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王維潔
爸爸媽媽都非常關注寶寶的成長,除了用眼去觀察外,還常常用手去感受,比如寶寶是不是長胖了、寶寶的各方面本領是否發育正常……但有時候,缺乏一些醫學知識也可能會鬧出笑話,我在門診時常遇到的問題便是:「醫生,我家寶寶的脊柱怎麼是彎的,一坐就有凸起,是畸形嗎?」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不妨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脊柱,是直是彎?
脊柱,它承受著一個人全身的重量,是人類進行正常活動的基石之一。對於寶寶而言,1歲前是脊柱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同時,脊柱發育又是嬰幼兒成長發育階段中大動作發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此小寶寶的脊柱能否得到健康發展非常重要。那麼,正常的脊柱呈什麼形態呢?
我們人類的脊柱一共由33個椎骨和23個椎間盤聯結而成,脊椎分成四個主要部位:頸椎,胸椎,腰椎和骶。其中,頸椎骨有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5塊骶椎融合為骶骨,4塊尾椎形成了尾骨。除了第一、第二頸椎,所有椎骨構成的基本成分相同,由椎骨體、椎弓根、椎板和突構成,突有三種類型的突:關節內、橫向和棘突。一般而言,家長在寶寶呈坐姿時所摸到脊柱的凸起是脊柱背側面的棘突。
脊柱是直是彎,要從兩個角度看。脊柱彎曲從正面(冠狀平面)觀察,健康的脊柱是直的。(脊柱向側面彎曲稱為脊柱側凸)。當從側面(矢狀面)觀察,成熟的脊柱有四個明顯彎曲。其中,胸椎和骶椎的彎曲是後凸的,頸椎和腰椎的彎曲是前凸的。
脊柱,並非生來就定型
脊柱側面的生理性彎曲有個發育過程,剛剛出生的寶寶脊柱無彎曲,僅呈現輕微後凸。此後,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動作發育的成熟,各種生理性彎曲逐漸顯現。這些脊柱的自然彎曲,一般要到寶寶6~7歲時才會被韌帶所固定。寶寶從出生前會形成三個自然彎曲,具體請看下表:
注意寶寶脊柱的日常保護
脊柱生理彎曲的形成與人類的直立姿勢有關,它是人類的特徵,有加強脊柱彈性的作用。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大動作的發育,最終會形成脊柱側面的「S」型彎曲,這有利於日後運動的發生與發展,而且兩者相輔相成。既然脊柱對於寶寶的成長是如此重要,那么爸爸媽媽一定要學會避免進入誤區,呵護好脊柱健康。
誤區一:床越柔軟越好
寶寶脊柱沒有長好,他是如此稚嫩無力,睡覺的小床不能太硬,是越柔軟越好嗎?答案是錯!有助於寶寶脊柱發育的小床要不軟不硬,適中就好。太硬的床睡著不舒服,太軟的既不利於脊柱的發育,而且還會帶來窒息等危險。
誤區二:抱著寶寶入睡
對於愛哭鬧、不願睡覺的寶寶,爸爸媽媽總喜歡抱著哄他入睡,又擔心放下後會吵醒他,因此即使寶寶睡著了也不敢放手,其實這種習慣很不好:一方面,抱睡時寶寶的脊柱處於彎曲的狀態;另一方面,這種習慣會造成寶寶睡眠障礙,不抱就沒有安全感。自然的睡眠狀態有利於頸曲彎曲、S型的脊柱側彎的生成,長時間抱睡不是自然的生長,結果會造成父母抱著的姿勢怎麼樣,寶寶的脊柱就朝著怎麼樣的方向彎曲。
誤區三:小月齡不能坐安全座椅
對於一些家長來說,由於4個月內的寶寶還不會坐,因此他們會覺得寶寶此時還不能坐安全座椅。其實:不同年齡段都有對應的安全座椅產品,甚至連新生兒也有適合他的那一款。只要選對了適合年齡特徵的產品,寶寶坐在裡面,他的脊柱是完全倚靠的,而並非背部懸空獨坐,不會影響脊柱發育。相反,如果寶寶由家長抱著,不坐安全座椅,或許會有更多的安全隱患。
誤區四:比起站,爬更好
許多家長也許聽說過這麼一個說法:會爬的孩子更聰明!因此到了10個月大的時候,與其鼓勵寶寶站立,他們更樂於爬行練習。可事實上,不管是擔心寶寶過早站立會引起羅圈腿而不讓寶寶「過早」站立,或者單純覺得讓寶寶多練習爬行可以「變得更聰明」,這些做法會讓寶寶開始獨立行走的月齡向後推遲。一般而言, 9~10月大的寶寶可以同時訓練爬行和扶站。只要體檢結果顯示寶寶髖關節發育正常、沒有明顯缺鈣,那麼這個月齡合適的站立訓練不會影響寶寶腿部的骨骼發育。
豎抱的正確方法
2~3個月大的寶寶可以豎著抱一會兒,但時間不宜過長。豎抱時,爸爸媽媽一定要用手完全託住他的頸部,防止損傷頸椎。也可以試著反過來抱,讓寶寶的臉朝外、背部貼在爸爸媽媽的胸前。這樣的姿勢,能讓寶寶的頭頸部得到完整的依靠,此時你用一隻手支撐起他的臀部,另一隻手從腋下環抱住寶寶,就可以開闊寶寶的視野,既增加他的感官刺激,又在不損傷頸椎的同時,還能讓寶寶的脖子立得較為安全。
保護脊柱要從寶寶初生那一刻開始,順應自然生長規律,不拔苗助長,不過度保護。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外,爸爸媽媽還要關注一些疾病因素,如寶寶出生先天缺陷脊柱裂,維生素缺D乏性佝僂病會引起脊柱骨骼畸形產生側彎,外傷、炎症等疾病,須及早發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