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過量時代,如何克服閱讀焦慮

2020-12-14 中國網生活

一篇篇微信、一條條微博、一段段短視頻,每天花大量時間瀏覽,可這種泛化閱讀並沒有帶來個人真正的成長——

信息過量時代,如何克服閱讀焦慮

作者:艾尤(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從古至今,閱讀都是人類獲取知識與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也是代際知識傳遞的重要路徑。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時間逐漸被切割成碎片,想靜下心來進行閱讀成為一種奢侈。同時,在資訊時代,為了在過量的信息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我們又不得不進行閱讀。如何克服閱讀焦慮,成為現代人面臨的現實問題。

形散神聚避免泛化閱讀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移動閱讀成為常態,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隊、出差途中,這些碎片化時間都可以成為閱讀時間。一篇篇微信、一條條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視頻,一個個喜馬拉雅音頻,內容涵蓋時政新聞、明星八卦、育兒心得、心靈雞湯甚至廣告軟文……從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了大量時間閱讀,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盡在我胸中。可這種泛化閱讀並沒有帶來個人真正的成長,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覺。

這一方面與網際網路的內容呈現特點有關,跳躍式的非線性閱讀,使得人們的思維不斷被分散,注意力很難聚焦於某一個主題,閱讀變成瀏覽,知識的獲取變成了簡單的資訊檢索。另一方面,眼球經濟時代,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不少內容生產者熱衷於用聳人聽聞的標題或所謂的爆款文章來吸引眼球,這些內容適合淺閱讀,迎合了大眾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可閱讀者的思辨能力卻在逐漸退化。

因此,在「形散」已經不可避免的時代,要想保證「神不散」,讀者在閱讀活動過程中就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閱讀的時間可以碎片化,但閱讀的內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識系統。因為沒有目的的閱讀,就如同沒有購買需求的主婦進了大集市,熙熙攘攘,浮光掠影,茫然不知所措。

碎片化時代進行閱讀,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並且要具備一定的判斷力,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內容,這樣我們才不會成為被動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濫的網際網路環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達到閱讀的目的。

日本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據谷歌公司7∶2∶1的投資基準比,從閱讀的內容和時間分配上對商務人士知識結構的建構進行了規劃:70%的時間閱讀專業領域,20%的時間閱讀專業領域周邊,10%的時間看未知的領域。從「知道分子」到「知識分子」,從泛化閱讀到主題化閱讀,其實就是在明確了個人知識體系之後,根據體系內各方面的重要程度優化時間和精力分配,採取苦讀、略讀、瀏覽等不同的閱讀方式,優化自身知識結構的結果。

此外,為了應對跳躍性的思維過程和欲罷不能的雞湯消費,讀者可能還需要在閱讀形式上進行某些妥協,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時間脫離數位化環境,迫使自己在紙質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實,許多圖書館、文化館、獨立書店已經推出了不少讀書日、讀書月活動,號召人們將深度閱讀作為放鬆身心的方式。

去粕取精遴選優質內容

新媒體時代,海量的信息唾手可得,雖不乏有價值的內容,但也存在內容同質化、虛假化、空洞化、觀點偏頗等諸多問題,而且信息過量導致甄選的時間成本過高。如今越來越多的平臺提倡優質內容的生產和創作,如騰訊提出的「知識官計劃」,其實就是對標優質內容的創作,進行內容生產者的發掘和培育,這和傳統出版領域對具有暢銷潛質的作者進行開發並無二致。可見,無論閱讀的形態如何發展演變,優質內容永遠都是稀缺資源,正可謂內容為王。

所謂優質內容,傳統意義上指的是經得起歷史和時間檢驗,被證明對於個人的自我完善起到不可替代作用的那部分知識。比如,在專業學科領域,優質內容指的是因其根源性的影響而被若干代人推崇的經典。

在碎片化時代,優質內容不僅要有一定的認知價值、教育價值、審美價值、使用價值(如專業的內容、核心的知識、具有獨立思維的原創性),還應體現為閱讀內容、呈現形式以及閱讀時間的完美結合,從而匹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正如知識付費的應運而生,本身解決的就是內容的獲取和效率問題。

一些平臺推出了短時間深度閱讀產品,比如各類「一小時系列」電子書、專欄、直播課等,將體系完整的知識或者教程按碎片化閱讀時間(比如每天10-30分鐘)進行加工,讓用戶的碎片化時間得以充分有效利用。越來越多的傳統出版社也將紙媒優質內容向線上遷移、整合,讓讀者用最便捷的方式學習到有價值的、系統性的知識。比如,北京大學出版社打造的「北大博雅講壇」APP,以北京大學雄厚的師資資源為依託,兼及海內外各領域權威的專家學者,通過領讀、講座、對談、互動等方式將優質內容直接呈現給讀者,讓他們在全新的閱讀體驗中獲得真知。

對讀者而言,優質的內容無外乎有兩個標準:一是內容確有價值,二是對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有用。要獲得優質的閱讀內容,讀者要學會取捨,要明確區分各種閱讀的類型與目的,據此審慎選擇和平衡閱讀的對象和方式,不要被所謂的排行榜、點讚等商業篩選機制所蒙蔽和幹擾,對當前一些佔據手機內存和我們大量閱讀時間的無關緊要的信息源要學會辨別。目前一些資訊類APP,無意義的公眾號,八卦、生活、情感類的無營養的話題都是吞噬時間的黑洞,應該及時定期清理,這既能實現閱讀內容的聚焦,也能避免信息爆炸帶來的焦慮感。

後網際網路時代,優質原創內容會更加稀缺,而越是稀缺,越容易造假。出於商業利益的驅動,網上甚至出現了「如何寫出高質量的偽原創文章」的攻略,那些內容雜糅的「偽原創」或者洗稿行為,對讀者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讀者需要邊閱讀邊思考,對內容背後的邏輯保持聯想能力和批判能力。

化零為整及時整合歸納

網際網路大大降低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門檻,許多人滿足於唾手可得卻真偽難辨的粗淺知識,而對這種閱讀能否提升自身能力毫不關心。在這個「知識越來越多而思考越來越少」的時代,如何利用不斷更新的新閱讀媒介,實現自身知識的內化與輸出,是碎片化閱讀時代讀者必須注意的問題。因為即使能辨別和篩選出優質的內容,碎片化閱讀所獲得的知識大多是零散的信息點,支離破碎無法系統化,難以構建起提升自我的知識體系。所以,除了提高自身對優質內容的篩選和鑑別能力,還須藉助有效的知識管理工具,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庫,從而不斷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

有效的深度閱讀加上主動的思考,往往會產生新的知識。當我們通過持續的有目的的閱讀建立了自身的知識庫,再經過思考和藉助工具將各種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就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傳統閱讀中,筆記與閱讀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閱讀是筆記的源泉,筆記是閱讀的沉澱。柏拉圖說:「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是人類記憶的美德。」如果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深度閱讀並寫摘要、做筆記,這固然好,可問題是在深閱讀都無法保證的情況下,如何用傳統的方式去做閱讀筆記?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急劇膨脹,閱讀方式發生了變化,讀者對筆記也有了新的需求。目前已經有很多服務於碎片化閱讀的適配工具,如數字筆記本、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這些工具不僅能夠實現信息的便捷儲存、標記、分類和檢索,而且能滿足多終端、跨平臺記錄的需求,實現在多場景下的知識獲取,有助於讀者將知識整合與內化。

此外,當前新媒體的廣泛應用,還為讀者提供了多種分享和輸出閱讀心得的可能,這種反饋可以是微信文章後面的評論,也可以是學習課程以後的在線留言。此外,通過口述或文章的形式將知識輸出,將閱讀的知識用於解決現實工作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也是實現碎片化閱讀從增量到優化最後到再創造的一個有效過程。

相關焦點

  •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永久性克服社交焦慮的10個步驟
    你的社交焦慮變得越來越糟嗎?你是否一直在思考如何永遠克服社交焦慮?如果你和其他許多人一樣,正與社交焦慮作鬥爭,請花時間仔細閱讀本文中的建議。許多人正在與社交焦慮症(SAD)作鬥爭。值得慶幸的是,最近開發的治療方法已經被證明可以有效減少SAD。你可以做出改變,但改變首先要意識到你的感受,為什麼你會這樣感覺,以及這種感覺如何影響你的行為和思維。
  • 如何克服旅行焦慮
    雖然沒有正式診斷的精神健康狀況,但對某些人來說,對旅行的焦慮會變得嚴重,阻止他們去度假或享受旅行的任何方面。學習一些常見的旅行焦慮症狀和原因,以及幫助你克服焦慮的技巧和治療方法。幫助克服旅行焦慮的技巧如果旅行焦慮會對你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那麼這些建議可以幫助你應對。
  • 如何克服焦慮
    如何克服焦慮焦慮是每個人偶爾都會有的一種正常而且健康的情緒。但是焦慮可能會演變成一種心理障礙,降低你應對這種情感的能力。當你試圖克服這種心理障礙時,不要嘗試消除焦慮,而要建立自己的應對體系。擁有解決焦慮根源的能力才是克服焦慮的關鍵。焦慮可能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長期抑鬱,所以不要讓焦慮左右你。
  • 如何克服焦慮?這6種克服焦慮的簡單易行
    焦慮時各項身體反應【如何克服你的焦慮】想要克服焦慮和恐懼,首先要做到的是,你要了解焦慮,我們需要的理解你的焦慮。如何得知你處於焦慮中第一步,檢查你的症狀,或許不是全部,但在焦慮的時候,一定會有一些表現得十分的明顯。感到焦躁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額頭 手心 脖子出汗失眠(難以入睡、夜裡總醒)胃痙攣、嘔吐、消化不良。
  • 如何克服焦慮情緒?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 ,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導致自己的情緒焦慮,那麼當自己的情緒出現焦慮時,你是如何進行自我情緒控制,使自己從焦慮的情緒中走出來的呢?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我們需要了解他是屬於那種的焦慮情緒,找到焦慮的原因是我們面對焦慮情緒最基本的認識,這裡我們可以通過時間性來判斷
  • 在這個人人焦慮的時代,要如何擺平焦慮?
    的時代。2009年,著名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約有一億七千多萬人遭受精神疾病,其中,焦慮、抑鬱佔有很大比例。的確,我們生活在以「焦慮」命名的時代。考試、工作、職業發展、家庭……以及身處信息社會,信息過載的壓力,讓焦慮感籠罩著每個人的生活。既然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讓我們焦慮的事情,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 無壓力社交|教你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它是對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產生畏懼、緊張和焦慮這一現象的簡稱。社交焦慮是種常見的,非病理性的現象。這本書是一本實用自助指南系統的介紹了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法,通過正確認知社交焦慮,社交焦慮是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與行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這三個方面幫你真正認識和了解以及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 【父母學堂】適應新學段 迎接新挑戰——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父母學堂】適應新學段 迎接新挑戰——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2020-09-11 1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應對焦慮?
    作為一個專門研究焦慮的心理學家,我非常熟悉人們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的情況。因此,問題依然存在:在這種不穩定的時期,我們如何應對?我發現在治療焦慮症患者時,以下四個建議是非常有效的幹預措施。技巧1:基於呼吸的情緒調節和冥想無論是看新聞還是在社交媒體上感到焦慮,呼吸總是可以幫助您調節自然焦慮(甚至是憤怒)。
  • 你已經把焦慮當成習慣了?學會滿足,克服焦慮心理
    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焦慮。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焦慮?我們如何減少或克服焦慮?焦慮實際上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的表現將對我們未來的事情的不確定性。克服焦慮心理,抗焦慮與養心安神。焦慮通常伴隨著壓力而來。
  •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對抗焦慮
    其實,讓成年人崩潰的,不是勞累,而是焦慮。《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一書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易變、模糊而不確定的VUCA後微信時代。這個時代要求我們既能獨立思考,又具有國際視野和跨界學習能力。如此嚴峻的職場環境,著實令人焦慮。這樣的焦慮使我們的心理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壓力過大而沒有時間思考、信息過載而無法辨析真偽,什麼都想做卻什麼也做不好。然而,在世界頂級戰略諮詢公司麥肯錫,卻存在著一群與焦慮絕緣的斜槓大神,他們不僅是行業翹楚,還身兼數職,輕鬆跨界。
  • 合肥一中語文教師謝長雷談備考:別背範文 克服焦慮
    謝長雷老師分享高考備戰策略。謝長雷舉例說,2009 年天津卷中有一道題,是「從下面論文簡介中提取3 個反映其主要信息的關鍵詞語」。「認真審題的話,就發現是從論文簡介中提取,那麼答案就存在題目當中,也就容易選出來了。」「從近年高考來看,閱讀理解題量加大,字數也從7000 字增加到萬字,目的是考察學生對信息的篩選能力,所以閱讀題要學會精準推理、充分借力,掌握答題技巧。」
  • 海姐姐說家教:如何幫助幼兒克服入園分離焦慮?
    「海姐姐說家教」專欄12如何幫助幼兒克服入園分離焦慮?入園分離焦慮是年滿三歲的幼兒,離開熟悉的家人和環境進入幼兒園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也就是說幼兒最初離開親人.家庭.對新環境會產生不適應的現象。
  • 壓力空虛伴隨焦慮,如何緩解?閱讀是這個時代反脆弱的有力武器
    ,現代人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而如何有效對待這種焦慮是我們關心的話題。在這個讓人焦慮,無所適從的脆弱時代,空餘時間去讀書,無疑是正確選擇。閱讀也一樣,走馬觀花式的閱讀不如沉浸式閱讀。而要做到沉浸式閱讀效果,講書,無疑是將閱讀的效果發揮到最佳的方式。
  • 開學了,如何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其實,許多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出現類似的表現,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分離焦慮」。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是兒童在和照料者分開時出現的一種焦慮體驗,不同的兒童分離焦慮的程度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
  • 開學了,如何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是兒童在和照料者分開時出現的一種焦慮體驗,不同的兒童分離焦慮的程度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一旦發現不能消除孩子的焦慮情緒,自己就崩潰了,圍繞上學這個事情,全家都變得很焦慮。
  •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你是如何對抗焦慮的?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焦慮是個體由於達不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內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性的情緒狀態。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會更容易焦慮,這是為什麼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焦慮的分類,焦慮一般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狀態性焦慮,一個是特質性焦慮。
  •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症
    因為通過今天的閱讀,我對如何克服社交焦慮症有了深刻的感悟。1.什麼是社交焦慮症?從書中我可以學到,「社交焦慮症」,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承受著陌生的目光,感覺到置身於陌生人中間被評價的時候,就會本能地產生一種懼怕的感覺。
  • 人到中年焦慮太多,如何克服焦慮,五位古人給出了這幾個「妙招」
    人生在世,誰都活的不容易,尤其是人到中年,面臨可怕的中年危機,克服焦慮也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該如何克服焦慮呢?曾有五位古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人生的焦慮太多,總是會給人一種不安全感,相比於古人而言,現代人的焦慮情緒似乎更多更大,甚至有時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當代人生存壓力大,房貸、車貸、彩禮、父母贍養、子女教育、職場壓力、身體亞健康,無一不在摧殘著我們。
  •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文丨月月 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信息逐漸「比特化」,人們有一種普遍性的焦慮,那就是唯恐錯過任何事情。也正因如此,在這個時代,閱讀出現了三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多」、「快」、「淺」。「多」,是因為知識爆炸現象的出現,讓我們每天都撲面迎來大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