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離世:從一粒沙看世界

2020-12-12 新京報

張首晟在復旦大學校史館前留影

12月6日,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享年55歲。家人在訃告裡說,他生前一直在與抑鬱作鬥爭。

如果看過《生活大爆炸》,物理天才「謝耳朵」口中的「拓撲絕緣體」一詞可以說耳熟能詳。——實際上,這一概念正是由張首晟課題組所提出。

張首晟曾師從楊振寧。恩師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3月25日,新京報記者曾在2018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與張首晟有過一面之緣。當日下午,張首晟身著黑色西裝、淺藍色襯衫,精神抖擻,邏輯清晰。

身為理論物理學家,張首晟說自己的實驗室就是「一張紙和一根筆」,但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自豪」。面對提問,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科技發展驅動力就是一種好奇心的驅動」。

閣樓裡出來物理學家

張首晟的天分,從家裡的閣樓開始顯現。

張首晟在上海出生。3歲那年,文革開始,全國高考中斷。張首晟白天在學校朗讀著領袖語錄,晚上回家便一頭扎在閣樓裡——紅色年代裡,閣樓裡總藏著各類「禁書」。張首晟後來曾透露,自己的祖父張彝,是1909年復旦公學的第二屆畢業生,家學淵源始於此。

童年時光隱秘而快樂。閣樓裡藏著的《紅樓夢》、《西方哲學史》、《西方藝術概論》成為了張首晟的啟蒙書籍。「對我而言,真正的啟蒙教育不是科學,而是藝術和哲學。」張首晟曾回憶。

1976年,張首晟12歲時,閣樓外的世界漸漸變化,高考恢復了。

那年,上海允許初中畢業生直接參加高考,但一旦落榜,非但不能實現大學夢,連高中的大門都無緣了。

這是張首晟第一次人生抉擇。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一個暑假,在閣樓上探看窗外世界的少年決定賭一把。

在張首晟看來,這個抉擇改變了他的人生。「我的初中學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讀普通高中,也許結果就和今天不一樣了。」

1978年,14歲的閣樓少年走進復旦大學物理系的課堂。

兩年後,國家開始公派留學生出國,張首晟被選中前往德國柏林大學;接著,他來到美國投身楊振寧的門下攻讀物理學博士,32歲時,他被聘為史丹福大學正教授,成為該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最可貴的是要有好奇心伴隨一生」

張首晟是斯坦福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06年,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

這項最重要的研究交叉了兩個領域,拓撲絕緣體研究是其中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曾在公開場所介紹,拓撲絕緣體之前也有一些物理學家在做,但真正的理論引導實驗,是張首晟團隊最先開始做的。

有業內人士稱,拓撲絕緣體有可能將信息社會帶到更高層次,甚至會帶來一場產業革命。

導師楊振寧曾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張首晟卻和諾獎失之交臂。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給了發現石墨烯材料的英國科學家,業內人士稱,實際上,張首晟的拓撲絕緣體在理論方面的深度和廣度比石墨烯要強很多。

天才少年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還有一例佐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充滿誘惑,年輕時,在國外讀書的張首晟曾一度消沉,對未來感到迷惘。

在一次旅行中,張首晟來到哥廷根,這個長眠了「數學王子」高斯、數學家希爾伯特、等科學家的德國小鎮。在墓園裡,張首晟發現,科學家們的墓碑十分簡單,除了名字、日期,「就只有一個涵蓋了他們一生研究的簡單公式。」

這些公式讓張首晟找到了答案——對真理的追求,簡潔而有力,才是有價值的人生。之後,張首晟再也不去考慮「掙多少錢」的問題了。

今年3月25日,張首晟曾在2018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說,「科技發展驅動力是什麼?是一種好奇心的驅動」。

他還曾這樣告訴自己的學生,「對一個人來說,最可貴的是要有好奇心伴隨一生」。

家人稱因抑鬱症離世

閣樓裡的孩童、少年大學生、楊振寧的得意門生、最年輕的斯坦福終身教授,所有的標籤,在五天前走向終點。

「我們非常悲痛地通知你們,在與抑鬱症鬥爭後,我們深愛的首晟於12月1日(上周六)意外離世」。

今天上午, 中科院官方微博公布了張首晟的訃告。訃告以詩結尾——一首張首晟最愛的《天真的預言》。家人稱,這首詩「詮釋出他一生探索和發現美的使命」——

「從一粒沙看世界,

從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恆納進一個時辰,

把無限握在自己手心。 」

多年後,弦歌遠去,斯人已逝,閣樓依舊。

新京報記者 劉怡 周世玲

編輯 王煜 張太凌 校對 陸愛英

相關焦點

  • 知名物理學家張首晟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中新網3月16日電 他是全球最為知名的華人物理學家之一,因為對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開創性研究,他幾乎攬括了物理學界所有重量級獎項,導師楊振寧曾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也是一位資本創始人,作為科學家VC第一人,他堅持用科學思維做投資,用大數據和科學理論來解讀人類歷史。
  • 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意外離世 生平投資獨寵區塊鏈 老師楊振寧曾...
    摘要 【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意外離世 生平投資獨寵區塊鏈 老師楊振寧曾預言遲早得諾獎】12月6日消息,美國華裔科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於12月1日去世。
  • 科學家張首晟驟然離世:曾包攬物理界多個重量級獎項
    12月6日上午消息,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2017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獲得者張首晟教授驟然離世,終年55歲。
  • 品牌人物張首晟:從閣樓的孤獨到科學的輝煌
    來源:品牌聯盟他是全球最為知名的華人物理學家,導師楊振寧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他也是一位資本創始人。他堅持用科學思維做投資,用大數據和科學理論來解讀人類歷史,他是科學家VC第一人。他就是2016中國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丹華資本董事長——張首晟。
  • 沙與沫—一粒沙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
    在巨大的緘默之命運降臨他之前,他所參加的那些戰爭,我都有所了解,並為他已經離世而感到高興。世界雖大,卻容不得我倆在一起。「不過就在昨天,我覺得自己是個碎片,在生命的蒼穹中毫無節奏地顫動。如今我知道自己就是蒼穹,一切生命都是節奏分明的碎片,在我內心活動。」後文還有提到:「一粒沙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
  • 張首晟:5個公式的人生
    張首晟對公式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愛和執著,他年青的時候曾經去過德國一個叫哥廷根的大學城,除了欣賞那裡的名勝古蹟之外,也去參觀了當地的墓地。這個小小的城市裡有很多偉大科學家在那裡工作過,也有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長眠於此。
  • 重大發現奠定物理學裡程碑 華人科學家講述背後故事
    這一集播出的當晚,「拓撲絕緣體」這一關鍵詞被4000多萬人關注,而提出「拓撲絕緣體」這一概念的正是享譽世界的前沿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傑出華裔教授張首晟(Shoucheng Zhang)。張首晟,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學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教授。
  • 史丹福大學發文:張首晟教授去世出人意料 深感遺憾
    張首晟摘要:張首晟是一位罕見的理論家,他全身心關注於物質的新量子態對實驗和未來技術的抽象概念的含義。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史丹福大學今日針對張首晟去世發表文章,以下為文章內容:張首晟(以下簡稱為張)、J.G.Jackson和C.J.Wood三位物理學教授研究了許多相互作用電子的量子物理學,發表了對新現象和異物狀態的預測。張首晟教授於12月1日去世,享年55歲。
  • 天使永留人間—天才科學家張首晟!
    作為張首晟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時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9日親撰文章,回顧張首晟的科研歷程和卓越成就,表達對愛徒的無限懷念和哀悼。以下為楊振寧先生親撰文章:張首晟是第一流的物理學家凝聚態物理研究的對象是物質的各種性質:銅為什麼能導電,而橡皮就不能?為什麼水會結冰,會變成蒸汽?
  • 張首晟:人生就是一場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恆的!
    2018年12月1日,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教授去世,享年55歲。真的是天妒英才,張首晟在20歲的時候,就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得意門生,楊振寧說,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在短短的四十年中,張首晟取得了別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成就。
  • 物理學重大發現:華人科學家找到「天使粒子」
    ,通訊作者為何慶林、寇煦豐、張首晟、王康隆,均為華人科學家。基本粒子又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分別以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和印度物理學家玻色的名字命名。東方西方哲學家都認為,人類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正反對立的世界:有正數必有負數,有存款必有負債,有陰必有陽,有善必有惡,有天使必有惡魔。1928年,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Dirac)作出驚人的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費米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
  • 華人科學家領銜團隊找到「天使粒子」
    張首晟接受採訪。基本粒子又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分別以美國物理學家費米和印度物理學家玻色的名字命名。東方西方哲學家都認為,人類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正反對立的世界:有正數必有負數,有存款必有負債,有陰必有陽,有善必有惡,有天使必有惡魔。 1928年,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Dirac)作出驚人的預言:宇宙中每一個基本費米粒子必然有相對應的反粒子。
  • 我國培養的3位頂級物理學家,為何都突然自殺而死
    也許每個人對這句話內裡蘊藏的含義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事實上科學的世界裡確實隱藏了太多的悲歡合散的情緒。就如奠定熱力學、統計力學基礎的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玻爾茲曼那樣有許許多多的天才在面對智慧與無能縱橫交錯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平凡如我們卻無法理解。
  • 10部物理電影在線看,與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同行
    文/複製人寫手世界上最聰明的腦子都去學物理了。在這個被聰明人和技術宅「統治」的年代,物理居然成了最潮的電影元素,物理學家的故事也顯得格外性感。在國內院線即將迎來物理學狂潮的前夕,我們給大家選出了10部最值得看的經典物理電影,幫你洞悉整個世界的本質原理。
  • 一粒沙一個世界,一朵花一座天堂
    一粒沙一個世界,一朵花一座天堂1:你可以委屈,可以痛哭,但不要讓所有人都看到你的脆弱。命運如同手中的掌紋,無論多曲折,終掌握在自己手中。把自己從過去解放出來,前進的唯一方法是別往後看。4:真正的愛,不是彼此凝視,而是共同沿著同一方向望去;原來,時間就是一個美麗的混蛋,帶走了你的東西,從不問你願不願意;這個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天造地設的一雙,只有付諸努力成為越來越適合彼此的對方。5:從最普通、最平凡的事做起,循序漸進永遠好過急於求成,因為每個想法的實現都是通過積累獲得。
  • 「一粒沙,芯世界」 ——英特爾公司 1968年7月18 日
    2009 年 7 月,英特爾公司提出了「一粒沙,芯世界」的口號 , 有兩層寓意:其一是晶片「沙粒」覆蓋從民用到幾乎所有專業領域的電子設備;其二是信息產業界人士像沙粒般地頻繁流動
  • 楊振寧的隱形戰友:質疑丁肇中和張首晟,他揭開了物理界的「牛屎文化」
    其中有學者甚至說:這種標題的文章我向來不看,但看到有幾位圈友都轉了,覺得自己有責任說一下……這些寫手收穫的流量和利益不用多談,讀者如果丟掉了理性批判,那確實可悲。不知你聞到了沒有?這樣的話語中,有一股腐朽的傲慢,顧左右而言他。當一件事被公眾關注、驚詫、質疑甚至反對時,它不再僅是一樁科學實驗與學術討論了。
  • 讓孩子看完這幾張圖片,就知道地球在宇宙比一粒沙還小
    宇宙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人的意志而客觀存在,並處於不斷運動和發展中,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在空間上沒有邊界沒有盡頭。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讓孩子看完這幾張圖片,就知道地球在宇宙比一粒沙還小。
  • 【庫布其的呼喚】我是一粒沙
    央廣網鄂爾多斯8月9日消息(記者鄭穎 寶音 金建軍)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庫布其沙漠地區各族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望相助」的囑託,齊心協力堅守家園,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孕育出「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請聽系列報導《庫布其的呼喚》第四篇《我是一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