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扯旗山到元陽東觀音山,唐旭爾跨越了2000多米的海拔。卸下「學霸」的光環,她下沉基層,成為一名普通的扶貧工作隊員。
向村民了解情況、宣傳政策
這個1993年11月出生的四川姑娘,2016年從香港大學食品安全與毒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於2017年11月進入雲南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工作。本可以對著儀器在安靜的實驗室裡靜靜地度過每一天,但她主動申請參加駐村扶貧。2019年7月,經省藥監理局統一輪換安排,她來到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城鄉採山坪村委會開始駐村。「從小沒在農村生活過,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不敢相信還有這麼貧困的地方。」這是駐村伊始,唐旭爾的第一感受。
手繪地圖 自創小型「資料庫」
位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城鄉採山坪村委會是苗族「直過區」,2014年總人口712戶306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81戶2239人,綜合貧困發生率73.19%!唐旭爾負責的網格區域有建檔立卡戶99戶445人,分布在採山坪村上箐門、下箐門、木廠三個自然村。
唐旭爾手繪的駐村地圖
「山多路曲折,分散的房、瑣碎的物、陌生的語言……」從繁華的國際都市,到獨特的少數民族「直過區」;從安靜的實驗室,到人間煙火氣息濃鬱的鄉村,面對馬上要開展的工作,唐旭爾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剛開始入戶時,因語言不通,時常需要村幹部陪同。為儘快熟悉、了解和記憶網格化管理的三個自然村情況,同時不耽誤村幹部的時間,唐旭爾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為警句,用一張 A4紙,從1到99手工繪製農戶分布地圖,唐旭爾說,這源於日常記手帳的靈感。
「村裡同名同姓的人比較多,光淘小三就有兩個,標註了好辨認。」她利用跟第一書記和村組幹部入戶走訪的機會,一邊走訪,一邊標註各戶的位置,還前後左右進行戶與戶之間的位置比對,那段時間,她一條路一條路反覆走,有幾處路線理不清楚的,還爬到農戶的房頂上,修正草圖。空白的紙上,經過她一筆一划的勾勒,99戶建檔立卡戶的位置慢慢清晰起來。為驗證準確性,她又帶著地圖獨自一個人一戶戶地走,「一戶不差,一戶不漏,每家所處的位置也對了。
挑燈工作
一張手繪地圖,她花了整整2個多月的時間。唐旭爾把它比作一個小型的「資料庫」,每次上報數據時,都可以直觀地提取數據,每次入戶前,也可以迅速回顧檔卡戶的家庭情況,方便開展工作。隨著工作的深入,唐旭爾除了在地圖上標註人口基礎信息外,又繼續在小地圖上標記豬、牛、樹苗以示種養殖情況;後來寫上老人和在校生人數、低保戶、重病戶等信息,以便入戶動態管理時更新核對信息;再後來添加記錄掛包幹部走訪日期;甚至已經拆掉的老房子都有顯示,經過入戶做工作,看到一戶戶被拆除的舊房,唐旭爾成就感滿滿。
值得一提的是,唐旭爾的地圖上,還繪有卡通小狗的圖片。她告訴記者,那是因為此前3位駐村隊員都曾被村裡的狗咬過,所以入戶前他們都會相互提醒,哪家有狗事先提高警惕。
幫留守兒童拍照 留下童年記憶
扶貧先扶志,在挨家挨戶摸底數、做調查、講政策的同時,唐旭爾一直希望能激發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除了反覆入戶做工作之外,她和同事還將村裡打工返鄉的年輕人、放假回來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希望通過他們為村民做工作,改變村民的陳舊的觀念。
唐旭爾和村民打成一片
為了帶動當地村民發展產業,駐村工作隊通過引進社會資金,創建了板藍根初加工廠,實現就地收購、涼曬、切割、打包、儲存, 並由昆中藥廠、雲南白藥等企業以定單的方式進行定點收購,著力解決上新城鄉板藍根產業發展的現實困難,實現年戶均增收 1200 元左右,助力農戶持續穩定增收。採山坪村委會已經於2019年整村脫貧。
走村入戶開展工作
從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唐旭爾深知知識對於改變貧困命運的重要性,為了幫助村裡的一名輟學學生復學,她和同事反覆入戶勸導,最終還開車到個舊,把外出打工的孩子接回學校。工作之外的時間,她隨身背著相機,為在家裡的留守兒童拍照並衝洗好,入村時再一戶戶送去這份屬於小朋友們童年記憶的禮物;碰到老人生病不願意就醫的,她會耐心講解農村醫療保險報銷政策;遇到上課時間在村裡轉悠的學生,她就耐心勸導送回教室。
「回想這一年多的時間,收穫真的很多,每一件小事都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唐旭爾說,駐村以來,村民們的質樸也深深打動了她,她從一個內向的人,開始變得能和村民打成一片。「接下來,我希望教會村裡不識字的苗族婦女寫自己的名字。」唐旭爾說,剩下的駐村時間裡,她希望能儘自己所能,給村裡帶來一些改變。
雲南網記者 期俊軍 通訊員 張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