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洞見muye
捷徑,才是最長的彎路。
有句話說得好:
「你相信什麼,才能看見什麼;你看見什麼,才能擁抱什麼;你擁抱什麼,才能成為什麼。」
很多時候,正確的思維方式,比努力更重要。
今天和大家分享,能讓你變得越來越厲害的6種底層思維。
01
灰度思維
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功告成之後,隨即決定殺掉那些立過功的大臣以絕後患。
徐達是明朝的第一功臣,雖然他毫無過錯,依然被朱元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朱元璋冥思苦想,想到一個辦法,就是跟徐達下棋。
徐達贏了就是犯上,輸了就是欺君。
贏了是死,輸了也是死,橫豎都是死。
就這樣,徐達被置於一個「非黑即白」的處境中,結果都是死路一條。
當朱元璋輸了以後,凶相畢露,覺得終於找到了機會。
但徐達卻說:「皇上你看,我是贏了,但是你看看我的棋子是不是兩個字啊?」
朱元璋一看,棋盤上的確就是兩個字:萬歲。
言下之意是說,我不是在跟你下棋,我是在用棋子擺出「萬歲」這兩個字。
因此他逃過了一劫。
世界充滿複雜性,大部分的人和事,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具有不同的「灰度」。
徐達就是一個擁有灰度智慧的人,明明知道結局,但他卻絕境逢生,硬生生打造了一個灰度的棋盤。
一個人越成熟,越能發現,現實中的很多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把握好「度」遠比糾結對錯要重要的多。
為人處世善於把握分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藝術。
不懂分寸的人,做的越對,或許最後反而得罪的人越多。
因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始終不肯做出讓步,難免容易被人孤立。
倘若一個人在非黑即白的世界裡沉浸太久,就會缺乏對事實真假的鑑別,也缺乏起碼的悲憫之心。
時寒冰在給女兒解讀莫泊桑短篇小說《項鍊》時說道:
「被抹黑的未必真的就黑,被濃妝豔抹的未必就白,我們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智慧、理性乃至悲憫之心。」
是非真假,都可以隨時轉化的,對裡往往有錯,錯裡往往有對。
02
空杯思維
作家採銅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次,很多天使投資人、創業精英聚集在一起,探討創業機遇。
有人提出:「我們可以做一種共享自行車,讓大家自由借還,方便出行。」
很多人聽了不以為然,當場反駁說:
「創業成本太高,車子放在外面風吹雨打,很容易加速折舊,縮短報廢周期。」「這種車的用戶體驗肯定不好,車子會爆胎,用戶還需要自己修理。」
根據以往經驗,他們覺得這個創意缺乏可行性,紛紛選擇了放棄。
可在場的一位女士卻不這麼認為,開始她也心存顧慮。
但面對新事物,她更願意拋棄成見,清空經驗。
不久,她創立了摩拜單車,採用高強度鈧合金車架,讓車變得足夠結實,使用周期足夠長,採用實心輪胎,讓車不容易爆胎。
時至今日,共享單車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了人們最便捷的代步工具。
這位女士正是後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
胡瑋煒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記者,華麗轉身成為了商界的傳奇人物。
獵豹CEO傅盛曾說過:「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一個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長,實現跨越。」
死板的人,總是喜歡抱著過去的經驗,志得意滿、踟躕不前;
通透的人,總是一次次打破固有經驗,放下偏見、謙虛低調。
面對新鮮事物,新的人際關係,只有先學會放空自己,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出路,避免被思維限制。
一個人只有調整好思維慣性,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才會更快進步,更好適應環境。
03
跨欄思維
1822年的冬天,貝多芬在歌劇院演奏《費徳裡奧》,現場來了很多名門望族。
演出進行到一半,觀眾發現樂隊和歌手之間的配合完全是亂套的,而毫不知情的貝多芬依然在賣力指揮。
臺下開始出現騷動,觀眾紛紛竊竊私語。
透過觀眾的表情,貝多芬察覺到了異樣,匆忙讓樂隊和歌手做調整。
演出再次開始,依然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臺下觀眾按捺不住情緒開始起鬨,朝貝多芬喊道:快點下來吧。
貝多芬含淚走下舞臺。
這一天,是他完全失聰的日子。
對一個音樂人來說,失聰意味著毀滅。
在一片惋惜和嘲諷聲中,所有人都以為他的音樂生涯終止了。
但兩年後,貝多芬攜帶《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演出,贏得滿堂喝彩。
《第九交響曲》是他在完全隔絕外界聲音的情況下,憑著天賦和摸索完成的。
貝多芬並沒有被命運打倒,反而直面苦難,完成了享譽世界的輝煌佳作。
著名指揮家卡拉揚評價說:「是苦難成就了他。」
這就是跨欄定律,豎在面前的跨欄越高,你跳得也就越高。
一個人能夠取得多大成就,取決於他遇到多大的困難;
一個人遇到的困難越大,成就往往越大。
當欄杆擺在面前,跨過去了是重生,跨不過去是毀滅。
尼採說:「那些殺不死我的東西,只會讓我變得更強大。」
只要不甘失敗,跌倒了堅強地爬起來,就會發現成功的希望就在眼前。
04
減法思維
美國矽谷有一位很有才幹的諮詢顧問叫薩姆。
薩姆有著很強的專業能力,因為能力出眾,所以他兼顧著很多事情。
結果就是他整天都周旋在各種會議裡,被各種瑣事纏身。
為了完成每件事情,導致他經常感到疲憊不堪,體會不到工作帶來的任何快感。
而且因為經常不著家,導致妻子滿腹牢騷。
後來,他的一位好友給了他一個建議:只做諮詢顧問的工作,其餘一律不做。
薩姆採納了朋友的建議,堅持數月以後,薩姆發現效果驚人。
白天他有了更充足的時間來對付工作,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尊重。
晚上也能和家人共進晚餐,跟家人的關係得到了極大緩解。
那些真正聰明的人,都擁有「減法思維」。
因為想要的東西總是太多,但真正需要的東西卻很少。
在追逐那些虛妄東西的過程中,往往很容易忽略掉真正重要的東西。
化繁從簡,把更多的心力和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有了更強的目標感,人生也就有了方向。
輕裝上陣,過減法人生,是做到自律最好的方式。
05
雙贏思維
建築商林正家年輕時,頗具商業頭腦,做事幹練。
但摸爬滾打多年,事業依然毫無起色。
一天,他漫無目的地走上街頭,想買份報紙打發時間。
看著看著,他突然驚跳起來,被報紙上的一段話深深擊中了內心。
後來,他用一萬元作為啟動資金,重回商場。
從雜貨鋪到水泥廠,從包工頭到建築商,一路順風順水,合作夥伴蜂擁而至。
短短幾年內,他的資產突飛猛進,創造了一個商業神話。
有一次,他到大學演講,有學生提問,你是怎麼從一萬元錢變成商業大亨的?
林正家笑著回答,因為我一直堅持少拿兩分。
他說,當年在街頭看見一篇採訪李澤楷的文章,讀後頗有感觸。
記者問李澤楷:「你的父親李嘉誠究竟教會了你怎樣的賺錢秘訣?」
李澤楷說:
「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
父親叮囑過,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誠有句經商忠告:
「有錢大家賺,利潤大家分享,這樣才有人願意合作。
假如拿10%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會財源滾滾來。」
這個社會,是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角鬥場。
只顧及眼前利益,錙銖必較,必定會使關係破裂。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作出讓步,達到互贏的關係。
從長遠來看,輸或贏模式的結果,註定是分道揚鑣。
只有雙贏模式,才是長期相互合作關係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06
窄路思維
電影《喜馬拉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喜馬拉雅山上,一個與世隔絕的山村中,每年最重要的事,是讓牛背著鹽,長途跋涉橫越整個山峰,到另一個部落交換糧食。
這趟路每年都有老酋長帶領,因為他是全村最有經驗的人。
老酋長的大兒子原本應該繼任酋長,卻突然意外身亡了。
村裡的另一個年輕人卡馬,聰明而有活力,他想接替老酋長的位置。
可是老酋長並不接納他,兩個人鬧的不歡而散,運鹽隊伍也因此分為新老兩路。
兩隊出發後,卡馬選擇了一條毫無危險的路,老酋長卻選擇了一條看似兇險的路。
即便如此,老酋長還是提前三天抵達了目的地。
每次在抉擇面前,老酋長都會語重心長地告訴隨行的小兒子喇嘛:
「如果你要選擇一條路去走,那麼就選最難的那一條。」
這句話也成為了影片中最經典的臺詞。
捷徑才是最長的彎路,艱難卻是披著荊棘的康莊大道。
徐小平說:
「當有兩件事擺在你面前,一件你輕鬆可以上手,一件需要你從頭學習摸索,別猶豫,選那件難的。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每次都是那件更難的事情成就了更大的成果。
我所認識的所有高手,都有一種『舍易求難』的本能。」
堅持「窄路思維」,就是堅持做正確,但是最難的事情。
這條道路非常狹窄,幾乎沒有人,因為太難。
但是恰恰因為難,堅持到最後的人,就會變成頂尖的高手。
當你覺得選擇的路很艱難,很難受的時候,說明你正在成長,在走上坡路。
當你覺得選擇的路很容易,很舒服的時候,說明你正在逃避,在走下坡路。
▽
楊絳先生說過:
「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暫,但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本身。」
決定人一生的,無非就是自我完善、審視和提高的過程。
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低著頭盲目地向前追逐,疏略了「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如果沒有好的思維能力,可能付出再多努力都不過是事倍功半。
正如作家劉潤所說:
「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而頂級優秀的人改變思維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