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首晟在復旦大學校史館前留影
12月6日,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享年55歲。家人在訃告裡說,他生前一直在與抑鬱作鬥爭。
如果看過《生活大爆炸》,物理天才「謝耳朵」口中的「拓撲絕緣體」一詞可以說耳熟能詳。——實際上,這一概念正是由張首晟課題組所提出。
張首晟曾師從楊振寧。恩師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今年3月25日,新京報記者曾在2018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與張首晟有過一面之緣。當日下午,張首晟身著黑色西裝、淺藍色襯衫,精神抖擻,邏輯清晰。
身為理論物理學家,張首晟說自己的實驗室就是「一張紙和一根筆」,但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自豪」。面對提問,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科技發展驅動力就是一種好奇心的驅動」。
閣樓裡出來物理學家
張首晟的天分,從家裡的閣樓開始顯現。
張首晟在上海出生。3歲那年,文革開始,全國高考中斷。張首晟白天在學校朗讀著領袖語錄,晚上回家便一頭扎在閣樓裡——紅色年代裡,閣樓裡總藏著各類「禁書」。張首晟後來曾透露,自己的祖父張彝,是1909年復旦公學的第二屆畢業生,家學淵源始於此。
童年時光隱秘而快樂。閣樓裡藏著的《紅樓夢》、《西方哲學史》、《西方藝術概論》成為了張首晟的啟蒙書籍。「對我而言,真正的啟蒙教育不是科學,而是藝術和哲學。」張首晟曾回憶。
1976年,張首晟12歲時,閣樓外的世界漸漸變化,高考恢復了。
那年,上海允許初中畢業生直接參加高考,但一旦落榜,非但不能實現大學夢,連高中的大門都無緣了。
這是張首晟第一次人生抉擇。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一個暑假,在閣樓上探看窗外世界的少年決定賭一把。
在張首晟看來,這個抉擇改變了他的人生。「我的初中學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讀普通高中,也許結果就和今天不一樣了。」
1978年,14歲的閣樓少年走進復旦大學物理系的課堂。
兩年後,國家開始公派留學生出國,張首晟被選中前往德國柏林大學;接著,他來到美國投身楊振寧的門下攻讀物理學博士,32歲時,他被聘為史丹福大學正教授,成為該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
「最可貴的是要有好奇心伴隨一生」
張首晟是斯坦福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06年,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
這項最重要的研究交叉了兩個領域,拓撲絕緣體研究是其中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曾在公開場所介紹,拓撲絕緣體之前也有一些物理學家在做,但真正的理論引導實驗,是張首晟團隊最先開始做的。
有業內人士稱,拓撲絕緣體有可能將信息社會帶到更高層次,甚至會帶來一場產業革命。
導師楊振寧曾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張首晟卻和諾獎失之交臂。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給了發現石墨烯材料的英國科學家,業內人士稱,實際上,張首晟的拓撲絕緣體在理論方面的深度和廣度比石墨烯要強很多。
天才少年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還有一例佐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充滿誘惑,年輕時,在國外讀書的張首晟曾一度消沉,對未來感到迷惘。
在一次旅行中,張首晟來到哥廷根,這個長眠了「數學王子」高斯、數學家希爾伯特、等科學家的德國小鎮。在墓園裡,張首晟發現,科學家們的墓碑十分簡單,除了名字、日期,「就只有一個涵蓋了他們一生研究的簡單公式。」
這些公式讓張首晟找到了答案——對真理的追求,簡潔而有力,才是有價值的人生。之後,張首晟再也不去考慮「掙多少錢」的問題了。
今年3月25日,張首晟曾在2018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說,「科技發展驅動力是什麼?是一種好奇心的驅動」。
他還曾這樣告訴自己的學生,「對一個人來說,最可貴的是要有好奇心伴隨一生」。
家人稱因抑鬱症離世
閣樓裡的孩童、少年大學生、楊振寧的得意門生、最年輕的斯坦福終身教授,所有的標籤,在五天前走向終點。
「我們非常悲痛地通知你們,在與抑鬱症鬥爭後,我們深愛的首晟於12月1日(上周六)意外離世」。
今天上午, 中科院官方微博公布了張首晟的訃告。訃告以詩結尾——一首張首晟最愛的《天真的預言》。家人稱,這首詩「詮釋出他一生探索和發現美的使命」——
「從一粒沙看世界,
從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恆納進一個時辰,
把無限握在自己手心。 」
多年後,弦歌遠去,斯人已逝,閣樓依舊。
新京報記者 劉怡 周世玲
編輯 王煜 張太凌 校對 陸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