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反熵增」的底層思維嗎?

2021-02-22 火星之家

 

近期,網絡裡出現一個高級又深奧的詞「熵增」。對於這個詞,大多人感到陌生,或許大部分人處於「學渣」層級,對於「學霸」世界的知識詞彙還有待深入理解。

 


什麼是「熵增」?先來科普一下,「熵增定律」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封閉系統中,熱量總是由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的,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對於「熵」可以理解為系統混亂度的描述,「熵」增越大,混亂程度就越大,當整個系統熵值達到最大,系統便走向毀滅。「熵」是生物、非生物、組織、系統集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

簡單理解,「反熵增」思維就是指尋找抵抗熵增辦法的思維模型。這個概念容易讓人突然意識到,世間萬物為什麼都要遵循宇宙運行規律,甚至想到了人從出生到死亡,其生命背後的本質就是在「反熵增」。

 「反熵增」思維模型由來

當時克勞修斯提出「熵增定律」的時候,整個物理學界都是崩潰的,那個時候產生了終極的宇宙觀--宇宙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我們不斷在消耗著能量,且是不可逆的,「熵」不斷在增加,正在走向它的最大值,當最後達到熱動態平衡,也就是宇宙走向寂滅的時候。

 

面對這個無力反駁的宇宙觀,所有人心中產生一個疑問——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現了,薛丁格在物理學造詣達到巔峰的時候,轉而研究生命科學,並在著作《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提到:一個生命體的熵是不可逆增加的,當趨於接近最大值的危險狀態,那便是死亡的到來。生命體作為一個非平衡的開放系統要擺脫死亡,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汲取「負熵」來抵消自身的熵增加,有機體是依賴「負熵」為生的。

 

這是首次出現抵抗「熵增」的概念,薛丁格稱為:負熵,就是我們今天提到的「反熵增」。

 

我們為了對抗「熵增定律」,找到抵抗自身「熵增」的思維方式,稱為「反熵增」思維(負熵)。

 

「反熵增」思維模型對人類的意義

其實所謂的「熵增」已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人看到「熵增定律」,會覺得很沒意思,既然萬物都遵循「熵增定律」,進行著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最終還是會歸於零。而有一部分人就會認為,這是一個客觀規律,既然無法避免,我們要遵循規律,在有限的時間裡,努力去抵抗一些不好的現象,從而增加延長生命時長,賦予每個人提高生命品質的能力,不斷「負熵」的過程也是體會生命真諦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努力「反熵增」。

 

同一個現象會在不同的思想驅動下做出不同的行為。宇宙規律無法改變,我們要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也算正念,於人於己於世界,皆有益。

 

「如果我知道我會在哪裡死去,那我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這是芒格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智者不一定都知道該做什麼,但是肯定知道不去做什麼從而避免被傷害。

 

人類一出生就有適應環境和自我保護意識,那麼反問自己,面臨環境的不斷變化,你是否具備「反熵增「思維呢?

 如何建立反熵增思維模型

任何商業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變得渙散化、官僚化、失效化,並最終走向死亡

對於組織而言,如何「反熵增」?火星私塾將提示三點技巧:開放的心態、非平衡、耗散。

這個怎麼理解呢?

開放,其實就是日常大家所講的開放的心態,拒絕封閉;

非平衡,就是要企業組織要保持競爭,如內部淘汰;

耗散,就是要將投入放在人才和技術等有長遠價值的上面。

對於企業組織而言,內部如果一直非常穩定,一切工作結構性質都非常有序,對於員工而言壓力變小,對於企業組織而言,整個大環境是在變化的,所有的投入產出比例到達一定階段,如投入加大或者保持不變,而沒有產出突破的時候,就意味著「熵增」開始。而華為任正非的「反熵增」思維就是優勢耗散,將企業的創收,耗散於人才的引進(全世界有7000名基礎研究專家),耗散於科技的研發。華為的紅藍軍競爭,打破了內部的平衡,保持一貫的強競爭力,其實就在「反熵增」的底層思維層面做的非常成功。

 

對於個人而言,工作穩定的環境接觸新鮮事物的機會就小了,個人成長變緩,混吃等死、不思進取、用封閉的心態拒絕其他事物,這也意味著個人的熵增開始了。每個人要打開自己,用一種開放的心態去連結每個人,跳出舒適區,打破平衡,持續保持外界的聯繫,如參加活動、付費學習、與牛人交流、約飯/咖啡……任何一種形式都屬於開放+耗散的「反熵增」方式。

 

樹上春樹曾有句話很有感觸:「對於從事我這種職業的人來說,儘管有程度上的差異,這卻是無法繞道迴避的必經之路。這種孤絕之感會像不時從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覺中腐蝕人的心靈,將之溶化。這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保護人的心靈,也細微卻不間歇地損傷心靈的內壁。這種危險,我們大概有所體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須不斷地物理性地運動身體,有時甚至窮盡體力,來排除身體內部負荷的孤絕感。說是刻意而為,不如說是憑著直覺行事。」

 

無論是個人本身還是企業組織,想要保持一種頑強的生命力,都需要有抵抗「熵增」的思維邏輯。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做企業不要小瞧任何一家,做人也要謙虛好學。

 

人之所以迷茫,是因為自己觸達了認知邊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掌握多學科的思維模型,構建「反熵增」底層思維,不斷與外界系統進行能量交換,提高認知、不斷突破,或許更容易找到人生的意義,也許這就是生命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反熵增」:思維破局,回歸有序
    其實這正是一個開放系統,不斷地和外界交換能量,不斷反熵增的過程。想要反熵增,對於「熵」,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熵增是發生在封閉系統之內的。所以,避免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個能和外界持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的、流動的開放系統。因為,在抵消的過程中,系統就能從原來轉向無序狀態的趨勢轉變為有序狀態。
  • 比勤奮更有用的是擁有底層思維?不!底層思維會害了你~
    (一)先來看看,對人的發展而言,什麼是底層思維:不斷的對外界環境做出應激性的反應,不能長期維護自己的核心目標並據此行動,將工具混淆為目的,以慣性代替思考應激性反應,隨波逐流式努力,混淆工具與目的,習慣性放棄思考,這是底層思維的四大特徵。而這些其實與出身或者有沒有錢無關。
  • 創業是一場反熵增,但應該怎麼做呢?這8個字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這是《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的話。生命以負熵為生,比如我們健身、學習,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好,但過程卻很痛苦:身體鍛鍊會帶來酸痛,學習會讓大腦疲憊。
  • 你的底層思維認知,悄悄替你做了重大決定...
    很多網絡文化裡,習慣了罵專家,其實反過來想,還是缺少了對頂層思維認知重要性的認識,停留在投入產出的商業功利思維裡,以及歸納法底層思維方面的原地踏步。任何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底層思維模型在暗中決策你的一言一行。怎麼認識並造自己的思維模型?
  • 反熵增!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眾所周知,我國中小企業的壽命只有3年左右,就是大企業能撐過30年的也不多,三四十年來,不知有多少聞名一時的企業折戟沉沙了。 為什麼是這樣呢? 有人分析是老闆瞎折騰,有人說是經營管理或其他意外等問題,這些都有道理,但在根源是人性和歷史的規律。
  • 如何從底層員工員工思維轉變為管理層的思維?
    如何從底層員工員工思維轉變為管理層的思維?這裡有一個快捷的方法,只要你能照著去做,就可以縮短轉變的過程,提高轉變的效率。這個方法總共才有三步,並不複雜,人人都能操作,具體如下:一、搞清楚兩種思維的內容我們把兩種思維的轉變暫且定義為從A到B的轉變,縱觀來看都會有一點都不難的假象。之所以說是假象,是因為好多人都沒有搞懂什麼是A和B,就相當然地覺地從A到B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額外的付出。
  • 張首晟:人生就是一場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恆的!
    北大教授饒毅曾有過一個著名的畢業演講,在幾百字的演講詞裡面,有一句特別動人的文字: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熱力學第二定律回歸自然之前,它們——既經歷過物性的神奇,也產生過人性的可愛。他說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對熵的定義。而他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熵增」,說的也是人的生死。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再舉個例子。
  • 什麼是底層邏輯、方法論、思辨能力、系統性思維、產業思維?
    底層邏輯:每一件事物或者問題最原始的出發點與最人性的真實反饋。在整個思維框架中,我們最先找到的那個點,那個核心就是底層邏輯。圍繞底層邏輯展開思考,會讓我們使目標與初心的匹配度更加一致。方法論:關於方法的學問,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某種思維方式,如:批判性思想、系統思維、設計思維等。元方法論,更高階。
  • 「臨界知識」的3個底層思維與方法,你或許不知道
    對於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成甲 今日繼續研讀成甲老師的暢銷書《好好學習》第二章「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對應原書的23-109頁。承接第一章拋出的概念「臨界知識」,本章詳細講述了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及方法。
  • 真正的高手,都有「遞弱代償」的底層思維|其中的邏輯是?
    且不論王東嶽此理論的表述是否科學,只從行為做事要講依據來說,有一定的底層思考邏輯是非常有要的。 所謂底層思維,是一個人面對紛紛蕪雜信息後,快速分辨並得出正確的結論的一種思維力與思考力。這種思維力從何而來?
  • 不懂這些底層邏輯,難怪你畫不好思維導圖
    好不容易做完一張「思維導圖」,結果文字多到自己都不想看。寫太多了看不過來,那就簡潔一些吧。我就只寫個關鍵字吧。把書裡面加粗的關鍵詞全摘抄下來,夠不夠簡潔了?可你猜怎麼著?等過段時間再重新看,根本想不起來那些關鍵詞究竟代表什麼……最最痛的是,大多數時候,根本不知道哪些該記錄,哪些可以省略掉,該怎麼記錄。
  • 成年人自我提升的六個底層思維,很有用
    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越是優秀的成年人,往往有跟別人不一樣的思維,越能做成更多的事,成就也更大。根據收穫君的觀察和整理,今天分享成年人自我提升的六個底層思維。一、終身學習思維我認為終身學習是人們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人發展的需要,貫穿於我們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把一個習慣堅持21天,你會收穫好習慣。在一個領域堅持5年以上,你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 催眠技術在建立學霸底層思維模式的探索(上)
    ,思維的模型,比如說第一個,你要有成長性的思維,因為很多孩子包括家長也是一樣,很多人都有一個固定性的思維,比如我們成人說「現在網上有釘釘這個軟體,單位開會要用釘釘,好麻煩,我不願意下載,你幫我下怎麼樣?」
  • 師瑾:2大底層邏輯,讓你掌握流量思維,從此永遠不缺流量
    沒有流量,你想賺錢是絕對不可能的,無論是線下還是線上!所以無論是企業還是個體創業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學會搞流量的能力!可是你是不是在引流之前,也從來沒有思考過引流的底層邏輯,而是直接去開幹呢?結果是又忙又累可是還是缺流量……因為沒有系統思維,布局思維是無法做好任何事的!
  • 商業思維才是高手的底層邏輯 ——幾個身邊的小故事
    這不僅是在做通識教育,還指向了一個網際網路時代要成為高手必須具備的底層邏輯——「商業思維」,對於年輕人來說是意義極大的。為什麼說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底層邏輯呢?網際網路是一個連接無處不在的時代,有太多的紛擾,也有太多的機會。要成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避開紛擾,抓住機會,這裡需要建立的就是「商業思維」。
  • 3種底層思維,告訴你答案
    面對生活工作中的重要選擇節點,底層思維模型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思維模型是我們大腦中用於做決策的工具箱。我們擁有的工具箱越多,我們就越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1、概率思維,讓我們理解為什麼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概率給我們的第1個人生智慧:賭徒謬論定義:絕大多數賭徒傾向於相信之前的下注結果對當前下注有影響。
  • 網際網路新人,應該需要哪些底層思維能力?
    網際網路行業,套路技巧千千萬,我們每天不眠不休也學不完,但是這些套路技巧背後的底層思維邏輯都一樣,我們需要掌握的不是套路,而是底層思維。  今天,我們來解決一個問題:剛剛入行網際網路業,新人應該具備哪些思維能力?  畢業想在網際網路產業大展拳腳?或者轉行加入到那些星光熠熠的大廠?心嚮往之,力可能及?
  • 何為「底層思維」?
    但其實這只是作者給「普世智慧」穿了一件叫「臨界知識」的外衣,而且這件外衣的風格還讓人看不懂,不信你把所有「臨界」都用「普世」二字替換掉,同樣說得通,讀完全書,你會對這一點有更深切的認識。所以這麼一來就很清楚了,臨界知識一點都不高深,它只是普世智慧換了個說法:就是在較為廣泛的領域中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知識,比如黃金思維圈,二八法則等等。
  • 讓你變厲害的6種底層思維
    有句話說得好:「你相信什麼,才能看見什麼;你看見什麼,才能擁抱什麼;你擁抱什麼,才能成為什麼。」很多時候,正確的思維方式,比努力更重要。今天和大家分享,能讓你變得越來越厲害的6種底層思維。面對新鮮事物,新的人際關係,只有先學會放空自己,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出路,避免被思維限制。 一個人只有調整好思維慣性,不斷接受新的知識,才會更快進步,更好適應環境。
  • 世界首富馬斯克,底層有一套強大的思維方式
    當然,不論強烈的使命感還是取得的非凡成績,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背後必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果問馬斯克,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可能會告訴你一個關鍵詞:第一性原理。02 為什麼第一性原理如此重要?馬斯克在不同的商業領域都非常成功,但他並不是針對不同的領域提煉不同的方法論,而是把同一種底層思維應用到不同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