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去一半,大多數人對於新年所許的願望或許早已經放棄。在這個全民陷入焦慮的時代,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煩惱。
身為一家之主的你,或許還在為這個月的房貸而煩惱;剛剛參加完高考的莘莘學子,還在焦急等待高考成績;公司的老闆的你,還在為員工的這個月工資而愁眉苦臉;烈日下農民伯伯耕種的莊稼,在一場場洪水中被毀滅殆盡一夜之間白了頭髮,他們還在考慮洪水過後的補救生產......
這是個全民焦慮的時代,無論你身處哪個階段,處在什麼樣的江湖位置,都免不了焦慮纏身。很多時候困難不會以人的意志作為轉移,既然我們不能讓災難憑空消失,也不能選擇逃避,那麼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正確認識苦難,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去化解它。
說到焦慮,它並不是什麼稀罕之物,它總是出現在我們生活的邊邊角角。我們可以為一條足以改變我們命運的選擇而感到焦慮,比如人生的高考,成績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直接能否進入一所好的學校,從而有是否有一個比別人更高的起點,亦或者該選擇哪個行業作為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也可以為了生活中的細小瑣事,比如自己這件沒有做好,會不會受到對方指責?或者說身邊的同事為什麼對自己總是冷淡的很,是不是自己身上確實有讓人很討厭的壞毛病......
這些或大或小的煩惱焦慮,就像奔湧的海水,一到夜晚就奔向我們的腦海,讓我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每到夜深人靜,他人酣睡之際,自己只能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總是思前想後擔心未發生的事情,是我們每天筋疲力盡的重要原因。
想要戰勝焦慮,我們必須認清焦慮。
在人們的思維意識裡,焦慮總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使得我們煩躁失眠,嚴重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其實,這是我們對焦慮最大的錯誤認知。適當的焦慮不僅對我們的身體無害,反而會更加有利於我們的提升進步。焦慮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的大腦應對外界不確定因素產生的防衛機制。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大腦,會對三種東西特別敏感:恐懼,不確定性,以及自我懷疑。合稱 FUD 因為(Fear,uncertainty,doubt)。
恐懼,往往意味著直接的危險(比如猛獸、陷阱),會直接危及生命;
不確定性,往往意味著大量的資源耗用,會擠壓個體思考和處理其他問題的能力;
自我懷疑,意味著對存在感和自尊的動搖,這會影響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
所以,大腦學會了對它們保持敏感。一旦監測到這些因素,就會發送信號:FUD 含量已超標,請注意!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人會產生焦慮,很多時候不是單一的因素影響的,更多時候是這三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幾天有異常對於你來說有一場非常重要的考試。你害怕自己考試不通過——這是恐懼;你不知道這場考試,你能否考出滿意的答案——這是對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性;你擔心這場考試沒有考好,你就不能進入好的大學深造學習,你的未來將變得艱難,身邊的人也因此會嘲笑你愚笨——這是對自我的懷疑。
這就導致哪怕這場考試還有很長時間才舉行,你很有極可能高一的時候就變現的極為緊張,它就像積壓在你心底的一塊石頭,壓得你喘不過氣。它使得你只要躺在床上,就滿腦子想的都是關於考試時你慌亂的樣子。這時你在心底不斷地重複著你失敗後的樣子,越是這樣想,你就越顯得焦慮不安。
與其整天這樣焦慮不安,不如利用大腦的本能,去不斷引導、控制、安撫它,讓我們的大腦明白:眼前的困難,都是我能夠解決的!
那麼,我們來看看形成焦慮機制的原因是什麼?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同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你和一個之前見過一次面的女孩約會相親,並且你已經在約定的時間之前,來到約會地點,並提前點好了兩人要喝的飲料茶水。原本你們約好上午九點見面,但是時間已經到了九點半,離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半小時,還是沒有見到對方的影子,打電話沒人接,發微信也沒人回。你會是什麼狀態?
你可能會煩躁的拿著手機,不斷地撥弄,然後用不了多會,你就會很焦慮煩躁,不停地看時間:9點35了、38了,40......怎麼還沒到,這個時候你會覺得時間過得極為漫長。
這個時候你的內心就會產生不安:不會是對方看不上自己,直接爽約了吧?
於是你打電話給媒人,想要通過對方打聽到一點消息,看看對方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在加重你的焦慮感。
本來約定好的九點見面,時間已經過去快一個小時了,對方還沒有出現——這就叫做「跟預期不一致」。從而打破大腦的平衡,讓大腦產生異常,也就是感受到兩人威脅。並且當這種威脅感形成以後,我們的身體機制沒有立馬接觸,這個時候個體的焦慮感就會形成。
我們不斷地看時間,打電話詢問其它人,不斷地在自己的內心詢問自己(對方到底什麼時候會回來)——這就叫做「確認信息」,它在不斷強化我們對威脅的認知。
在一次次內心確認以後,我們的大腦出於保護的本能,會不由自主的將事情朝著最糟糕的方向去思考—— 這叫做「災難性思維」。它可以使得我們個體在危險來臨之前,在高度警惕中避免被傷害。
為了應對它,我們的大腦無法接受「什麼也不做」,我們的大腦神經逼迫我們去採取行動。於是,在我們明知道這樣做也是無濟於事,更多時候提供的也是負能量。但我們這樣做,無非就是讓自己感到我們「對事情有一定的掌控力」 —— 這就叫做「安全行為」。把這些連接起來,就構成了整個焦慮的底層機制 —— 我把它叫做「焦慮環」:
網絡製圖
一切的焦慮,其實都是這麼產生的。它會通過這個循環,不斷地放大自己,強化你的焦慮感。
我們再以前面的考試為例:
準備一場非常重要的考試—— 對應00:現實與預期不一致。預期:我害怕參加這場考試;現實,處於各種原因不得不參加。於是,大腦覺察到危險。
離考試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 對應02:我沒辦法立即取消考試。於是,它會成為我生活中壓力的源頭。
我反覆去想,這場考試到底自己能考多少分?會不會遇到自己很多不會做的難題?我會不會緊張到大腦空白?考不好試我該怎麼辦?會影響我將來的前途嗎……對應03:反覆不斷地確認信息。
我們的大腦不由自主的將這場考試的結果,朝著最糟糕的方向去想:這場考試如果失敗了,自己會不會淪為周邊人的嘲笑,會不會低人一等—— 對應04:災難性後果。
於是你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坐以待斃,於是你在考前瘋狂刷題,假想這道題目就是高考的原題型。你在腦海裡把做的每道題都想做是高考時題目,「想著這題該怎麼演算」「這題還有什麼更簡潔的方法」 —— 對應05:安全行為。
最後,無論這次考試是成功還是失敗(很多時候可能會正常發揮),在這個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我們的心裡路程註定是充滿緊張、焦慮和慌亂不安的,我一遍遍在心裡預演和反芻的行為,已經被大腦印刻下來,跟「考試」緊密地綁定在一起。
於是,當這種緊張不安形成條件反射時,當我們的腦海再一次聽到有一場重要的考試時,我們的內心就會激發緊張與慌亂不堪。我們的內心會極為排斥反抗它。
這就對應06:形成慣性。
這就是生活中我們個體產生焦慮機制的原因。其實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場考試的結果,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整個等待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我們總是焦慮擔心開始出現意外。
隨著我們大腦的不斷強化,讓你給「考試」這件事,打上一個「我很累」的標籤。
哪怕考試的結果最終是好的,但是你還是覺得很累,它不足以抵消你因為緊張而付出的痛苦代價,對你來說,你對考試所帶來的印象,都是緊張焦慮。
上面的圖裡,每一個步驟背後,還有一個線框。它們是什麼意思呢?
它們表示的,是每一個環節背後的原因、動力和支撐,也就是大腦所固有的「核心信念」。正是因為這些核心信念,每一個環節才得以存在。
下面就是這幾條「核心信念」。理解了它們,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焦慮,給大腦「鬆綁」。
1)危險必須立刻消除
為什麼「我沒辦法立刻消除危險」,就會導致焦慮感呢?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第一時間給我們傳遞這種危險信號。他在告訴我們,每耽誤一分鐘不解決問題,對機體的危害也就越大。
那這種心理機制形成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對穩定性的追求。我們知道當一個危險放置在哪裡的時候,只要不去解決它,這些隱患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不斷盤旋,久而久之它們的存在就會擠佔更多我們的精力,讓我們每天即使沒有做任何事,但總覺得疲憊不堪的原因。心累,說的莫過於如此。
可以說它在無形之間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這就形成了一種「不穩定態」。
這種不穩定性,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變數,我們不得不在做某一件事時,還要分散注意力,去應對其它突發事件的發生。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總是處於機警狀態,他不斷催促我們排除解決外界的危險,但是一時間我們面對困難無能為力時,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2)我必須獲取更多信息
回想下:在我們還處於文明荒蠻時期,在野外身處危險之中時,出於自救,我們的大腦第一時間會做出怎樣的舉動?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第一反應是確定危險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危險,我們第一時間做的就是逃避解決;如果風險不存在,我們會選擇繼續前行。對於我們而言,人生最痛苦的不是經歷的打擊。而是來自於種種不確定性,是生是死,是危險還是安全,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好做出應對之策,而不是處處懸而未決,飄忽不定的折磨感,它在不斷在折磨銷蝕我們的意志與信念。
這就是第二條核心信念:我必須獲取更多關於它的信息。
即使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今天的高度,但是我們的身體的本能已經沒有改變,每當我們遇到困難之時,我們總是觀察又觀察,不斷地去確定危險是否存在,我們甚至不止一次的去掩飾危險產生時的應對措施。
也因此,當個體第一時間感受到外界的危險時,第一時間會做出相應的舉措,但這些誒舉措往往都是徒勞、缺乏實際意義的。
比如:這場考試明明還沒有開始,我們總是擔心自己某些題目到底會不會?考試那天自己會不會遲到?自己那天會不會生病等等。
然而,正是「反覆確認信息」這個行為,不斷提醒大腦「有危險存在」,從而不斷拉高大腦的焦慮水平。
3)後果是可怕的
一旦我們發現,徒勞無功的「反覆確認」,並不能讓危險突然消失,我們就會絕望地進入下一個階段 —— 在腦海中不斷勾勒出「最壞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也不是很難理解:在千百年來的進化中,那些不怎麼做的人類個體,早已經被自然淘汰。
生物的特殊進化,讓我們的潛意識裡非常容易形成:對危險遠遠比收益敏感。這是因為一時的收益只能保證我們當下過得比較舒暢,但對於長遠問題卻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那些危險不需要很多次,我們只要一次不幸運,丟掉了性命,就再也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這也導致了,那些能夠在眾多磨難中生存下來的個體,必定是對危險非常敏感的,不然他們很難夠立足。
甚至為了能夠有效避免風險,我們的大腦還會製造一種假象,將事物的風險有意識的擴大化。我們老祖宗的處世哲學就說了:「人無遠憂,必有近慮」。這句話就像我們很好的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
在這裡我們舉個例子加以說明。
就像我們前文說的考試那個例子一樣,對於一次考試的得失,原本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就會不斷的想像著,假如這場考試我們沒有考好,就不能進入好的大學,進不了好的大學將來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從而一生會過的非常辛苦,繼而我們的腦海裡就會想像出自己窮困潦倒的樣子......
其實,這些都是偏離現實的擔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壓力的來源。
4)我希望擁有控制感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現在深陷危險之中,一時間也確實無法解除危險,且後果確實很嚴重,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做,才能解決問題呢?
答案就是:隨便做點事情,讓自己動起來。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時刻監督外界風吹草動的警察,一旦有什麼不妙的情況發生,大腦就會發出警報。對於個體的什麼也不做,會讓大腦時刻處在不確定性範圍內。
因此出於應激反應,即使明知道你所做的事情對於你的危險,並沒有什麼實際性幫助,大腦還是會促使你去做出改變。
這些事情,就叫做「安全行為」。比如:你不斷看書刷習題,向身邊的同學吐槽這道題目出得很怪,整日憂心重重;早已經躺在床上的你,卻怎麼也睡不著覺,你不斷糾結著,在心底默默告訴自己,快睡著,快睡著......
為什麼叫「安全行為」,這裡還有其它的意思:這是因為它們有著更短的捷徑。比如:你寄希望於這場考試比你平時的訓練題目要簡單的許多。這樣的話,前者就更容易成為安全行為。
安全行為的本質,就是我們在對事物失去控制感的時候,不再感到恐懼。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人類精神世界,對事物的掌控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的。一旦個體失去對外界事物的控制感,就會心生恐懼。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所存的價值觀,進而會讓個體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從而失去對外界事物的嘗試欲望,這也在根本上將自己成功的可能性降為零。
5)大腦會自動建立聯繫
最終,上面我們所講到的一切,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心路歷程,以及恐懼、焦躁不安、安全行為......都會被我們的大腦系統給做統一化處理,也就是將他們存儲起來,成為日後我們遇到想到情況以後,解決問題的經驗。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一個人經歷的越多,越能輕鬆面對各種困難的原因。人生該受到的折磨,他們都一一嘗試過了。
所以,為什麼「焦慮環」是一個迴路?也是因為此等原因,這一整個流程下來,不僅僅讓你產生焦慮感,更嚴重的在於:它會成為你對這個場景最鮮明的記憶,被寫入大腦的程序裡面,降低你的閾值。
大腦正是依靠這套方式,在數十萬年前,幫助我們趨利避害的。但在今天,它所帶來的,只是煩惱和困擾。
那麼,理解了焦慮環,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從上面這套邏輯鏈條入手,試著去打破其中的某一個環節。
只要某個環節被打破了,後續的環節就難以生效,我們也就可以從中掙脫出來。
具體來說,可以嘗試這幾個策略:
1. 鍛鍊「忍受不穩定」
前文中我們已經向大家提到了,大腦是一個喜歡穩定的精密系統,他希望一切都是在有條不紊中進行,這樣可以大腦更加愛簡單有效的管理身體各個系統。
而在這個風雲際會的年代,我們每天都處在一個變化的時代,可以說不穩定處在每個環節之中,想要獲得絕對的穩定,基本不可能。
今天全網還在討論某個行業是風口,可能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日黃花。今天你提的方法可能符合時代主流,明天可能就會成為俗套。一切都在流變之中,這個時代的十年的發展,足以打破人類千年以來的變局。
這就告訴我們,新時代事物的發展永遠面臨著「內在的不穩定」。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擴充大腦的認知資源空間。在不斷的對大腦進行刺激的時候,讓大腦也變得與時俱進,能夠從容面對這個世界的巨變。可以更大程度的抵抗風險與磨難。
具體來說,可以嘗試這幾點:
1)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心生狐疑之時,先不要忙著逃脫,或者是過早的下了結論,我們要學會讓我們的大腦慢慢適應這種狀態,讓我們的大腦能夠及時適應這種狀態。
2)當我們遇到某件難解的事情,應該學會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問題。比如說,你覺得一個人很善良,那麼請你仔細思考下,什麼的情況下這個人會變得不善良?
3)不要一味的相信經驗或者固定的流程。當你,接收到新的訊息,他完全與你之前的認知相悖逆,那麼請你靜下心來,先不要急著去否定,而是想著是不是自己知識受限?你應該好好了解這個項目?
4)保持開放的心態,讓自己學會與外界更大的世界去接觸。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不斷顛覆自己更酷了!
2. 聚焦「有用的事情」。
我給自己克服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做「有用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現狀。
這樣做是何用意呢?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想去解決一件事情的時候,假設中間遇到一些難題,我並不會一味地抱怨這件事很麻煩,而是在當初想著提出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提前把它可能遇到的麻煩提前解決了。對於那些徒勞的焦慮感,明知道焦慮並不能對問題產生任何實際性的幫助,這個時候我會想著提前做些補救的措施,從而將這件事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確定性事件,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的逃避,而是讓自己理性的思考起來,去做一些事情將食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一旦我們習慣了這種思維模式,就會對我們將來面對人生困境時,產生一個良性循環:在我們不斷統籌帷幄中,一件事情的未來風險也會在我們之前的預備中,一點點降低……那麼,在整個過程中,伴隨著你的,就不再是焦慮感和無力感,而是成就感。
3. 思考「現實是什麼」
導致焦慮的最大誘因就是個體的「災難性思維」。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對結果的想像合理化。
那我到底該怎樣去做呢?當我們凡事總止不住朝著糟糕的方向去想,我們不妨問下自己:
實際上,我們只要從災難性思維走出來,開始能夠更加客觀的看待問題,很多事情就會迎刃而解。原因很簡單:災難性思維是由杏仁核主導的 —— 它會將我們記憶裡最恐慌、最害怕的情景(可能是虛構的)一遍遍重現。到各個體回歸理性,杏仁體就會被抑制,從而不能發揮它的作用。
4. 接受「無需控制它」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很多人都有失眠的經歷,當我們夜晚躺在床上的時候,我們總是難以入睡,於是我們不斷祈禱,讓自己趕快早點入睡。然而現實這樣,我們越是想早點入睡,卻總是事與願違,越睡越精神。
最好的解決方法,我們無需克制自己強迫該去做什麼事,既然我們不困,就不需要強迫自己去睡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聽聽音樂,看看書,等到真正犯瞌睡的時候,我們再去睡覺,會很快入睡。
很多時候,放鬆對於掌控感的需求,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你會從高度的喚醒狀態中解放出來,讓大腦進入更舒適、更放鬆的模式,從而,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結果。
從其他角度來講,它也有助於讓大腦把緊張感跟情境鬆綁,讓這個情景在你的記憶程序裡,變得「不那麼疲憊」。
破除一個惡性循環的方式,很多時候,奏效的都不是對抗,而是接納,和解,引導,以及成長。
接納並不是排斥「這個不夠好的我」,也不是滿足現狀,
而是承認「我不夠好,但是我可以慢慢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