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問卷調查
前段時間,接到教育局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項是孩子們的作業時間。
大概是這樣的題目:
您的孩子,每天用於家庭作業的時間是多少?
A.小於0.5小時
B.0.5小時~1小時
C.1小時~2小時
D.2小時~3小時
E.3小時以上
我當時想了一下兩個孩子平均每天用於寫作業的時間,很誠實的選擇了D(2~3小時)。
大概兩個小時後,我才看到玥玥班家委會群裡,家委會主任(不是班主任老師)發了一條信息,大致的意思就是:老師留作業也是為了孩子們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建議大家選擇A(小於0.5小時),並傳達給各小組成員。
看完後,我的心情就有些不淡定,本身不同意這個做法的我,自然也沒有把這條信息發給我小組的家長們。然後,我又特意找到淏仔的家委會微信群,發現沒有人發出同樣的通知,心裡舒服一些。
我知道,家委會主任也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老師好,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我們如果全部都這樣去填寫問卷調查,結果會怎樣?
最終害得會是誰呢?
網絡圖
(二)全民焦慮的源頭
假設在某一個城市,有兩所水平差不多的學校A和B。兩個學校的孩子們每天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家庭作業,然後結伴出去玩,或爬牆上樹,或下棋畫畫,不亦樂乎。
後來,有兩個孩子想提高成績,便不再出去玩了,做完學校的作業後,還繼續做其他的題,不斷加強練習,成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周圍家長看到了,也讓自己的孩子別出去玩了,像這兩位同學一樣多做一些習題,多提高一些分數,以後也許能考到更好一點的高中或大學。
後來,A學校的全部的家長,都延長了自己孩子的學習時間,玩的時間越來越少,成績越來越好,家長們很滿意。
其中有一部分家長開始給老師提意見:老師,您多留一些作業吧,我給他布置的內容孩子不願意做,您多留一些作業,我就不用再強迫他了,這樣他的成績也能提高一些。
老師也覺得未嘗不可,就開始適當多留一些作業。學校的學生整體成績都提高了一截,老師和家長都覺得很開心。
再後來,B學校的老師發現:怎麼與A學校的差距變大了呢?
哦!原來人家增加了很多練習。於是,B學校的老師們也給孩子們加大作業量,多做習題,多講重點,慢慢的與A學校成績又回到了持平的位置。
A學校一看,B學校趕上來了!那怎麼行!
於是,A學校繼續研究教學方法,繼續擴大知識面,繼續加重習題量……
B學校亦然。
最後,每個學生都熬夜做題,熬夜學習,疲憊不堪。
這兩個學校發生了什麼?最終,孩子們的排名會有質的改變嗎?
從每個孩子學習半個小時,到最後每個孩子都熬夜學習,孩子們的排名會出現很大的波動嗎?升學的比例會出現很大改變嗎?
想到這裡就覺得很心痛。
很多家庭中的很多孩子,都在超負荷的學習,生怕與前面的孩子差距變得更大。
苦的是誰?
誰都苦!不止孩子,還有家長,還有老師,甚至爺爺奶奶。
網絡圖
(三)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
我現在很討厭這句話: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
是的,如果比我聰明的人,比我更努力。我再不努力的話,我就和他的差距更大了!我只有比他更努力,才有可能縮短和他之間的距離。——這是事實。
可是,我不聰明,就一定要比你更努力嗎?我努力到快吐血了,仍然夠不到你的腳,我就不配放鬆一下享受生活嗎?而且,我在悶頭努力的時候錯過了什麼,不重要嗎?
如果,我的智商和學習能力,只能讓我考到排名第100的學校,那麼我每天比別人多花兩個小時熬夜學習,最後考到了排名第80的學校。
你會覺得很值得嗎?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你的孩子有能力考到哈佛,他卻整天遊手好閒不努力,浪費了一身天賦,這也是不對的。但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一些悲催的孩子,每天比別人多熬兩個小時,成績依然沒什麼起色,無論是方法不對還是能力不行,對這個孩子來說,都是很深的痛!
我不是讓大家不去努力,而是在想:有些麻木的疲於奔命的努力,是否可以少一點?
如果把這些時間空出來,做一些其他擅長或喜歡的事情,不可以嗎?難道這樣會讓人生變得更糟糕嗎?
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高考到目前來說,依然是一條相對公平的路。
但是這條路,已經由從前的有張有弛的「馬拉松賽跑」,變成了無數個「800米短跑」累加的競爭跑道了!大多數孩子都疲憊不堪,都在勒緊褲腰帶往前衝!
網絡圖
(四)世界都在奔跑
不止我國如此,國外的很多國家也是如此,孩子們也不輕鬆!
曾經我國的數學,被有些外國人批評說是「超前教育」,讓孩子們學習了超越年齡段的知識,對孩子發展並不好。可是,到了現在,連英國都用了我國的數學教材,說明了什麼?我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原因:
英國也想讓他們的孩子數學學得和我們國家的孩子一樣超前,一樣出色!
也許,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國家採用我們的數學教材,有更多的孩子提前進入題海階段。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焦慮和攀比,我還真找不出其他的!
發展科技??
是的,國家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中國放緩了發展的腳步,美國卻依然在奮力直衝,我們就容易落後。
為什麼地球上的我們不能一起放緩腳步?如果全球的科技進步速度都慢一些,會怎樣?
也許我的視野比較狹隘,我想不到會有什麼糟糕的影響。
(五)我目前的認知——「找到喜歡並擅長的事」很重要
寫了這麼多感悟,不是為了抱怨,抱怨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情。
面對這樣一個現狀,我這微薄之力不能改變,也許以後大家一起推動會有變化。但現在,如何讓自己和孩子們面對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在這個大環境下如何適應並很好的生存,是我要考慮的。
我沒有力量讓世界變慢,但我可以想辦法靈活的面對世界。
正面管教中的一個體驗式活動「兩列表」,給我開了一扇門,讓我更加清楚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一想,當我們的孩子已經25歲時,你想看到一個怎樣的女兒或兒子站在你面前?
是小學的每次考試都要95+的孩子嗎?還是鋼琴一定要過十級的孩子?
恐怕那時候,你想到的不是這些吧。
我想看到的是:
一個「自信、陽光、內心有力量」的孩子!他可以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解決問題,有心情享受生活,足以。
在我家附近有個野餛飩店,有天晚上我帶著兩個孩子去吃。吃完了,淏仔走到門口,看到一個四十多歲的阿姨在煮餛飩。
淏仔問:「阿姨!你煮的餛飩為什麼這麼好吃呀?」
那女人聽了以後,爽朗的笑起來:「哈哈哈,你很喜歡吃嗎?做起很簡單的!喜歡就經常過來吃好啦!」
淏仔又問:「阿姨,你放到餛飩裡的就是這些調料嗎?這些都是什麼?能不能教教我?」
不知道是淏仔的樣子很萌,還是這女人笑點低。她聽完這句話又哈哈大笑:「哈哈哈,這小朋友太有意思啦!要不然你在這裡幫幾天忙,就學會啦!」
那爽朗的發自內心的笑聲,當時非常感染我。即使現在,也仿佛縈繞耳邊。
有一個小店,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有喜歡的事情做,有心情哈哈大笑,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幸福。
當然,如果讓愛迪生、楊振寧來做野餛飩,那就太可惜了!
可是同理,如果讓這個女人去熬夜學物理、學數學,那也太痛苦了!
所以,做喜歡並且擅長的事情,是人生一大幸福!
網路圖
「喜歡並擅長的事情」,不能是危害到自己的事,更不能是危害到他人和社會的事。
比如:
喜歡打遊戲,天天窩在家裡打遊戲,不工作不勞動,天天啃老,這就危害到他人(父母)了,同時也浪費了當初社會教育你所用的資源。
可是如果你喜歡並擅長打遊戲,會研發遊戲,或能通過打遊戲賺錢,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勞逸結合,這是可以的。
幫孩子找到他們的天賦。
我們作為家長,除了在生活細節中,以身作則的培養孩子良好品質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天賦,找到他們喜歡並擅長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無法幫他們找到,我們也可以想辦法求助他人(如老師),或者引導孩子自己找到。
這件事並不簡單。
有多少孩子上了大學之後迷茫,大學畢業之後更迷茫?
再想想我們這些成人中,有多少人依然處於茫然狀態,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如果我們都能了解自己,找到喜歡並擅長的事情,那人生該多麼有方向感和幸福感!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和學校講師,「非暴力溝通」的學習者和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原創文章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是我的個人感悟,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
若您喜歡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我。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都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