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過載時代如何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

2020-12-25 某撒野

你會思考嗎?

我想沒有人會否定,似乎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但有科學研究表明:思考能力是十分容易喪失的一項能力。尤其身處於當下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可以十分便捷迅速的獲取到我們想要的資訊或者知識,而過分沉溺於這種隨手可得的便利性世界,讓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喪失清醒思考的能力。

正如《娛樂至死》一書中所說的:最終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

找到奪走你思考能力的元兇

1、依賴外界替我們做出思考

愛因斯坦說:並不是說我有多聰明,我只是對問題思考得更久而已。

很多人卻恰恰相反,不願意花費過多的時間思考,選擇把這份差事交給百度,交給媒體,交給所屬群體中的大多數,對於他們給出的結果我們毫不驗證的裝入自己的腦子裡,若有其事的給與肯定,好像自己參與其中。

就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說,接連出現了哄搶所謂抵抗病毒藥物的行為,甚至有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連同名的獸藥都「洗劫一空」,行為荒唐令人瞠目結舌。其中一些人都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單純抱著別人這樣做跟著做就不會錯的心態。

這樣的事情好像屢見不鮮。

可是外界的看法或者判斷就一定比我們自己的靠譜嗎?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阿希實驗:心理學家邀請了幾十名學生來參加一個視覺測試,分別拿出兩張紙,一張紙上有一條豎線,另一張上面有長短不一的三條線,讓參與者判斷三條線中的哪一條與第一張中的線條長度相等。本來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第二張紙中的三條線差異很明顯,一般人可以毫不費力的辨別出來。可是當參與者前面的數名「託兒」給出了錯誤答案時,後面不知情的參與者雖然滿是疑問甚至詫異,但多數人還是給出了和前面「託兒」一樣的錯誤答案。

可見,群體中多數人的判斷往往由於從眾心理的影響,並不見得正確。如果你不假思索的就把群體大多數得出的結論照搬過來,很可能就被帶到坑裡去了。

在今天這樣一個媒體可以買熱搜,輿論可以被操控,搜索可以被競價的時代下,如果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斷和清晰思考,必然將淪為群體決策中的犧牲品。

2、一心多用惹的禍?

很多人都挑戰過一隻手畫圓一隻手畫框的遊戲,事實證明,如果沒有經過持續的刻意練習,幾乎沒有人能完成。

不用懷疑,這不是你智商不夠,而是大腦運行機制的原因。

《慢思考》一書中將大腦分為三個部分:自發無意識,讓人快速、本能反應的反射腦;負責有意識的思考、邏輯、分析、判斷的思考腦;將大腦中海量信息進行分類、儲存的存儲腦。

所以,是你的思考腦決定了你是否具備清醒、深度的思考能力。

科學研究證明:思考腦無法同時處理多個任務,這也就是你為什麼無法完成一手畫圓一手畫框的原因。

也許你會反駁,自己明明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當然,那只是你以為的,事實是:要麼你是在多個任務間不停的切換;要麼是在反射腦的配合下,將某些常規性或者慣性的任務交給反射腦自動處理,而思考腦則專注於有意識的思考任務。

舉個例子,你可以一邊刷牙一邊想著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但是當一邊聽電話一邊聽周圍人談話的時候,你會發現根本無法兼顧。

當思考腦工作時頻繁進行多任務切換,看似是在同時處理多個工作效率更高,實則完全相反,尤其當任務間的相關性很小時,需要耗費更多的腦能量,切換的代價就會很大,思考腦無法發揮最大功效,思考的成果也會大打折扣。

3、大腦缺乏足夠的思考空間休息時間

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侶了,工作生活之餘,絕大多數人都是爭分奪秒的花在手機上,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極大擠壓了大腦的休息時間,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保持手機的隨時在線會導致信息超載,你的大腦無法再及時處理、儲存信息,也無法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和決策。此外,碎片信息通過活躍的反射腦源源不斷地湧入,擠佔了思考腦的空間。一旦思考腦被抑制,你就很難進行深入、廣泛、超前的思考。

另一方面,長時間的使用手機,帶來普遍的社會問題就是越來越多的人熬夜,從生物學角度講,違反了晝夜節律的生物鐘規律,讓大腦沒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和修復,影響了身體機能的發揮,從而影響大腦有效的開展工作。

4、思維的短板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的思維是有短板的。所以,當我們在思考處理問題,進行決策的時候,會在無意間受到這些思維短板的負面影響。

最為代表性的一個短板就是自我中心思維帶來的認知偏見。

同樣一件事,我們常常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個人因素,把失敗歸因於外部環境因素;而對於其他人恰恰相反,認為別人成功總是天時地利的外部環境因素的結果,而失敗卻是其個人因素造成的。讀過社會心理學的人都知道,自我保護偏見原理和行為者—觀察者偏見原理無不說明了這一現象。

《社會性動物》中對於這一思維現象給了客觀評價:

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及自我保護的歸因法有許多益處。 同時,有重要的一點要記住,這些積極的後果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正如你確實已經了解到的,主要的代價就是對於自我和整個世界或多或少的歪曲。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合理適度的克服這種思維慣性的短板,特別在思考與自己相關的很多問題時,往往就不是客觀公允的了。

對症下藥,重塑清醒的思考能力

培養並運用批判性思維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指在面對任何我們不能確定真偽的信息或者結論時,都不會輕易的盲從跟風,而是根據已有的科學的理性的認知,結合現有的信息要素,有自己去追求真相的信念和基本能力。說白了,也就是要有辨明或判斷事務的能力。

當然,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讓我們做一個堅定的懷疑論者,對所有信息都持堅定的懷疑或者反對態度,更不是雞蛋裡挑骨頭的找茬兒。

怎樣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呢,我覺得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多學習,並在實踐中檢驗運用。可以看一些講思維或者邏輯方面的課程、書籍,接觸一些跨領域的學科的知識,擴寬眼界,增長見聞,使得腦海中散亂的知識點對應的單位神經元能建立連接,從而建立更為全面、系統、客觀的認知體系;同時,當接觸信息不足的時候,對於事物可以多一些觀察,少下結論,多聽聽其他的聲音,少一些刻板印象。

保持專注力,確保思考的連續性我們了解了多任務切換對於思考能力的傷害,那有沒有合適的方法讓我們在調用思考腦時,在兼顧效率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證對思考能力的最低傷害呢?

當然有,批量處理就是一個十分科學的方式。

批量處理就是儘量減少任務切換的次數,進行單任務的處理模式或者把同一主題和關聯性較大的任務放到同一批次裡處理,留出專門的時間。如果同一任務無法一次性完成,可以劃分為若干個相對完整的子任務來處理。

同時,對於每日的任務要學會劃分優先級,把最重要的事放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處理。最緊急的事放在當下立刻去解決。在每個任務完成後,適當放鬆休息下,讓大腦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和修復。

我們都聽過二八法則,20%的活動產生80%的價值,但如果繼續遞進的話你會發現,就是4%的活動產生64%的價值,0.8%的活動產生51%的價值。是不是感覺不可思議,然而事實就是如此,你必須跳出思維桎梏,靈活思考,在有限的時間、資源和腦容量之內優先保證產出最大的0.8%、4%和20%的那部分。

釋放大腦空間,確保休息時間既然不同任務間的休息和修復對於大腦潛能的發揮至關重要,那麼充足的休息就不再是應付差事的敷衍。

科學做法應該是:

一,減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減少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給自己安靜獨處放鬆大腦的時間,可以是冥想、發呆、跑步、聽音樂、小憩等不同的形式。給自己的留白可以讓大腦整理、充能,釋放空間,短暫休息,確保大腦有精力高效運轉。

二,不熬夜,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使身體符合生物鐘節律,養成健康的睡眠模式,讓大腦充分的消除疲累。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除了寫作外,還是一位非常熱愛跑步的人。通過跑步,不光使他有了支撐創作的健康體魄,也讓自己始終保持規律的作息,給了大腦放空的時間,我想,這是這种放空給了他很多的創作靈感吧。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一面跑,只是跑。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著。反過來說,或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的。」

深入閱讀為什麼把深入閱讀單獨拿出來說呢?

閱讀的重要性眾所周知,不言而喻。與網絡化的碎片知識相比,它仍是最為直接和便利的學習系統知識的方法,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

書籍的作者已經深入研究過了某個主題,他會指引、刺激你完成自己的思考過程,形成自己的主張,甚至能讓你比作者料想的走得更遠。精讀的內容不必是非虛構作品或其他有助於增長知識的東西,讀小說也需要與思考相似的技巧:不同程度的抽象、分析、綜合、歸納、演繹、聯想和創造性的思考。

這裡指的深入閱讀是要花費必要的時間精力去研究書中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並通過自己輸出的方式把知識內化己用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閱讀、理解、分析、總結、分享,形成自己思維框架等一套系統的步驟。

這樣的閱讀過程,不管是對於專注力的塑造,還是對於思考能力的鍛鍊都大有裨益。就像比爾蓋茨這樣的厲害的人,也都會保持每周讀書的習慣,把讀書作為鍛鍊大腦健康的主要方式,我們普通人難道不應該更是如此嗎?

不僅如此,通過相關主題閱讀,我們能有機會認知思維存在的局限性,塑造我們更科學理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和避免思維的慣性和偏見。

信息匱乏的時代,我們抱怨渠道窄,流通慢、工具少;而當信息爆炸式的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卻又是無所適從,難以自處。所以,問題從來不在於時代,在於工具,而在於我們是否理解所處的時代,是否妥善合理的使用工具,是否遵循科學和規律,是否保持學習的心態,是否有一顆永遠思考的心。

相關焦點

  • 《認知尺度》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如何用來實現高效學習?
    認知科學是一門研究信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以及轉錄的跨領域學科,其研究領域包括心理學、哲學、人工智慧、神經科學、學習科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教育學。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的熱播,讓我們知道了魏坤琳,作為北京大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學院教授的他,在《認知尺度》中,他在關於如何解決當下信息過載和學習武器落後的瓶頸,給出了很好的解決之道。
  • 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判斷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歸納和演繹中,由點到線、由線到點,然後洞察本質不斷的成長,由此發現王者榮耀讓很多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那麼你通過第二層思維的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人類經常被自己發明的東西控制這個結論。
  •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注意力集中?
    希望大家能從書裡發現一些新的信息、有用的觀點,以及讀書的樂趣。我對古老的智慧心存敬畏,而中國的文明和智慧確實非常無與倫比。我從幼年學習古代歷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中國文化,讀到了馬可·波羅的遊記,也聽說了難以想像的萬裡長城,知道了中國的諸多朝代,當然也領略了聖人孔子的諄諄教誨和哲人老子的華麗詩篇。我還聽說了很多能工巧匠的發明創造,以及藝術家們的精美作品。
  •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爆炸,我們必須考慮,怎樣消除信息過載的負面影響
    接著說這本《信息簡史》,最後我們來看看作者提出的第四個觀點:怎樣消除信息過載的負面影響。眾所周知:人的記憶和信息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接收到的信息不僅遠遠大於人能夠處理的信息,也遠遠大於人實際需要的信息。大量碎片化信息不僅幹擾了你的判斷和選擇,有時候一不留神,還可能被虛假信息誤導。在網際網路時代,你一個月接觸的信息量要比沒有網絡時候一年的還要多。之前的人們求書若渴,一本好書可能要翻來覆去讀好幾遍才肯罷休,而現在人們普遍遇到的情況是:書太多了,讀不過來。
  • 《認知尺度》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如何用跨領域的認知科學去學習?
    認知科學是一門研究信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以及轉錄的跨領域學科,其研究領域包括心理學、哲學、人工智慧、神經科學、學習科學、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教育學。江蘇衛視的《最強大腦》的熱播,讓我們知道了魏坤琳,作為北京大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學院教授的他,在《認知尺度》中,他在關於如何解決當下信息過載和學習武器落後的瓶頸,給出了很好的解決之道。
  • 如何在資訊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維
    這個網站其實是個網際網路惡作劇,由Lyle Zapato於1998創立,現在,這個網站主要用於檢測人們對網際網路信息的鑑別能力。今天,我們只要點點滑鼠就能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卻難辨真偽;我們每天接受來自專家、媒體和公眾號的各種觀點,卻難辨對錯。如何在信息浪潮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時代,要想不被信息淹沒,每個人都需要培養一種能力,那就是批判性思維。
  •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要學會深度思考能力,首先要懂得運用邏輯能力。 邏輯能力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上班族而言,學會其中一個分支就可以,那就是邏輯能力中的樹狀分析。我們平常工作所應用的邏輯能力就是如此。 市面上有一種「學說」很火,就是把任務或者信息分成四個象限。 但對於大部分初學者而言,直接把這些任務或信息分個主次即可。
  • 匯中集團文化|保持深度思考,是一項珍貴的能力
    在這個信息爆炸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能力逐漸退化了。不願思考的人,就像在溫室待久的花,會做出許多偏離事實的主觀判斷,漸漸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權。 保持深度思考很重要,那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本文從信息的入腦、過腦、辨別等方面,告訴你如何搭建深度思考模型,以及通向深度思考的渠道有哪些。
  • 批判性思維:人云亦云,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但是我們所看到的究竟是真相還是表象,聽到是真知灼見,還是未經推敲的觀點,你是否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過?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或許你可以了解一下「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以邏輯學為基礎,對做出的判斷和論證不斷地提問、推理、分析、解釋和綜合性評價的認知能力。
  • 三星座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保持頭腦清醒,可謂「人群的靈魂人物」
    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們的頭腦始終都能保持著該有的敏銳、清醒,以及睿智,他們總是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完全可以被稱為,人群之中的靈魂人物。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星座都有哪些吧。摩羯座:不會泯然於眾人從始至終,摩羯座這類人在人群中的表現,都是相當的沉默,相當的容易讓人忽略。
  • 信息爆炸的時代,請保持清醒
    現在這個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拿出手機,就能知道天下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假新聞難以分辨。短視頻的流行,直接影響了直播的盛行,直播瞬間紅遍了大江南北,甚至在國外都會一席之地。他們甚至開始人肉你,在這個社會中,你只要在網上有一點的信息,就會被爆出來。各個鍵盤俠,各個黑子不停的潑髒水。你忍受的了嗎?這個社會失望嗎?失望的。遭受了網絡暴力,明明是自己努力得來的,卻因為子虛烏有的事情而化為烏有。有多少明星隕落了,三浦春馬,雪莉,喬任梁,多少個鮮活的生命在最該綻放的時候選擇了枯萎。他們又為何結束自己的生命?
  • 信息過載帶來的焦慮,三種方法幫你解決
    人的大腦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有價值的或者沒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要麼矯揉造作,要麼無病呻吟,要麼充滿了各種陳詞濫調。我們每天刷著微博,看著微信,太多同質化的東西日復一日的衝擊著我們的大腦,而這些東西本身和我們並沒有關係,卻被硬塞給了我們,幹擾著我們的思考和記憶。
  •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如何在巨大信息流中保持獨立成熟的思考能力
    現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報紙、電視臺、各個網絡平臺等,如此一來就形成了巨大的信息量。在這些信息中,如何分辨真偽,做到不盲目跟風,且擁有獨立成熟思考的能力呢?一方面,你所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而當你根據這些信息下定論時,就形成了一種片面甚至是極端的偏見。
  • 信息爆炸的時代需要使用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知識爆炸,終身學習時代,人與人之間比拼的不是學與不學,而是認知效率,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運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從大量信息裡抓取趨勢的洞察能力,並且需要轉變思考方式:從獨自思考到聯機的獨立思考,那麼如何能夠獨立思考?我們先把上個問題放下,再說說之前很多人明明有學習焦慮,卻沒有學習時間。
  • 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美國北愛荷華大學MBA探究竟
    在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開始習慣於快餐式信息吸收,並非所有的人都有能力過濾真假難辨,尤其是自媒體發達的今日,很有可能被各種假信息顛倒了變黑白,最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信息如此困難,究竟怎麼樣才能確認自己獲得了有價值的建議和信息,美國北愛荷華大學MICS管理信息技術課堂中提到了標準權衡。MBA MICS標準權衡是獲得信息需要通過具有公信力的網站,這些網站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同時需要時刻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自我決策和團隊決策中,你必須是清醒的,而並非被信息所左右,你需要做出判斷並且堅定執行。
  • 你要對這個世界有點意見,請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處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似乎越來越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每天都接受著大量的資訊、新聞、文章,也不停的刷新著我們的感官,喜悅、欣喜、贊同、認知、恐慌、焦慮,甚至毀三觀等等。跟風、從眾、人云亦云,不再分辨是非對錯,不靠邏輯辨別遇事真假,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努力,甚至不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裡。
  • 如何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如何具備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過去,許多人由於公眾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知識面狹窄,沒有開闊視野,思維不好,容易形成狹隘的認知風格和觀念。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應該更容易接觸到全社會信息,他們的思維應該更廣泛。現實並不是那麼順利,獲取信息的多樣化只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環節就是獨立思考。
  • 保持頭腦清醒以及從容的心境
    很少有人思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某些苦難也是人生的財富,重點在於是否懂得知感。凡是太忙的人,都不會有大成就。當然,為生計奔波無可厚非,但要保持頭腦清醒以及從容的心境。否則,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真正的財富是什麼。當一個人不能領悟真主的大能,就難以避免盲目與迷路,也做不到兩世兼顧。凡是沒有從容的心境的人,行為就會魯莽,目標就會偏離,不會有真正的收穫。
  • 獨立思考能力,是一個人智商高低的體現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接收大量的新聞資訊,真假難辨。當面對孩子的疑問時,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回顧疫情發生時,在那段彷徨、迷茫的日子,有多少條謠言傳播,現在回想可笑至極。國內信息繁雜,國外也不少。日本網民瘋搶花崗巖,囤積衛生紙、上街遊行要自由不要口罩、捕殺流浪貓狗或殘忍「處理」家養寵物……這些不理智的行為反映了人類面對未知事物的恐慌。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出的荒唐事。如何科學地應對此類事件,最基本是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科學不是來自書本,是源於生活。從身邊的材料資源、事物觀察中積累。
  • 保持思維清醒的一份清單
    直覺行事是一種本能,是人類避險意識進化的結果,而清醒思考是一種藝術,更是人類自覺反省的稀有的品質。《清醒思考的藝術》這薄薄的一本書,短小精煉、有道理有插畫,一個個的小故事讀起來不費勁,半天就能讀完,52個道理,告訴你脫離出情感,脫離本體,用上帝視野、用房間裡的攝像頭來看待自己,看待這個世界,忽然感覺重新認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