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我小時候,電視機都還是黑白屏的,而且還不是家家戶戶都有。
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就更不用說了,你要告訴當時的人們,連上一根網線就能和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通話或視頻聊天,別人肯定覺得你是個大忽悠。
那時候,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無非是電視、報刊和廣播等少數幾種媒體,以及周圍同樣是無知的人群。
現在回頭想想,那時候的生活是多麼封閉,思想是多麼蒼白呀。
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和狀態下,根本無從去獲得更多有效的信息,一個人的見識自然就會貧乏,認知也就變得淺顯。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愚昧偏見或者封建迷信呢?
就是因為信息和知識貧乏得可憐!
沒有更多的信息和知識來做參考和佐證,你就無從區分和辨別,再聰明的人也是枉然啊。
現在好了,網際網路時代早已到來。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網際網路就猶如水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了。
所以有人開玩笑說馬斯洛需求論得進行修改了,「生理、安全、尊重、社交和自我實現」變成了「WiFi、電、手機、空調和西瓜」,這多半是哪個無聊的人在炎熱的夏天曆經停水停電的「慘狀」之後想出來的吧。
信息豐富了當然是件好事,我們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有機會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接觸更多的人群和觀點。
然則,凡事過猶不及啊。
以前,我們的信息傳遞模式和機制大概是這樣子的:
傳統的媒體,如電視、報紙等佔據了核心與關鍵地位,更多地是單向的信息傳遞,普通大眾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接受的信息也是非常有限的。
現在,我們的信息傳遞模式和機制則是這樣子的:
只要你想說、敢說、能說,就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媒體散播自己的聲音,傳遞自己的信息和觀點。
人人都是自媒體,每個人都可能是信息源。
每天都有無數的信息被製造出來,每天我們都會接收無數的信息,這些信息對我們而言是過載的、同時很多又是低質量的甚至是虛假的信息,它們不停地損耗我們的時間和心智。
倘若我們對這些信息只是被動的接受或吸取,長時間過量地接受這些碎片化的、尤其是質量低劣的信息,卻沒法進行過濾、篩選和重組,最終我們的頭腦就會變成一個信息垃圾場。
不但難有真正的長進,反倒可能深受其害。
輕則浪費時間和光陰,重則上當受騙、財產蒙受損失,甚至極端情況下還有家破人亡的慘劇發生。
問題來了,信息泛濫的時代,我們怎樣才能免受其害?
01
區分不同類型的信息
人與人能力的差別其實源於認知的差距,認知的差距本質上反映的是信息的輸入與排列重組的不同。
因此,要提升我們的認知和能力,我們必須從源頭上入手,在接受信息的時候就主動對不同類型和性質的信息進行區分,把好入口關。
怎麼來區分呢?
從價值角度來看,無非是兩個評判標準:1.是否與我們相關(相關性);2.是否會給我們帶來重大影響(重要性)。
如果某件事情和我們不相關,一般來說,我們就沒必要花時間和精力在上面,可以自動屏蔽相關的信息及信息渠道和來源,典型的如明星八卦、娛樂花邊等,除非我從事相關行業,或者需要寫相關文章與報導,否則我是不關注的。
當然,並不是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是說我們對於別人或者社會就漠不關心,而是對於不相干人的無關痛癢的事情少操心。
倘若對於自身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毫不關心,那真的就成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人人都持有一種極度自私自利的態度,最終損害的是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的利益,包括我們自己。
除了「相關性」,還需要考慮「重要性」,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啊,必須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聚焦於重要的事情上。
可是同樣一個事情,對於不同人來說很可能是有不一樣的意義。
不過衡量某些信息對於我們來說是否重要其實也不難,只需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我知道了這個信息有什麼樣的好處或收益?對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幫助和影響?
我不了解這個信息會有什麼損失嗎?損失有多大呢?
把這兩個問題想清楚了,我們應當接收什麼樣的信息也就差不多心裡有數了。
根據信息價值的大小以及性質的不同可以對不同信息進行大致區分了,如下圖示例:
「震驚體」文章、一般性謠言是負面的影響,但多半也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而已,一般倒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自動忽視、不予理睬即可;
一些實時資訊,能夠開拓視野,但也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偶爾關注了解即可;
心靈雞湯、娛樂八卦最多也就是無聊時的消遣,偶爾用來打發時光也未嘗不可,但過多沉迷則是浪費時間,而且損耗心智,得不償失;
至於一些重要的內容,比如健康、職業、財富等相關,無疑影響是很大的,這方面的高質量信息有助於增進我們對這方面的認知,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心智在上面;有害的信息則成了騙局或陷阱,必須給予足夠的警惕。
對於不同的信息進行區分,擇優劣汰,可以使我們更加高效地獲得更多高質量的信息,降低上當受騙的概率,也不至於迷失於信息的汪洋之海,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和道路。
當然,實際上要進行區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發財的機會和理財的騙局,你一時就很難進行分辨。
因為分辨本身就需要以原有的足夠多的正確的知識為前提,試想,當我們一無所知的時候,又如何能夠準確分辨呢?!
所以,我們應當有高質量的信息渠道和來源,可以從中不斷地獲取高質量的信息。
02
選擇高質量的信息渠道和來源
信息的渠道和來源很多,考慮到傳統媒體的衰落,這裡就主要對於新媒體的各種信息渠道和來源進行分析吧。
以下是我常用的一些信息渠道和來源,他們也大致是按照由低到高的價值進行排序的。
一、傳統門戶網站與新聞網頁
以新浪、網易、搜狐和騰訊為代表的門戶網站提供綜合類網際網路資訊。
這些門戶網站提供的資訊內容包羅萬象,娛樂、財經、股票、手機、女性、旅遊、教育等……無一不涵蓋在內。
但是,幾乎無一例外都屬於「淺閱讀」的內容,讀起來毫不費力,甚至很容易沉迷其中,但是對於增進我們的理解和認知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熱點排行榜上基本都是吸引人眼球、滿足人獵奇心理的標題和內容:
圖:網易新聞熱點排行
對於這類信息,我們只需要在茶餘飯後瀏覽閱讀、聊以消遣即可,一般不建議花太多時間在上面,否則,反倒是一種浪費。
實際上,要不是為了寫文章,這些信息我是懶得去看的。
二、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臺
自媒體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我們不再接收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我們對與錯。
自媒體平臺中影響力最大的應當是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以及今日頭條。
根據騰訊官方的《2017微信用戶數據報告》,截止2017年9月,2017年微信用戶數已超9億,公眾號數量則超過2000萬了。同時期微博月活躍用戶則達到了3.76億,今日頭條用戶數據稱也是高達7億之巨。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用戶在這些自媒體平臺發布各種各樣的信息,內容也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
微信公眾號的信息主要是取決於訂閱的內容,微博的信息主要源於自己所關注的人。至於今日頭條,就像它所宣稱的一樣,「你關心的,才是頭條」,它會運用算法推薦,源源不斷地給你推薦你關心的內容,同時根據你對內容的「正負反饋」加以調整,包括你是否點擊進去、進去後的停留時長、評論及分享等情況。
這樣的好處很明顯,讓你看起來特別酸爽,簡直欲罷不能。可同時,也很可能讓你步入信息的「陷阱」,內容會逐漸狹隘,甚至進入傳說中的「信息繭房」,無法自拔。
很多微信公眾號也是一樣,不開玩笑,有些成功的自媒體真的是奉行以下兩條原則:1.得屌絲者得天下;2.與其教育傻逼,不如賺傻×點錢。
這兩句話雖然不好聽,但話糙理不糙啊,篇篇閱讀量都是10W+的公眾號,裡頭多半是情感和雞湯類文章。
看到那張圖,我是不是也可以安慰一下自己,為啥我的自媒體到現在為止還不成功呢,一是因為我的粉絲都不是傻×;二是因為我雖然也想賺點錢,不過還是老喜歡去教育人。唉!
三、豆瓣、果殼、知乎等
豆瓣、果殼和知乎等網站之所以獲得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激發了一批優秀人才參與創作的欲望,不斷地分享他們的知識、見解和經驗,這樣,網站就有了源源不斷的高質量內容,這又反過來吸引更多類似的人,最後形成了良性循環。
總體而言,這類網站還算是相對有料、也有趣,信息的質量平均而言比很多其他網站要高不少。
尤其是知乎,在創建初期邀請了大量網際網路界的知名人士(在首批200名用戶中,包括了李開復、王興、王小川、徐小平和馬化騰等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為社區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氛圍,而後在運營中通過「贊同、反對、沒有幫助」等投票功能,以及外部輸出的知乎閱讀、知乎日報等方式鼓勵用戶共享高質量的內容。
即便是日益「水化」的今天,知乎目前也仍然是最大的高質量中文問答社區,利用好這個渠道依舊能獲得很多高質量信息。
四、行業網站、專業論壇
前面的渠道來源,不管其信息質量差異如何,都是綜合性的,缺乏專業和聚焦,行業網站和專業論壇在某種程度上就彌補了這種缺陷。
這個細分就太多了,沒法一一闡述,關鍵就是結合自身所處的行業、所學專業以及所從事職業進行分析和選擇了。
比如,人力資源專業,就有很多專業網站或論壇,比如:
三茅人力資源網
中國人力資源網
HR幫幫網
學信網(背景調查)
棲息穀(管理論壇)
其他的,比如財務、會計、營銷等肯定也有相應的專業網站或論壇,就不再一一詳述了。
當然,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不僅僅是這些,應當是以專業或職業勝任力為基礎去構建知識體系,這部分內容留待後文詳解。
五、書籍、專著和論文
常言道,厚積薄發。
這種積澱在很大程度上就源於閱讀書籍和專著,而非上網瀏覽各種信息。
因為絕大多數網際網路信息(包括行業網站和專業論壇)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同時也是相對膚淺的,書籍和專著則是成體系的,也更容易培養我們深度閱讀與思考的能力。
至於論文,本就是用專門、系統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學理性文章,相對於書籍,一般會更為聚焦於某個細分的領域或者細小的問題。
當然,浩瀚書海,也是良莠不齊;無窮論文,也還需切合自身所需。
有關選書、讀書和研究,後文也會詳細地進行講解。
六、定製化諮詢或培訓
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有些定製化的諮詢或培訓是質量最高的信息渠道來源,甚至某些情況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情況還真有可能發生。
尤其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或者剛入行的時候,如果有機會接受牛人的定製化諮詢輔導,或者參與他們的系統培訓,絕對是一個效率最高、見效最快的信息來源渠道。
要相信,有靠譜的老師指路,和靠自己從零開始獨自摸索,真的會有天壤之別。
這種肯定都是付費的,不過靠譜的諮詢和高質量的培訓是非常值得的,哪怕是付費。
03
對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
無論是哪種信息渠道,他們的質量終歸都還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我們需要對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
這裡藉助6 critical questions,當你看到某個信息或者某人說某個觀點的時候你可以藉助這留個問題進行提問並思考:
1.Who
這個觀點是誰說的?是熟人、名人還是權威專家?這個人能力靠譜不?品行如何?與所說的觀點或事情有何利害關係,能否做到客觀公正?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名人或所謂專家的觀點也未必靠譜啊。
2.What
他們說的到底是什麼?
是觀點還是事實?
是否真實和準確?
是否全面和相關?
這方面,我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已經很詳細地分析了,參見:
3.Where
是在什麼樣的場合下表達的觀點?私下場合還是公開場合?
如果是公開場合,很可能就是逢場作戲說說而已,私下場合呢,則多半是真實想法。
比如,畢福劍辱毛事件,私底下所說,應當是內心真實看法。
再比如,酒醉吐真言,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當然,高明的騙子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私底下裝作特別真誠地對你說,或者假裝「酒醉吐真言」,藉此來偽裝或詐騙。
4.When
什麼時候說的?事前、事中還是事後?
最典型的就是事後諸葛,比如曾經有個哥們在14年花了48萬買了100個比特幣,2017年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這老哥要是能堅持到底,資產就上千萬了。
可事實上遠沒有那麼簡單,看他的網上文字直播記錄就知道了。
2014年1月8日開始,起初這老哥本來已經是下定了決心打持久戰的,一開始對於冷嘲熱諷完全視而不見,「怕什麼,鹹魚也有翻身日,才跌了400,怕個鳥」。但在2月13日的時候心態就開始失衡,表示「不想看了,誰幫我看看比特中國現在價位多少」,後來又有了來自老婆和家庭的壓力,心態終究還是失衡了,最終在2014年6月份的時候選擇了放棄。
實際上,在2016年6月份,這位老哥又出現了,驚呼「馬上回本」。
然而,最終還是在黎明的前夜割肉,虧了18萬賣掉了,萬裡長徵倒在了最後一步,距離千萬富翁僅有一步之遙,可這一步確實怎麼也跨不過呀。
事後諸葛真的很簡單,但置身其中則是完全兩回事。比如,最近比特幣熊市,價格從最高點近14萬一個跌倒我寫這篇文章的現在3萬多一個,有興趣可以投進去試試。
5.How
什麼樣的情形或情緒下說的。
如果一個人說的話或者寫的文章總是在挑逗你的情緒,那麼你就要多留一份心了。
比如,【致賤人】、【致low逼】,「屁話」、「傻逼」等很容易讓你情緒亢奮的詞。
圖:某知名公眾號高頻詞彙
(數據來源於知乎路人甲的文章)
這種文章讀起來就很酸爽啊,然並卵,爽過之後就是空虛啊騷年。
實際上,當一個人還處在高昂的情緒中的時候(尤其是負面情緒),千萬不要和他講道理或者講邏輯。
頻繁處於這種情緒中的人,敬而遠之吧。
6.Why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環——邏輯和推理。
為什麼這麼說?他們的觀點解釋充分嗎?論證合理嗎?證據充足嗎?他們表達這一觀點的立場或動機是什麼?
有一些不靠譜的論證,我們應當儘可能摒棄:
感覺或直覺:比如,我覺得天蠍座的人比較腹黑?哎,憑啥黑我大天蠍啊,你倒是說出個理由來呀,我反正是第一個不服。
個案:以偏概全,根據少數人情況得出總體結論,比如,因為我認識好幾個天蠍座的都比較腹黑呀。
他人證詞:廣告和書籍最多這種推薦了,比如「我給你推薦某某醫院,因為隔壁王大爺說那裡好」,你聽信了可能就去了莆田系民營醫院,因為王大爺是挺隔壁李大娘說的,李大娘是看廣告的時候聽說的……
權威意見:這種也很常見,動不動就「馬雲說……」,馬雲表示自己真的很忙,沒有說過這句話,或者即便是馬雲說的又如何嘛,也未必正確啊。
統計騙局:數字看起來很經得起推敲,畢竟數字不會撒謊嘛,可是人會撒謊啊,會操縱和利用數據來進行欺騙啊,典型的包括來源未知(數據來源經不起考察)、被平均(村裡十個人,一人千萬富翁,人人百萬富翁)和抽樣調查偏差(故意選一些不具有代表性的樣板)。
通過上述六個批判性思考問題,我們就可以很好地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須去這麼做。因為只有當我們吸收了足夠多的經得起檢驗的可靠信息的時候,我們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否則,這輩子都註定會活得稀裡糊塗,人云亦云,受人欺騙和擺布,能不上當受騙就算幸運了,根本不用談所謂的優秀或卓越。
插句題外話,我看到有些HR非常熱衷於討論面相、手相、星座……真的是感到有點無所適從……
04
對信息進行排列和重組
信息的排列重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先收集再整理成體系框架;一種是事先建立好體系框架,然後收集信息填充完善。
1.先收集信息再整理成體系框架
這種方式更為常見,難度也較小,不過效率可能會相對低一些,但是適合我們大多數人,尤其是初學者。
因為只有當信息和知識逐漸積累的時候,才會慢慢形成一定的認知,這時候也才能逐步建立比較完備的知識框架體系。
2.事先建立好體系框架再填充完善
事先就建立好體系框架,然後再去尋找相關的信息和材料填充完善,對於普通人或者初學者來說難度可能會比較大,一是因為信息的匱乏,二是因為邏輯思考能力欠缺。
但如果掌握了這種方法則可以大大提升學習提升的效率,一方面是因為框架本身能夠給我們提供指引,有的放矢去搜集相關信息和資料;另一方面,則是可以較快地形成較為完備和整體地認知,而不是零散的、片面地理解。
至於如何建立一個比較有效的體系框架,我們留待後文詳解。
實際上,這兩種方法是可以綜合使用的。
在前期,作為一個菜鳥,啥都不知道,很難去建立一個完備的體系框架,可以先去搜集整理信息,一點一滴積累和吸收、消化。慢慢地,有了一定積累,事物的輪廓開始出現了,就可以著手建立一個框架,然後繼續填充完善。
結語
過多的信息就如過少的信息一樣,會對我們的認知提升和學習成長造成阻礙。
為應對虛假的、劣質的、雜亂的以及過載的信息,我們需要對信息進行區分,儘量選擇高質量的信息渠道和來源,對信息進行過濾、篩選、排列和重組。
選擇好的信息渠道猶如開源,給我們的頭腦提供新鮮的優質血液;對信息進行過濾和篩選,就猶如提供了一道濾網,去除雜質,吸收精華;對信息進行排列和重組,則猶如安裝一臺信息計算機器,幫助我們的頭腦進行編程,形成新的認知。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免受其害,真正成長與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