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之《物種起源》

2020-12-11 進入歷史的世界

1900年剛剛發現孟德爾的文章,科學界立即提出孟德爾的定律可不可靠的問題。如果可靠,那麼,這些定律的適用範圍有多大?摩爾根起初很相信這些定律,因為它們是建立在堅實的實驗基礎上的。1903年,他在《進化與適應》一書中寫道,「近年的研究結果說明,孟德爾的實驗結果意義重大,適用範圍廣泛……孟德爾對他的結果所作的理論闡述簡單明了、他無疑找到了正確的解釋。」

但後來,許多問題使摩爾根越來越懷疑孟德爾的理論,他懷疑雜種身上的基因是不是獨立存在,是不是自由組合。他之所以對孟德爾的學說變得不滿,原因之一是他為了證實孟德爾定律而親自做了實驗。比如,他用白腹黃側的家鼠與野生型雜交,得到的結果五花八門,這表明生殖細胞帶有其他顏色的基因。

因為他自己不能證實孟德爾的發現,到1909年他已十分堅信孟德爾得到的榮譽超過了實際的貢獻。那年,在美國育種協會(這是最先明確表示承認孟德爾定律正確的團體)的一次著名會議上、他發起了一場近乎尖刻的攻擊,使與會者大感意外。他的矛頭如果不是對準孟德爾本人,至少也是針對那些全心全意接受孟德爾的觀點的人的。

「當今,在解釋孟德爾學說的過程中,一些事實很快被轉換成『因子』。如果一個因子不能解釋事實,那就找來兩個因子;如果兩個仍然不夠,就造出三個因子來。為了解釋實驗結果,有時得乞靈於這種超級戲法。要是我們過分輕信,就會受到矇騙,覺得實驗結果得到了圓滿解釋;殊不知人們想出這些解釋,其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解釋實驗結果。我們從事實倒退到『因子』,然後叫一聲『變』,又由這臆造出來的因子來解釋事實。……首先,認為配子中的遺傳因子是獨立存在的,這樣一種設想純粹是一種先成論的觀點。……遵從漸成論雖然費勁,但我相信它卻有一大優點:它為進一步實驗和再實驗敞開了大門。科學的發展常常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這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卵子不需要含有成體的『性狀』,精子也不需要。卵子和精子都含有某種特殊的物質,在發育過程中將會以某種人們尚未認識的方法產生出成體的性狀。」

1904年至1910年間,摩爾根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用以解釋雜種行為的「交替顯性」理論。

「我認為,關於兩個相對性狀的條件,我們不妨設想為相對穩定性狀的結果……在同樣一個個體中,顯性性狀可能出現,隱性性狀也可能出現。例如,深褐色家鼠和黑色家鼠雜交會得出孟德爾式的結果,但我有一些家鼠後代軀體前面是黑色,後面是深褐色。又如,黑眼和粉紅眼是孟德爾相對性狀,然而我有三隻家鼠,它們的眼睛全都是一隻黑的。另一隻粉紅的。我推想,局部的條作決定著這些雜合體有時表現出顯性性狀,有時表現出隱性性狀,而且我能拿出證據證明這樣的實驗結果不是單位性狀(基因)的分離。」

雖然孟德爾的理論對摩爾根正失去原有的魅力,但與此同時,突變論卻越來越使他感到滿意。1900年摩爾根到過歐洲,特別訪問了荷蘭的希爾弗瑟姆。植物學家雨果·德弗裡斯就是在這個城市偶然發現了孟德爾的論文。他在1886年發現自己住宅近旁長著一些月見草。它們具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可以產生能純一傳代的新類型。德弗裡斯稱之為「突變」。他後來從總共5個植株中獲得了約800個突變體,分為7種類型。德弗裡斯想:既然月見草能夠突然產生新類型,甚至新物種,這或許就是產生新物種的普遍方式的明顯例子。

德弗裡斯把突變解釋為某種特殊物質單位的變異,到1915年,這種物質單位被認為是一種有機化學分子,至少摩爾根是這樣看的。他說,「很難拒不接受這個誘人的設想:基因之所以穩定不變是因為它代表著一個有機化學統一體。」

顯而易見,如果經常發生的大量的突變能夠自發產生新的種族或物種,那麼,生物界的多樣性就不需要其他理論來解釋了。但是,在那個時代,至少有三種理論在廣為傳播。最古老的理論是神創論,說一切物種都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用6天時間造出來的。這一理論當時已受到達爾文支持者的猛烈抨擊。

達爾文的進化論體現在他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這本書第一版印刷1250冊,在出版的當天就被搶購一空。他在書中寫道:「我看到一切生物不是特別的創造物,而是遠在寒武系第一層尚未沉積下來以前就生活著的某些少數生物的直系後代……」

下面是《物種起源》中一段精彩的描述。

「思索一下一個樹木交錯的岸,在它上面有許多種類的無數植物覆蓋著,鳥類在灌木叢裡歌唱,各種不同的昆蟲飛來飛去,蚯蚓在潮溼的泥土裡爬過,並且默想一下這些構造精巧的類型,彼此是這樣地相異,並以這樣複雜的方式彼此相互依存,而它們都是由於在我們周圍發生作用的法則產生出來的,這樣的思索和默想是很有趣的。這些法則,就最廣泛的意義來說,就是伴隨著『生殖』的『生長』;幾乎包含在生殖以內的『遺傳』;由於生活條件之間接的和直接的作用以及由於使用和不使用的」變異性』:足以導致『生存鬥爭』、因而導致『自然選擇』、並且引起『性狀分歧』和較少改進的類型『絕滅』的那樣程度的高度增加率。這樣,從自然的戰爭裡,從饑荒和死亡裡,我們能夠體會到的最可讚美的對象,即高級動物的產生,便直接隨之而至。認為生物及其若干能力原來是由『造物主』吹入到少數類型或一個類型中去的,並且認為在這個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則繼續運行的時候,最美麗的和最奇異的無限類型從如此簡單的開始,過去曾經發生了而且現今還在發生著,這種觀點是極其壯麗的。」

達爾文發現生物界的進化,是在1831年至1836年他隨「比格爾」號輪船環遊世界的五年中發生的。這次航行使他收集到大量植物、動物和化石標本。不過,認識到進化這種現象是一回事,要解釋進化如何發生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只是在讀了託馬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之後,達爾文才得到了部分的解釋。他說:「這是馬爾薩斯的學說,以數倍的力量在整個的動物界和植物界的應用;因為在這種情形下,既不能人為地來增加食物,也沒有謹慎的方法以限制婚姻。」一旦產生的後代在數量上超過了限度,唯有最能適應環境的個體才能在這場不可避免的爭奪食物的鬥爭中生存下去。

不過,達爾文又遇到了另一個難題:他知道,長頸鹿由於頸較長而能獲得更多的食物,所以也更適於生存,但他弄不明白,生下的小長頸鹿何以有比父母更長的脖頸,有了更長的脖頸又如何能在種族中代代相傳。達爾文是相信融合遺傳的,但融合遺傳的結果,後代表現的性狀理應在雙親之間。那麼,這種動物的頸怎會越變越長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達爾文無可奈何地接受了第三種理論的部分觀點,即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說」。1809年,讓.巴蒂斯特·拉馬克就提出,父母后天形成的具體技能、習慣和驅體結構可以傳遞給子女。雖然達爾文說,「老天爺不容我相信拉馬克的『進步的趨勢』、『動物的慢性意志產生適應』等等邪說異端!」但他事實上已經接受了拉馬克的意見。他的日記裡曾有記載,一位叫弗萊明·詹金的工程師指出,從數學理論上看,融合遺傳與自然選擇的緩慢進程是水上不相容的,因為,按融合遺傳的理論,每經過一個世代,遺傳的差異就減掉一半。達爾文沒有其它辦法解釋長頸鹿為何長頸,只好認定長頸鹿把脖頸伸長了,並將這一特點傳給了後代。

以上這些就是當時世界上到處都在辯論的問題。在霍普金斯大學、布林莫爾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和伍茲霍爾,摩爾根都是進化論的擁護者。一天,吃過晚飯後,在一個夏季實驗室裡,摩爾根從前的老師布魯克斯就遺傳問題議論開了。威爾遜提高嗓門說:「布魯克斯,我弄不清你講這些理論的邏輯關係。」

布魯克斯霍地站了起來,把嚼爛了的菸草沫,噴到走廊的欄杆上。他回敬道:「威爾遜,我料你也弄不清,你要想出個名堂,夠你費好久的腦筋呢!』

不過,據摩爾根和威爾遜看來,布魯克斯的思想近乎浪漫,這可不是解決進化論問題的辦法。解決有關進化論的問題,必須通過實驗,這是摩爾根決定採用的方法。他信奉赫胥黎、洛布和歐洲經驗主義理論家的機械主義哲學。1903年,朱爾斯·龐加萊對機械主義作過有力的闡述,他說:「實驗是真理的唯一泉源,只有實驗能使我們學得新的東西,只有實驗才能使我們深信不疑。」

摩爾根認定可以通過實驗研究卵如何發育成生物成體。同時他又認為,為了駁倒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說和達爾文的目然選擇說(不久後他又在思考如何否定孟德爾的學說了),也必須通過實驗進行研究。他寫了五本關於進化的書,在第一本書《進化與適應》裡,他對自己在這一時期的哲學觀點有過細緻但略嫌紊亂的表述。這本書發表於1903年,扉頁上寫著「獻給威廉·基思·布魯克斯教授,以表敬佩之忱。」摩爾根寫的書只有三本是題獻給別人的,另外兩本,一本獻給他母親,一本獻給威爾遜。在《進化與適應》的第463頁上,他提到了布魯克斯,稍微帶點否定的意思。在這本總共470頁的著作中,大部分表現出他對布魯克斯最津津樂道的達爾文進化論的厭惡。

《進化與適應》一書主要是評述達爾文進化論所舉的例證,不過,其中也討論了拉馬克、德弗裡斯和孟德爾的理論。該書的結論是:達爾文和拉馬克是錯誤的,德弗裡斯和孟德爾是正確的。例如,摩爾根不同意達爾文所講的生存競爭。他說:「當食物消耗殆盡時,還有幾百萬細菌生存著,於是它們一道進入保護性的休眠狀態。」剛剛拜訪了德弗裡斯回來,他就宣稱:「我認為,我們開始從新的角度來觀察進化過程的時候已經到來。大自然創造新物種是突發性的。在這些新物種中,有一些能夠找到它們得以繼續生存的地方有些新類型可能很適應某些地域,就在那裡興旺發達起來;有些只能勉強存活下去,因為它們找不到最適合它們的地方,又不能充分適應目前的生活條件;還有一些根本找不到可以發育的地方,甚至沒法開始發育。從這個觀點看問題,進化的過程會顯得溫和些,不像我們想像的只有消滅了一切對手才能成為成功者。進化過程似乎並不是一定要消滅大量生物,因為不大適應的生物連開始發育也還未能做到。進化並不是一場誰都以消滅一切異己為己任的大混戰,而主要表現為創造出新類型來填補自然界中空著的空間或生物密度不大的空間。」

在以後三十年左右時間內,摩爾根漸漸接受了進化論和自然選擇,但他數學基礎差仍然是個問題,他一生中雖然最終也承認了霍爾丹、費希爾、賴特等人在數學方面的貢獻,但他仍然堅持對進化論的研究必須用實驗方法。

另一個問題是,他像大多數人一樣、覺得很難承認小小的偶然事件可以造成巨大的發展,尤其是當他不能看見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時候。他之所以轉變了看法,部分原因是受了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們(不久後成了他的同事們)的影響。他們不斷地為達爾文辯護。拿H.J.馬勒的話來說,「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無疑是各個時代中最革命的理論。」「達爾文對生物進化的各種證據所作的精彩歸納……至今仍是人類思想史上無人超越的智慧的豐碑。」摩爾根從來就是更信服具體的證據,而不折服於什麼智慧的豐碑。因此,對於他,這一問題很可能是到1922年6月22日參觀牛津大學時才解決的。朱利安.赫胥黎安排動物學系拿出幾種昆蟲的有代表性的表示適應色的標本,其中包括波爾頓收集的那套漂亮的關於昆蟲擬態的蝴蝶標本。這些標本除自然選擇外別無其它解釋。赫胥黎這樣敘述摩爾根的反應:「我回去請他吃午飯時,拉也拉不動他。『真想不到!我原來的確不知道世界上還有這種現象!』」幾年以後,赫胥黎對美國哲學會這樣回憶了當時的情景,他總結說:我榮幸地認為,就是在這個時刻,他轉變了,相信生物的適應性變化,相信自然選擇的結果形成生物的適應性。」

摩爾根寫的關於進化論的書一本不同一本,這表示他雖不心甘情願,但畢竟逐漸按達爾文的思想方法接受了進化論。不過,即使在他就進化問題寫的最後一本著作中,他雖然承認了達爾文進化論的主要論點(但不像有些博物學家那樣急於應用))但仍然有許多保留。他寫道:

自然選擇理論似乎認為,通過在群體中選擇性狀更趨特別的個體,下一代就會朝著這一方向前進。現在大家已經知道,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無論是引起一部分初始變異的遺傳因子,還是環境因子,它們都不能推動這種進步。沒有這種基本條件,則自然選擇是無力產生進化的。反之,如果產生了變異(這是由於遺傳因子超越了原來的界限,即發生了突變),那麼,這些變異就為自然選擇提供了向前演化的物質基礎。這並不意味著自然選擇本身是出現新類型的原因,這些新類型中

有的具有生存的價值,只是由於消滅了不太適應的類型而給適應的類型留出了生存空間。假如歷史上出現過的一切新的突變類型都生存下來並留下後代,那麼,我們今天就會看到地球上生活著現今實際存在的一切種類的動、植物和無數其他類型。這樣考慮問題,我們就不難看出,即使沒有自然選擇,進化同樣可以發生。(載《進化之科學原理》,第130-131頁)對於摩爾根之皈依進化論,至少赫胥黎是感到滿意的。他十分高興地把自己1942年出版的《進化:現代合成》獻給了「T.H.摩爾根——對生物學的發展有多方面貢獻的科學家」。

摩爾根既是遺傳學家,又是胚胎學家。對此,他在20世紀最初幾年就有清楚的認識。後來,他在《進化之科學原理》一書中重申,要證明生物進化,必須通過胚胎學而不是古生物學研究。摩爾根的成就,以作為一個胚胎學家開始,也以一名胚胎學家結束——至少這是他自己的見解。離開了布林莫爾學院,來到哥倫比亞大學,他繼續胚胎學問題的實驗。這一段工作,有很多總結在1907年出版的《實驗動物學》一書中。其基本內容是:

他報導了通過加氨、加前列腺液,加鹽刺激海星精子的實驗;他報導了海膽種間雜交的實驗結果,證明雜種的存活受季節和水溫的影響。他一如既往,熱衷於證明漸成說,所以儘量貶低人們認為的細胞核及其染色體的主導作用。他說:「大多數胚胎學家似乎傾向於把什麼效果完全歸因於細胞核,相信細胞核控制著原生質內的一切變化。我本人則相反,我傾向於認為,『這種影響的根源在於細胞核』之類的見解還不是定論,這種影響也可能來源於和精子結合在一起與卵細胞結合的原生質。」他引證德裡施的研究結果:胚胎的卵裂及其速度以及胚胎的早期發育都表現出卵子的特徵,而與使用的精子的種類無關。這些事實使摩爾根出疑問:「假若細胞核中的染色質是影響一切的,為何遲遲不出現父本的特徵?」他奮力擺脫染色體的影響,甚至說:「精子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只是染色質,但也許還有看不見的細胞質存在。」

孟德爾在is70年9月27日致卡爾·內格利教授的信中就已提出,性別決定也許會證明是一種遺傳與分離的現象。但是,像孟德爾另一些觀點的遭遇一樣,他這種見解或是無人理解,或是根本就被忽略了。甚至在1900年重新發現他的論文時,這種聯繫仍然不清楚。就像摩爾根當初提的問題一樣:「性別怎會是由基因決定的?誰起主導作用?雄性還是雌性?」

但是,生物學家,特別是細胞學家,避開了這一問題的複雜方面。他們開始琢磨,性別會不會是由染色體以某種方式決定的,因為染色體全都是成對的,而且同對的兩條染色體完全一樣,只是某一性別的生物有一對染色體不一樣,這兩條奇特的染色體叫X和Y。許多人(例如威爾遜)覺得這兩條染色體可能就是決定生物的性別的。

但有些事實卻似乎否定了上述的設想。牡蠣隨天氣變化而改變其性別,家蠶能根據外界環境條件而改變後代中雌雄的比例。蚯蚓任何時候都是雌雄同體,各種雌雄嵌合體也都既是雌蟲,又是雄蟲。在英格蘭的研究表明,雌蛾和雌鳥是異配子性,也就是說,它們有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而不是一對X染色體。但美國的研究(主要以昆蟲為研究對象)卻表明雄性是異配子性,即XY。使這一問題進一步複雜化而更加今人不解的是。有一種同翅類昆蟲,它們分為英國類型和美國類型,英國類型的未受精卵產生雄性後代,美國類型的未受精卵卻產生雌性後代。

當科學界證明了存在天然的或人工的孤雌生殖後,認為精子攜帶X或Y染色體從而決定性別這個簡單概念就更加難以使人接受了。既然洛布的實驗中根本沒有精子參與就產生了雄蛙和雌蛙,那麼,性別怎能說是由精子決定的呢?

摩爾根對性決定的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3年,他著文評述了當時流行的各種理論,1906年開始搞一個七年研究計劃。研究一種特別偏好葡萄的昆蟲根瘤蚜是怎樣得以孤雌生殖出雄蚜和雌蚜的。到1910年,研究結果似乎同染色體性決定的理論不一致。

相關焦點

  • 《物種起源》發表了160年,進化論都發生了什麼改變?
    自從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以來,在長達160年來,進化論在不斷地在進化,被新的科學數據所驗證,被新的理論所充實完善,這早已和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有了很多的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過去的160年裡,進化論都發生了哪些進化?
  • 孟德爾為什麼會被遺棄?
    最好的動員大會,那就是達爾文與孟德爾兩個偉人之間的故事,於是安排了一節科學史的演講,就是講故事。進化論是生物學大廈的第二支柱,它是由達爾文先生在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後確立起來了。生物學大廈支起的兩大支柱,但是第二支柱進化論的自然選擇學說的核心內容就是遺傳優良性狀是如何保存下去的?這讓生物大廈就得搖搖欲墜。
  • 孟德爾的論文依舊堪稱學術寫作的標杆!
    後來,他又到維也納大學深造,受到相當系統和嚴格的科學教育和訓練,也受到傑出科學家們的影響,如都卜勒,孟德爾為他當物理學演示助手;又如依汀豪生,他是一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還有恩格爾,他是細胞理論發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是由於否定植物物種的穩定性而受到教士們的攻擊。這些為他後來的科學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孟德爾經過長期思索認識到,理解那些使遺傳性狀代代恆定的機制更為重要。
  • 孟德爾和袁隆平的百年接力
    從孟德爾到袁隆平,我們看到的是科學理論支撐技術創新、共同形成「第一生產力」的生動例證 提起歷史上的生物學家,人們往往首先想到達爾文。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論證了物種的演化,但並沒有解決如何遺傳和變異的問題,真正回答這一問題的是奧地利學者孟德爾。
  •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岡中學64屆校友舒德幹新譯的《物種起源》發布!
    ►北京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物種起源》(彩圖珍藏版)增加了300餘幅彩色插圖。這些圖片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和精心的編配,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圖片內容包括物種、生境、人物、器物等,圖片形式既有繪畫也有木刻或漫畫,既有筆記也有書信。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圖片系原創的攝影作品,是珍貴的科考成果。
  • 孟德爾玩豌豆,遺傳學的遺傳與交配或雜交關係
    達爾文比較贊成他的理論,在他的物種起源裡曾多次提到達爾文很贊成,就是依靠獲得性遺傳才能成功傳給下一代的說法,不過拉馬克主要是用解剖和觀察的方法去研究生物的遺傳,所以在遺傳學領域除了獲得性遺傳,再也沒有玩出什麼新的玩意兒,但是從他那裡完全沒看到了進化思想的與曙光遺傳與交配或雜交有關。
  • 再看孟德爾定律
    但無論是孟德爾學說的迅速傳播,還是遺傳學的真正崛起,有一個人是不容忽視的──英國胚胎學家兼第一代遺傳學家貝特森。作為一個長期致力於進化、變異和遺傳研究的科學家,貝特森比孟德爾成果的3位再發現者,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孟德爾工作的重要意義。在孟德爾成果再現之初,他四處奔走,報告講演孟德爾定律對於生物遺傳的重大意義。
  • 孟德爾 | 不想種豌豆的修道士不是好生物學家
    孟德爾是一個長期統治中學生物課本的男人,他是奧地利的生物學家,以發現遺傳基本定律而聞名於世。 他揭示出遺傳學的兩個基本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統稱為著名的孟德爾遺傳規律。 關於遺傳學,最著名的就是孟德爾和他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系列的實驗和研究揭示了包括人類在內生物遺傳的奧秘。
  • 遺傳學領域的先驅:孟德爾
    孟德爾是一位奧地利神父,他在花園裡通過實驗發現了遺傳的基本原理。孟德爾的觀察成為現代遺傳學和遺傳研究的基礎,他被廣泛認為是遺傳學領域的先驅。誰是孟德爾?孟德爾孟德爾於1822年7月22日出生在他的家族農場上的安東和羅西·孟德爾,當時他住在奧地利的海因策多夫。
  • 孟德爾成功地發現了遺傳規律也存在「巧合」的因素:7對等位基因分別位於7對同源染色體上嗎(孟德爾發現遺傳規律的背景資料)
    豌豆有許多性狀區分明顯的品種,是嚴格的自花傳粉物種,在子代中性狀的表現很容易區分等。特別是奈特第一次發現豌豆種子的灰色對白色是顯性,用雜交種子和白色種子回交,子代中有灰色和白色兩種籽粒。可惜的是他沒有計算兩種種子的數量比。克爾羅伊特(J.G.Koelreuter,1733-1806)是第一個從事植物系統雜交研究的科學家。他成功地用黃花菸草與另外一種菸草雜交,得到了中間類型的雜種。
  •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孟德爾遺傳定律從眼睛的顏色到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我們的所有性狀和特徵都遺傳自我們的父母。奧地利修士格雷戈爾·孟德爾第一個發現了控制這些性狀遺傳的定律。他的研究工作填補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缺失的部分,並改變了生物學的面貌格雷戈爾·孟德爾的新實驗,將他修道的耐心推到了極限。孟德爾是布爾諾(位於現在的捷克共和國)奧古斯丁教會的聖託馬斯修道院的修土,他花了七年時間研究豌豆,這一潛心研究讓他作出了生物科學中最重要的一項貢獻。
  • 達爾文和《物種起源》
    達爾文再也不能拖延了,1859年11月24日,《物種起源》問世了!1859年11月24日,《物種起源》在倫敦由默裡出版社出版,總共印刷了1250冊,當天就賣得精光。很快《物種起源》就成了熱門的話題,支持和反對的都大有人在。其中支持達爾文最有力的人,當屬著名的解刨學家和演說家、英國科學界著名的少壯派代表人物——赫胥黎,號稱達爾文的鬥犬。
  •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二、孟德爾為何難覓知音?   1、孟德爾發表論文之時,正值達爾文名著《物種起源》發表不就,幾乎全部的生物學家都轉向對生物進化的討論。然而,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卻恰恰不清楚遺傳的本質。   2、當時的科學界缺乏理解孟德爾理論放入思想基礎,不明白孟德爾將生物學和統計學結合的真正含義。
  • 深度揭秘不可思議的事實,孤獨的天才孟德爾
    比如我們近年知道,有幾十個基因決定人的高矮,子代高矮是父母幾十個基因及其含有的更多多態性綜合結果,另外還有環境因素(如食物)等,如果誰在一百年前研究人身高的遺傳,就很難得出簡單的規律,這並非人類高矮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而是很難進行分析。他認識到性狀有顯隱之分,發明了「顯性」(dominant)和「隱性」(recessive)兩個詞。
  • 王開方:物種起源設計論
    王開方:物種起源設計論 ——CBC Talk《OBJEKT境》名師講堂 UED   2014-11-06 16:15 《物種起源設計論》是2013年9月6日王開方在阿姆斯特丹「室內設計大會」上的演講題目,他層語出驚人
  • 顛覆孟德爾定律:卵細胞也會主動選擇精子?
    在《物種起源》中,他用孔雀豔麗的尾巴和麋鹿的巨大鹿角作為例子,闡明物種會演化出特定的特徵,來幫助雄性吸引雌性。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生物學家將注意力放在交配前性選擇的各個方面。交配一旦進行,雌性就已經作出了她們的選擇,之後就是精子們的競賽了。
  • 遺傳之父孟德爾
    1.(2019河北張家口高一下月考,★★☆)在孟德爾做的豌豆雜交實驗中,最簡單、最有力反駁融合遺傳觀點的操作步驟及現象是(    )A.高莖與矮莖雜交,高莖作母本的正交,F1全部表現高莖B.高莖與矮莖雜交,高莖作父本的反交,F1全部表現高莖C.雜種高莖自交,後代出現矮莖D.雜種高莖與矮莖測交,後代高莖與矮莖之比接近1:1
  • 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歷社會達爾文主義到創新之路
    達爾文,相信大家對他並不會感到陌生,他發表的著作《物種起源》不僅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和進化論的基礎,而且與之後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更是成為近代不少中國人救亡圖存的理念。那麼,你知道《物種起源》是如何誕生的嗎?
  • 兒童節不妨讓科學家帶孩子去旅行:《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正好我就碰到了一本:《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巴塔哥尼亞的化石收集之思,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地雀之別,科科斯群島的珊瑚礁之惑。通過飼養,達爾文開始思考物種之間的平衡問題:這麼多的物種不斷繁殖,為什麼沒有擠滿自然的空間呢?結合大量的觀察以及和學術圈進行的交流辯論,一個革命性的理論,藉助自然選擇的物種起源理論,已在他的腦中逐漸完善。
  • 厄瓜多將免籤 達爾文在這想出《物種起源》
    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生物絕對奇幻,達爾文也就是在此獲得了《物種起源》的靈感。厄瓜多:赤道之國 滿足你的各種想像嚮往奧德賽的冒險之旅?抑或蒲公英飄向未知的新奇之旅?厄瓜多絕對是能滿足你各種不安分,各種好奇,各種渴望,各種飄渺的完美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