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裡出現一個高級又深奧的詞「熵增」。對於這個詞,大多人感到陌生,或許大部分人處於「學渣」層級,對於「學霸」世界的知識詞彙還有待深入理解。
什麼是「熵增」?先來科普一下,「熵增定律」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封閉系統中,熱量總是由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的,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對於「熵」可以理解為系統混亂度的描述,「熵」增越大,混亂程度就越大,當整個系統熵值達到最大,系統便走向毀滅。「熵」是生物、非生物、組織、系統集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
簡單理解,「反熵增」思維就是指尋找抵抗熵增辦法的思維模型。這個概念容易讓人突然意識到,世間萬物為什麼都要遵循宇宙運行規律,甚至想到了人從出生到死亡,其生命背後的本質就是在「反熵增」。
「反熵增」思維模型由來
當時克勞修斯提出「熵增定律」的時候,整個物理學界都是崩潰的,那個時候產生了終極的宇宙觀--宇宙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我們不斷在消耗著能量,且是不可逆的,「熵」不斷在增加,正在走向它的最大值,當最後達到熱動態平衡,也就是宇宙走向寂滅的時候。
面對這個無力反駁的宇宙觀,所有人心中產生一個疑問——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現了,薛丁格在物理學造詣達到巔峰的時候,轉而研究生命科學,並在著作《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提到:一個生命體的熵是不可逆增加的,當趨於接近最大值的危險狀態,那便是死亡的到來。生命體作為一個非平衡的開放系統要擺脫死亡,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汲取「負熵」來抵消自身的熵增加,有機體是依賴「負熵」為生的。
這是首次出現抵抗「熵增」的概念,薛丁格稱為:負熵,就是我們今天提到的「反熵增」。
我們為了對抗「熵增定律」,找到抵抗自身「熵增」的思維方式,稱為「反熵增」思維(負熵)。
「反熵增」思維模型對人類的意義
其實所謂的「熵增」已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人看到「熵增定律」,會覺得很沒意思,既然萬物都遵循「熵增定律」,進行著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最終還是會歸於零。而有一部分人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客觀規律,既然無法避免,我們要遵循規律,在有限的時間裡,努力去抵抗一些不好的現象,從而增加延長生命時長,賦予每個人提高生命品質的能力,不斷「負熵」的過程也是體會生命真諦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努力「反熵增」。
同一個現象會在不同的思想驅動下做出不同的行為。宇宙規律無法改變,我們要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也算正念,於人於己於世界,皆有益。
「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裡死去,那我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這是芒格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智者不一定都知道該做什麼,但是肯定知道不去做什麼從而避免被傷害。
人類一出生就有適應環境和自我保護意識,那麼反問自己,面臨環境的不斷變化,你是否具備「反熵增「思維呢?
如何建立反熵增思維模型
任何商業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變得渙散化、官僚化、失效化,並最終走向死亡。
對於組織而言,如何「反熵增」?火星私塾將提示三點技巧:開放的心態、非平衡、耗散。
這個怎麼理解呢?
開放,其實就是日常大家所講的開放的心態,拒絕封閉;
非平衡,就是要企業組織要保持競爭,如內部淘汰;
耗散,就是要將投入放在人才和技術等有長遠價值的上面。
對於企業組織而言,內部如果一直非常穩定,一切工作結構性質都非常有序,對於員工而言壓力變小,對於企業組織而言,整個大環境是在變化的,所有的投入產出比例到達一定階段,如投入加大或者保持不變,而沒有產出突破的時候,就意味著「熵增」開始。而華為任正非的「反熵增」思維就是優勢耗散,將企業的創收,耗散於人才的引進(全世界有7000名基礎研究專家),耗散於科技的研發。華為的紅藍軍競爭,打破了內部的平衡,保持一貫的強競爭力,其實就在「反熵增」的底層思維層面做的非常成功。
對於個人而言,工作穩定的環境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就小了,個人成長變緩,混吃等死、不思進取、用封閉的心態拒絕其他事物,這也意味著個人的熵增開始了。每個人要打開自己,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連結每個人,跳出舒適區,打破平衡,持續保持外界的聯繫,如參加活動、付費學習、與牛人交流、約飯/咖啡……任何一種形式都屬於開放+耗散的「反熵增」方式。
樹上春樹曾有句話很有感觸:「對於從事我這種職業的人來說,儘管有程度上的差異,這卻是無法繞道迴避的必經之路。這種孤絕之感會像不時從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覺中腐蝕人的心靈,將之溶化。這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保護人的心靈,也細微卻不間歇地損傷心靈的內壁。這種危險,我們大概有所體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須不斷地物理性地運動身體,有時甚至窮盡體力,來排除身體內部負荷的孤絕感。說是刻意而為,不如說是憑著直覺行事。」
無論是個人本身還是企業組織,想要保持一種頑強的生命力,都需要有抵抗「熵增」的思維邏輯。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做企業不要小瞧任何一家,做人也要謙虛好學。
人之所以迷茫,是因為自己觸達了認知邊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掌握多學科的思維模型,構建「反熵增」底層思維,不斷與外界系統進行能量交換,提高認知、不斷突破,或許更容易找到人生的意義,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