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說這本《信息簡史》,最後我們來看看作者提出的第四個觀點:怎樣消除信息過載的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人的記憶和信息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接收到的信息不僅遠遠大於人能夠處理的信息,也遠遠大於人實際需要的信息。大量碎片化信息不僅幹擾了你的判斷和選擇,有時候一不留神,還可能被虛假信息誤導。
在網際網路時代,你一個月接觸的信息量要比沒有網絡時候一年的還要多。之前的人們求書若渴,一本好書可能要翻來覆去讀好幾遍才肯罷休,而現在人們普遍遇到的情況是:書太多了,讀不過來。
2009年,「信息疲勞」這個詞被收錄到《牛津英語詞典》裡,並且附帶了這樣的說明:當信息量過多時,人們會產生焦慮。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也從各自角度研究了信息過載的後果,他們發現:信息過載會影響人的判斷,也會影響血壓,心率和呼吸速率。
那麼,怎樣才能消除信息過載導致的負面影響呢?應該說,這是很多機構和組織都在思考的問題。比如著名的百科網站:維基百科上線8 年,用戶就已經超過700萬,英語條目超過250萬,並且還在不斷上漲。後來,在維基百科上開始出現條目挽救隊,它通過合併近似條目,提升條目質量來節約人們點開每一個連結的時間。同時,維基百科官方也推出了「消歧義政策」,把可能產生歧義的條目都做了標註,目的也是提高人們的閱讀效率。
本書的作者也提供了一些有效對策,這其中就包括:搜索和過濾。關於對抗信息過載,你可能想到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實本質上都可以歸到這兩個詞上。乍一聽,搜索是不是挺簡單?但實際上,這還真不容易。你可能每天都在用各種搜尋引擎。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搜尋引擎還有很多高級用法,比如你可以在搜索的時候,加上特定的文件名後綴,來搜索特定類型的文件;可以加上特定網址,來對某個網站進行內部搜索等等。
對於過濾,這裡就比較寬泛了。作者把過濾的工具稱作「過濾器」。過濾器可以指微博、新聞客戶端這樣的資訊聚合器。相信每個人的手機上,或多或少都裝著幾個這樣的應用程式,它們可以起到根據興趣定向訂閱、推薦的作用。不過機器不是總能夠多樣化的滿足你的口味,這時候,你還可以多去參考一些網絡上用戶之間的分享、評價、分類等行為習慣。比如,當你想要看一部電影的時候,你可以先去相關網站了解一下大家對它的評價,然後再去看。有時候用戶之間的看法,也許比聚合化的平臺更容易讓人產生信任。
除此以外,作者特別指出:儘管信息渠道越來越多,但真正的信息需求者還是人本身。所以,作為每天不斷接收新信息的你,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心裡要明確哪些信息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信息是可有可無的,而哪些信息是你壓根就沒用的。只有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入手,才能讓你在信息爆炸的社會裡,更高效的生活。
以上就是今天給你講的最後一個觀點:怎樣消除信息過載的負面影響。人類社會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生產內容,在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今天,信息過載使獲取高質量、有價值的信息成本越來越高,也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這時候,要從自身出發,正確收集和處理信息,運用好搜索和過濾工具,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甄別。同時,要明確自身需求,內外兼修增強信息選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