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民焦慮的時代,我們到底該怎樣做?心理學家們給出了答案

2020-09-05 曉你心聲


2020年已經過去一半,大多數人對於新年所許的願望或許早已經放棄。在這個全民陷入焦慮的時代,每個年齡段都有各自的煩惱。

身為一家之主的你,或許還在為這個月的房貸而煩惱;剛剛參加完高考的莘莘學子,還在焦急等待高考成績;公司的老闆的你,還在為員工的這個月工資而愁眉苦臉;烈日下農民伯伯耕種的莊稼,在一場場洪水中被毀滅殆盡一夜之間白了頭髮,他們還在考慮洪水過後的補救生產......

這是個全民焦慮的時代,無論你身處哪個階段,處在什麼樣的江湖位置,都免不了焦慮纏身。很多時候困難不會以人的意志作為轉移,既然我們不能讓災難憑空消失,也不能選擇逃避,那麼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正確認識苦難,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去化解它。

說到焦慮,它並不是什麼稀罕之物,它總是出現在我們生活的邊邊角角。我們可以為一條足以改變我們命運的選擇而感到焦慮,比如人生的高考,成績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直接能否進入一所好的學校,從而有是否有一個比別人更高的起點,亦或者該選擇哪個行業作為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也可以為了生活中的細小瑣事,比如自己這件沒有做好,會不會受到對方指責?或者說身邊的同事為什麼對自己總是冷淡的很,是不是自己身上確實有讓人很討厭的壞毛病......

這些或大或小的煩惱焦慮,就像奔湧的海水,一到夜晚就奔向我們的腦海,讓我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每到夜深人靜,他人酣睡之際,自己只能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總是思前想後擔心未發生的事情,是我們每天筋疲力盡的重要原因。

想要戰勝焦慮,我們必須認清焦慮。

在人們的思維意識裡,焦慮總是不好的代名詞,它使得我們煩躁失眠,嚴重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其實,這是我們對焦慮最大的錯誤認知。適當的焦慮不僅對我們的身體無害,反而會更加有利於我們的提升進步。焦慮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的大腦應對外界不確定因素產生的防衛機制。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大腦,會對三種東西特別敏感:恐懼,不確定性,以及自我懷疑。合稱 FUD 因為(Fear,uncertainty,doubt)。

恐懼,往往意味著直接的危險(比如猛獸、陷阱),會直接危及生命;

不確定性,往往意味著大量的資源耗用,會擠壓個體思考和處理其他問題的能力;

自我懷疑,意味著對存在感和自尊的動搖,這會影響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

所以,大腦學會了對它們保持敏感。一旦監測到這些因素,就會發送信號:FUD 含量已超標,請注意!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人會產生焦慮,很多時候不是單一的因素影響的,更多時候是這三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幾天有異常對於你來說有一場非常重要的考試。你害怕自己考試不通過——這是恐懼;你不知道這場考試,你能否考出滿意的答案——這是對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性;你擔心這場考試沒有考好,你就不能進入好的大學深造學習,你的未來將變得艱難,身邊的人也因此會嘲笑你愚笨——這是對自我的懷疑。

這就導致哪怕這場考試還有很長時間才舉行,你很有極可能高一的時候就變現的極為緊張,它就像積壓在你心底的一塊石頭,壓得你喘不過氣。它使得你只要躺在床上,就滿腦子想的都是關於考試時你慌亂的樣子。這時你在心底不斷地重複著你失敗後的樣子,越是這樣想,你就越顯得焦慮不安。

與其整天這樣焦慮不安,不如利用大腦的本能,去不斷引導、控制、安撫它,讓我們的大腦明白:眼前的困難,都是我能夠解決的!

那麼,我們來看看形成焦慮機制的原因是什麼?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同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你和一個之前見過一次面的女孩約會相親,並且你已經在約定的時間之前,來到約會地點,並提前點好了兩人要喝的飲料茶水。原本你們約好上午九點見面,但是時間已經到了九點半,離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半小時,還是沒有見到對方的影子,打電話沒人接,發微信也沒人回。你會是什麼狀態?

你可能會煩躁的拿著手機,不斷地撥弄,然後用不了多會,你就會很焦慮煩躁,不停地看時間:9點35了、38了,40......怎麼還沒到,這個時候你會覺得時間過得極為漫長。

這個時候你的內心就會產生不安:不會是對方看不上自己,直接爽約了吧?

於是你打電話給媒人,想要通過對方打聽到一點消息,看看對方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是在加重你的焦慮感。

本來約定好的九點見面,時間已經過去快一個小時了,對方還沒有出現——這就叫做「跟預期不一致」。從而打破大腦的平衡,讓大腦產生異常,也就是感受到兩人威脅。並且當這種威脅感形成以後,我們的身體機制沒有立馬接觸,這個時候個體的焦慮感就會形成。

我們不斷地看時間,打電話詢問其它人,不斷地在自己的內心詢問自己(對方到底什麼時候會回來)——這就叫做「確認信息」,它在不斷強化我們對威脅的認知。

在一次次內心確認以後,我們的大腦出於保護的本能,會不由自主的將事情朝著最糟糕的方向去思考—— 這叫做「災難性思維」。它可以使得我們個體在危險來臨之前,在高度警惕中避免被傷害。

為了應對它,我們的大腦無法接受「什麼也不做」,我們的大腦神經逼迫我們去採取行動。於是,在我們明知道這樣做也是無濟於事,更多時候提供的也是負能量。但我們這樣做,無非就是讓自己感到我們「對事情有一定的掌控力」 —— 這就叫做「安全行為」。把這些連接起來,就構成了整個焦慮的底層機制 —— 我把它叫做「焦慮環」:

網絡製圖

一切的焦慮,其實都是這麼產生的。它會通過這個循環,不斷地放大自己,強化你的焦慮感。


我們再以前面的考試為例:

準備一場非常重要的考試—— 對應00:現實與預期不一致。預期:我害怕參加這場考試;現實,處於各種原因不得不參加。於是,大腦覺察到危險。

離考試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 對應02:我沒辦法立即取消考試。於是,它會成為我生活中壓力的源頭。

我反覆去想,這場考試到底自己能考多少分?會不會遇到自己很多不會做的難題?我會不會緊張到大腦空白?考不好試我該怎麼辦?會影響我將來的前途嗎……對應03:反覆不斷地確認信息。

我們的大腦不由自主的將這場考試的結果,朝著最糟糕的方向去想:這場考試如果失敗了,自己會不會淪為周邊人的嘲笑,會不會低人一等—— 對應04:災難性後果。

於是你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坐以待斃,於是你在考前瘋狂刷題,假想這道題目就是高考的原題型。你在腦海裡把做的每道題都想做是高考時題目,「想著這題該怎麼演算」「這題還有什麼更簡潔的方法」 —— 對應05:安全行為。

最後,無論這次考試是成功還是失敗(很多時候可能會正常發揮),在這個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我們的心裡路程註定是充滿緊張、焦慮和慌亂不安的,我一遍遍在心裡預演和反芻的行為,已經被大腦印刻下來,跟「考試」緊密地綁定在一起。

於是,當這種緊張不安形成條件反射時,當我們的腦海再一次聽到有一場重要的考試時,我們的內心就會激發緊張與慌亂不堪。我們的內心會極為排斥反抗它。

這就對應06:形成慣性。

這就是生活中我們個體產生焦慮機制的原因。其實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場考試的結果,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整個等待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我們總是焦慮擔心開始出現意外。

隨著我們大腦的不斷強化,讓你給「考試」這件事,打上一個「我很累」的標籤。

哪怕考試的結果最終是好的,但是你還是覺得很累,它不足以抵消你因為緊張而付出的痛苦代價,對你來說,你對考試所帶來的印象,都是緊張焦慮。


上面的圖裡,每一個步驟背後,還有一個線框。它們是什麼意思呢?

它們表示的,是每一個環節背後的原因、動力和支撐,也就是大腦所固有的「核心信念」。正是因為這些核心信念,每一個環節才得以存在。

下面就是這幾條「核心信念」。理解了它們,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焦慮,給大腦「鬆綁」。

1)危險必須立刻消除

為什麼「我沒辦法立刻消除危險」,就會導致焦慮感呢?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第一時間給我們傳遞這種危險信號。他在告訴我們,每耽誤一分鐘不解決問題,對機體的危害也就越大。

那這種心理機制形成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對穩定性的追求。我們知道當一個危險放置在哪裡的時候,只要不去解決它,這些隱患就會在我們的腦海不斷盤旋,久而久之它們的存在就會擠佔更多我們的精力,讓我們每天即使沒有做任何事,但總覺得疲憊不堪的原因。心累,說的莫過於如此。

可以說它在無形之間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這就形成了一種「不穩定態」。

這種不穩定性,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變數,我們不得不在做某一件事時,還要分散注意力,去應對其它突發事件的發生。這個時候我們的大腦總是處於機警狀態,他不斷催促我們排除解決外界的危險,但是一時間我們面對困難無能為力時,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2)我必須獲取更多信息

回想下:在我們還處於文明荒蠻時期,在野外身處危險之中時,出於自救,我們的大腦第一時間會做出怎樣的舉動?

我想絕大多數的人,第一反應是確定危險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危險,我們第一時間做的就是逃避解決;如果風險不存在,我們會選擇繼續前行。對於我們而言,人生最痛苦的不是經歷的打擊。而是來自於種種不確定性,是生是死,是危險還是安全,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好做出應對之策,而不是處處懸而未決,飄忽不定的折磨感,它在不斷在折磨銷蝕我們的意志與信念。

這就是第二條核心信念:我必須獲取更多關於它的信息。

即使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今天的高度,但是我們的身體的本能已經沒有改變,每當我們遇到困難之時,我們總是觀察又觀察,不斷地去確定危險是否存在,我們甚至不止一次的去掩飾危險產生時的應對措施。

也因此,當個體第一時間感受到外界的危險時,第一時間會做出相應的舉措,但這些誒舉措往往都是徒勞、缺乏實際意義的。

比如:這場考試明明還沒有開始,我們總是擔心自己某些題目到底會不會?考試那天自己會不會遲到?自己那天會不會生病等等。

然而,正是「反覆確認信息」這個行為,不斷提醒大腦「有危險存在」,從而不斷拉高大腦的焦慮水平。

3)後果是可怕的

一旦我們發現,徒勞無功的「反覆確認」,並不能讓危險突然消失,我們就會絕望地進入下一個階段 —— 在腦海中不斷勾勒出「最壞的情況」。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也不是很難理解:在千百年來的進化中,那些不怎麼做的人類個體,早已經被自然淘汰。

生物的特殊進化,讓我們的潛意識裡非常容易形成:對危險遠遠比收益敏感。這是因為一時的收益只能保證我們當下過得比較舒暢,但對於長遠問題卻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那些危險不需要很多次,我們只要一次不幸運,丟掉了性命,就再也沒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這也導致了,那些能夠在眾多磨難中生存下來的個體,必定是對危險非常敏感的,不然他們很難夠立足。

甚至為了能夠有效避免風險,我們的大腦還會製造一種假象,將事物的風險有意識的擴大化。我們老祖宗的處世哲學就說了:「人無遠憂,必有近慮」。這句話就像我們很好的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

在這裡我們舉個例子加以說明。

就像我們前文說的考試那個例子一樣,對於一次考試的得失,原本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就會不斷的想像著,假如這場考試我們沒有考好,就不能進入好的大學,進不了好的大學將來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從而一生會過的非常辛苦,繼而我們的腦海裡就會想像出自己窮困潦倒的樣子......

其實,這些都是偏離現實的擔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壓力的來源。

4)我希望擁有控制感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們現在深陷危險之中,一時間也確實無法解除危險,且後果確實很嚴重,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做,才能解決問題呢?

答案就是:隨便做點事情,讓自己動起來。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時刻監督外界風吹草動的警察,一旦有什麼不妙的情況發生,大腦就會發出警報。對於個體的什麼也不做,會讓大腦時刻處在不確定性範圍內。

因此出於應激反應,即使明知道你所做的事情對於你的危險,並沒有什麼實際性幫助,大腦還是會促使你去做出改變。

這些事情,就叫做「安全行為」。比如:你不斷看書刷習題,向身邊的同學吐槽這道題目出得很怪,整日憂心重重;早已經躺在床上的你,卻怎麼也睡不著覺,你不斷糾結著,在心底默默告訴自己,快睡著,快睡著......

為什麼叫「安全行為」,這裡還有其它的意思:這是因為它們有著更短的捷徑。比如:你寄希望於這場考試比你平時的訓練題目要簡單的許多。這樣的話,前者就更容易成為安全行為。

安全行為的本質,就是我們在對事物失去控制感的時候,不再感到恐懼。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人類精神世界,對事物的掌控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的。一旦個體失去對外界事物的控制感,就會心生恐懼。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所存的價值觀,進而會讓個體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從而失去對外界事物的嘗試欲望,這也在根本上將自己成功的可能性降為零。

5)大腦會自動建立聯繫

最終,上面我們所講到的一切,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心路歷程,以及恐懼、焦躁不安、安全行為......都會被我們的大腦系統給做統一化處理,也就是將他們存儲起來,成為日後我們遇到想到情況以後,解決問題的經驗。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一個人經歷的越多,越能輕鬆面對各種困難的原因。人生該受到的折磨,他們都一一嘗試過了。

所以,為什麼「焦慮環」是一個迴路?也是因為此等原因,這一整個流程下來,不僅僅讓你產生焦慮感,更嚴重的在於:它會成為你對這個場景最鮮明的記憶,被寫入大腦的程序裡面,降低你的閾值。

大腦正是依靠這套方式,在數十萬年前,幫助我們趨利避害的。但在今天,它所帶來的,只是煩惱和困擾。

那麼,理解了焦慮環,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從上面這套邏輯鏈條入手,試著去打破其中的某一個環節。

只要某個環節被打破了,後續的環節就難以生效,我們也就可以從中掙脫出來。

具體來說,可以嘗試這幾個策略:

1. 鍛鍊「忍受不穩定」

前文中我們已經向大家提到了,大腦是一個喜歡穩定的精密系統,他希望一切都是在有條不紊中進行,這樣可以大腦更加愛簡單有效的管理身體各個系統。

而在這個風雲際會的年代,我們每天都處在一個變化的時代,可以說不穩定處在每個環節之中,想要獲得絕對的穩定,基本不可能。

今天全網還在討論某個行業是風口,可能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日黃花。今天你提的方法可能符合時代主流,明天可能就會成為俗套。一切都在流變之中,這個時代的十年的發展,足以打破人類千年以來的變局。

這就告訴我們,新時代事物的發展永遠面臨著「內在的不穩定」。

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擴充大腦的認知資源空間。在不斷的對大腦進行刺激的時候,讓大腦也變得與時俱進,能夠從容面對這個世界的巨變。可以更大程度的抵抗風險與磨難。

具體來說,可以嘗試這幾點:

1)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心生狐疑之時,先不要忙著逃脫,或者是過早的下了結論,我們要學會讓我們的大腦慢慢適應這種狀態,讓我們的大腦能夠及時適應這種狀態。

2)當我們遇到某件難解的事情,應該學會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問題。比如說,你覺得一個人很善良,那麼請你仔細思考下,什麼的情況下這個人會變得不善良?

3)不要一味的相信經驗或者固定的流程。當你,接收到新的訊息,他完全與你之前的認知相悖逆,那麼請你靜下心來,先不要急著去否定,而是想著是不是自己知識受限?你應該好好了解這個項目?

4)保持開放的心態,讓自己學會與外界更大的世界去接觸。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比不斷顛覆自己更酷了!

2. 聚焦「有用的事情」。

我給自己克服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做「有用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現狀。

這樣做是何用意呢?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想去解決一件事情的時候,假設中間遇到一些難題,我並不會一味地抱怨這件事很麻煩,而是在當初想著提出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提前把它可能遇到的麻煩提前解決了。對於那些徒勞的焦慮感,明知道焦慮並不能對問題產生任何實際性的幫助,這個時候我會想著提前做些補救的措施,從而將這件事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確定性事件,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的逃避,而是讓自己理性的思考起來,去做一些事情將食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一旦我們習慣了這種思維模式,就會對我們將來面對人生困境時,產生一個良性循環:在我們不斷統籌帷幄中,一件事情的未來風險也會在我們之前的預備中,一點點降低……那麼,在整個過程中,伴隨著你的,就不再是焦慮感和無力感,而是成就感。

3. 思考「現實是什麼」

導致焦慮的最大誘因就是個體的「災難性思維」。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對結果的想像合理化。

那我到底該怎樣去做呢?當我們凡事總止不住朝著糟糕的方向去想,我們不妨問下自己:

  • 在你過去的經驗裡,這些情況發生過嗎?(現實可能性)
  • 如果是你的朋友遭遇了這個困擾,你會如何向他開解?(轉換視點)
  • 最壞的可能性發生的機率有多大?如果真的發生了,你能夠做些什麼?(影響圈)

實際上,我們只要從災難性思維走出來,開始能夠更加客觀的看待問題,很多事情就會迎刃而解。原因很簡單:災難性思維是由杏仁核主導的 —— 它會將我們記憶裡最恐慌、最害怕的情景(可能是虛構的)一遍遍重現。到各個體回歸理性,杏仁體就會被抑制,從而不能發揮它的作用。

4. 接受「無需控制它」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很多人都有失眠的經歷,當我們夜晚躺在床上的時候,我們總是難以入睡,於是我們不斷祈禱,讓自己趕快早點入睡。然而現實這樣,我們越是想早點入睡,卻總是事與願違,越睡越精神。

最好的解決方法,我們無需克制自己強迫該去做什麼事,既然我們不困,就不需要強迫自己去睡覺,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聽聽音樂,看看書,等到真正犯瞌睡的時候,我們再去睡覺,會很快入睡。

很多時候,放鬆對於掌控感的需求,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你會從高度的喚醒狀態中解放出來,讓大腦進入更舒適、更放鬆的模式,從而,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結果。

從其他角度來講,它也有助於讓大腦把緊張感跟情境鬆綁,讓這個情景在你的記憶程序裡,變得「不那麼疲憊」。

破除一個惡性循環的方式,很多時候,奏效的都不是對抗,而是接納,和解,引導,以及成長。

接納並不是排斥「這個不夠好的我」,也不是滿足現狀,

而是承認「我不夠好,但是我可以慢慢變好」。

相關焦點

  • 全民焦慮時代,一切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應對?
    作者|李雲飛 來源|原創當下的經濟環境下,迎來了全民焦慮的時代,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應對?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當中發生了疫情肆虐、經濟蕭條、失業下崗、物價上漲等一系列的問題,房子又是一邊在大漲,一邊又在大跌,一切都顯得那麼不確定,人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焦慮的心態是越來越嚴重。
  • 怎樣做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好媽媽?著名心理學家這3句話是個好答案
    更重要的是,差不多所有母親在面對養育孩子的時候都是一個新手,這就像第一次開車的司機,不焦慮是不可能的,焦慮才是一種正常狀態。但過分焦慮,對於孩子和自身成長來說,都是不利的。那麼,怎樣做一個不那麼焦慮的好媽媽呢?
  •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擺脫焦慮,一隻白熊告訴我們該如何做
    白熊實驗給我們的啟示也許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中找到答案。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曾憑藉《白熊實驗》一書獲得美國心理科學協會的威廉·詹姆斯獎,成就了強迫症領域的經典之作。而這種"小蘋果式"的強迫想像,就是著名的白熊實驗的研究對象。我們先來介紹一樣白熊實驗的過程。
  • 面對自我、時間、困難,焦慮的我們到底該何去何從?
    只是,我們太過糾結,沒有給予自我一個肯定的答案。我,就是就成千上萬個人眼中不同的社會角色,任由在不同時空自由切換。而我,也在百變之中,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至於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當我是誰,這個問題解決後,其他兩個自然也就釋然了。關於生命與時間。
  •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更希望孩子的生活能夠超越自己。因為我們的時代在一天天的進步,我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一天天的提高,所以太多的家長才會對自己有要求,對孩子有要求,認為愛拼就能贏,付出總會得到回報。但是殘酷的現實卻總是在提醒著人們,人與人之間從出生就不同,有的人歷經千辛萬苦,嘗試不同道路,都無法最終到達羅馬。
  • 《控制焦慮》| 在人人都會焦慮的時代,我們該做些什麼?
    在信息爆炸的5G時代, 創建於2009年的@小一大書悅讀會 精選五色好書,涉獵各類經典,保證知識面。小一大書的選書標準是:豆瓣得分7分以上圖書;推薦者真正讀過的書;初版五年以上的書。世界是一本書,讓我們共享閱讀之悅!
  • 全民焦慮的時代,多少媽媽被焦慮鞭撻著?
    焦慮,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之前有網友說,焦慮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時代正在淘汰不會焦慮的人。但焦慮不是今天才有的,從古到今,不管是皇后還是素人,若論焦慮,誰也比不過媽媽們。前段時間重新刷了遍《如懿傳》,發現尊貴的皇后娘娘,也不過一個被焦慮裹挾的母親。
  •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應對焦慮?
    作為一個專門研究焦慮的心理學家,我非常熟悉人們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的情況。因此,問題依然存在:在這種不穩定的時期,我們如何應對?我發現在治療焦慮症患者時,以下四個建議是非常有效的幹預措施。在這個充斥著不受限制的偏見和社交媒體回音室的時代,我們一直在尋求驗證我們已經知道的,以保持對我們周圍世界的確定性。然而,當我們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時,焦慮會激增。那麼我們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呢?
  • 面對死亡的恐懼,生存的焦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這就好比眼前有意見很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做,卻因某些因素而無法完成,心理非常焦慮、煎熬,腦子裡也有一連串的思考,一方面想解決問題,一方面又想逃避問題。面臨這樣的處境,我的習慣是問自己:「如果不做會怎樣?」假設答案是:「不做會後悔!」我就會逼著自己去做;如果答案是:「不做又不會死!」我就要自己提起勇氣去承擔不做的責任。
  • 到底該怎麼養孩子?父母的焦慮無處安放,其實孩子已經給出了答案
    但是育兒不是做學問,並不是只有1+1=2這個唯一的正確答案。父母必須知道的是,每個孩子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養育的方法自然也不可能就完全相同。對孩子來說,最好的育兒專家從來就不是哪個教授、哪個專家,而是最了解自己的父母。所以,不要看到某個專家說孩子幾歲就得做什麼時,你就去強行照搬。
  • 五六十歲的男人,喜歡怎樣的女人?心理學家給出明確的答案
    導讀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喜好,都有著自己的擇偶標準,尤其是男人更是清楚自己的想法,想要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和怎樣的伴侶。當男人到了五六十歲的年紀,經歷的那麼多了,也有著不同的感情經歷。如果問他們喜歡怎樣的女人,估計心中都有著清晰的答案。
  • 全民式的焦慮和攀比,正在壓垮我們的下一代!
    看完後,我的心情就有些不淡定,本身不同意這個做法的我,自然也沒有把這條信息發給我小組的家長們。然後,我又特意找到淏仔的家委會微信群,發現沒有人發出同樣的通知,心裡舒服一些。我知道,家委會主任也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老師好,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但是,我們如果全部都這樣去填寫問卷調查,結果會怎樣?最終害得會是誰呢?
  • 全民焦慮時代,你是其中一員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啟了全民焦慮時代。「工作焦慮」、「學習焦慮」、「婚姻焦慮」、「家庭焦慮」…… 似乎每一個人都被 「焦慮」 困擾著。」 的旗號開始販賣焦慮,並且還獲得了不菲的利益,「焦慮」一度成為自媒體平臺的流量收割機。
  • 焦慮帶來的危害
    今年雙十一有一樣東西意外成為了「網紅爆品」到底是什麼呢?00後表示為了能考個好一點的大學開始變得焦慮起來,90後表示還沒有脫單開始脫髮了,中年人表示......當下好像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我們該怎麼走出這泥潭?那麼我們大家都遇到過的問題是什麼呢?
  • 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這個迷茫而混沌的時代
    這也最讓我感慨的,我們的教育,從小到大的我們讀了那麼多的書,聽了那麼多的道理和報告!可是,我們依然沒有能夠過好我們的人生。不迷茫,不迷惑,我想,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吧!在校的學生,永遠都在為如何能夠拿到更高的分數而迷惑!那永遠做不完的試題,到底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秘訣呢?那各種高價的補習班,能不能一次性的把我們的課程精髓都講透呢?
  • 在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我排解焦慮
    就好比:朋友圈那些「販賣」焦慮的內容。你看了一次之後就清楚的知道這類型文章的寫作套路以及寫作目的,告訴自己下次看到這類型的文章不要再看了,但下一次看到這類文章時,保不準又被荼毒。問題是你越焦慮,就越想看,越看就會更加的焦慮。
  • 焦慮是怎樣產生的?我們如何才能控制焦慮?
    焦慮是怎樣產生的?我們知道,遠古的人類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活下來是第一需要,凡是能滿足這一需要的想法和做法,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都會本能地將其刻入基因,一代代傳下來。正如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所說:「我們的世界在過去15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人類的大腦在過去的15萬年中基本沒有發生變化。
  • 在這個人人焦慮的時代,要如何擺平焦慮?
    的時代。比如,未來一個星期我要參加一場重要的考試,我需要提前複習、準備準考證等,這種焦慮是有價值的。但有一種焦慮是過度擔心,比如,我擔心會考不好,擔心會突然生病耽誤考試,擔心路上會出意外錯過考試等。這種焦慮常常建立在「如果怎麼怎麼樣,我該怎麼辦?」之上,而這個「如果」通常是不會發生,也難以提前避免的。這就屬於無效焦慮。
  • 面對假期和壓力,家長該如何應對?心理學家:正確思維,交替用腦
    面對老師催交作業,生無可戀;坐在課堂上聽課,哈欠連天;早上起不來,晚上睡不著,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學習恐懼感......好不容易養成的習慣,猛一個假期都打破了。為什麼假期一結束,進入學習狀態孩子就是這幅模樣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
  • 孩子的脾性到底隨了誰?遺傳學家給出答案:從娘胎裡就能判斷一二
    不僅是抓胎教,準媽媽們自己的情緒也將影響到寶寶的性格形成。孩子的脾氣秉性到底隨了誰?遺傳學家給出了答案說到孩子的脾氣更像誰?荷蘭的一位遺傳學家家漢·布魯納通過一項有關性格的研究實驗給出了答案,他認為:「孩子的脾氣從娘胎裡就能判斷出一二」他們的實驗對象選取了一個家族,並發現了該家族中的男性有一共同特點,就是脾氣比較暴躁易怒,哪怕是遇到一些常人看起來特別小的事,都會激怒到他們,有時甚至會出現動手傷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