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瀚視野
6月9日根據媒體報導,最近無意中翻看北大、清華的2019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現了一些令人驚訝的數據:北大、清華,已經沒有本科生畢業就找工作了。北京大學2019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2019年北大本部本科畢業生共計2726人,本科籤約就業率只有可憐的6.16%。加上靈活就業的比例,也不過23.88%,遠低於國內升學和出國留學的比例。
隔壁的清華大學,這一數據更低。2019年清華大學總共2282名本科畢業生中,籤三方就業的比例僅為5.4%,靈活就業比例為11.8%。加起來還不到20%。越好的高校,越有這樣的現象:少數人選擇本科就業,大部分選擇繼續深造。在本科就業比例的數據上,北大、清華嚴重「拖了後腿」。
為什麼很多人看到北大清華這樣越是好的高校,其實大家本科畢業找工作的概率就會越低,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從整個教育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在早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初,剛剛恢復高考那段時間,正所謂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基本上大學生畢業之後都會去找工作,只有少部分的大學生去選擇讀研究生,這是因為本身大學文憑在當年的含金量是相當高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強,勞動報酬率高,既然有這麼好的一個水平,自然也就沒必要說進一步深造。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發現有兩個明確的現象,一方面從企業的層面來說,隨著中國企業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對於員工的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本科生已經難以滿足很多高新企業的要求,所以碩士生成了很多企業的一個入職門檻。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的是隨著大學擴招的加速本科生的含金量實際上開始下降,有些用人單位會直接認為說本科畢業生的含金量水平其實已經不如當年的本科生,而現在的碩士畢業生可能才是當年本科生的含金量水平。
其次,我們從整個市場教育用工體系發展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各地,其實都有這樣的一個趨勢,這就是本科教育的普遍化,本科教育已經成為大部分經濟較為發達國家的一個普遍公共教育水平,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必然會導致本科生由當年的稀缺人才變成了如今的普世型人才,由於稀缺性下降,所以越是進頂尖學校的大學畢業生越是明白,可能需要一個更好的學歷水平才能夠在整個市場上獲得更強的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頂尖高校的畢業生往往不著急找工作,而是想方設法的去出國深造或者說進一步讀研。
第三,對於中國來說,我們可能需要進一步教育體系的優化,我們看到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實際上也都碰到一個問題,就是一方面招進來的學生似乎學歷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另一方面學越高的學歷水平不一定代表著他所學知識真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往往用人單位需要花大力氣進一步培養這些應屆畢業生,所以對於當前來說,中國一方面需要的是更加精尖的學術型人才,另一方面則需要的是真正能夠適合市場使用的技能型人才。整體大學教育和勞動市場要有進一步的掛鈎,而不是當前的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