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孟德爾定律:卵細胞也會主動選擇精子?

2020-12-11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經典的遺傳學理論說配子是隨機結合的,但有試驗顯示,卵細胞有時會主動選擇精子,以獲取其遺傳物質。

在受精這個「贏家通吃」的遊戲中,數百萬計的精子遊向在終點線等待的卵細胞。很多精子由於缺少尾部或尾部畸形等缺陷甚至直接輸在了起跑線。一些精子可能沒有足夠的能量去穿越漫長的女性生殖道,還有些精子會被困在生殖道分泌的粘性液體中。這意味著除了最強的遊泳健將之外,其他所有精子都會被阻礙。在能夠成功接近卵細胞的選手中,唯一的獲勝者將由最後的衝刺階段決定。因此,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勝出的精子是隨機的;卵細胞一直在被動的等待,直到精子中的菲爾普斯到達終點。

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主任研究員 Joe Nadeau 對此「教條」發起了挑戰。若受精是隨機的,那麼後代的基因組合應呈現特定比例,但在自己實驗室的兩個例子中,Nadeau 發現一些基因配對組合出現的概率比其他組合高的多,表明受精遠非隨機。在排除了其他可能解釋後,他只能得出結論:受精並不是隨機的。

Nadeau 說:「這等同於配子在選擇它的伴侶」。

他提出假設:卵細胞可以用特定的基因吸引精子,反之亦然。同時生物學家們也漸漸認識到,卵細胞並不是長久以來大家認為的順從、被動的細胞,相反,研究人員認為卵細胞在生殖過程中是與精子平等的、活躍的參與者,它在生命最重要的過程中增加了演化控制和選擇的程度。

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 Mollie Manier 說:「女性生殖系統的解剖學更加神秘、很難研究,但人們對女性在受精過程中的角色的認識正變得更加深入」。

細胞層面的性選擇 

性選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達爾文本人。在《物種起源》中,他用孔雀豔麗的尾巴和麋鹿的巨大鹿角作為例子,闡明物種會演化出特定的特徵,來幫助雄性吸引雌性。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生物學家將注意力放在交配前性選擇的各個方面。交配一旦進行,雌性就已經作出了她們的選擇,之後就是精子們的競賽了。

來自紐約大學的人類學家 Emily Martin 在 1991 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這種男性主導的女性生殖生物學觀點是被普遍接受的。她寫道,「人們認為卵細胞是大而被動的,它不運動,只是被動地沿著輸卵管遊走。精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它們小、呈流線型,而且總是充滿活力。」

然而從上個世紀 70 年代開始,一些科學發現開始削弱這個刻板印象。William Eberhard 是 史密森熱帶研究所的一名行為生態學家,他記錄了雌性動物在交配後,是如何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卵細胞受精的。這個名單很長,而且科學家還不確定這是否就是全部。但這些遲來的發現並不是由於性別歧視。畢竟兩隻海象用它們的象牙決鬥很容易觀察,而觀察女性生殖道中卵細胞的「躲貓貓」遊戲則難得多。

掃描電鏡圖中顯示了人類的受精時刻。曾經人們將受精過程中的卵細胞描繪成被動的,但新的發現表明,卵細胞可能會篩掉基因不合適的精子。

在那些體外受精的物種中,雌性通常會用厚厚的富含蛋白質的覆蓋它們的卵細胞。2013 年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 Matthew Gage 通過試驗表明,這些卵巢液中含有的化學信號有助於卵細胞吸引正確的精子。當他們將鮭魚和鱒魚的卵細胞混合後,暴露於其精子的混合液中,發現 70% 的卵細胞可以與同物種的精子成功結合,遠超預期機率。

Gage 說道,「精子在不同液體環境中表現不同。事實上,它們在自己的液體中遊得更直」。

體內受精的動物有它們自己的辦法,Eberhard 稱之為「神秘的女性選擇」。一些女性的生殖道錯綜複雜,能夠成功阻攔最強精子以外的所有精子。一些雌性動物可以與不止一個雄性交配(生物學家估計大多數物種都是這樣),包括許多爬行動物、魚類、鳥類和兩棲動物,雌性可以儲存精子數月甚至數年,通過改變儲存環境篩選精子。許多雌鳥,包括家禽,可以在交配後排出精子,從而選擇自己最青睞的雄性。

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主任研究員 Joe Nadeau 發現的證據表明,卵子和精子並不總是隨機地相結合,這一發現如果被證實的話,將顛覆孟德爾遺傳學中最為明確的原則之一。

然而,所有這些策略都只是為女性選擇男性精子提供機會。在一次射精中,哪個精子可以最終與卵細胞結合看上去仍然是隨機的。

事實上,受精的隨機性是隱含在孟德爾遺傳第一定律,也就是分離定律裡的。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在配子形成時分開,分別進入一個配子細胞中去,這導致了後代的多種可能性。如果父母雙方都是雜合子 --- 指其攜帶的一個基因存在有兩個版本,那麼 50% 的後代是雜合子,25% 的後代是攜帶其中一個版本的純合子,剩下的 25% 是攜帶有另一版本的純合子。

Nadeau 說,「這是生物學中最廣泛適用的規則之一「。

然而,這些可能性建立的前提是受精是隨機的。如果卵細胞或精子可以在受精過程中影響了其他配子,那麼這些比率將會大不相同。這一驚人的差異在 2005 年引起了 Nadeau 的關注,當他開始研究小鼠身上兩種特殊基因的遺傳規律時發現了例外。在西雅圖的實驗室裡,Nadeau 開始懷疑:難道是孟德爾錯了嗎?

孟德爾定律的推翻者 

Nadeau 起初是想知道這兩個基因(Apobec1 和 Dnd1)是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影響睪丸癌(遺傳機率很高的一種癌症)的患病風險的。當 Nadeau 和他的博士生 Jennifer Zechel 將攜帶一條突變 Dnd1 基因的雌性雜合子與 Apobec1 雜合的雄性交配時,後代似乎全部符合孟德爾定律。但當他們反向交配時(Apobec1 雜合雌性與 Dnd1 雜合雄性交配),結果變得很奇怪:攜帶 Apobec1 突變基因、Dnd1 突變基因或二者都有的後代僅佔 27%,但這一數值在理論上應該是 75%。

作為一名在遺傳學領域工作了幾十年的研究人員,Nadeau 知道許多可以影響孟德爾遺傳性狀比例的因素。如果受精卵最終得到了兩個突變的隱性基因,那麼胚胎在早期發育中可能死亡,這種胚胎致死性突變會影響純合子和雜合子的比例,同時也會減少每窩的幼鼠數量。然而,這次試驗中 Zechel 和 Nadeau 觀測的小鼠後代數量正常,也沒有發現受精後胚胎死亡的證據。

Nadeau 認為,或許問題出在精子身上,而非卵細胞。因此他將不帶有突變的健康雌鼠分別與攜帶突變、不帶有突變的雄鼠交配,但未發現雄鼠的生育能力有任何差異(若突變影響精子產生,生育能力就會有明顯差異)。隨後 Nadeau 和他的團隊排除了所有可能導致後代基因型比率改變的原因。那麼可能性就只剩下了一種:在受精過程中,卵細胞和精子對於突變基因型是有基因偏向性的。

Nadeau 認為肯定有人已經發現了這點,於是他開始檢索科學文獻。儘管他可以找到很多無法解釋後代比率的例子,但沒有人深入研究過「基因偏向」受精的機制。

Nadeau 說,「每個人都把它歸因於胚胎致死,這是因為我們先入為主地進行了觀察和解讀」。

在 Nadeau 發現的例子中,有一個來自於阿爾伯塔大學癌症研究員 Roseline Godbout 實驗室。Godbout 研究一種名為 DDX1 的蛋白在視網膜母細胞瘤發展中的作用(一種高度遺傳的兒童期腫瘤疾病)。缺少一個功能性 DDX1 基因的小鼠看起來是正常且健康的,Godbout 和維也納 Max F.Perutz 實驗室的博後 Devon Germain 將這樣的雜合子進行繁育,發現後代中沒有一個是缺失兩條功能性 DDX1 的,但根據孟德爾定律應該有 25%。DDX1 在 DNA 複製中的十分重要,所以缺少 DDX1 的純合子可能會在懷孕後死亡,從而導致了這一現象。Godbout 和 German 同時發現,功能性 DDX1 純合子的後代數量也低於預期。通過一系列複雜的交配試驗,科學家提出,這樣的結果可能由於 DDX1 在實驗中發生了一種罕見突變。

Devon Germain,Perutz 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當與阿爾伯特大學 Roseline Godbout 合作時,他觀察到一個疑似受精期間基因偏向性的案例。

Nadeau 對此解釋並不信服。他向 Godbout 詢問對方是如何驗證缺少 DDX1 的純合子在胚胎期死亡的,結果他們並沒有驗證。他同時詢問他們是否考慮到受精過程中基因的偏向性,也就是說,卵細胞傾向於與攜帶另一種 DDX1 基因型的精子結合。

Germain 回憶說,「我們真的認為這只是一種奇怪的遺傳模式,我們從未考慮非隨機受精」。

後來,Germain 突發奇想,決定回顧試驗中所有的原始數據。當他查看結果時,他想起了 Godbout 的問題。他說,他對這些數據研究的越多,就越認為基因偏向受精是「最可信的解釋」。

令 Nadeau 失望的是,很少有科學家用基因偏向受精來解釋他們的試驗結果。他在文章《配子也能求愛嗎?》(Can Gametes Woo)中提出了他的假設,這篇文章發表在 10 月的《遺傳學》(Genetics)上。他說,他的目標是促進更多此領域的研究,並確定卵細胞和精子間是否存在可以影響受精結果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相互作用的機制。

我們被先入為主了」,Nadeau 說,「這是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對受精過程有非常不同的影響」。

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 Mollie Manier 指出,女性在生殖中的角色比大家認為的更加活躍。然而,她對卵細胞選擇精子的證據仍持謹慎態度。

其他科學家,比如喬治華盛頓大學的 Manier 說 Nadeau 的假設很有趣、也有可能成立,但他們指出,沒有任何證據解釋它是如何發生的。Nadeau 同意這種觀點並提出兩種可能性。

第一個假設涉及維生素 B 的代謝,例如葉酸是精子與卵細胞重要信號分子的合成原料。Nadeau 實驗室的研究表明,這些分子在受精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認為一些信號基因的異常可能會影響精子和卵細胞的相互吸引。

另一個猜想是競爭假說,它基於一個事實,即在次級卵母細胞第二次減數分裂產生卵細胞前,精子通常就在女性生殖道中出現了。精子產生的信號可能會影響次級卵母細胞分裂,並導致卵細胞產生偏向性。

無論其中的機制是什麼,這項工作都挑戰了「女性在受精過程中是被動的」這一標準觀點。「女性在受精過程中被認為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但女性會在受精結果中獲利」西澳大利亞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 Renee Firman 說,「我們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理解這一過程,但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這一過程的普遍性以及它發生的頻率」。

Manier 說,找到證據支持或駁斥這一假設可能是一個挑戰,因為必須得證明精子內的基因會影響它們的表面分子,而卵細胞能感知這些差異。要想得到這些結果需要對單個精子細胞進行詳細的生化研究,並對它們的基因組進行測序。

面對質疑,Nadeau 已經做好了準備。在各種會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後,他通常會遭遇批評者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是否被說服還不得而知,但 Nadeau 覺得這些人之前的觀念已經多少產生了一些鬆動。「如果你已經排除了不可能的,那麼剩下的,無論多麼不可能,都必須是事實」,他打趣道。

相關焦點

  • 孟德爾定律終於要改了
    1 受精之前及受精過程中:細胞水平我們過去一直以為卵細胞對精子的自然選擇是隨機現象,然而,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將顛覆人類過去的認知。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團隊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卵細胞會釋放出化學吸引劑(chemoattractant),這些化學物質會吸引精子前來授精。
  • 孟德爾定律&牛頓引力定律
    當時還沒有「基因」的概念,而且19世紀比較流行融合說或者混合說,融合說將遺傳現象解釋為:母方卵子與父方精子中存在的「某種液體」混合是子代繼承父母兩方特徵的原因。與此相對,孟德爾自立粒子說並且預言,決定父母方性質的是某種單位化的粒子狀物質。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的局限孟德爾沒能完全解釋這裡的粒子是什麼,現在我們知道這裡的粒子就是遺傳因子,而融合遺傳則是復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 揭示玉米破壞孟德爾定律之謎
    正如19世紀奧地利植物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首次描述的那樣,現代遺傳學的基礎是基因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傳遞給後代。他確定了基因是成對存在的,一對基因中的每一個都有相同的機會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著名的孟德爾定律。
  • Cell:揭示玉米破壞孟德爾定律之謎
    2018年5月16日/生物谷BIOON/---正如19世紀奧地利植物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首次描述的那樣,現代遺傳學的基礎是基因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傳遞給後代。他確定了基因是成對存在的,一對基因中的每一個都有相同的機會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著名的孟德爾定律。但是,在極少數情況下,細胞中的染色體能夠欺騙這個過程並以較高的頻率傳遞給下一代。
  • 關於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本質理解和應用
    為更好把握「兩大定律」的本質,必須準確理解以下幾組概念,這些概念也是生物遺傳的核心概念。1.同源染色體。指在二倍體生物細胞中,形態、大小、結構基本相同的一對染色體(如圖1)。這對染色體的特點是:是在有絲分裂中期長度和著絲點位置相同,或在減數分裂時兩兩配對,並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四分體時期彼此聯會,最後分開到不同的生殖細胞(即精子、卵細胞)。二是配對的染色體一個來自父本,一個來自母本。
  • 再看孟德爾定律
    (轉自BioArt植物)歷史會被銘記,同樣會被淹沒,而這兩者之間仿佛只有一線之隔。
  •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孟德爾遺傳定律從眼睛的顏色到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我們的所有性狀和特徵都遺傳自我們的父母。1856年至1863年,孟德爾在修道院的花園中通過異花授粉耐心地培育了約29000株豌豆。在一項實驗中,他用黃色圓粒豌豆和綠色皺粒豌豆雜交,以為會得到新的豌豆類型—略皺,顏色介於黃色和綠色之間。但孟德爾驚奇地發現,子代豌豆和其親代豌豆一樣,不是皺粒就代豌豆的性狀是混雜的有些是黃色皺粒,有些是綠色圓粒·為是圓粒,不是黃色就是綠色,沒有中間狀態。
  • 「活潑潑」驗證孟德爾定律
    孟德爾實驗是根據後者來推知基因的行為規律的,這一研究策略的關鍵是雜合子,因為只有雜合子才能表現出基因分離和自由組合的規律,純合子也有基因分離和自由組合現象,但因為成對基因相同,所以無法表現出可被觀察到的規律。因此,孟德爾定律只能通過雜合子才能體現出來。
  • 他的成功你不敢複製--玩轉豌豆的孟德爾
    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並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是會遺傳下去。這些後來成為中學生物的重要知識點和考題點,掌握後,你會輕鬆解決一大堆豌豆題和族譜題。孟德爾做了好幾個獨立的實驗,分別試驗不同的幾對相對性狀,無一例外地得到了近似於1∶1的分離比。後人也用了無數次的試驗證實了孟德爾的分離假說,它現已被世人所公認,並被尊稱為孟德爾的第一定律「基因的分離定律」(Law of Separation)。
  • 孟德爾之《物種起源》
    1900年剛剛發現孟德爾的文章,科學界立即提出孟德爾的定律可不可靠的問題。如果可靠,那麼,這些定律的適用範圍有多大?摩爾根起初很相信這些定律,因為它們是建立在堅實的實驗基礎上的。1903年,他在《進化與適應》一書中寫道,「近年的研究結果說明,孟德爾的實驗結果意義重大,適用範圍廣泛……孟德爾對他的結果所作的理論闡述簡單明了、他無疑找到了正確的解釋。」
  • 從孟德爾遺傳定律研究動物森友會中的花卉雜交!
    本篇文章會從高中學過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動物森友會中,花卉雜交的問題。這是因為動森中不同顏色的花朵雜交出稀有異色花的機制,是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任天堂的作品確實良心)
  • 精子進入身體後,沒與卵細胞結合的去哪了?看完後覺得不可思議
    導語:我們都知道每一個生命都是從受精卵開始的,那麼什麼是受精卵了,就是女性的卵細胞,與男性的精子結合好形成的新的細胞,就是受精卵。哎,進行夫妻生活時,男性一次大概能夠釋放成千上萬顆精子,但是只有高質量的精子才能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 「孟德爾的分離定律」的教學設計——還原孟德爾基因分離規律的數學研究歷程
    為了配合教材進一步再現孟德爾的研究歷程,筆者在教學中改變課本的內容順序,並運用數學思想,著力再現了孟德爾的基因分離規律的發現過程。本節的教學重點是1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解釋,以及以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教育。教學難點為對實驗現象的解釋。
  • 那些沒找到卵細胞的精子,都跑到哪去了?快來滿足你的好奇心吧
    眾所周知,懷孕是需要男性提供的精子與女性提供的卵子結合的。精子可以由男性隨時射入女性體內,但女性每個月只會排出一枚卵子,也就是說,男性射出精子中的絕大多數都並不能與卵細胞結合。正常的成年男性每次射精能排出2到6毫升精液,其中存在著上億枚精子。而在這上億枚精子中,只有一個幸運兒能夠與卵子結合,大多數時候甚至一個都沒有。大家或許對此會很好奇,這麼多的精子,為何還是不一定能一次懷孕?那些沒能和卵細胞結合的精子最後都去哪兒了?留在女性體內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嗎?
  • 養鴿大師詹森兄弟不懂遺傳學,不識孟德爾遺傳定律!
    武高平於《詹森育種原理.金母選種法》說:「令人驚訝的是詹森一家在1950年代,就把孟德爾遺傳定律應用在賽鴿育種上」。武大師這段影響不小的話,似乎解釋說詹森兄弟清楚連武大師本人都曾經混淆過的X、Y、W、Z定義,熟知孟德爾第一(分離)定律和第二(自由組合)定律,掌握了現代遺傳學基礎知識的情況下進行了賽鴿品系的培育。
  • 你們可能不知道,卵子居然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精子
    近日,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不同女性的卵細胞會「喜歡」不同男性的精子,而這個男性並不一定是她們的伴侶。具體來說,研究人員通過對不同男性的精子和不同女性的卵子進行研究發現,卵細胞可以通過釋放一些化學物質來吸引精子受精,但不同的卵細胞會誘導不同的精子前來受精,這些卵子最多可以多吸引 40% 自己「喜歡「的精子。這一研究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
  • 深度揭秘不可思議的事實,孤獨的天才孟德爾
    1854年和1855年,孟德爾試過34種不同的豌豆。在孟德爾為數不多的遺物中,有一張1856年購買豌豆的訂單。在「實驗分工和安排」中,孟德爾對所研究的性狀進行了選擇:他選擇成對的性狀,研究他們在代間的傳遞規律。這些性狀可以在代間穩定遺傳,且易於識別和區分。
  • 滕老師—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爾定律(原創)
    孟德爾定律是高中生物中的重難點,也是高考的拉分區,希望此篇文章對於高一的你們有所幫助。
  • 基因之父孟德爾的故事
    又經過3年的準備,孟德爾開始了他長達8年的豌豆種植遺傳性的試驗(1856-1863),得到了著名的孟德爾遺傳學三大定律:孟德爾遺傳分離規律,孟德爾基因自由組合規律和孟德爾顯性遺傳規律。後來孟德爾顯性遺傳規律被發展成基因連鎖及互換規律。這三大規律就成了遺傳學三大定律。
  • 排卵期沒能成功懷孕,卵細胞會去哪裡?結果很意外
    其實卵細胞對女性來說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女性一生當中大約只會排出400和卵子,卵細胞每排出一顆就會減少一顆,女性在十二三歲經歷月經初潮,到50歲左右進入絕經期這段期間會有卵細胞排出,隨著年齡不斷的增長,當女性進入絕經期也就因為這身體不會再有卵子排出,也就失去了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