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歷史上有一個趣聞,北宋慶曆年間,年僅20歲的王安石赴京趕考,路上曾遇上一富家員外以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走馬停步"徵集下聯來為女兒招婿,王安石因著急赴考只嘆無緣離去了。會試時,主考官十分屬意他,於是出了一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校考他,王安石電光火石間以路上所見的那一聯相對,因此得了主考官的青眼。
辭別主考官後,王安石連夜奔襲去了那富員外家,幸好那對聯還沒有被誰對上,於是王安石以主考官的下聯相對,最終引得美人對他一見傾心。一聯絕對,讓初出茅廬的王安石瞬間就走上了人生巔峰,也成就了歷史上一段關於對聯的佳話。
對聯文化
對聯又稱對子、對偶、春聯、桃符、楹聯等,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一般被人寫在紙上或者刻在竹片木頭上,是一種講究對仗工整,平仄韻律的對偶語句。
"千門萬戶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對聯在歷史上活泛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它就起源於桃符,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秦朝,當時主要是由駢文和律詩兩種文體組成,後來在發展中受到各個時代流行文化的影響,先後衍生出古詩體、散文句式、仿詞曲句等。
對聯中最大的群體應該是春聯無疑,春聯起源於春貼,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為期盼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無厄無災在立春日貼的寫著"宜春"的字帖。最初記載的春聯相傳是由五代後蜀主孟昶所作,他在寢宮門板上的桃符上寫了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至此春聯也在民間流傳,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環。
對聯它的文學性在於對仗是也,與所謂的"太極生兩儀"有異曲同工之妙,意為世間之事物皆分為陰陽,此起彼伏且又相輔相生。這種陰陽伴生的觀念深存於古人接人待物,四季茶飯的平淡生活中,所以作為傳承他們文化的載體對聯對於對仗的要求也是非常之高。
最"懶"對聯
古往今來因對子出名的奇聞軼事數不勝數,喜歡對對子的名人也如過江之鯽,詩興所至之際所作幾多,那些滄海遺珠讓幾百年後的我們仍舊忍不住謂嘆高妙。
對聯強調對仗工整,即格式十分嚴苛,除此之外前後兩句內容上還要有很強的關聯性,且音律要協調。這麼說起來想要成就一副好聯實屬不易,因此歷史上還有不少流傳至今卻依然只有上聯的絕對。
這麼嚴苛的作對條件下,歷史上居然出現了一副下聯與上聯全無二異一字未改的對聯,更讓人驚異的是這對聯還被奉為千古絕對,據查閱這副最"懶"對聯是由明代著名畫家徐渭所作的一副教子聯,聯題詞道:"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這對聯講的是年少青蔥肆意風流的時期是最適合用來讀書的,自己卻不喜歡讀書。等到了年邁體衰老眼昏花之際,才清楚的認識到讀書的好處,這時候想要好好讀書卻阻礙頗多了。記得不知曾經在何處看過這麼一句話,千萬不要在最適合奮鬥的時候選擇安逸,我也時常這樣告誡自己。
文化價值
歷史是一網細紗,將文化的糟粕篩去,留下的都是由前人不斷錘鍊推敲而出的文化精髓,對聯在華夏這片文明的沃壤延續千年,在它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文體,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對聯不是高深莫測晦澀難懂讓常人一見便束之高閣的東西,它以三三兩兩幾句簡單的語言就足以表達出淳樸而入世的道理,正因為它的平易近人,因此它也被用來記載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一飯一蔬,一瓢清水,生活就這樣貼近自然。
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我們可以從這些遺留的對聯裡窺探出歷史不曾流逝的一角,過去的民生百態是怎樣光景。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從這裡切入去探尋歷史上人民的生活習俗,在不同時代人民的生活狀態。依靠對聯中蘊含的信息,我們可以填補空乏正史中所沒有記錄的關於古人生活的細瑣時光。
對聯作為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古典文化之一,潤物無聲地沁入進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脊梁中,增強了我們對於祖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將禮義二字根植於我們的心上。同時對聯在全球經濟共享化的今天,已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被外國友人知曉,這無形中促進了他們對於我國文化的認同感。
結語
直至今天,對聯仍然無比地貼近我們的生活,年節前後,家家戶戶還是會準備好嶄新的對聯,在熱鬧嘈雜歡慶的爆竹聲中,將往年的對聯換下,大紅的對聯掛在門兩邊,無形中將氣氛推向高潮,我看到這些對聯時,總是忍不住抬頭將對聯完整的朗讀一遍,末了嘆一句寫的真好。
說到這裡又忍不住嘆一句,如今時代發展的太快了,傳統文化好像沒有像的時代一樣成為讀書人的標杆,而是漸漸的被束之高閣了,這就是科技高度發展帶來的弊端。想要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我們這一代人還需停留下來沉澱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