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思考嗎?
我想沒有人會否定,似乎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但有科學研究表明:思考能力是十分容易喪失的一項能力。尤其身處於當下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可以十分便捷迅速的獲取到我們想要的資訊或者知識,而過分沉溺於這種隨手可得的便利性世界,讓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喪失清醒思考的能力。
正如《娛樂至死》一書中所說的:最終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
找到奪走你思考能力的元兇
1、依賴外界替我們做出思考
愛因斯坦說:並不是說我有多聰明,我只是對問題思考得更久而已。
很多人卻恰恰相反,不願意花費過多的時間思考,選擇把這份差事交給百度,交給媒體,交給所屬群體中的大多數,對於他們給出的結果我們毫不驗證的裝入自己的腦子裡,若有其事的給與肯定,好像自己參與其中。
就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說,接連出現了哄搶所謂抵抗病毒藥物的行為,甚至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連同名的獸藥都「洗劫一空」,行為荒唐令人瞠目結舌。其中一些人都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單純抱著別人這樣做跟著做就不會錯的心態。
這樣的事情好像屢見不鮮。
可是外界的看法或者判斷就一定比我們自己的靠譜嗎?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阿希實驗:心理學家邀請了幾十名學生來參加一個視覺測試,分別拿出兩張紙,一張紙上有一條豎線,另一張上面有長短不一的三條線,讓參與者判斷三條線中的哪一條與第一張中的線條長度相等。本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第二張紙中的三條線差異很明顯,一般人可以毫不費力的辨別出來。可是當參與者前面的數名「託兒」給出了錯誤答案時,後面不知情的參與者雖然滿是疑問甚至詫異,但多數人還是給出了和前面「託兒」一樣的錯誤答案。
可見,群體中多數人的判斷往往由於從眾心理的影響,並不見得正確。如果你不假思索的就把群體大多數得出的結論照搬過來,很可能就被帶到坑裡去了。
在今天這樣一個媒體可以買熱搜,輿論可以被操控,搜索可以被競價的時代下,如果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斷和清晰思考,必然將淪為群體決策中的犧牲品。
2、一心多用惹的禍?
很多人都挑戰過一隻手畫圓一隻手畫框的遊戲,事實證明,如果沒有經過持續的刻意練習,幾乎沒有人能完成。
不用懷疑,這不是你智商不夠,而是大腦運行機制的原因。
《慢思考》一書中將大腦分為三個部分:自發無意識,讓人快速、本能反應的反射腦;負責有意識的思考、邏輯、分析、判斷的思考腦;將大腦中海量信息進行分類、儲存的存儲腦。
所以,是你的思考腦決定了你是否具備清醒、深度的思考能力。
科學研究證明:思考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任務,這也就是你為什麼無法完成一手畫圓一手畫框的原因。
也許你會反駁,自己明明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當然,那只是你以為的,事實是:要麼你是在多個任務間不停的切換;要麼是在反射腦的配合下,將某些常規性或者慣性的任務交給反射腦自動處理,而思考腦則專注於有意識的思考任務。
舉個例子,你可以一邊刷牙一邊想著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但是當一邊聽電話一邊聽周圍人談話的時候,你會發現根本無法兼顧。
當思考腦工作時頻繁進行多任務切換,看似是在同時處理多個工作效率更高,實則完全相反,尤其當任務間的相關性很小時,需要耗費更多的腦能量,切換的代價就會很大,思考腦無法發揮最大功效,思考的成果也會大打折扣。
3、大腦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休息時間
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侶了,工作生活之餘,絕大多數人都是爭分奪秒的花在手機上,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極大擠壓了大腦的休息時間,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保持手機的隨時在線會導致信息超載,你的大腦無法再及時處理、儲存信息,也無法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和決策。此外,碎片信息通過活躍的反射腦源源不斷地湧入,擠佔了思考腦的空間。一旦思考腦被抑制,你就很難進行深入、廣泛、超前的思考。
另一方面,長時間的使用手機,帶來普遍的社會問題就是越來越多的人熬夜,從生物學角度講,違反了晝夜節律的生物鐘規律,讓大腦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和修復,影響了身體機能的發揮,從而影響大腦有效的開展工作。
4、思維的短板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的思維是有短板的。所以,當我們在思考處理問題,進行決策的時候,會在無意間受到這些思維短板的負面影響。
最為代表性的一個短板就是自我中心思維帶來的認知偏見。
同樣一件事,我們常常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個人因素,把失敗歸因於外部環境因素;而對於其他人恰恰相反,認為別人成功總是天時地利的外部環境因素的結果,而失敗卻是其個人因素造成的。讀過社會心理學的人都知道,自我保護偏見原理和行為者—觀察者偏見原理無不說明了這一現象。
《社會性動物》中對於這一思維現象給了客觀評價:
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及自我保護的歸因法有許多益處。 同時,有重要的一點要記住,這些積極的後果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正如你確實已經了解到的,主要的代價就是對於自我和整個世界或多或少的歪曲。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合理適度的克服這種思維慣性的短板,特別在思考與自己相關的很多問題時,往往就不是客觀公允的了。
對症下藥,重塑清醒的思考能力
培養並運用批判性思維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指在面對任何我們不能確定真偽的信息或者結論時,都不會輕易的盲從跟風,而是根據已有的科學的理性的認知,結合現有的信息要素,有自己去追求真相的信念和基本能力。說白了,也就是要有辨明或判斷事務的能力。
當然,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讓我們做一個堅定的懷疑論者,對所有信息都持堅定的懷疑或者反對態度,更不是雞蛋裡挑骨頭的找茬兒。
怎樣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呢,我覺得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多學習,並在實踐中檢驗運用。可以看一些講思維或者邏輯方面的課程、書籍,接觸一些跨領域的學科的知識,擴寬眼界,增長見聞,使得腦海中散亂的知識點對應的單位神經元能建立連接,從而建立更為全面、系統、客觀的認知體系;同時,當接觸信息不足的時候,對於事物可以多一些觀察,少下結論,多聽聽其他的聲音,少一些刻板印象。
保持專注力,確保思考的連續性我們了解了多任務切換對於思考能力的傷害,那有沒有合適的方法讓我們在調用思考腦時,在兼顧效率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證對思考能力的最低傷害呢?
當然有,批量處理就是一個十分科學的方式。
批量處理就是儘量減少任務切換的次數,進行單任務的處理模式或者把同一主題和關聯性較大的任務放到同一批次裡處理,留出專門的時間。如果同一任務無法一次性完成,可以劃分為若干個相對完整的子任務來處理。
同時,對於每日的任務要學會劃分優先級,把最重要的事放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處理。最緊急的事放在當下立刻去解決。在每個任務完成後,適當放鬆休息下,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和修復。
我們都聽過二八法則,20%的活動產生80%的價值,但如果繼續遞進的話你會發現,就是4%的活動產生64%的價值,0.8%的活動產生51%的價值。是不是感覺不可思議,然而事實就是如此,你必須跳出思維桎梏,靈活思考,在有限的時間、資源和腦容量之內優先保證產出最大的0.8%、4%和20%的那部分。
釋放大腦空間,確保休息時間既然不同任務間的休息和修復對於大腦潛能的發揮至關重要,那麼充足的休息就不再是應付差事的敷衍。
科學做法應該是:
一,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減少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給自己安靜獨處放鬆大腦的時間,可以是冥想、發呆、跑步、聽音樂、小憩等不同的形式。給自己的留白可以讓大腦整理、充能,釋放空間,短暫休息,確保大腦有精力高效運轉。
二,不熬夜,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使身體符合生物鐘節律,養成健康的睡眠模式,讓大腦充分的消除疲累。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除了寫作外,還是一位非常熱愛跑步的人。通過跑步,不光使他有了支撐創作的健康體魄,也讓自己始終保持規律的作息,給了大腦放空的時間,我想,這是這种放空給了他很多的創作靈感吧。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一面跑,只是跑。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著。反過來說,或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的。」
深入閱讀為什麼把深入閱讀單獨拿出來說呢?
閱讀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不言而喻。與網絡化的碎片知識相比,它仍是最為直接和便利的學習系統知識的方法,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
書籍的作者已經深入研究過了某個主題,他會指引、刺激你完成自己的思考過程,形成自己的主張,甚至能讓你比作者料想的走得更遠。精讀的內容不必是非虛構作品或其他有助於增長知識的東西,讀小說也需要與思考相似的技巧:不同程度的抽象、分析、綜合、歸納、演繹、聯想和創造性的思考。
這裡指的深入閱讀是要花費必要的時間精力去研究書中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並通過自己輸出的方式把知識內化己用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閱讀、理解、分析、總結、分享,形成自己思維框架等一套系統的步驟。
這樣的閱讀過程,不管是對於專注力的塑造,還是對於思考能力的鍛鍊都大有裨益。就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厲害的人,也都會保持每周讀書的習慣,把讀書作為鍛鍊大腦健康的主要方式,我們普通人難道不應該更是如此嗎?
不僅如此,通過相關主題閱讀,我們能有機會認知思維存在的局限性,塑造我們更科學理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和避免思維的慣性和偏見。
信息匱乏的時代,我們抱怨渠道窄,流通慢、工具少;而當信息爆炸式的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卻又是無所適從,難以自處。所以,問題從來不在於時代,在於工具,而在於我們是否理解所處的時代,是否妥善合理的使用工具,是否遵循科學和規律,是否保持學習的心態,是否有一顆永遠思考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