佛更好的。你要想看好相,為什麼不看佛相?佛像絲毫缺陷都找不到。要想塑造自己的相,應當要依照佛的模樣來塑造自己。好像是好因緣的果報。淨土宗尤其方便,我們一心念佛就行了。念佛,心就是佛。「相隨心轉」,念佛人念上三年,相貌就變了。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念佛,都想佛,除佛之外,什麼都不想,這個力量強,變得快,也必然變得好,它真的會變。家裡可以供養大張的,錢包裡、口袋裡可以供養小張的,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這個做法就是希望諸位同修,時時刻刻想佛、念佛,不要去想別的。想別的都是造六道輪迴業,那不是消業,是在造業。只有我們想佛、念佛是消業,是滅罪,這個一點都不假。

要想自己相貌好,先要修好心。「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這太重要了。心好,相好,境界就好。境界是環境,環境就好了。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相好是有福,有福的人就住在富地。看風水的人常說:「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就是這個道理。

「相隨心轉」,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心險惡,相貌就兇狠。佛的相是最好相。我們念佛,心裡有佛。相貌不知不覺就變成佛相。你們要想相貌好,就多念佛。化妝是沒有用處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而且有不良的副作用。念佛、想佛,身心將來逐漸就變成佛的樣子。釋迦牟尼佛想阿彌陀佛的時候,相貌就變成阿彌陀佛的樣子,顯示無比的殊勝莊嚴。

我們要想好相貌,是可以修得的。「相隨心轉」,你的心好,相貌就變好。修三年五年,就明顯的看得出來了,十年八年就變的更多。

心只要念念想佛,不要想病,病就沒有了;即使真的有病,病也會沒有了.為什麼?你不想它,它就沒有了.可見一切法真的是由心想生。我過去在講席中曾經告訴諸位:身體是一部機器,無數的細胞就是組合的零件。什麼力量在控制他,組合他?就是「念頭」。我們常常想病,它就組合成病,那就生病,就受病苦。若念念想作佛,它的組織就不離佛,就會改變體質。

要用什麼方法改變體質?用心裡,清淨心。佛菩薩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體裡面的細胞組織,方程式的排列順乎自然,就很正常;正常就不老、不生病。若是起一個妄念,體內的細胞組織就會改變。佛法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動一個念頭,體質就起變化,就不正常。

佛在經上講的一句真言,要牢牢記住。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法,也是從心想生。你心想不健康,心想不清淨,你的身體自然會生病;你的妄想、執著若是雜亂,身體也會生病。因為生理是由很多細胞,原子、電子排列組合的,方程式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如果排列的順序非常自然,跟大自然完成一樣,身體就健康;假如排列的程序改變了,身體就會出毛病。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心地清淨,此時排列才完全符合大自然的排列方式。

世間人講改變體質,用運動、藥物。藥是「毒藥」。真正改變體質就是念頭:善念、惡念、淨念,最殊勝的是「淨念」。大家要想改變體質,只要「淨念相繼」,體質在一年到三年的時間,全部都改過來,不需很長的時間。

一切有為法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身體怎麼放下?不必一天到晚著意去保養它,為身體浪費許多精神。身體是虛妄的,要能真的看破,把身體放下,身體就恢復正常,自然健康長壽。若天天為這身體操心,身體就不正常了。

真正一心念佛,身心清淨,百病不生,身體、精神愈來愈好,是現在得的「花報」,將來的「果報」更是無比的殊勝。

二二、在新加坡販毒是唯一死刑,而且是絞刑。販毒的人很多,而且都很年輕。他們被抓到之後,關到監獄裡就等著上斷頭臺。佛教居士林的李木源居士,到監獄裡勸他們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大多數囚犯都能接受,監獄裡就像精進佛七的佛堂。因為他們都知道哪一天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老實實在那裡念佛。不念佛的人,上斷頭臺的時候全身癱瘓,需要幾個人架著上去,吊死的時候七孔流血。念佛的人不需要人攙,自己大大方方地上去,一點恐懼都沒有。吊死之後面貌正常,不可思議!火化後撿得堅固子、舍利子,是我自己一生中所沒有見過的。顏色好,又大,堅硬的程度,掉在地下像金屬的聲音一樣,不可思議!一個要上吊刑了,全獄的囚犯都為他念佛送行。證明佛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念佛,真實懺悔,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真能成功。

他們在上吊的前兩天,佛號日夜不間斷,而且面貌都改了。他們的家屬去探望,非常明顯的覺察到:沒有關到監獄以前的面貌很壞,家人都不願意理會;而在獄中念佛之後,整個人的相貌的變了,變得清淨、和善、慈祥。家人眷屬看到,沒有一個不喜歡。所以,新加坡有不少販毒的人往生成佛。各有因緣,因緣雖不同,他們往生成佛,卻一點都不假。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

七 因果

一、佛法講:「果報通三世」;第一、現世報。這是善惡造得重大的,這一生就把命運轉變,就得到報應。第二、生報。指來生受報,果報不是在一生。第三、後報。後報就不一定在哪一生哪一世,也許是千萬劫以後。因為果報一定「因緣具足」才會有報應。現在造的是因,若緣不具足,果報不會現前。但業因存在,早晚遇著緣,果報就現前。所以佛門常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縱然有惡因,沒有惡緣,這一生不受惡的果報。有惡的因,這一生還繼續不斷的造惡,緣就有了。因緣具足,這一生惡報就現前,非常快速。我們有善根,這一生斷惡修善,惡的緣斷了,善的緣天天增長,天天修積,善報就可以提前。最善的報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今生享福,是前生修福報。前生修的福報,這一生享不盡,雖然作惡多端,的確把福報折損了。可是他前世修的福太多,縱然作惡,這一生的福報還有餘,他還享福。可是諸位要知道,本來他的福報可以享好幾世的,他這一世享完,來世就沒有了,就墮落了,這是事實。有人這一生命不好,一生潦倒窮困;可是他心地好,天天做善事。那是過去世造作的惡業,今生得的果報;今生所造的善業,來世才結果。

明了三世因果,才曉得世界上沒有能佔人便宜的,也沒有吃虧的事。冤冤相報,生生世世互相酬償,報來報去,六道的真相就是如此。這是多麼悽慘,多麼悲痛的事!明了這是果報相續的幻象,這一生縱然吃虧上當,肯做還債想,積欠還清了;別人欠我的,我布施掉,也不要了。我們的心清淨,清淨心開智慧,這樣修行必定能證果。

二、印祖極力提倡《了凡四訓》,目的是教我們真正相信因果報應。現代這個社幷會,這是第一要緊的大事。為什麼?佛法衰退了,儒家也被丟棄了,人心無所依歸。我們的思想、見解沒有標準,世界就大亂了。大亂之世,如果人人都能相信「因果報應」的事實,則起心動念總會收斂一點。對於社幷會的安定,社幷會的秩序,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他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深信因果,斷惡修善,自求多福。善惡的標準是什麼?他是用《感應篇》作為善惡的標準,斷惡修善;用《彌陀經要解》淨化我們的身心,求生淨土。

《了凡四訓》幫助我們建立「因果」的觀念,這是正知正見。一定要知道,十法界的真相,即是剎那九百生滅,因果報應相續的現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俗話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你真正體認了,真正明白了,才會認真去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學佛的人多,真正修行的人不多,所以業力轉不過來,共業還是沒辦法避免。人人能明白這個道理,人人能認真修行,每個人把自己的別業轉過來,也就把共業轉過來了,這個地區就不遭難。

真正相信因果,這個人有福;不相信因果的人,沒有福報。眼前雖然有福報,那是他過去生中修的,享盡就沒有了。因是造福,果是享福,自己不造福,哪來的福享?要享福,先要造福。

人類大量砍伐森林,不知道種樹。只圖眼前的利益,不顧將來全世界人類的生死存亡。心地汙染何其嚴重!今天用什麼方法都不能對治眼前的大病,如果人人都能深信因果報應,不敢存噁心,不敢做壞事,快快回頭還有救;如果不能相信,就沒有救。

三、福德、智慧、健康、長壽都是用布施的「因」得來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財富人人想要,智慧大家都想,健康長壽更是要求。這三樣東西都想要,而不肯修因,到哪裡去求?求不到的。唯有修因,才能得果報。

財布施,財富決定不缺乏;法布施,決定增長聰明智慧;無畏布施,一定得到健康長壽。你不求也一定得到的。你種什麼因,一定得什麼果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希求的。想求而不肯種因,哪裡會來這些果報?求佛、菩薩,想利用佛、菩薩保佑,賄賂佛、菩薩,每天多供養一些,那是假的,沒有用。你真正能依照佛的教訓修行,你家裡不供養佛像、不燒香、不供香花水果,都沒有關係。你修因一樣得果報,決定得到。

四、「富貴榮華」,快意之事,不是爭得的。命裡有的,不爭也有;命裡沒有的,爭也爭不到。所以古人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種因,哪來的果報?世間事實真相了解之後,我們要想得善果,就努力去造善因。

古聖先賢的教訓是真理,是幾千年累積的經驗,智慧的結晶,不同於現代人的言論、著作,都是胡思亂想。多讀古書,如《了凡四訓》、《感應篇》,書上說的都是事實。古聖先賢所說的,世間功名富貴是命;是自己的善因,與祖先多少世修善、積功累德的善緣,才感得兒孫發達,善因與善緣感應才到一家。世間決沒有僥倖的事。

要曉得,強奪別人的,還是自己命裡有的,這才是真冤枉。不奪別人的,自己也有那麼多。被人家損害的那個人,是他命裡沒有的,不被別人拿去,也會消耗掉。這才符合因果定律。

五、財是命中所有的,命裡沒有,不可能發財。如果命裡沒有財,而你有方法發財,釋迦牟尼佛也會拜你為老師。因為他沒有辦法做到,你卻能做到。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定律,這事我們一定要知道,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的。這一生多財,是因為過去生多修財布施;這一生聰明智慧,是過去生多修法布施。這些是這一生得的果報。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前世作了些什麼,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報即是;想知道來世果報怎樣,今生作了些什麼,就是來生果報之因。

既然知道財富是命中所有,求它幹什麼?知道因果報應,然後才能安分守己。否則,用種種不正當的心思手段得來的財富,佛法稱之為「不淨之財」,還是命裡有的。則一切造作是錯用了心,冤枉不冤枉!用清淨心,它自然也還會來,何必起那些惡念,造那些惡業!

想盡方法保持財富,唯恐財富失掉。殊不知縱然心勞身苦到極處,也未必能保得住。『如是至竟,無一隨者。』「至竟」就是一直心勞身苦到老死,還是一樣帶不去。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造許多的罪業,罪業帶去了,除罪業之外,一樣也帶不走。「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所得的結果就是這樣。

中國古代供奉範蠡為財神。供他作財神很有道理,大富的人應以他為榜樣,要向他學習。他發了大財之後就散財,以他的財富救濟貧苦的人。財散掉之後,再從小生意、小買賣做起,做了幾年又發大財。他命裡有財,丟也丟不掉。真的散掉,財又來了,而且來得比前面還多。因為又種了善因,再加上利息,決定比以前來得多。歷史上記載他「三聚三散」,這是真正的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

修善,帶走善業;造惡,帶走惡業。惡,將來感果就是禍害;善,將來結果就是福德。由此可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造口業,墮的是拔舌地獄。地獄是自己業力變現的,不是別人變現的。自己變現地獄,自己去受果報。哪個人不造惡業?既造惡業,業力就變現這個境界讓自己去受。所以,造善業,就享受善果;造惡業,就受惡報。果報不是別人給你的,沒有人製造,全是自己變現的。所以佛說『隨罪趣向』。

六、健康長壽的因是「無畏布施」,放生跟不殺生都是屬於無畏布施。令一切眾生永離恐怖,離開憂慮,離開苦難,這稱為無畏布施。我們幫助別人脫離苦難,得到平安,這一種布施就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別人在精神、身體受到迫害的時候,感到威脅的時候,你能保護他,使他不恐怖,不害怕,這是無畏布施。所以放生是屬於無畏布施。你看那些小動物,人家立刻就要殺它吃它,你把它買下,把它放回山林,放回水裡。它不害怕,離開一切恐怖,這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有財不肯布施,得到的是貧窮的果報。吝法,自己懂得世法或佛法,不肯傳授給別人,不肯修法布施,得愚痴的果報。無畏布施反過來,就是威脅別人,使別人身心不安,這樣的果報就是多病短命。

常常幫助病人,自己就不生病,常常幫助老人,自己就不衰老,年歲雖大,體力跟年輕人一樣。過去有不少人見過臺中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九十五歲都不要人伺候,走路也不需要拐杖。他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他以佛法,以醫術幫助許多老病之人,所以他自己得這樣殊勝的果報。萬萬不可嫌棄老病;嫌棄老人、病人,將來自己生病,年歲老了,年輕人就嫌棄你。果報就是這樣,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快樂、長壽、健康從那裡來的?從心清淨來的。心裡健康,身體自然就健康。所以心地清淨,百病不生。不但不害病,我常說:不死!是真的。你問我:我會不會死?我會告訴你:「我決定不會死——」這是真的事實。不會生病,不會死,是活著跟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的。......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用念《無量壽經》的方法,念「阿彌陀佛」的方法。這不是迷信。

七、佛常常教誡我們,對於任何一個眾生都不敢存傷害之心。這正是佛家常講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見到果報現前的時候才害怕,此時害怕也無法避免惡報。造了因,必定受果報。菩薩知道,因必定有後果,所以起心動念都小心謹慎,不傷害人,更不會傷害團體,所得的果報清淨、圓滿。

經上常講『菩薩畏因』。菩薩了解事實真相,即使受極大的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他知道果報自受。惡報受完了,善因成熟,善果就現前。這才是真正有智慧、明了事實真相的人。

八 禪定

一、禪定是極度的專心,「禪」與「定」在翻譯裡是華梵合一。「禪」是「禪那」,梵語音譯的;定是中國字。所以上一個字是梵語,下一個字是華語;「禪那」是靜慮,靜就是定的意思,但是他靜中有思慮,它不是死定,它是活定,所以也翻作「止觀」。「止」是定的意思,止裡有觀。所以,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禪定,是止觀。念佛的時候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就是「定」,就是「止」。這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觀」,就是「慮」。

二、惠能大師教人坐禪,不是坐蒲團,面壁坐禪。《壇經》講得很好:「外不著相曰禪,內不動心曰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是禪定,不是盤腿面壁。內要把貪、嗔、痴、慢煩惱消除,外面不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就是禪定。此地講的定是性定,是理定,也是《楞嚴經》講的「首楞嚴大定」。換句話說,就是清淨心。

《金剛經》末後,釋迦牟尼佛囑咐須菩提尊者,菩薩住世一定要自行化他。要用什麼樣的態度自行化他?世尊叫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八個字就是禪定。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就是內不動心。說得簡單明白一點,一個修行人絕對不能被外境所誘惑,這就是「不著相」。不是離開外面境界;離開,還度什麼眾生?要度眾生,就要跟眾生接觸;雖接觸,決不著相,決不受影響,這是「禪」。內不動心,不動什麼心?不動貪嗔痴慢,不動是非人我,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定」。

釋迦牟尼佛教導須菩提尊者:「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所傳的禪宗,「禪定」就是從這兩句話來的,「不著相是禪,不動心是定。」真正的禪定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著相;並不是天天盤腿打坐,若身雖盤腿打坐,心卻在那裡打妄想,那是什麼禪定?著相就沒有禪,動念頭就沒有定。

佛與大菩薩常在定中,大定是沒有出入的。《楞嚴經》講的「首楞嚴大定」,「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佛與諸大菩薩平常都是如此。

三、在一切禪定之中,都沒有「念佛三昧」來得殊勝。念佛三昧最殊勝之處,就是人人可以修,人人都能得到。不需要多年多月,一生就能成就。一生我們還說得太長,依照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得到一心不亂。稱為三昧中王,是有道理的。

「定」是修行的關鍵。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開智慧,智慧從那裡開?從「定」中開。所以,智慧沒有辦法求,只要得到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定、慧是同一樁事,定是體,慧是用。有體當然就有用。在淨宗裡的定就是「一心不亂」,也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禪定。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來修定。所以古德極力提倡「持戒念佛」,戒律非常重要。《無量壽經》從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都是講戒律,我們依照這一本經修行,不必再找麻煩。念佛人求的是清淨心,能把「五戒十善」修好,對於我們求「一心不亂」、求「念佛三昧」,決定有幫助。

「定」是什麼?感情不起作用就得「定」。「定」並不是你每天盤腿面壁坐幾個鐘點,而是行、住、坐、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得定。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樣樣明白是「慧」。定慧等運,清楚明了是「慧」,不起心不動念是「定」。

佛法一定要從「定」中修得。這個定,最簡單的、最容易的,就是淨宗所講的「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人人都能做到。「一」就是一心,也就是專心,專心就是一心。「向」是一個方向,這就行了。專心向一個方向,向阿彌陀佛這個方向,我們的心就容易得清淨。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不亂,就是禪定。得禪定,就是佛門講的「事一心不亂」。

四、我們要想求真實智慧,須從「定」中求。「定」就是清淨心。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定。定就是自性;定心起作用是真實的智慧;世間四禪八定是假的,因為會失掉。第九定就是真的。四禪八定是八個階段,再往上第九定,是阿羅漢所證得的。阿羅漢得第九定,絕對不會再退轉,所以這個定才是真正的禪定。

世間禪定最高的是四禪八定。到第八定,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他的定力能支持到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要跟無量的時空來比較,八萬大劫的時間很短暫。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功支持不住,又要往下墮落。第九定就超越三界,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就不會再退轉到三界。

五、「禪」你修得再好,初禪天你去不了。因為初禪天,慾念沒有了,真能伏住。你還伏不住,你還在欲界,色界都達不到。這才知道真難,真不容易。所以,不肯念佛求生淨土,真是愚痴、狂妄!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除此一門,沒有第二條路能超越六道輪迴。因為這條路是帶業往生,妄想不斷也行,能去得了。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跟我們說得很明白,教我們學習的態度:第一、「離言語相」,不要執著佛說法的言語。第二、「離名字相」,佛經裡有很多專有名詞、術語,不要執著它。第三、「離心緣相」,不要去想它的意思。這樣聽經是在修定。定能開慧,所以一聽就開悟了。

九 隨緣

一、我們要記住一個重要的原則:發願要真實,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要記住隨緣而不攀緣。緣沒有現前的時候不勉強,不去求。不要去製造機會,製造條件,那就錯了。有個製造的念頭,心就不清淨,就不如法。所以,要等待時節因緣成熟,因緣沒成熟,認真修行,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在這上面下功夫。等待機緣成熟,決定不能攀緣。

心要清淨,凡事隨緣,決定不攀緣。就是一切事隨他去,我們的心就清淨了。度化眾生是好事,佛、菩薩護持,眾生有福,緣自然成熟了。眾生沒有福,我們動什麼腦筋,這個緣也湊不起來。緣湊不起來,反而造更大的業,將來要受更重的果報,那又何必!蓮池大師的道場,大殿稱「神運殿」,不是人造的,是鬼神造的。機緣成熟了,鬼神造大殿來供養蓮池大師。蓮池大師不是到外面化緣來建造的。那一帶的眾生有福,「神運殿」自自然然成就,一切任運自然。

弘法利生要不要做?要做,要隨緣做,不可攀緣做。所有說,有機會就做;沒有機會不用找著做,這就對了。做就等於沒有做一樣。若要居功,我做了多少好事,則是著相修福,並無功德。要三輪體空,心裡一心一意念佛。

有機會就隨緣幫助眾生,隨緣也要盡心盡力,事情才做得圓滿;沒有機會就自己老實念佛。真正老實念佛,就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臨終沒有痛苦。

二、世間做種種好事、種種功德,都不如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切善行、善事,我們隨緣做,決不攀緣。攀緣是有意想作,則此心已經摻雜。隨緣是願力做,就是遇到就做;未遇之時,念頭都沒有。遇時做了也不想,這是隨緣。縱然做一切善事,心地清淨,心裡還是一句「阿彌陀佛」,決定沒有改變,決定沒有摻雜。

要修福、修慧,不需要修別的,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念到身心清淨,福慧就現前,這個道理要深信不疑。隨緣修福是對的,著意去修福就錯了。念佛念到心清淨,所得的是無漏之福。無漏的福,將來往生淨土,依正莊嚴與佛無二無別,有漏福報怎能相比?不是說學佛的人不要去做善事,善事隨緣做,不攀緣,我們的心就清淨。

三、學佛的人心地要清淨,平常處事,對人、對事、對物都應隨緣。「隨緣」就是絕不自作主張。於隨緣中斷惡修善。凡是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凡是對整個佛法有利益的,對眾生有利益的,都是善。佛法自始至終是破我執,破法執。有意見就是有執著,有執著就是惡,就有我執、有法執。隨緣是什麼都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跟他們歡喜相處。因為他們有執著,我沒有執著;他們有分別,我沒有分別;他們有妄想,我沒有妄想。沒有,就什麼都能隨順;有了,就對立,就有磨擦。哪有不能相處的環境?哪有不能相處的環境?哪有不能共處的人事?

四、有願無求就自在。有願,願後面還有一個希求的心,那是很大的負擔,也很苦惱。什麼苦?求不得苦。求到之後又患得患失,又怕丟掉,苦就來了。所以,佛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那就得大自在了。即使弘法利生,也不例外。有緣,我們就好好的作;沒有緣,就好好的念佛,更自在。有緣,你要盡心盡力去做才圓滿;沒有緣,我的心一發就圓滿了,不必要做。這是隨緣。

十 成佛

一、極樂世界已經圓滿建設成就了。不但真、善、美、慧的世界圓滿成就了,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修清淨之行。他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沒有一個不是清淨到了極處。這都是莊嚴之極,美好到極處!西方世界,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沒有絲毫缺陷。讀了這些經文,(指『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等經文。)還不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個人就像李老師所說的「非愚即狂」,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換句話說:頭腦不正常。正常的人知道這個事實,哪有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

『建立常然』。「常」是永遠不改變的。我們這個世間,動物有生、老、病、死,它有變化,是無常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一切都是無常的。而極樂世界是真常,人不但無量壽,且不老。不像我們隨著壽命增長,慢慢衰老。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老,容貌不會改變,永遠是圓滿的、沒有缺陷。人如此,森木、花草亦如是,沒有春生夏長的現象。

西方極樂世界的「生」,不是生到那裡是一個小孩,慢慢長大。你要是這樣想就錯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個子高矮、肥胖都跟阿彌陀佛的標準相同。所以,沒有長成,沒有衰老,也不會生病。生、老、病、死,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而在我們這個世間是人人必須經歷的,誰也逃不掉。

二、『信受奉行』,要真正的「信」,要如實的接「受」,老實照做。若能照做,就是如來第一弟子,將來決定往生。我們既然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報了名,注了冊,掛了號,自應決定去。今現在此世界亦是逢場作戲,不要再認真。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一切萬法都是假的,應當都要放下,都要捨棄。在此世界無論對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物,決定沒有絲毫貪戀之心。因為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決定往生,絲毫懷疑都沒有。

三、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會再墮三惡道,永遠不會墮落六道輪迴。你再到這個世界來,是菩薩乘願再來的,沒有一樣不自在的。你是來度化眾生的,而不是來受報的,你是來示現的,是來表演的,演給別人看的。那完全不一樣。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自己得到好處,不是釋迦牟尼佛得到好處,這個有知道。決不會說是釋迦牟尼佛多勸幾個人往生,他就有很大的功勞,那個地方沒有人記功,也沒有人記過。佛看到我們在三途六道,生生世世受無量苦,生起大憐憫心,指出一條生路,指出一條無限光明的大道,使我們在一生中確實可以得到,可以完成。

四、我們生到西方世界時,見思煩惱沒斷,塵沙煩惱未斷,無明沒有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斷盡。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很快、很容易就把這些煩惱斷盡了。煩惱斷盡,就能證得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

五、『假使大火滿三千』,「三千」是三千大千世界。假設萬一遇到大災難來了怎麼辦?不要緊,『乘佛威德悉能超。』此時還是決定得生淨土,不必憂慮。在大劫難的時候,佛會現身接引你。一定要有信心,要真正相信佛所說的,無論遇到什麼災難,隨時皆可以往生。這是佛為我們授記,真的給我們念佛人一顆定心丸,再也不懷疑,碰到什麼劫難,都不要慌張,都不要恐怖,一心念佛。

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一樣不平等的。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你就是什麼樣子。你長得跟阿彌陀佛一樣高,體質、膚色也跟阿彌陀佛一樣,一切受用也一樣,這是平等法界;現在在這個世界,看到觀音、勢至的像,就拜他、求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老兄老弟、學長學弟了。如果我們要用通常的方法來修行,諸位想想,要修到那一年才能跟他們平等?而念佛一法,往生就成功,就能跟他們修成平等。所以,在一切法門裡沒有比這更殊勝,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得到的果報太高、太快,簡直是嚇人,讓人不能相信,但這是事實。像我們這樣一品煩惱沒斷,帶業往生的人,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平起平坐,這還了得!但這是事實。生到極樂世界,即圓證三不退,所以雖是凡夫,可以說就是等覺菩薩。此一事實,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講得很詳細。

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壽命跟阿彌陀佛相等。壽命之長沒法子計算;今天世界上最進步的計算機,也計算不出來。這就是其他宗教裡講的永生,真正的永生,天上還得不到,壽命比人間長一點而已。「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還是一個定數。唯度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的無量壽。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是一生成就。

八、除了極樂世界之外,在六道裡始終是孤獨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孤獨,因為家親眷屬太多了。過去生中的父母、師長、同學、道友、家親眷屬,念佛已經往生在西方,他們跟阿彌陀佛同來接引你。凡是跟阿彌陀佛同來接引你的諸上善人,都是與你有關係的;沒有關係的,不會跟佛來接引你。一見面介紹:我是你那一生那一世的夫婦、兄弟、姐妹、好朋友、同參道友。一說,宿命、天眼種種本能一時恢復,想起來都認識。原來在淨土中,親戚朋友這麼多,應接不暇!

到臨命終時,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口氣不來,六道輪迴,改頭換面,彼此見面不認識。這才曉得,恩愛不是真實的,沒有辦法保得住。唯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不論墮到哪一道,都看得到,都聽得到,現前的生活狀況都完全知道。所以要真正愛戀自己的家親眷屬,只有一個方法: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先到那裡去觀察這些家親眷屬們,看到他們回心轉意能接受佛法時,就能來度他,帶他到極樂世界,自己有這種能力。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掛念你的家親眷屬,他們現在生活狀況怎麼樣,你時時刻刻都看得到。即使他在六道輪轉,他不認識你,你也認識他。他到哪一道,眼前狀況怎樣,什麼時候機緣成熟(就是你跟他說法,他聽得入耳,他能相信),你就可以隨時化身為他說法,去度他。所以,真正想幫助家親眷屬,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這個能力。

我們自己修行真實的福德,幫父母祖先的亡靈,只能幫他們生忉利天,自然不是究竟,將來還是免不了輪迴。要想究竟幫他們忙,唯一的辦法是自己往生淨土。家親眷屬若生到忉利天,天人壽命很長,你可化身到天上去跟他講經說法,勸他念佛往生。這才是真的幫助他們,這是真實的功德利益。

俗語說得好:「一子成佛,九祖升天。」祖先都佔光。縱然造惡業,墮在地獄,也佔光,也能升天。所以說,度家親眷屬用什麼方法最好?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好。

不但我們今生的父母眷屬,我們還有過去世,還有過去的過去世,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的父母、家親眷屬。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都明了。他們在哪個世界,在哪一道,全部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不要去,應不應該去,值不值得去?如果不去,在這個世界修行,即使修成了地上菩薩,也未必有這樣圓滿殊勝的能力。這是事實!

最寂寞的是六道輪迴,現在這個世間,你的家親眷屬能有幾人?一轉世各人走各人的路,再也不認識,一切關係都要從頭開始,所以很陌生。唯西方世界親朋善友多。

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神通廣大。《西遊記》的孫悟空不能比,差太遠。孫悟空才七十二變,算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變化無量無邊,分身去度這些家親眷屬;自己本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身邊。你可以分無量身,每天拜無量無邊的佛,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全是分身去的。

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生世世的惡業都轉過來。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欠他命的也好,欠他債的也好,都不在乎。要不要還?當然要還。怎麼還法?做菩薩去度他,去教化他。因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皆是性德流露,還錢很容易。自性中有無量的財寶,可以加很多倍還他,令他生歡喜心。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個本事。

(全篇完)

相關焦點

  • 有聲書初體驗——牛津有聲版《簡愛》
    贈送的電子書分別是牛津有聲版《簡愛》、《威廉莎士比亞》《魯濱遜漂流記》,《福爾摩斯回憶錄》、《海底兩萬裡》、《烏合之眾》、《野性的呼喚》《宇宙簡史》和《經濟學的N個笑話》。掃了一眼書目,似乎最適合女性讀者的就是《簡愛》了,於是決定翻開讀一讀。
  • 全網最火的10本有聲版網絡小說,《鬥破蒼穹》僅排第八!
    可能有的書友並不習慣於看文字版的小說,或許是因為手機看小說傷眼,或者其他什麼原因。不過現在這個時代,小說可以改編為漫畫、動畫、電視劇,影響力自然是比文字版的小說有所提升。《凡人修仙傳》的有聲版更是早在2014年就演播完結,到現在已經取得7億以上的播放量。4、《總裁的替身前妻》原著作者:安知曉這是熱度排行前十中唯一一本女頻言情小說。安知曉所著的《總裁的替身前妻》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錯綜複雜的愛情故事。這部小說的有聲版目前有5億以上的播放量,10萬以上的用戶評論。
  • 以成佛的心,慚愧心,懺悔心,老實念佛。
    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恆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印光大師文鈔》【書一】十二」
  • 有聲書演播人:影視IP入局是「救市者」嗎?音頻市場創作者系列
    其一是出版機構,手握版權的出版機構,嘗試將文字內容轉化成聲音推向市場,創造副盈利。另一種則是影視公司,「於正的歡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在劇版《延禧攻略》火了之後,就推出了《延禧攻略》有聲版」,懶人聽書工作人員向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介紹,這部有聲書是與幾家平臺一起合作的,懶人聽書也是其合作方之一。
  • watchOS 6 正式版更新大全(蘋果官方文字版)
    IT之家9月20日消息  就在北京時間剛剛,蘋果公司正式推送了iOS 13正式版和watchOS 6正式版,相信很多朋友著急下載升級也沒法看升級詳情,現在IT之家把這些文字進行整理排版,分享給大家,隨後,IT之家還會推出超級詳盡的iOS 13圖文版更新大全和watchOS 6圖文版更新大全。
  • 金庸作品有聲書銷量大增,有聲書市場井噴發展
    京東大數據顯示,從10月30日19點開始,金庸作品銷量一路直上;到20點時較29日增長超過120倍。而噹噹數據表明,36冊《金庸全集》於19點開始下單量大幅上漲,到31日零時環比前一日增長超350倍。澎湃新聞記者還觀察到,除了傳統紙質書銷量上升,金庸作品的有聲書銷量也直線提升。
  • 明心見性與成佛
    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 自性具足一切,還用念佛、持咒、打坐嗎?讀經學教是著文字相嗎?
    自性具足一切,還用念佛、持咒、打坐嗎?讀經學教會著文字相嗎?個人學習心得,僅供參考,請以佛菩薩經論和祖師大德開示為準!有人說,自性具足一切,不必再學經教了,那樣容易著文字相,那樣就是法執。並舉例說佛也沒有讀經,六組大師也不識字,但是他們能成佛、能開悟,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很高明,但是細推敲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 專造成佛之因,在一切善緣裡沒有比這個更善的
    此地所講叫你念佛,稱念觀察,諸位想想看,這在十法界業因當中,我們是專造成佛之因,在一切善緣裡沒有比這個更善的。稱,持名念佛;念,觀想念佛;觀察是觀像念佛。《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十六觀,十六觀不外乎這三大類,觀想、觀像、稱名,這四個字就把十六種觀法統統包括。所以,這是專造成佛之緣,讓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成佛之因先結果報,成佛。十法界到哪裡去了?
  • 釋迦、諸佛覺何法而成佛?
    釋迦、諸佛覺何法而成佛?這一問是特別設立的。「佛」的意思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他到底是覺悟了什麼而成佛的呢?一般大家聽到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這句話我們聽起來多是文字概念,不夠親切。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到底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 廖彩杏簡體版新書發布,有聲書啟蒙揭秘
    >廖彩杏簡體版新書發布,有聲書啟蒙揭秘2017-05-16 16:42:28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在新的簡體中文版中,廖彩杏老師以調整和升級後的書單為例,進一步闡釋「英文有聲書學習法」,詳解如何利用有聲書對孩子進行高質量的英文啟蒙。大家可以關注孩寶小鎮公眾號,第一時間了解廖彩杏全國讀者見面會活動及及「英文有聲書學習法」相關信息。
  • 滾滾紅塵一書桌:那些年,學佛路上重要的那些書
    主持人:一本好書就像一位善知識,一粒種子,一個路標,一盞明燈,能夠在恰當的機緣下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乃至人生軌跡。在信佛、學佛、念佛的不同階段,每個人的因緣各不相同,但常常跟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今天我們就一起分享關於這些書的故事。
  • 淨土法門:此是選佛場,念佛及第歸
    此是選佛場選佛場就是選拔培養成佛人才的場所。「選佛場」一詞的由來,據《傳燈錄》記載,丹霞天然禪師,也是龐居士的好友,出家前學習儒學,在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住在一個旅館裡。偶然遇到一個禪僧,禪僧問他:「何往?」天然答道:「選官去。」禪僧說:「選官何如選佛?」天然問:「選佛當往何所?」
  • 宗道法師:念佛,讓你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
    給位同修要想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唯有好好念佛!下面把普賢菩薩十大願做逐一介紹。一、念佛是最大的禮敬諸佛。「南無者,即是歸命」,還有比歸命更大的禮敬嗎?「南無」這兩個字,就是恭敬、禮敬的意思。
  • 《挪威的森林》有聲書獨家登陸懶人聽書
    《尋羊冒險記》《1973 年的彈子球》《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和《斯普特尼克戀人》等 9 部村上春樹代表作的電子書和有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 2012 年在日本共銷出 1500 餘萬冊,國內簡體版到 2004 年銷售總量 786 萬,一度引起"村上現象」,美國華人學者李歐梵教授將其列為 20 世紀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十部文學譯著之一。  對經典出版作品的有聲化在懶人聽書平臺已有不少成功先例,此次《挪威的森林》有聲版在製作上也頗受重視。記者獲悉,《挪威的森林》的有聲製作特別邀請到了著名配音演員吳磊進行錄製。
  • 聽有聲書,學地道英語
    聽有聲書可以鍛鍊聽力,改善發音,但它最綜合的作用是:提升對英語的整體語感。你說的、寫的英語缺少英語的味道,是因為你讀到的、聽到的優質英語內容太少。把自己浸泡在最優質的英語中——不光是文字,還有發音。像任何一個專業領域一樣,有聲書界也有著一眾頂尖的人才和作品。我們會分批次系統總結和介紹其中的佼佼者。其實,很多優質聲音已經在我島兩檔招牌欄目《最牛英文書單》和《最美英文詩篇》中被反覆推薦。你還記得那些讓你的心突然一動的天籟之音嗎?還記得「啊,原來英語是這麼說的!」的感受嗎?
  • 周杰倫嘻哈版晚安曲《床邊故事》MV發布 猶如有聲書
    歷經一年半的等待,周杰倫最新專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終於要在6月24日推出!每次出輯都顛覆大家想像的周杰倫,這次的《床邊故事》,當然精採絕倫不讓你睡!整張專輯就像是本有聲書,由周杰倫說書,訴說十個最與眾不同,充滿想像的音樂故事!
  • 阿彌陀佛,成佛了,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第三點;成就了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功德,在那裡?就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中。從以上三點我們要明白阿彌陀佛與我們十方眾生的關係;一;阿彌陀佛,成佛是要救度十方眾生的,也就是說要救助我們的,那麼阿彌陀佛成佛了,阿彌陀佛就已經能夠救助我們了。
  • 30天收聽量破800萬,傳統出版人如何做有聲書?
    (本文中收錄的收聽數據仍是10月8日喜馬拉雅App上的統計數據。目前,《平凡的世界》收聽量為990.6萬,《百年孤獨》收聽量為241.3萬。)紙聲特點不同,有聲產品該如何打造?除在內容上「精挑細選」外,有聲書作品的製作也是關乎成敗的關鍵一環。
  • 周杰倫嘻哈版晚安曲 《床邊故事》MV猶如有聲書
    歷經一年半的等待,周杰倫最新專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終於要在6月24日推出!每次出輯都顛覆大家想像的周杰倫,這次的《床邊故事》,當然精採絕倫不讓你睡!整張專輯就像是本有聲書,由周杰倫說書,訴說十個最與眾不同,充滿想像的音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