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示玉米破壞孟德爾定律之謎

2020-12-11 生物谷

2018年5月16日/生物谷BIOON/---正如19世紀奧地利植物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首次描述的那樣,現代遺傳學的基礎是基因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傳遞給後代。他確定了基因是成對存在的,一對基因中的每一個都有相同的機會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著名的孟德爾定律。但是,在極少數情況下,細胞中的染色體能夠欺騙這個過程並以較高的頻率傳遞給下一代。

可能令人吃驚的是,許多「傳家寶」玉米品種就含有這樣的行騙者。一條被稱為異常染色體10(Abnormal chromosome 10, Ab10)的染色體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欺騙花朵中的雌性器官,這就使得它在大約75%的時間裡而不是正常的50%的時間裡傳遞到下一代。

圖片來自Native Seeds/SEARCH。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喬治亞大學遺傳學教授Kelly Dawe及其團隊發現Ab10含有一組編碼特定馬達蛋白(motor protein)的基因。這些馬達蛋白結合到染色體上並主動地將它們拉到生殖卵細胞中。這些馬達蛋白僅在Ab10表面上發現到,它們使得Ab10染色體能夠繞過孟德爾定律並被傳遞給50%以上的後代。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kinesin-14 motor activates neocentromeres to promote meiotic drive in maize」。

這些所謂的減數分裂驅動系統被懷疑在植物和動物的歷史中進化出來和消失掉很多次。正如體育和其他衝突而言,作弊者的存在有利於產生新的生物學規則,這些規則會阻止這些作弊者,從而確保總體公平。可視化觀察行騙者作弊是很少見的,而更加少見的是揭示它的分子機制。

Dawe說,「在我開始這方面的研究之前,這個秘密存在了很多年,而且20多年來,我們一直試圖在我們的實驗室裡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找到這些基因是非常令人滿意的,而且更加令人滿意的是,我們了解到是馬達蛋白推動這個過程。」(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R. Kelly DaweEmail the author R. Kelly Dawe, Elizabeth G. Lowry, Jonathan I. Gent, et al. A kinesin-14 motor activates neocentromeres to promote meiotic drive in maize. Cell, 3 May 2018, 173(4):839–850, doi:10.1016/j.cell.2018.03.009

相關焦點

  • 揭示玉米破壞孟德爾定律之謎
    正如19世紀奧地利植物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首次描述的那樣,現代遺傳學的基礎是基因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傳遞給後代。他確定了基因是成對存在的,一對基因中的每一個都有相同的機會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著名的孟德爾定律。
  • 再看孟德爾定律
    現代生物遺傳學有三大基本定律,擇其二——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則又合稱為「孟德爾定律」。對於孟德爾的貢獻,「遺傳定律發現百年紀念會」曾這樣評價:「準確地說出一門學科的時間地點的事是稀奇的,但遺傳學是個例外,它的誕生歸功於一個人——孟德爾。」
  • 孟德爾定律&牛頓引力定律
    到了1900年,荷蘭的雨果·德·弗裡斯、德國的卡爾·柯靈斯和奧地利的契馬克各自獨立研究再次發現了這一定律。經過對過去文獻的調查,最終發現了孟德爾的論文。並且以此將這一定律命名為「孟德爾定律」。為這一定律命名的是柯靈斯,孟德爾個人沒有將之稱為「定律」。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也是後來隨著基因概念的出現而更改的。2.
  • 關於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本質理解和應用
    摘要:遺傳之父孟德爾發明了生物遺傳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是生物遺傳和進化奠定了理論依據。其本質是:具有一對或兩對(兩對以上)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應用分離定律既可判斷個體基因型,還可簡化基因自由組合問題的解決。
  •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孟德爾遺傳定律從眼睛的顏色到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我們的所有性狀和特徵都遺傳自我們的父母。奧地利修士格雷戈爾·孟德爾第一個發現了控制這些性狀遺傳的定律。他的研究工作填補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缺失的部分,並改變了生物學的面貌格雷戈爾·孟德爾的新實驗,將他修道的耐心推到了極限。孟德爾是布爾諾(位於現在的捷克共和國)奧古斯丁教會的聖託馬斯修道院的修土,他花了七年時間研究豌豆,這一潛心研究讓他作出了生物科學中最重要的一項貢獻。
  • 「活潑潑」驗證孟德爾定律
    孟德爾實驗是根據後者來推知基因的行為規律的,這一研究策略的關鍵是雜合子,因為只有雜合子才能表現出基因分離和自由組合的規律,純合子也有基因分離和自由組合現象,但因為成對基因相同,所以無法表現出可被觀察到的規律。因此,孟德爾定律只能通過雜合子才能體現出來。
  • 「孟德爾的分離定律」的教學設計——還原孟德爾基因分離規律的數學研究歷程
    為了配合教材進一步再現孟德爾的研究歷程,筆者在教學中改變課本的內容順序,並運用數學思想,著力再現了孟德爾的基因分離規律的發現過程。本節的教學重點是1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解釋,以及以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教育。教學難點為對實驗現象的解釋。
  • 孟德爾的論文依舊堪稱學術寫作的標杆!
    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並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係式。人們分別稱他的發現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即孟德爾遺傳分離規律)和「孟德爾第二定律」(即基因自由組合規律),它們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
  • 滕老師—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爾定律(原創)
    孟德爾定律是高中生物中的重難點,也是高考的拉分區,希望此篇文章對於高一的你們有所幫助。
  • 孟德爾定律終於要改了
    首先申明標題確實有標題黨的嫌疑,因為孟德爾遺傳規律是普適規律,想要顛覆不大可能,不過真理都是在修正中完善的。孟德爾遺傳規律成立的一個條件就是精卵結合是隨機的。如下圖:之前幾乎所有科學家都認為,勝出的精子是隨機的;卵細胞一直在被動的等待。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主任研究員 Joe Nadeau 對此「教條」發起了挑戰。若受精是隨機的,那麼後代的基因組合應呈現特定比例。
  • 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講解
    1856年始,孟德爾在修道院的花園裡,種植山柳菊、菜豆、豌豆、玉米等植物進行雜交實驗,也飼養小家鼠和蜜蜂做雜交實驗,許多實驗是一無所獲,而最終揭示遺傳學基本定律的連續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因為豌豆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植物,從市場買來的豌豆種子都是純種,雜交實驗從純種開始,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雜種;相對性狀穩定而易於區分;容易去雄和人工授粉;一年生植物,結實率高。
  • 這個基因改寫了孟德爾分離定律及達爾文自然法則
    該研究結果於2月15日發表於《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是科學們首次使用實驗室小鼠和自然小鼠來揭示「自私」基因可在機體中固定,同時不利於生殖健康。違背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定律這些發現違背了生物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則: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有利於生物體生存和繁殖的等位基因的穩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同時對健康不利的等位基因的頻率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降低,並最終消失。當有益健康的等位基因頻率增加,並最終在所有等位基因中脫穎而出,該過程被稱為「選擇性清除(selective sweep)」。
  • 高考生物複習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講解
    1856年始,孟德爾在修道院的花園裡,種植山柳菊、菜豆、豌豆、玉米等植物進行雜交實驗,也飼養小家鼠和蜜蜂做雜交實驗,許多實驗是一無所獲,而最終揭示遺傳學基本定律的連續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因為豌豆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植物,從市場買來的豌豆種子都是純種,雜交實驗從純種開始,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雜種;相對性狀穩定而易於區分;容易去雄和人工授粉;一年生植物,結實率高。
  • MOOC筆記 | 饒毅講孟德爾
    孟德爾的文獻:2篇論文+10封書信1854-1864 豌豆雜交實驗,1865 宣讀遺傳定律,1866 發表遺傳定律2.孟德爾的論文發現問題:在孟德爾之前,無人成功提出過對雜交體形成和發生普遍適用的規律。孟德爾認為需要考慮:①規模相當大,②定量分析,③不同代間,不同型的關係,④分析數量關係。
  • 通過「豌豆」實驗創建遺傳學的孟德爾
    二、豌豆實驗,發現定律1857年,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南郊的農民們發現,布爾諾修道院裡來了個奇怪的修道士。這個「沒事找事」的怪人在修道院後面開墾出一塊豌豆田,終日用木棍、樹枝和繩子把四處蔓延的豌豆苗支撐起來,讓它們保持「直立的姿勢」,他甚至還小心翼翼地驅趕傳播花粉的蝴蝶和甲蟲。
  • 孟德爾 | 不想種豌豆的修道士不是好生物學家
    孟德爾是一個長期統治中學生物課本的男人,他是奧地利的生物學家,以發現遺傳基本定律而聞名於世。 他揭示出遺傳學的兩個基本定律--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統稱為著名的孟德爾遺傳規律。 關於遺傳學,最著名的就是孟德爾和他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系列的實驗和研究揭示了包括人類在內生物遺傳的奧秘。
  • 從孟德爾遺傳定律研究動物森友會中的花卉雜交!
    本篇文章會從高中學過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動物森友會中,花卉雜交的問題。這是因為動森中不同顏色的花朵雜交出稀有異色花的機制,是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任天堂的作品確實良心)
  • 養鴿大師詹森兄弟不懂遺傳學,不識孟德爾遺傳定律!
    武高平於《詹森育種原理.金母選種法》說:「令人驚訝的是詹森一家在1950年代,就把孟德爾遺傳定律應用在賽鴿育種上」。武大師這段影響不小的話,似乎解釋說詹森兄弟清楚連武大師本人都曾經混淆過的X、Y、W、Z定義,熟知孟德爾第一(分離)定律和第二(自由組合)定律,掌握了現代遺傳學基礎知識的情況下進行了賽鴿品系的培育。
  • 【必修2教參】§1.2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
    3,分析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需基於兩節內容進行,整章教材是從「學習-實踐-創新」的思路介紹孟德爾的生平和雜交實驗的,所以在講述兩大遺傳定律後,單設標題,揭示孟德爾實驗方法帶給我們的啟示,並通過「思考·討論」活動,引導學生總結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這樣編寫不僅體現了教材內容的開放性,也突出了本章教材的主旨-領悟科學方法,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 孟德爾和袁隆平的百年接力
    從孟德爾到袁隆平,我們看到的是科學理論支撐技術創新、共同形成「第一生產力」的生動例證 提起歷史上的生物學家,人們往往首先想到達爾文。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論證了物種的演化,但並沒有解決如何遺傳和變異的問題,真正回答這一問題的是奧地利學者孟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