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書館的現代化

2020-12-16 中國教育裝備網

中國圖書館的現代化
日期: 2004-07-29   來源: 網際網路  作者: 吳建中  瀏覽: 正在加載...  我要評論()

一、關於圖書館的生存價值

    在過去的20年裡,圖書館經歷了兩次大的衝擊。第一次發生在80年代中期,由於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結合推動了網際網路的發展,有人預測隨著無紙化社會的來臨,圖書館將走向消亡。不少人因此而責備著名情報學家蘭開斯特(F.W.Lancaster),說他建議書籍會消失是不負責任的,但實際上蘭開斯特也說,我不過將電子化的未來作一描繪而已,這並不意味著我認可這一未來或者熱切期待著這一天早日到來。史旺(JSwan)說得好,電腦不能完全取代圖書,就像圖書不能取代語言一樣。口述、印刷和電子媒體不是三者擇一,這些傳播模式的相互關係構成了知識。顯然,那種認為圖書館將走向消亡的觀點已經成為去,處於上風的是這樣一種認識:信息貯存與傳遞的新系統和新載體並沒有取代原有的系統載體,而是成為一種補充。載體的多樣化為信息的貯存和傳遞帶來了活力,通過對新系統和新載體的掌握和運用,知識和信息的交流將變得更加方便、更有效率。另一方面,人們從圖書館的使命這一角度來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加拿大伯德薩爾(W.F.Birdsall)的《電子圖書館的神話》一書,引導人們冷靜地理性地思考現代技術環境下圖書館的社會作用問題。針對人們對電子圖書館的盲目崇拜和模糊認識,提出圖書館具有永恆的社會意義。他認為,對圖書館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對其固有的信息處理和傳遞功能的認識上,圖書館作為設施和建築還具有文化「象徵」的作用。

    事實證明,圖書館不僅沒有消亡,相反20世紀末出現了空前的新館建設熱潮,人們不再把圖書館看作是一個藏書樓,而是一個傳播知識、交流思想的社會文化事業。從近年來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以及首都圖書館等一大批文化標誌性建築的相繼開館,從傳統圖書館向兼有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和知識中心功能的現代化圖書館的演進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圖書館正在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設施。

    第二次衝擊發生在九十年代末,並一直延續到現在。由於網際網路的大量普及,電子信息以幾何級數迅速膨脹,有人擔心網際網路的導引系統和搜尋引擎會替代圖書館的功能,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於是人們懷疑圖書館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今天,圖書館正在面臨第二次考驗:圖書館能否向人們提供比網際網路的導引系統和搜尋引擎更有效的服務手段?能否繼續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第一選擇」?我想這裡有一個前提,如果圖書館沒有必要去關注網際網路資源組織和整序的話,或者如果認為圖書館沒有必要在網際網路上佔有一之地的話,可以說,靠著千百年來積累的經驗和知識,圖書館這一專業似乎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但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盡頭了。我相信,很少有人會贊同這一假設。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網絡化時代。網絡資源層出不窮,網頁內容以每12個月翻一番的速度向前發展。如何使用戶從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中獲得所需要的信息,是網際網路世界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網上流行的大部分搜尋引擎都是以自動抽取關鍵詞為主要手段,輔以一些如布爾檢索、加權檢索等增強措施,但仍然難以克服檢索效率低、有用信息少的問題。這些年來,圖書館界的專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知識組織與整理的技術應用到網絡上的問題。5年前,我曾經請教過南京政治學院張琪玉教授有關人工語言與自然語言的關係問題。張教授斷定,自然語言要全面勝過人工語言是不可能的,除非它引進許多情報檢索語言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單純的自然語言。今天,在自然語言檢索更加成熟的時候,張教授依然堅持「網絡信息的人工標引在現階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001年5月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的一次國際中文元數據應用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們都有這樣的共識:時代賦予圖書館員一個新的使命,就是通過網上資源編目,把無序的網絡空間變成有序的數字圖書館。實踐將證明,圖書館員需要網際網路,而網際網路更需要圖書館員。

二、關於圖書館的範型轉變

  1994年,新加坡出版了一份涉及圖書館未來的重要文件,即《圖書館2000》,這份報告提到了圖書館「範型轉變」的7個方面,很有參考價值。

  1.從圖書的保管者(custodian of books)到服務本位的信息提供者(service-oriented information provider);
  2.從單一媒體(one median)到多媒體(multi plemedia);
  3.從本館收藏(own collection)到無邊界圖書館(library without walls);
  4.從我們到圖書館去(we go to the library)到圖書館來到我們中間(the  library comestous);
  5.從按時提供(in good time)到及時提供(just in time);
  6.從館內處理(in sourcing)到外包處理(out sourcing);
  7.從區域服務(local reach)到國際服務(global reach)。

   「範型轉變」是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ThomasKuhn)定義並被廣泛使用的一個術語,指學術研究的整套方法及態度正在被另外一套方法及態度所取代。一門學科範型的轉變,標誌著該學科的革命性發展。新舊兩種學科範型之間不是二元對立的,新學科不會立刻與舊學科徹底決裂,新的範型容易對舊的範型產生歸屬和認同感,在這個意義上,「範型轉變」是一個歷時性的動態過程。就圖書館而言,我們正處在「範型轉變」的過程之中,有的圖書館正在經歷向新範型的轉變,而有的圖書館還存在於舊的範型之中,即使是那些在國內領先的現代化圖書館,也有一個不斷轉變的過程,主要表現在不同思路、方法和行為之間的衝突上。我曾經在1987年提出3個重心轉移,即工作重心從書本位向人本位轉移,業務重心從第二線向第一線轉移,服務重心從一般服務向參考服務轉移。現在我們正在經歷這一轉移。有人認為,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圖書館對讀者的服務上,只要在服務方式上方便讀者就可以了。其實以人為本和以書為本,這一字之差,差在整個圖書館管理的觀念和方式上。以人為本的辦館思想,既反映在信息收集和加工的過程裡,又體現在信息傳遞和諮詢的手段上,圖書館的整個業務環節自始至終貫穿著人本位的思想。當今圖書館事業正處在這一「範型轉變」之中,我認為圖書館一定要適應外部形勢的變化,轉變思想觀念,調整工作重心,儘快與國際接軌,使中國的圖書館事業走向一個新的高度。

三、關於WTO與圖書館

  加入WTO以後,中國的文教衛生事業將和其他領域一樣,逐步地進入經濟全球化的循環體系。由於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這些領域面臨著資源配置不合理、市場機制不完善、市場環境不成熟的嚴重問題。加入WTO對圖書館等公益性領域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現在還很難預料。但可以肯定地說,圖書館將面臨新一輪的挑戰。

  2001年8月,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圖聯年會上,專門公布了一份「國際圖聯關於WTO對圖書館影響的聲明」的討論稿(GB01-035)。經過圖聯管理委員會的討論,估計不久將會正式對外公布。「聲明」強調圖書館是公共產品,是為所有公眾(不分年齡、宗教、社會地位、種族和語種)提供各類信息和意見的唯一社會機構。但WTO最近的動向表明它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圖書館服務的日常運作和未來發展。新一輪貿易談判框架要求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公共服務領域向所有外國競爭者開放,只要這些服務有非公有資本或企業的參與,外國競爭者就有足夠的理由與國內的同行進行所謂具有國民待遇的公平競爭。實際上,在新的一輪談判中已經有13個國家和地區允許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及其他文化服務行業納入談判的範疇。因此,圖聯呼籲圖書館界同行團結起來,抵制對任何合法生產的信息和文化內容的國際交流設置障礙的行為和對印刷品及電子內容產品設置進口稅及其他各種關稅的規定。

    圖書館歷來是屬於由國家全額撥款的社會公益性的部門,國外相當多的國家都將此以法的形式即《圖書館法》固定下來,但是由於近20年來,一些發達國家推行公共服務私有化,使得相當一部分圖書館的管理以外包(Outsourcing)或委託合同(Contract-out)等方式被推向市場,一向被認為沒有商業因素的圖書館開始引進商業競爭機制,進入市場經濟軌道。

    對於WTO來說,市場貿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GATT(關貿總協定)確定的貨物貿易規則,一類是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確定的服務貿易規則。因此,文教衛生領域開展的服務一般被納入後者即服務貿易的範圍。GATS規定,凡是有私有資本參與、有商業行為的服務活動都將根據GATS規則在國際間實行公平自由的交易。現在圖書館中商業性成分越來越多,已經很少有哪一家圖書館提供完全免費的公益性服務。如果有更多的成員允許圖書館等公益性行業納入談判範疇的話,那麼圖書館私有化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這是全世界廣大圖情工作者不願意看到的結局。由於國情的不同,我們現在對這一問題還不是很敏感,但對世界不少國家來說,這一問題將影響到《圖書館法》的修改和圖書館與圖書館員的社會地位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關於免費和收費的爭論

    多年來,關於免費與收費的爭論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1999年3月,我在OCLC參加研究圖書館館長會議時,曾經聽了一位美國大趨勢公司阿伯玎女士(Patricia Aburdene)關於「圖書館是一門商業(Library is a business)」的報告,她說如果把圖書館看作是一個企業的話,你就會發現圖書館有很多與企業相類似的結構和運作環境,當你將經營機制和競爭機制引進圖書館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手上有一大筆可運作、待開發的資源,因此她希望圖書館要學會經營,學會推銷。報告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據說過去這類報告結束時往往會遇到不同的反響,特別是持不同觀點的人對這一問題的抗議。

    在美國,我發現不少圖書館在經營上很有特色。如北郊圖書館系統,是一個由上百家大學、科研、公共系統圖書館組成的圖書館網絡,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前任主席莎拉朗(SarahLong)女士是這家網絡的總經理,在她的領導下該網絡發展非常迅速。很多人都讚揚她富有新的思路,是一個很有社會影響力和組織才能的管理者。她經常邀請一些國際同行為該網絡的館長演講,當她知道上海圖書館在規範達標上有特色,就邀請我於1999年11月為該網絡的同行作了一次共25分鐘的電話發言。該網絡屬於非贏利機構,但也要通過創收來維持。她組織的社會講座有1400多人報名參加。莎拉朗女士告訴我,講座也是該系統可觀的創收來源,1997年,講座所得900美元,1998年為6萬美元,1999年達到9萬美元。講座擴大了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同時這筆收入又用來推動事業的發展。另外,在芝加哥市公共圖書館,也有不少很好的創收項目,如把圖書館咖啡廳的窗戶大開,吸引行人走進圖書館;把該館很有特色的大禮堂對外出租,每周舉辦約兩次婚禮,他們認為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創收,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對圖書館產生好感。

    美國每年要舉辦兩次年會,據說每次都有上萬人參加。會議的主辦者美國圖書館協會不僅擁有一棟大樓,而且還在不斷拓展。年會已經形成了一個會議經濟,美國圖書館協會自身培育出一種良性循環的企業運作機制。同時,我們還看到,美國的圖書館員有一種強烈的專業精神,也許正是這種專業精神推動了美國圖書館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我這裡不想給各位一個誤導,就是說圖書館應該去賺錢。在美國圖書館界,免費服務是一條重要的原則。我們能不能引進企業經營機制和競爭機制來降低我們的管理成本和信息處理成本呢?管理、編目包括庫存都有成本問題,如果這些成本都能夠降低的話,那麼圖書館的管理效率、服務水平將會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

五、關於虛擬參考服務

    這幾年我們常常聽到VRD這個新術語,所謂VRD,指的是虛擬參考臺,它是1998年由美國教育部資助的一個數字圖書館研究項目。當時針對數字圖書館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圖書館看作是一個為眾多用戶提供同時服務的技術平臺,還有一種是把圖書館看作是一個在圖書館員的協助下為廣大用戶提供智能服務的透明的知識網絡。VRD就是根據第二種意見建立起來的對話式的智能服務系統。兩年來,這種新型的服務模式在美國及歐美各國得到迅速發展。2001年1月12日,在美國圖書館協會冬季會議上,美國國會圖書館與OCLC聯合舉行了一個題為「建立虛擬參考諮詢臺」的研討會,英文名稱為Building the Virtual Reference Deskina 24/7 World。會上大洛杉磯地區的都市聯合圖書館系統(MCLS)、康乃爾大學圖書館和山塔莫尼卡公共圖書館等都介紹了各自的虛擬參考服務活動。尤其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與OCLC合作開發的CDRS,即聯合數字參考服務系統是美國目前規模最大、最成功的一個系統,通過世界各地圖書館的共同參與和開發,實現數字資源和智力資源的共享。2001年5月,隨著華盛頓縣聯合圖書館系統(WCCLS)的加盟,CDRS已擁有100個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英國以及香港地區的成員。CDRS的宗旨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為在任何地點提出問題的任何人提供專業的參考服務。2000年11月,國會圖書館已經完成了CDRS第三階段的測試,並建立了問答檔案資源資料庫。測試的目標是建立問答程序的網頁,建立分派和跟蹤的程序,測量應答的時間和互操作性等。OCLC將在建立和維護成員館問答資料庫方面提供技術和研發支撐,並計劃將擁有4600多萬種記錄的WorldCat從一個共享目錄體系變成一個開放的、全球的學習社區,使CDRS系統建立起一個由全球書目和全文資料庫作為資源庫(第三層次)、問答檔案庫作為知識庫(第二層次)以及各地參考館員作為專家庫(第一層次)的網上知識導航系統。2001年11月12至13日,在美國奧蘭多市將舉行第三次VRD年會,會議著重研究標準的制定和實時對話系統的問題。

    上海地區文獻資源協作網於2001年5月28日正式開通網上聯合知識導航站,由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交通大學圖書館、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中科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以及同濟大學圖書館等7家單位的16位中青年參考館員志願參加。近4個月來,該系統通過聯合解答來自廣大讀者各種各樣的問題,積累了較豐富的網上參考諮詢經驗,並建立了問答一覽表資料庫,深受廣大讀者的好評。

六、關於數字圖書館與資源描述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MARC和AACR是書目數據描述領域的主流工具。從世界範圍來看,絕大部分的書目記錄都是依據上述方式編制的,只有2%左右的數據採用了其他著錄方式,有人估計即使5年以後,也不過翻一番,達到4%。無論是從數據描述的豐富性,還是從數據檢索的查準率來看,MARC和AACR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進入數字時代,圖書館將在更大範圍的網絡環境下工作,那麼,原有的數據描述手段就明顯地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了。由此,既能解決數據的結構化問題,同時又能克服數據過於繁瑣和複雜的新一輪元數據項目便應運而生,如美國聯邦地理數據委員會的地理元數據項目FGDC、適應於檔案和原稿的EAD以及廣泛使用於圖書館界和情報界的DC等。很多新的元數據項目都基於XML(可擴展標記語言)環境,克服了HTML的顯示能力強而結構性描述差等問題,同時又能夠保持元數據創建部門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點。但是,由於這些不同的元數據格式雖有相似性但彼此之間難以兼容,在W3C(網際網路聯盟)的授權下,一些元數據研究部門集思廣益,制定出符合多種需要又有靈活性的RDF(資源描述框架),來支持網際網路上各種元數據格式。XML與RDF結合起來,使得各種元數據的格式都可以出現或運行在同一個界面上,提高了元數據的規範化和互操作性。為了普及DC在圖書館界的廣泛應用,DC圖書館工作組公布了一個叫做「DC-LAP(DC圖書館應用檔)」的文件草案,提交2001年10月第9次DC東京會議上討論,其目的是在各種元數據方案的互操作性上確定一些原則和政策。

    但我們應該防止另外一種傾向,因為有了DC元數據而捨棄MARC。我認為今後的發展趨勢是各種規範的元數據都能夠根據一定的原則共存於一個平臺上。2001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國際中文元數據國際研討會上,發表了5點會議紀要,其中第5點是:要針對各種元數據的不同特點,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特長,對各種信息資源形態與特點的資源進行有效的內容組織與信息挖掘。加強各種元數據格式之間的融合,提高中文元數據應用的互操作性。我認為,中國在發展中文元數據的問題上,要跟蹤國際元數據及其應用的發展動向,制訂出既符合國際發展潮流,又結合本國特點的中文元數據規範。

七、關於圖書館聯盟

    圖書館聯盟即Library Consortia是一個國際性的熱門話題。在這裡特別要介紹一下國際圖書館聯盟協會(International Coalitionof Library Consortia,ICOLC)。該組織成立於1997年,是圖書館聯盟的第一個國際性專業組織,到2000年9月已經有150家世界各地的圖書館聯盟加盟。這些年來,該組織成了各聯盟交流的論壇,如推薦新的電子資源庫以及提供商或代理商的價格政策以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在2001年8月國際圖聯波士頓年會前,該組織舉行了一次題為「圖書館聯盟」的圖聯會前會,與會者討論了圖書館聯盟的行政管理、經費控制、電子資源的聯合採集與服務、智慧財產權與許可證等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圖書館聯盟是近年來各圖書館之間為降低成本、共享資源而共同發起的一種新的聯合體,既有政府主辦的,也有自發組織的;既有集中型的,也有分布式的。前者較典型的有俄亥俄圖書館聯盟(OhioLINK),後者較典型的有賓州學術圖書館聯盟(PALCI)。這種組織在研究性圖書館之間比較普遍,由於大多數研究性圖書館都是國立或公立的,因此很圖書館聯盟都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如美國有14個州的圖書館聯盟得到來自各級政府的經費支撐。在國外比較成功的有OhioLINK,它是俄亥俄地區79家圖書館的聯合體,為50多萬師生提供信息服務。該聯盟自1989年成立以來,已擁有700萬條書目記錄,可提供的檢索資源達3100萬件、98個各類書目或全文資料庫,可為4500個讀者提供同時檢索服務,每年下載的文章總量達到100萬篇。而在國內首推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即CALIS。該系統於1998年啟動以來,建立了文理、工程、農學、醫學4個全國文獻信息中心、7個地區中心以及1個國防信息中心,建立了一系列國內外文獻資料庫,該系統的聯合目錄資料庫中包含了124個成員館的115萬條書目記錄、260萬條館藏記錄和5500種刊物的137萬條中文現刊目次記錄。開展了公共目錄查詢、信息檢索、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網絡導航等網絡化、數位化文獻信息服務。該系統通過CERNET把各高校圖書館連接成一個整體,改變了過去一校一館孤立發展的模式,推動了高校圖書館的整體化建設。

    總而言之,國際合作和政府資助是圖書館聯盟發展的兩大重要的趨勢。我國目前有不少地區和系統正在發展這種聯盟式的協作體,但總體上還存在基礎薄弱、手段落後的問題,如國外比較普遍的館際互借、文獻提供等信息技術手段都沒有得到普及。要發展圖書館聯盟,除了高效精幹的行政管理以外,還要有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

八、關於圖書館員的專業性

    近代圖書館從誕生到現在不過100多年,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間,但是圖書館由小到大,由一般的社會文化機構,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識中心,成為一個城市的標誌性景觀,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起居室」和獲取知識和信息的「第一求助對象」,即使哪一天人們完全可以從網上獲得所需要的信息,但人們依然需要到圖書館去,因為那裡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信息的知識殿堂。這麼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圖書館事業,我們的一些學者為什麼不那麼感興趣,甚至還熱衷於去改名稱呢?

    如果不為圖書館培養和輸送人才,那麼圖書館學院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如果圖書館不再需要圖書館學院畢業的人才,那麼圖書館學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從事圖書館工作,那麼圖書館員作為一個社會職業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希望圖書館界能夠對此問題作一深層次的思考。在中國大陸,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專業人員制度,也沒有圖書館員的行業協會,從事圖書館工作並不需要有什麼專業資格證書。我認為,建立職業資格制度對於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絕對是一次良機,以此為突破口,不僅可以提高圖書館的人才素質,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而且可以刺激和推動圖情專業教育行業的發展。前些日子,我看了國內有關《圖書館法》的草案及相關資料,好象這個問題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如果法規不對此作一明確規定的話,那麼圖書館員的專業制度就很難確立並得到有效的保障。

九、關於圖書館法

    要確保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光靠行政部門或圖書館員一時的積極性和熱情是不行的。即使一些有《圖書館法》的發達國家,也面臨不少新的挑戰。中國還沒有頒布《圖書館法》,目前僅深圳、上海、山東和內蒙古等地區出臺了公共圖書館的地方性法規或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前面已經說過,國內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圖書館專業人員制度,也沒有圖書館員的行業協會,從事圖書館工作並不需要有什麼專業資格證書。在經費撥款上也是這樣,經濟狀況好一些或者領導重視一些,就多撥一點,隨意性很大。當然最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圖書館是非常重視的。在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可以說,用不了多少時間就會趕上世界一般水平。但是,如何來確保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發展呢?我認為還是需要有法的保障。我希望中國的《圖書館法》能夠早日出臺,中國的行業性圖書館協會能夠早日成立,圖書館員的資格認證制度能夠早日推出。

十、關於國際圖聯的改革及未來走向

    近幾年,國際圖聯正在進行一場改革。新的國際圖聯章程已於2000年耶路撒冷大會上通過,新的程序正在作進一步的修訂。作為新章程的產物,今年通過廣泛的選舉成立了第一屆管理委員會。這屆委員會最顯著的特點是較多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參與到管理層中來,如波札那的代表被選為圖聯下一任主席,即當選主席,任期自2003年至2005年。南非、阿根廷、中國的代表被選進管理委員會,來自馬來西亞的代表也作為第8分委員會主席成為管理委員會的當然委員,任期自2001年8月至2003年8月。長期以來,圖聯具有濃厚的歐美中心色彩,無論是行政管理還是業務活動基本上都是由歐美國家的代表一統天下。第三世界的代表扮演的主要還是參與或旁觀的角色。由於選舉方式的改變,使得更多沒有能力參加大會的第三世界的代表也能夠行使選舉權。今年是改革的第一年,預計在2003年,也就是波札那的代表拉索萊卡(KayRasoreka)女士正式上任以後,國際圖聯將出現一個全新的政治格局。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對第三世界圖書館的發展是很有利的,更多來自第三世界的代表將陸續進入各分委員會或專業組擔任常委或委員,而目前常委或委員中第三世界代表的人數明顯偏少,而且都沒有擔任重要角色。

    我認為,現在是中國圖書館界參與圖聯活動最好的時機。目前中國在圖聯各專業組中總共只有5至6人,很多外國同行都希望中國能夠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圖聯活動中來。這次社會科學專業組的同行就希望我們能夠推薦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的代表擔任該組的常委。當然在圖聯活動不僅需要有紮實的專業能力,而且需要有流利的英語表達和交流能力。我曾與圖聯的官員談過將中文成為圖聯官方語言的可能性,但似乎難度很大,因為這幾年圖聯財政情況很不理想,國際文獻聯盟(FID)就是因為經費困難而不得不解散。中國代表曾在幾年前向圖聯提議將中文成為其官方語言,據說在執委會上就被否決了,沒能送交理事大會討論。翻譯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根據2003年柏林年會估算,同聲翻譯將花費88,500歐元,如果以6個語種平均分攤,大約需12萬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平時文件的翻譯費用,成為官方語言以後,所有的文件都需要翻譯,這筆費用是很可觀的。因此,我覺得在繼續努力爭取實現中文官方化的同時,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圖聯的各種信息交流和專業活動。


 




相關焦點

  • 胡越: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現代化親歷記
    見證改革開放40年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現代化親歷記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取得了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國力量。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在高等教育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破繭成蝶,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後走向現代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探訪40年來的變遷,本網採訪了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前館長胡越。作為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1982年畢業進入高校圖書館工作,30多年的工作歷程,胡館長見證了圖書館從封閉、手工操作走向數位化、現代化的全過程。
  • 上海700所中小學圖書館「換代」 建成現代化圖書館
    ­  上海市中小學圖書館建設與應用工作現場推進會近日舉行。截至2017年底,上海共完成610所小學、初中和近100所高中圖書館功能提升,建成一批集「藏、借、閱、研、休」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學校圖書館。
  • 廣州市協和小學利用RFID建設現代化智慧圖書館
    智慧圖書館:便利、高效、自主廣州市協和小學有著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閱讀氛圍濃鬱。作為「廣東省書香校園」,學校在營造閱讀氛圍、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方面一直不遺餘力。針對原先校園圖書館開放時間不靈活、借閱歸還、圖書查找流程繁瑣費時的「痛點」,學校斥資三十多萬打造「智慧圖書館」。在交流活動中,工作人員對學校智慧圖書館項目以及閱讀線上平臺進行了詳細介紹和分享。
  • 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
    在談到中國建設道路時,他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現在的路子走對了。我們的政策是不會變的。」這一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志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認知,飽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精神,為當代中國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 台州市區將多一座現代化綜合性大型圖書館
    黃巖區圖書館新館項目,現已完成招標馬上就要開建。黃巖圖書館新館工程方案設計圖黃巖圖書館新館是一座五層的現代化綜合性大型圖書館,位於西城街道雅林村,委羽街南側、金帶路東側,工程概算投資額1億元,總建築面積14660平方米,建設工期為4年。
  • 「現代化中國方案」是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超越
    而中國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區別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中國現代化道路。一、對現代化價值選擇和文明形態進行重構「現代化中國方案」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方案,其價值遵循和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
  • 中國圖書館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11月25日,中國圖書館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國家圖書館召開。中國科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徐延豪,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司長李宏等特邀嘉賓,大會主席團主席、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大會主席團成員,特邀的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以及來自國家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會各有關分支機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圖書館學(協)會正式代表、列席代表等350餘人參加大會。饒權致開幕詞。
  • [文化福州]中國人民大學助力福州市圖書館建設
    圖書館有位「京城管家」:「市校合作」助力新格局跨進這棟嶄新的福州市圖書館,大開間格局映入眼帘,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成為如今這般模樣,新圖書館還經歷了一場由「京城管家」帶來的 「手術」。創新「市校合作」福州市圖書館新館建設是「市校合作」的成果之一。2015年冬天,新館建設進入關鍵期,中國人民大學為此提供了人才支持。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宋姬芳成為了福州市圖書館館長。「不像個圖書館,就像是到了商場。」
  • 中國國家圖書館開放新館 躍居世界第三大館(圖)
    9月9日,中國國家圖書館新館造型酷似書籍和報章。當日,作為國家「十五」重點文化工程建設項目,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經過中鐵建工集團3年多的緊張施工正式開館。這座現代化的數字圖書館,將成為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獻收藏基地,同時也將成為國內最先進的信息網絡服務基地。新館開館後,國家圖書館將新增讀者座位2900個,日均接待讀者能力增加8000人次,館舍面積達25萬平方米,成為僅次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莫斯科圖書館的世界第三大圖書館。 中新社發 廖攀 攝
  • 【大學】中國最美的50座大學圖書館
    圖書館建築面積達32338平方米,閱覽座位3634個,為同時期廣西區內建築面積最大、設施最先進、現代化程度最高、網絡條件最好的圖書館。  9.雲南大學呈貢校區圖書館繼2002年擴建2萬多平方米新館後,2006年伊始,學校又將9千多平方米的6號樓改造為圖書館南書院。至此,圖書館目前館舍總面積達到44573平方米,生均面積已達2.33平方米。新館為南北雙塔樓,共17層,高85米,屹立於秀麗的南湖之濱,是一座高大宏偉的仿古式建築。  全館館藏文獻總量達2375706冊,其中電子圖書70餘萬冊,建有中國知網—CNKI、萬方—中國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 一體兩翼 集成創新 建設有特色的現代化研究型圖書館 ——訪東南...
    館長顧建新帶領他的團隊,在「一體兩翼」總體發展思路的引領下,為我們呈現了建設一流大學圖書館的探索與實踐。   文章取自《中國現代教育裝備》第21期(總第181期),2013年11月   【館長簡介】
  •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
    以人為中心,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現代化之路的鮮明特色。「現代化的中國」,是百餘年來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現代化是一個過程,中國曾經被拋在這個過程之外。十九世紀中葉,在西方槍炮的衝擊下,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陷入內憂外患的災難深淵。
  • 現代化之路的中國超越
    而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自身實際相結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歷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迥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  現代化效率高,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國經濟社會狀況比較落後,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是世界上最貧窮的農業國之一,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與西方發達國家可謂「天差地別」。
  • 致敬教師 | 成都圖書館舉辦萬世師表——中國教育家展
    五千年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綿延不斷,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如火如荼、任重道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徵程中,在悠久文明與現代教育偉大的歷史交會處,必定有更加輝煌的教育新篇章。當然,正如「人民教育家」於漪所說,要「建立在我們扎紮實實艱苦奮鬥基礎上」。
  • 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文化建設主題研討會召開
    本站訊 1月6日上午,圖書館館長魏世江主持召開圖書館文化建設主題研討會,與會專家、教授圍繞圖書館文化建設的主題、展示載體等議題暢所欲言、出謀劃策,提出了許多頗具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會上,魏世江館長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全面介紹了圖書館的概況、管理服務、發展願景等有關內容。據介紹,海大圖書館建築面積共5.2萬平方米,閱覽座位3000多個,電子閱覽室座位400多個。截至目前,館藏紙本文獻190餘萬冊(其中海洋文庫館藏圖書6萬餘冊)、電子圖書110萬餘冊、中外文期刊3萬多種、中外文電子資料庫111個。
  • 中國最美的8個大學圖書館,建議考生關注一下
    山東理工大學圖書館(魯班獎)全國唯一一座配備沙發椅和按摩服務的圖書館。新建的逸夫圖書館,建築面積3.8萬平方米,外立面的石材猶如一排排書架。北側的退臺寓意著攀登的階梯,圖書館建築宛如伸開的雙臂。炳麟圖書館位於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由美籍華人實業家唐仲英先生捐助,並以其父親的名字命名的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其「水晶蓮花」造型在國內高校圖書館建築中獨樹一幟,已成為獨墅湖校區乃至獨墅湖高教區的一個標誌性建築。炳麟圖書館內的設計也很個性,圖書館地上高八層,地下一層,空間寬闊,觀光電梯像膠囊一樣,有太空艙的感覺。還有圖書館內還有咖啡吧,很有情調。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出版 聚焦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
    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專家座談會11月26日在京舉辦。與會專家圍繞「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主題展開探討,大家一致認為,報告構建了世界現代化的度量衡體系、指標體系和定量標準體系,可為國家、地區和部門的現代化戰略和規劃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現代化報告2020》是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何傳啟研究員及其團隊完成的第19部年度報告,全書約70多萬字,包括400多張圖表。
  • 【中國新聞網】中國學者首提現代化度量衡 明確現代化指標評價標準...
    孫自法 攝  繼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之後,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最新又提出現代化的度量衡概念,明確現代化的指標、評價、標準體系,推動現代化研究走向定量化和規範化。
  • 中國這些最美的圖書館,看到都想去讀書了
    而圖書館,則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象徵。而今,人人都是低頭族,你有多久沒進去過圖書館了?看看下面這些圖書館,你就會情不自禁想去看看。天津濱海圖書館由原塘沽圖書館、漢沽圖書館、大港圖書館、塘沽少兒圖書館、漢沽少兒圖書館經過體制整合形成的大型總分館製圖書館,被譽為「中國最美圖書館」,科幻感十足。
  • 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的教育事業走的是一條世界先進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建設—實踐」之路。作為一個後髮型國家,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有著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外部目標體現在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上;內部目標,即發展教育事業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代表著對目標、方案、藍圖設計的主觀追求,「實踐」體現了達成目標、創造未來、實現藍圖的客觀探索,二者共同構成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