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講,自信是一種心理狀態,不算思維能力。但是一個人能夠自信,首先得益於頭腦的邏輯思維,自信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歸納的基礎上的。
只有在認識的片面上真正展示自己的無知和自負,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實現自我膨脹。
有了自信的分析,人在面對現狀時就會更加自信,這種掌控感,把握力會使人分泌更多的快樂荷爾蒙,比如多巴胺,使人在面對任務時更加超常地發揮。
在自信心增強後,通過自信心理放大自己的優勢特長,優勢特長又不斷帶來預期的良好效果,形成良性循環後,自信心就會由內而外地得到提升和成長。因此,自信這種思維模式對改變一個人有重要意義。
創造力是一種思維能力
它明顯地超越了思維能力,是少數人所具有的特殊潛能。那些具有創造性的人,通常具有跳躍思維和神經突觸快速交互。個人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傳統的流水線式生活,朝九晚五,這樣的日式生活絕對不適合有創造性的人。
對於她/他來說,這種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簡直就是思想的枷鎖。有創意的人群,特別是文創文學和音樂藝術的人群,總是希望能夠從生活中獲得能夠打動自己的靈感。
如國畫畫家張漁,自小就喜愛繪畫,不願上學。媽媽也是很厲害的,直接向老師請假說孩子生病了,讓孩子自己窩在家裡畫一整天…非同尋常的人,走的必然是非同尋常的路。
假如你已步入尋常人的軌道,那麼不妨繼續堅持下去。這是因為第一,你不再有勇氣打破常規;第二,你不再有激情和行動。與其在夢想和生活中糾結沮喪,不如率性地來做一個輕鬆的選擇。
而且之前之所以有人為此而憂心忡忡糾結,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思維不夠清晰,觀念不夠清晰。
假如能夠一眼看清事物的本質,清楚自己處於人生的哪一個階段,就可以明確的目標前進,而不會浪費時間。那是平庸思維和創造思維之間的區別。
學習欲是一種思考的能力
渴望本身就是一個很強的動力。吃、喝、玩的生物慾望,維持著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高於這一點,就是更高層次的策劃。並且自始至終都有學習的欲望,這是一個人非常清晰的思維能力。
首先學習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勞動。
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更是一個近乎自虐的挑戰。所以學校這種專門以制度、作息、講課的方式,促使人不斷地有系統地學習,也有了教師、教育系統。
這種空間和結構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們的學習能力和自我迭代能力。但是,更多的是在外部的壓力下,促進人類思維的提升和開放。許多勝利者,都是熱愛學習,不斷學習的人。
無論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還是在社會大學的浮躁中學習,他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慾望,並將這種求知慾望轉化為行動,通過不斷地加碼,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學習的欲望就是想要成功的底層思維,一旦有了這種底層思維能力,並且一直堅持下去,普通人也會在某一時刻發生質變。
責任不僅僅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思考的能力
我們所說的責任,是指人們有意識、主動地去做分內、分外一切有益的事情。責任是一種社會道德心理,責任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核心。
責任意識,在當今社會日益體現為人們對他人的依賴性。
這是一種陌生人之間的依賴,而不是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而是成人通過思考和推理,對自己要求別人期望的結果做出的選擇。
所有這些都需要深度思考來作為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他的責任感和情緒化也會比較弱,因為看不見事實背後的真相,也無法做出對自己、集體、他人有效和共贏的選擇。
責任心也是一種思考能力,其本質就是當一個人處於集體中時,能夠迅速確定他在集體中的位置,並在此基礎上作出有利於他人的選擇。
智者有主見,不盲目行事。
越是不經意間,就越有機會超越別人,也就越能和平庸的人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