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首晟:人生就是一場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恆的!

2021-01-07 老方說

天才隕落。

2018年12月1日,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教授去世,享年55歲。

真的是天妒英才,張首晟在20歲的時候,就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得意門生,楊振寧說,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在短短的四十年中,張首晟取得了別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成就。

如張首晟是全球首個提出「拓撲絕緣體」的物理學家,宇宙五大神秘粒子之一的「天使粒子」——Majorana費米子也是張首晟發現的。

普通人也許難以理解這些基礎科學突破意味著什麼,如果舉個例子的話,可以說沒有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和E=mc公式,世界上也就沒有核武器了。

任正非曾在華為內部說過,人類不能離開土地,我們的本質是「農民」,最大的優點是種地。從事基礎研究就如同刨地。也可能種玉米時,插種了一些大豆;種水稻時,稻田裡養了一些魚;但本質沒變,仍在主航道上。

所以,張首晟對人類的貢獻是深遠的、永恆的。

對於技術研究,我們很難理解,但張首晟一輩子都鍾情的「熵+」卻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

因為「熵+」說的其實是生死的變化。

S=-p log p

嗯,這個公式看不懂是吧,我也看不懂,不過我們的生命、世界萬事萬物,包括無窮大的宇宙都是處在這個公式之中。

1854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克勞修斯認為,「在孤立的系統內,分子的熱運動總是會從原來集中、有序的的排列狀態逐漸趨向分散、混亂的無序狀態,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自發過程中,熵總是增加」。

北大教授饒毅曾有過一個著名的畢業演講,在幾百字的演講詞裡面,有一句特別動人的文字: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熱力學第二定律回歸自然之前,它們——既經歷過物性的神奇,也產生過人性的可愛。

他說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對熵的定義。

而他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熵增」,說的也是人的生死。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再舉個例子。

還是說華為,因為任正非把「熵增」的物理現象帶到了企業經營當中。

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的——在一個封閉系統最終會達到熱平衡,沒有了溫差,再不能作功。這個過程就叫熵增,最後狀態就是熵死,也稱熱寂。

任正非認為,企業發展的自然法則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亂並失去發展動力。而避免熵死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耗散結構。

所以任正非在華為強調開放、妥協和灰度,他指出,華為公司長期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我們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過耗散,使我們自己獲得一個新生。

什麼是耗散結構?你每天去鍛鍊身體跑步,就是耗散結構。為什麼呢?你身體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變成肌肉了,就變成了堅強的血液循環了。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會有了,肥胖病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漂亮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那我們為什麼要耗散結構呢?大家說,我們非常忠誠這個公司,其實就是公司付的錢太多了,不一定能持續。因此,我們把這種對企業的熱愛耗散掉,用奮鬥者,用流程優化來鞏固。奮鬥者是先付出後得到,與先得到再忠誠,有一定的區別,這樣就進步了一點。我們要通過把我們潛在的能量耗散掉,從而形成新的勢能。

我們經營企業去學習華為和任正非,一定要留意這個關鍵的視角。

企業是靠反熵增以提高生命活力,延續企業的存在,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張首晟教授認為,人類的知識再往前推進,牛頓力學可能不對,量子力學可能不對,相對論可能也不對,但信息熵的公式是永恆的。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宇宙就是一場無比漫長的自殺過程,而處於其中的微小存在「人」也是如此。

萬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恆,人間虛妄,數學是唯一真實。

張首晟早已走進了人類智力的無人區,在那個頂尖的高度上,空氣稀薄,渺無痕跡,他茫然四顧,都是無比的寂寥。

對信息的認識,正是人類對大自然最重要的認識。張首晟如是說。

信息和能量,是宇宙、是我們的全部。

1943年,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dinger)曾有過一個「生命是什麼」的演講,他說,

「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而負熵,代表的是生命的活力,「負熵」使得自然萬物與熱力學的熵増反向運動。

那麼,說了這麼多,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我說的是人生的問題。

而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人生除了生死,其餘都是小事。

但是呢,生,是由不得你的,而死,卻是人可以自己決定的。

有人說,孔夫子講「未知生,焉知死」是迴避問題,實際上他才不是迴避問題,要知道,孔夫子其實是在勸導人們萬物生長啊。

死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一直有避諱談死的習慣,我們無法決定死亡的結果,但我們可以決定死亡的過程。

如果人生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死亡之路,那麼何必著急奔向終點,看看路上的風景也不是很好的嗎?

一定要認真地生活,既然可以笑著、美好地走完全程,為什麼要迫不及待的去慢性自殺呢?

要體驗人生啊,生而為人,一定不要辜負了生命的存在。

「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所講的,就是要讓你保持生命的活力,去反熵增。

死亡是會到來的,這是歷史規律,我們的責任是應不斷延長我們的生命。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此。

相關焦點

  • 張首晟:5個公式的人生
    來源:新浪科技萬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恆!引子公式與日月同輝一個樸素墓碑,一個簡單而普適的公式,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這些公式與全人類同在。是的,萬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恆!這些由數字、字母、符號組成的公式激發了張首晟內心對理論物理學研究的熱愛,這個時候,他感覺到什麼叫做世界因你而美麗。以下5個公式組成的世界,正是張首晟經歷的人生。
  • 創業是一場反熵增,但應該怎麼做呢?這8個字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人生苦難重重。「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這是《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的話。創業就是一場反熵增。什麼是熵增?生命體必然是從秩序走向無序,最終是走向死亡,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作為由生命體組成的組織系統,我們創辦的公司也是一樣,有個「生老病死」的過程。企業終究是要死的,這是歷史和事物發展的規律。你看馬雲也不敢說阿里巴巴可以活到200歲啊。
  • 「反熵增」:思維破局,回歸有序
    生物學之熵是人要生存,就必須要能量,要食物,要以動植物的死亡(熵增)為代價。人體的一個器官,如果不停地跟其他器官交換能量(血液等),那麼這個器官肯定是有用的,活的;如果一個器官跟身體內的其他器官沒有任何能量交換,說明這個器官沒用了,會被進化淘汰。萬物生長靠太陽。動植物的有序,又以太陽核反應的衰竭(熵增)或其他熵增為代價。
  • 你有「反熵增」的底層思維嗎?
    簡單理解,「反熵增」思維就是指尋找抵抗熵增辦法的思維模型。這個概念容易讓人突然意識到,世間萬物為什麼都要遵循宇宙運行規律,甚至想到了人從出生到死亡,其生命背後的本質就是在「反熵增」。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現了,薛丁格在物理學造詣達到巔峰的時候,轉而研究生命科學,並在著作《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提到:一個生命體的熵是不可逆增加的,當趨於接近最大值的危險狀態,那便是死亡的到來。生命體作為一個非平衡的開放系統要擺脫死亡,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中不斷汲取「負熵」來抵消自身的熵增加,有機體是依賴「負熵」為生的。
  • 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離世:從一粒沙看世界
    身為理論物理學家,張首晟說自己的實驗室就是「一張紙和一根筆」,但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自豪」。面對提問,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科技發展驅動力就是一種好奇心的驅動」。這是張首晟第一次人生抉擇。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一個暑假,在閣樓上探看窗外世界的少年決定賭一把。在張首晟看來,這個抉擇改變了他的人生。「我的初中學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讀普通高中,也許結果就和今天不一樣了。」
  • 反熵增!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死亡終究會來,可壽命卻是可以延長。這個延長的方法就是反熵增。 1850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他在研究中發現,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從有序到無序,最終沒有溫差,不再做功。這個過程叫熵增,結果是熱寂,也叫熵死——這也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
  • 張首晟對信息的認識S=-p log p
    張首晟教授離開了人世間。生前留給我們的珍貴話語說,如果世界末日來臨,他會帶著幾句話上諾亞方舟!其中以亞馬孫為例表達企業在創業階段,所有人都齊心協力,從無序進入初步有序狀態;企業到了成長階段,不斷做強做大,變得更加有序;但企業一旦到了成熟階段,就會出現組織結構臃腫、創新能力下降等問題,又從有序慢慢回到了無序,這就是熵增的一個過程。那麼企業如何抵抗熵增定律呢?
  • 天使永留人間—天才科學家張首晟!
    作為張首晟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時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9日親撰文章,回顧張首晟的科研歷程和卓越成就,表達對愛徒的無限懷念和哀悼。轉眼到了1976年,閣樓外的世界正在醞釀一場全新變革,未雨綢繆的父親給13歲的張首晟買了一套高中自學教科書,數學物理化學等一應俱全,沒想到就靠這套書他就自學成才了。
  • 人生就是這樣,得失無常,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
    人生就是這樣,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得失無常,聚散隨緣。每一場遇見,沒有對錯,只有緣分;所有的得到,都是暫時的擁有;所有的經歷,都是一場修煉。沒有人能夠永遠的快樂,也沒有人在痛苦中,就會沉輪一輩子再也走不出來。
  • 品牌人物張首晟:從閣樓的孤獨到科學的輝煌
    他就是2016中國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丹華資本董事長——張首晟。▲張首晟 | 2016中國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丹華資本董事長01青蔥歲月張首晟,祖籍江蘇高郵,1963年出生於上海。
  • 史丹福大學發文:張首晟教授去世出人意料 深感遺憾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史丹福大學今日針對張首晟去世發表文章,以下為文章內容:張首晟(以下簡稱為張)、J.G.Jackson和C.J.Wood三位物理學教授研究了許多相互作用電子的量子物理學,發表了對新現象和異物狀態的預測。張首晟教授於12月1日去世,享年55歲。
  • 張首晟推薦:人類最偉大的9大思維模型 | 混沌大學筆記 - 知乎
    張首晟說,他會寫下人類最偉大的9大思維模型。張首晟教授在混沌大學分享人類最偉大的9個思維模型1. 自然界三大基本常數人人生來平等講起人文的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就是「人人生來平等」。這是美國《獨立宣言》上的第一句話,基本上模仿了歐幾裡得的公理系統。它說我要建一個國家,國家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但也要建在一個基本的原理上。這個基本的原理,一定要是每個公民覺得是不言而喻的一個真理,不需要過多的解釋。
  • 知名物理學家張首晟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少年時期沉默內向的張首晟就常在閣樓如饑似渴地讀書。1976年,張首晟13歲時,高考恢復的跡象已在萌動。父親給張首晟買了一套自學叢書,其中包括數學、物理等科目。一年之後,尚在念初三的張首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地走進高考試場。之後,他順利地收到了復旦大學物理系的錄取通知書。  大二那年,國家開始公派留學生出國。張首晟因為成績優異而被送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深造。
  • 《抓落葉》:人生就是一場旅程,抵達終點就是人生的意義
    在美國作家湯米·巴特勒《抓落葉》這部作品裡,就出現了一個小男孩艾略特,起初他對世界充滿好奇,並堅信自己的「永恆之境」,可後來在父母的幹預下,在周圍人的嘲諷中,他不得不收起自己所有的遐想,被迫變成一個中規中矩的人,外表雖然變了,可內心卻痛苦,他多次想得過死亡,可每一次都被那一絲絲情感挽留,終於他和自己和解,鼓起勇氣選擇了新生,並安然地度過一生。
  •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人生就是一場遊戲
    人生是一次長跑,起點是出生,終點是死亡。人生又是一場遊戲,就看你準備怎麼玩?前幾天我去圖書館借書,已經在手機上找好了要借的書,可是,到了圖書館,發現要借的書沒有了,如果是你,你會不會感到很沮喪?後來,我思考後發現,如果我如願借到了準備借的書,那麼這就是一場有限遊戲,因為已經達到了目標,可是,我借到了其它的書,這些書如果不是這次機會,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看,你看,這是不是就是一次無限的遊戲呢?有限遊戲的目的在於贏,無限遊戲是想讓遊戲永遠玩下去,以延續遊戲為目的。
  • 我們亟需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
    今天,前兩種教育越來越被重視起來,可死亡的教育依然乏人問津。 難怪有人說:「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其實,逃避對死亡的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逃避對生的思考。
  • 張首晟之死——兩種價值觀衝突背後的大國角力
    炎黃子孫報效祖國的傳統思想,與服務美國遵守契約的現代精神,兩種價值觀的衝突,也許在張首晟看來,不存在絕對的對錯。我們都有鑽牛角尖的潛質,越是遇到想不通、沒有明確對錯的事,越愛反覆琢磨。這種反覆琢磨,可能會形成長期壓力,壓力無處化解,形成抑鬱症…… 張首晟,最終成為美國實用主義下仍堅持科學無國界精神的殉道者,大國角力下兩難選擇的遁世者。
  • 龍應臺: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送別
    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即使難過也不必追,因為彼此已經走上了不同的路。
  • 科學家張首晟驟然離世:曾包攬物理界多個重量級獎項
    聽從楊振寧建議從事凝聚態研究1983年,張首晟獲得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士學位,4年後,又順利拿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學位。1993年,張首晟受聘於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張首晟不僅僅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同時他還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凝聚態物理,其中重點是拓撲絕緣體。
  •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即興演出!
    演戲圖得就是一場淋漓盡致,生活求得就是一份率性真實。一木難成林,獨角不成戲。生活本就是大雜燴,生旦淨末醜,笙胡板弦鑼,莫管他是鬍子生、是二花臉、還是刀馬旦,也莫管他是南腔、是北調、還是西洋,眾相紛呈,方為大戲,鼓樂齊鳴,才是正點。四大徽班進京,促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開啟了京劇的繁盛。點點滴滴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滑稽與幽默,醜陋與乖僻,構成了生活的全部,演繹出人間萬象、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