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式的焦慮和攀比,正在壓垮我們的下一代!

2020-08-26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一)背景:問卷調查

前段時間,接到教育局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項是孩子們的作業時間。

大概是這樣的題目:

您的孩子,每天用於家庭作業的時間是多少?

A.小於0.5小時

B.0.5小時~1小時

C.1小時~2小時

D.2小時~3小時

E.3小時以上

我當時想了一下兩個孩子平均每天用於寫作業的時間,很誠實的選擇了D(2~3小時)。

大概兩個小時後,我才看到玥玥班家委會群裡,家委會主任(不是班主任老師)發了一條信息,大致的意思就是:老師留作業也是為了孩子們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建議大家選擇A(小於0.5小時),並傳達給各小組成員。

看完後,我的心情就有些不淡定,本身不同意這個做法的我,自然也沒有把這條信息發給我小組的家長們。然後,我又特意找到淏仔的家委會微信群,發現沒有人發出同樣的通知,心裡舒服一些。

我知道,家委會主任也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老師好,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我們如果全部都這樣去填寫問卷調查,結果會怎樣?

最終害得會是誰呢?

網絡圖

(二)全民焦慮的源頭

假設在某一個城市,有兩所水平差不多的學校A和B。兩個學校的孩子們每天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家庭作業,然後結伴出去玩,或爬牆上樹,或下棋畫畫,不亦樂乎。

後來,有兩個孩子想提高成績,便不再出去玩了,做完學校的作業後,還繼續做其他的題,不斷加強練習,成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周圍家長看到了,也讓自己的孩子別出去玩了,像這兩位同學一樣多做一些習題,多提高一些分數,以後也許能考到更好一點的高中或大學。

後來,A學校的全部的家長,都延長了自己孩子的學習時間,玩的時間越來越少,成績越來越好,家長們很滿意。

其中有一部分家長開始給老師提意見:老師,您多留一些作業吧,我給他布置的內容孩子不願意做,您多留一些作業,我就不用再強迫他了,這樣他的成績也能提高一些。

老師也覺得未嘗不可,就開始適當多留一些作業。學校的學生整體成績都提高了一截,老師和家長都覺得很開心。

再後來,B學校的老師發現:怎麼與A學校的差距變大了呢?

哦!原來人家增加了很多練習。於是,B學校的老師們也給孩子們加大作業量,多做習題,多講重點,慢慢的與A學校成績又回到了持平的位置。

A學校一看,B學校趕上來了!那怎麼行!

於是,A學校繼續研究教學方法,繼續擴大知識面,繼續加重習題量……

B學校亦然。

最後,每個學生都熬夜做題,熬夜學習,疲憊不堪。

這兩個學校發生了什麼?最終,孩子們的排名會有質的改變嗎?

從每個孩子學習半個小時,到最後每個孩子都熬夜學習,孩子們的排名會出現很大的波動嗎?升學的比例會出現很大改變嗎?

  1. 如果沒有,折騰了這麼久,是為什麼?
  2. 讓孩子們損失那麼多的自由自在的時間,是為了什麼?
  3. 每天就這麼悶著頭、削尖了腦袋拼了命的奔跑,是為了什麼?

想到這裡就覺得很心痛。

很多家庭中的很多孩子,都在超負荷的學習,生怕與前面的孩子差距變得更大。

苦的是誰?

誰都苦!不止孩子,還有家長,還有老師,甚至爺爺奶奶。

網絡圖

(三)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

我現在很討厭這句話: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努力!

是的,如果比我聰明的人,比我更努力。我再不努力的話,我就和他的差距更大了!我只有比他更努力,才有可能縮短和他之間的距離。——這是事實。

可是,我不聰明,就一定要比你更努力嗎?我努力到快吐血了,仍然夠不到你的腳,我就不配放鬆一下享受生活嗎?而且,我在悶頭努力的時候錯過了什麼,不重要嗎?

如果,我的智商和學習能力,只能讓我考到排名第100的學校,那麼我每天比別人多花兩個小時熬夜學習,最後考到了排名第80的學校。

你會覺得很值得嗎?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你的孩子有能力考到哈佛,他卻整天遊手好閒不努力,浪費了一身天賦,這也是不對的。但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一些悲催的孩子,每天比別人多熬兩個小時,成績依然沒什麼起色,無論是方法不對還是能力不行,對這個孩子來說,都是很深的痛!

我不是讓大家不去努力,而是在想:有些麻木的疲於奔命的努力,是否可以少一點?

如果把這些時間空出來,做一些其他擅長或喜歡的事情,不可以嗎?難道這樣會讓人生變得更糟糕嗎?

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高考到目前來說,依然是一條相對公平的路。

但是這條路,已經由從前的有張有弛的「馬拉松賽跑」,變成了無數個「800米短跑」累加的競爭跑道了!大多數孩子都疲憊不堪,都在勒緊褲腰帶往前衝!

網絡圖

(四)世界都在奔跑

不止我國如此,國外的很多國家也是如此,孩子們也不輕鬆!

曾經我國的數學,被有些外國人批評說是「超前教育」,讓孩子們學習了超越年齡段的知識,對孩子發展並不好。可是,到了現在,連英國都用了我國的數學教材,說明了什麼?我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原因:

英國也想讓他們的孩子數學學得和我們國家的孩子一樣超前,一樣出色!

也許,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國家採用我們的數學教材,有更多的孩子提前進入題海階段。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焦慮和攀比,我還真找不出其他的!

發展科技??

是的,國家之間也是如此。如果中國放緩了發展的腳步,美國卻依然在奮力直衝,我們就容易落後。

為什麼地球上的我們不能一起放緩腳步?如果全球的科技進步速度都慢一些,會怎樣?

也許我的視野比較狹隘,我想不到會有什麼糟糕的影響。

(五)我目前的認知——「找到喜歡並擅長的事」很重要

寫了這麼多感悟,不是為了抱怨,抱怨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情。

面對這樣一個現狀,我這微薄之力不能改變,也許以後大家一起推動會有變化。但現在,如何讓自己和孩子們面對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在這個大環境下如何適應並很好的生存,是我要考慮的。

我沒有力量讓世界變慢,但我可以想辦法靈活的面對世界。

正面管教中的一個體驗式活動「兩列表」,給我開了一扇門,讓我更加清楚自己的想法。

我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一想,當我們的孩子已經25歲時,你想看到一個怎樣的女兒或兒子站在你面前?

是小學的每次考試都要95+的孩子嗎?還是鋼琴一定要過十級的孩子?

恐怕那時候,你想到的不是這些吧。

我想看到的是:

一個「自信、陽光、內心有力量」的孩子!他可以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解決問題,有心情享受生活,足以。

在我家附近有個野餛飩店,有天晚上我帶著兩個孩子去吃。吃完了,淏仔走到門口,看到一個四十多歲的阿姨在煮餛飩。

淏仔問:「阿姨!你煮的餛飩為什麼這麼好吃呀?」

那女人聽了以後,爽朗的笑起來:「哈哈哈,你很喜歡吃嗎?做起很簡單的!喜歡就經常過來吃好啦!」

淏仔又問:「阿姨,你放到餛飩裡的就是這些調料嗎?這些都是什麼?能不能教教我?」

不知道是淏仔的樣子很萌,還是這女人笑點低。她聽完這句話又哈哈大笑:「哈哈哈,這小朋友太有意思啦!要不然你在這裡幫幾天忙,就學會啦!」

那爽朗的發自內心的笑聲,當時非常感染我。即使現在,也仿佛縈繞耳邊。

有一個小店,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有喜歡的事情做,有心情哈哈大笑,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幸福。

當然,如果讓愛迪生、楊振寧來做野餛飩,那就太可惜了!

可是同理,如果讓這個女人去熬夜學物理、學數學,那也太痛苦了!

所以,做喜歡並且擅長的事情,是人生一大幸福!

網路圖

「喜歡並擅長的事情」,不能是危害到自己的事,更不能是危害到他人和社會的事。

比如:

喜歡打遊戲,天天窩在家裡打遊戲,不工作不勞動,天天啃老,這就危害到他人(父母)了,同時也浪費了當初社會教育你所用的資源。

可是如果你喜歡並擅長打遊戲,會研發遊戲,或能通過打遊戲賺錢,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勞逸結合,這是可以的。

幫孩子找到他們的天賦。

我們作為家長,除了在生活細節中,以身作則的培養孩子良好品質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天賦,找到他們喜歡並擅長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無法幫他們找到,我們也可以想辦法求助他人(如老師),或者引導孩子自己找到。

這件事並不簡單。

有多少孩子上了大學之後迷茫,大學畢業之後更迷茫?

再想想我們這些成人中,有多少人依然處於茫然狀態,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如果我們都能了解自己,找到喜歡並擅長的事情,那人生該多麼有方向感和幸福感!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和學校講師,「非暴力溝通」的學習者和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原創文章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是我的個人感悟,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

若您喜歡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我。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都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相關焦點

  • 全民式的焦慮和攀比,正在壓垮我們的下一代
    但是,我們如果全部都這樣去填寫問卷調查,那調查的結果還會有什麼意義?最終害的會是誰呢?全民焦慮的源頭很多學校都有一種攀比心理,自己學校的學生作業不能少於其他學校的學生作業我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原因:英國也想讓他們的孩子數學學得和我們國家的孩子一樣超前,一樣出色!也許,未來會有更多的國家採用我們的數學教材,讓孩子提前進入題海階段。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無外乎攀比!
  • 中國父母的教育焦慮,正在毀掉我們的下一代
    新榜數據也顯示,2019年微信公眾號內容中提到「教育」和「焦慮」兩個關鍵詞的文章,有3470篇閱讀量超過了10W+,平均每天將近10篇,我們這代父母真的很焦慮。為什麼中國父母普遍都有教育焦慮?70、80後這一代父母中,有很多人就是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所以他們篤信,下一代也能通過高考過上更加優渥的生活。因為有了相對公平的高考,才有了和不同出身起點不同教育資源的孩子們一拼高下的入場券,也讓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高考實現夢想是行得通的。
  • 全民焦慮的時代,多少媽媽被焦慮鞭撻著?
    焦慮,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之前有網友說,焦慮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時代正在淘汰不會焦慮的人。但焦慮不是今天才有的,從古到今,不管是皇后還是素人,若論焦慮,誰也比不過媽媽們。前段時間重新刷了遍《如懿傳》,發現尊貴的皇后娘娘,也不過一個被焦慮裹挾的母親。
  •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據《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家長整體上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超半數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和未來感到焦慮;75%的家長已開始為孩子的教育&34;。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小歡喜》裡面的宋倩一樣,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總是非常的焦慮。
  • 別讓攀比、和欲望變成焦慮,毀了你的生活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焦慮的時候,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生存的壓力,但我認為大多數時候還是因為物質上的攀比,因為現在的生活跟以前比起來好太多,吃不飽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社會,只要你勞動,基本生活就不成問題。
  • 攀比式教育要不得
    但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來自至親的質疑與否定,會讓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嚴重受挫。最終,父母會發現孩子離他們心中的期望越來越遠,批評與責難成了常態,親子關係越處越差。家長的本意是通過這種對比激勵自家孩子上進,知恥而後勇,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實際是父母為自己孩子勾勒出的理想圖畫,這種攀比式教育的美好願望是打造理想的孩子,卻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你不夠優秀」的心理暗示,傷害孩子的自尊。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多少孩子
    而不知,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一味的焦慮教育,不僅會傷了自己,甚至養不出優秀的孩子。聰明的伊伊,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都非常強,沒上幼兒園就能認識六七百的漢字和英語單詞,熟練運用簡單的加減法。很快,伊伊上了小學,有了媽媽教育的基礎,上了一年級的伊伊得心應手。
  • 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
    導讀: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前幾天我的朋友告訴我,她患有中度抑鬱症。
  • 中國父母的焦慮,正在毀掉下一代!每年都有2億家長在犯這個錯…
    ,悄悄地轉移給了下一代,慢慢地扭曲成「拔苗式教育」。不是孩子輸不起,而是父母怕輸所以,我們到底為什麼而焦慮?簡言之,就是當被焦慮充斥大腦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迷失對孩子的教育方向。與其說,這種「拔苗式教育」是為了孩子好,倒不如說它切中了家長的攀比和自我補償的心理。
  • 面試熱點解析-攀比式育兒
    【命題預測】近年來,部分家長在培養孩子時求速成、愛攀比,「拔苗式」育兒花樣繁多,有的堪稱「走火入魔」。有的人認為,這種育兒方式能為孩子成長提供必要的養分,有利於增強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也有的人認為,家長也需要接受成長的教育,掌握科學的育兒方式,避免將壓力過多傳遞給下一代。對此,你怎麼看?
  • 穿著尿不溼的娃學編程:拔苗式、攀比式育兒「抓歪娃娃」
    ,「拔苗式」育兒花樣繁多,有的堪稱「走火入魔」。只要他能學好英語,我們花多少錢都值得。」在上海帶孫子的戴大媽說。 中國家長教育研究所所長齊大輝分析,家長的焦慮情緒是社會焦慮在家庭裡的蔓延,社會上的焦慮情緒、學校裡的競爭氛圍加之家長教育的缺失,讓很多家長缺乏科學育兒知識,導致焦慮育兒、拔苗育兒案例頻發。一些家長培養孩子陷入急於求成的誤區,導致孩子學習負擔重,心理問題頻發。 ——愛攀比。
  • 《三十而已》給富婆提鞋求「貴族幼兒園」名額,中國式教育的焦慮
    全民討論度不要太高,為什麼?因為,劇情太真實,甚至有些故事,就是我們正在發生的。拿最真實的舉例就是,「顧佳」為了給孩子創造完美的起點,趕超同齡人的腳步,不惜力排眾議舉債讓孩子進入貴族幼兒園。上貴族學校,學習方法精英式的教育純粹就是將自己焦慮擴大化。將自己的焦慮強加於孩子身上。本質上就是超前教育的增壓。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步步緊逼自己的孩子
    一個社會發展迅速,我們通常認為這是一件好的事情。的確,這對一個國家來說發展迅速是強國理念,但是這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樣有利也有弊。社會發展迅速意味著新興產業對舊產業的衝擊,意味著人們的貧富差距會在社會迅速發展的這個階段拉大。因此,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應運而生,而他們的孩子成了這些父母的「希望」。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虎嗅網
    而德國的大樣本研究顯示,軀體變形障礙者參與整形的比例是 7.2%,遠高於 2.8% 的全民平均水平。軀體變形障礙者迫切想要通過整容回歸正常,但八成左右的人整完之後仍不滿意,往往會要求對同一部位反覆整形,提出醫生達不到的要求,或者馬上轉移到下個需要焦慮的「問題」。周圍的人會批評他們「整容成癮」、不務正業。
  • 中國式望子成龍的父母焦慮,正一步步把孩子拉進深淵
    焦慮症,又稱為焦慮神經症,隨著社會問題和人們壓力的不斷增長,焦慮已不再僅僅是一種情緒,更作為一種病態不斷地在社會傳染與蔓延。在近幾年,更是成為一種現代社會上普遍病態心理。究竟中國人心中有多焦慮?你心中是不是有那麼一絲絲的著急和躁動?現在社會,各種能人軼事隨時發生,25歲成為大咖CEO,30歲拿下幾千萬融資,甚至是大學生高中生都有個了不起的頭銜,而自己天天坐地鐵,做公交常規上班,相比別人天天旅遊,品酒咖啡人生,各種心情又湧上心頭。
  • 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攀比焦慮,你中招了嗎?
    後來慢慢地我發現,這句話帶來的焦慮遠遠超過激勵,尤其是父母說給孩子聽的時候。當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家孩子進行比較,就容易產生焦慮。01 盲目攀比和攀比引發的焦慮常常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又何必去攀比那幾個簡單粗暴的KPI呢。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圖片來源:GfK而當代的焦慮和「時代病」進一步嚴重,就會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疾病。如果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外貌焦慮,TA 可能存在精神障礙,叫做:軀體變形障礙英文叫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
  •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覺得自己丑,可能是我們的時代痼疾。圖片來源:GfK而當代的焦慮和「時代病」進一步嚴重,就會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疾病。■ DEPTH 有辦法走出「外貌焦慮」嗎?如今,我們被來自 PS 、商業廣告、社交媒體的俊男靚女包圍,而他們又成了我們互相鄙視、互相攀比的理由。
  • 對娃過於擔心,有可能是家長太焦慮,3方法區分自己和孩子的需要
    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育兒焦慮。著名的心理學家帕丁森曾經對這種現象有過專門的研究,他認為所謂的育兒焦慮就是當我們成為了爸爸媽媽之後,因為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經驗而擔心孩子會脫離自己的掌控的一種行為。從養兒育女開始,其實焦慮就和很多媽媽如影隨形了,只不過每個人的表現程度都不一樣而已。
  • 全民焦慮時代,一切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應對?
    作者|李雲飛 來源|原創當下的經濟環境下,迎來了全民焦慮的時代,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該如何應對?其實讓你焦慮的無非就兩點,一是你口袋裡沒有錢,擔心在未來一旦沒有收入了,房貸、車貸、以及一切的生活開支等一大堆問題就會接踵而來,讓自己疲於應付;二是你的腦袋沒有貨,擔心自己在未來會不會下崗,又或者還有沒有把握能夠持續賺到錢。我們普通大眾要如何應對當下這種全民焦慮的時代呢?我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