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應對焦慮?

2020-09-10 煩惱傾聽館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不確定的世界,無論是政治上,社會上,還是環境方面,這都不是什麼秘密。

作為一個專門研究焦慮的心理學家,我非常熟悉人們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的情況。

因此,問題依然存在:在這種不穩定的時期,我們如何應對?

我發現在治療焦慮症患者時,以下四個建議是非常有效的幹預措施。

技巧1:基於呼吸的情緒調節和冥想

無論是看新聞還是在社交媒體上感到焦慮,呼吸總是可以幫助您調節自然焦慮(甚至是憤怒)。

深呼吸有助於誘導安全感,儘管這種方法的訣竅在於實踐中的一致性。考慮每天練習5到10分鐘,此外,每當你開始感到焦慮時,就開始練習。

有很多冥想技巧可以幫助你。不過,為了幫助你開始,請參考以下步驟:

  • 躺下或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想的話,你可以閉上眼睛)。
  • 一直吸氣。
  • 呼氣時,一直呼吸。 在這裡完成通貨緊縮非常重要。
  • 重複大約5-10分鐘。
  • 儘可能多地練習全天深呼吸。

註:在進行此呼吸練習時,可以想像氣球膨脹和收縮。

技巧2:學會掌控自己的自我價值。

對於那些來自邊緣化的人來說,讓眾多偏執的社會信息影響你如何看待自我價值是很容易的。讓這些信息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會導致焦慮。

儘管這些信息可能不會停止,但可以通過學會以友善和有尊嚴的態度對自己說話來掌控自己的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

  • 注意羞恥感,比如「我很壞」之類的想法。它們是不是來自於那些實際上並不了解或不重視你的人的錯誤觀點?只重視你所看重的人的意見。
  • 當你情緒低落的時候,對自己說些好話,比如:「我知道現在很痛,但這種痛苦並不能定義我」,或者「我的目的是在這些困難的時刻對自己好一點。」
  • 從激進分子、精神領袖或老師那裡選擇一句賦權的名言。每天讀這句話,讓這句話成為你在世界上如何行動的標準。

記住,別人的負面言論並不能定義你。你定義了你的自我價值。

技巧3:用非反應性傾聽

我們是相當被動的傾聽者,因為我們聽的是回應,而不是去理解。

在這個充斥著不受限制的偏見和社交媒體回音室的時代,我們一直在尋求驗證我們已經知道的,以保持對我們周圍世界的確定性。然而,當我們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時,焦慮會激增。

那麼我們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呢?

簡單的回答是練習無反應的傾聽。這可以適用於任何情況,包括社會信仰與我們不同的人交往。

非反應性聽力技巧

  • 全神貫注地聽,不要妄下判斷
  • 看看他們的邏輯是否合理
  • 如果他們的邏輯有漏洞或跳過步驟,問後續問題
  • 先聽明白,再回應

技巧4:按照你的價值觀生活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容易按照別人的價值觀生活,而忽略了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但忠於自己的價值觀很重要,尤其是在社會環境壓力很大的時候。

通常,患者會意識到他們的焦慮症狀部分是由於按照社會價值觀或生活中某人的價值觀而生活,而不考慮他們個人關心的事情。

但要記住,做事情不是以目標為導向的,而是要讓你覺得有價值。與其說「這是我應該關心的」,不如弄清楚你到底在乎什麼。

經過深思熟慮,你可能意識到你想花更多的空閒時間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參與一些活動。

不管你關心什麼,都要照這個做。當你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並以此為基礎生活時,你可能會意識到你會感到更加平靜。

生活在充滿挑戰的時代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做出小小的改變來幫助我們克服焦慮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做一些小的改變來幫助我們對自己和對未來的擔憂感到更自在。

與其讓生活發生在我們身上,專注於我們不喜歡的事情上,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實踐來控制我們如何選擇去體驗我們不喜歡的事情。記住,對你的心理健康貢獻最大的人最終是你。

相關焦點

  • 焦慮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我們該如何應對?
    當下的「快餐」經濟環境,普遍都存在焦慮,你可能開始留意到了,你的焦慮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關於不確定的「焦慮」我們要如何應對?我們要如何應對呢?如何做到理性消費呢?字面意思理解起來很簡單,就是該花的錢花,不該花的錢不花,做好錢的分配和儲蓄。
  • 全民焦慮時代,一切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應對?
    作者|李雲飛 來源|原創當下的經濟環境下,迎來了全民焦慮的時代,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應對?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當中發生了疫情肆虐、經濟蕭條、失業下崗、物價上漲等一系列的問題,房子又是一邊在大漲,一邊又在大跌,一切都顯得那麼不確定,人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焦慮的心態是越來越嚴重。
  •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外界環境,我們該如何應對?
    但是,種種發生過的事實告訴我們,不管我們如何做,這種不確定性一直都存在,並將永遠存在,不確定性也不會隨著生活的安定而消失,而是潛伏起來了。正如我們的老祖宗所告誡我們的「要居安思危」。 那麼,面對這高度不確定的外界環境,我們該如何應對?
  • 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度過
    我們的運行及管理遵照EF全球統一模式。50年專業英語教育經驗值得信賴,關注英語,關注孩子。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時代。沒有人能確切知道這場新冠流行病毒將如何或何時結束,也不知道它對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小E肯定不是唯一一個晚上睡不著,躺在床上問自己如何度過這段時期,新冠病毒結束後這個世界將是什麼樣子。也肯定不是唯一一個醒來不知道怎麼度過這一天天,一個需要處理所有日常事物,但不確定性又會隨時出現的一天。
  • 劉潤對話方永飛:如何應對這個不確定的時代?
    魔幻的2020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不確定的事。新冠疫情、中美關係、制裁華為等等。展望未來,對很多創業者來說,我們仍會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外界環境。在這個背景下,我有幸和方永飛進行了一次暢快地溝通。該退即退,不要意氣用事第4個字:逃。該退即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不要意氣用事。如何做到逃,也分三點。第一點,該逃就逃。
  • 在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我排解焦慮
    就是在同一個地方顛倒很多次的人也不在少數。就好比:朋友圈那些「販賣」焦慮的內容。你看了一次之後就清楚的知道這類型文章的寫作套路以及寫作目的,告訴自己下次看到這類型的文章不要再看了,但下一次看到這類文章時,保不準又被荼毒。問題是你越焦慮,就越想看,越看就會更加的焦慮。
  •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對抗焦慮
    「成年人的世界,除了脫髮和長胖,其他都不容易。」這是近兩年朋友圈裡流行的一句調侃,聽著好笑,卻真實而扎心。一句話道盡了成年人的不易。前段時間,一段視頻在網上火了。這大概是每個尋常打拼者的縮影,有時覺得已經拼盡全力,生活卻依然不如意。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夜深人靜時郝然發現自己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在某個觸不及防的瞬間淚如雨下,然後本能地收拾好情緒繼續前行,因為知道生活不會因為一瞬間的崩潰而停止不前。
  •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外界環境,我們該如何做?
    但是,種種發生過的事實告訴我們,不管我們如何做,這種不確定性一直都存在,並將永遠存在,不確定性也不會隨著生活的安定而消失,而是潛伏起來了。正如我們的老祖宗所告誡我們的「要居安思危」。那麼,面對這高度不確定的外界環境,我們該如何應對?
  • 面對全民焦慮的時代,我們到底該怎樣做?心理學家們給出了答案
    在人們的思維意識裡,焦慮總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使得我們煩躁失眠,嚴重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其實,這是我們對焦慮最大的錯誤認知。適當的焦慮不僅對我們的身體無害,反而會更加有利於我們的提升進步。焦慮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的大腦應對外界不確定因素產生的防衛機制。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大腦,會對三種東西特別敏感:恐懼,不確定性,以及自我懷疑。
  • 在這個人人焦慮的時代,要如何擺平焦慮?
    的時代。比如,會讓我們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變差、逃避社交、食慾下降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恐懼感、瀕死感。那麼,對於嚴重的焦慮,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常規的做法有很多,如吃藥控制、分散注意力等。但這些方法都很難治本。分散注意力可以緩解一時的焦慮,可當我們把手頭的工作停下來,焦慮感又會隨之而來了;吃焦慮藥也許能在用藥期間控制,但一旦停藥,問題很可能又會重現。
  • 與這個焦慮的時代相處:呼籲一種關係性的人類生存
    )焦慮是否一定是一個時代病症或現代性問題,我們難以確定,但是我們大概可以確定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一個焦慮無所不在、全面覆蓋、深度滲透的時代。這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焦慮是否一定是一個中國特色問題或發展階段問題,我們也難以確定,但生活於當下中國的我們大概也可以確定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幾乎每個個體都能感受到不同程度和類型的焦慮。而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更為關注的顯然是社會性的焦慮和結構性的焦慮,尤其是其具體的生成機制和文化邏輯。
  •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這樣的,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分離焦慮常常出現在上幼兒園時期。不僅是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媽媽也會出現分離焦慮。如何應對分離焦慮呢?我們先從孩子和媽媽的依賴和依戀關係上來講起。因為依戀關係具有雙向性,因此,分離常常體現在媽媽和寶寶兩者的關係上,而不是單方面。
  • 為什麼焦慮的人容易沒胃口?該如何應對食欲不振?
    點擊查看 焦慮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精神狀態。有人心煩不安,有人心悸,也有人手腳心出汗,甚至抽動。伴隨生活節奏的加快,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焦慮,有人把它視為這個時代的通病。焦慮通常會引起食慾的變化。
  • 28歲華為員工曬百萬工資表,普通人該如何應對「30歲焦慮」
    在大多數普通人都在為30歲而感到焦慮的時候,有些人卻早已經年薪百萬,財務自由了。30歲,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職場,它都意味著一道「門檻」。門的那一邊,是車子,房子,票子,是社會地位,是婚姻,是孩子。
  • 如何正確應對煩躁乏力的焦慮情緒?
    如何正確應對煩躁乏力的焦慮情緒?人感覺煩躁乏力焦慮,第一時間應該先選擇去正規醫院檢查身體,如果檢查結果排除軀體性疾病,那麼一般情況下,就可以確定患上焦慮症了在求助心理諮詢師後症狀仍然沒有緩解的話,就要考慮輔助藥物治療。
  • 《控制焦慮》| 在人人都會焦慮的時代,我們該做些什麼?
    在信息爆炸的5G時代, 創建於2009年的@小一大書悅讀會 精選五色好書,涉獵各類經典,保證知識面。小一大書的選書標準是:豆瓣得分7分以上圖書;推薦者真正讀過的書;初版五年以上的書。世界是一本書,讓我們共享閱讀之悅!
  • 在這個焦慮的時代,你是如何對抗焦慮的?
    比如:有人害怕蛇,有人害怕密閉的空間,這都是具體明確的對象的,但焦慮是沒有的,你就是莫名的心慌,而且很多時候你明明知道自己不該那麼緊張,還是控制不住。焦慮雖然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不那麼好的體驗,比如手心出汗、坐立難安等等,但是它也有它的積極意義:我們可以通過焦慮覺察到自己現在所面臨的困境或局限性
  • 如何陪伴孩子應對分離焦慮
    每年這個階段,我都會接到很多媽媽的諮詢——如何應對小朋友們的分離焦慮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什麼是分離焦慮以及我們怎麼提前做好準備。當我們面臨和心愛的人、事、物分離時,就容易激發起我們對這種情感斷裂的恐懼,同時我們將面臨一些「不那麼確定的」情境——這很容易就會引發焦慮。所以,一定程度的分離焦慮我認為是正常的。不管是3歲的幼兒還是30歲的成年人,如果發展較好,或多或少都已經有一些自我安撫的能力和心理技能來緩解和適應。
  • 心理學家:疫情期的情緒管理,如何應對無聊、焦慮和恐慌?
    1)如何應對無聊和迷茫?2)如何應對放鬆太久不想去上班的焦慮?案例:擔心這段時間放鬆的太久,後面不想上班了,怕習慣了現在的舒服,開工了不習慣。至少現在過的還是舒服的,那麼就多享受現在的舒服吧,同時也要對這種舒服保持一種平常的心態,否則也不能全身心享受現在的舒服。平常的心態意味著,你知道這個是會結束的。
  • 在不確定的時代,你該做通才還是專才?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如何報抓到一根稻草變為救命稻草,一是需要找到內心真正想要的,二是用戶真正需求的,結合這兩者的需要,你會變成一位優秀的人才。一個典型的優秀人才的能力結構,是T型結構。首先非常確定的一件事情就是你可遷移的能力,並不是能無限制的遷移,首先這個能力是否該遷移,,是正向遷移還是負向遷移?要確定的是這一個可遷移的能力是否是值得的,還因為可遷移能力的前提是你的能力值得遷移,所以還是需要在一個領域不斷地去練習練習再練習,驗證這個能力有遷移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