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攀比、和欲望變成焦慮,毀了你的生活

2021-01-10 海陽的日記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焦慮的時候,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生存的壓力,但我認為大多數時候還是因為物質上的攀比,因為現在的生活跟以前比起來好太多,吃不飽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現代社會,只要你勞動,基本生活就不成問題。

但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就出現了貧富差異,因為現在社會不光要動體力就會富足,還要有一定的頭腦。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因為不論你能力如何?只要你肯付出都會達到小康的生活,但問題是有句古話說的好,溫飽思淫慾, 但你要知道,人的欲望是不會停止的,所以說我們的焦慮來自哪裡?來自於欲望和攀比!

人一旦產生這種攀比的心理,你就會去羨慕別人,嫉妒別人,想變得別人有錢,想變得比別人還有能力,但真正你去做的時候就會發現真的太難了,很多事情需要過程,需要時間,你短時間內什麼也改變不了,你的情緒就會出現焦慮,有的時候會脾氣暴躁,有的嚴重的,甚至達到抑鬱症。

所以說很多時候,很多問題都源自我們的內心、內心的不滿足,內心的欲望讓我們毀掉自己,要找出我就要把我們的心態調整好,好的心態,可是我們心情愉悅,心情好了自然就有好的情緒,做起事來也會水到渠成。

生活本不易,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不順心,不如意,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放寬心,用平常心去對待,就像這次疫情,我們失去了很多人,很多家庭不得不面對失去丈夫,兒子和父親的時候,你可曾想過我們還活著,還健康地活著,而那些得病的,甚至什麼奢求都沒有,只希望快點好,有一個好身體就行了。

其實當人真的面對生死的時候,除了活著一切都是空談,你會發現在死亡面前一切的欲望和攀比,和生活中使你焦慮的痛苦的事,都成了小事,不值一提。

所以如果您的身體健康,就高高興興的生活,不要被很多虛幻的東西影響了情緒,畢竟有好的心情,才有健康的身體,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了一切,否則一切都將成為空談。

相關焦點

  • 別因為攀比,讓幸福的生活毀在了自己的手裡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與昔日的同學們敘舊嘮叨中小雅發現大家都是戴著最新款的包包,她們聊的都是新上市的口紅呀,衣服呀,國外旅行的事跡等等,忽然就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和她們比較起來少了好幾個檔次,同學聚會也一下子變得索然無味,匆匆離去。
  • 千萬別讓欲望,毀了你的人生
    欲望和虛榮是孿生姐妹,二者一旦兼而有之,心將毀了你,能夠控制情緒和欲望,往往意味著掌控了成功的主動權。一個擁有強大內心的人,無論生活貧苦交加,亦或富埒陶白,他都會怡然自得的享受生活帶來的喜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 《親愛的小課桌》虎媽育兒引爭議,別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
    ,孩子越遭罪,千萬不要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的未來。別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家長越焦慮,孩子越遭罪,千萬不要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的未來。傅首爾在《親愛的小課桌》裡談到對於家長攀比這一行為自己的觀點。她說:「我最反對就是人家讓我兒子背個詩,我說我來背,我背給你聽,別讓我兒子背,我給您唱歌都行。」
  • 別讓孩子毀在你的焦慮裡
    我跟朋友說:「孩子可能還沒準備好,你別著急。」 朋友卻著急了,她說兒子都兩歲了,一個小區同齡的孩子,甚至比他小的,都會坐小馬桶了。 就是她那種濃濃的焦慮感,你可以清清楚楚地感受到。 有人說,「生孩子前,無論你有多大大咧咧,生孩子後,你都會有顆『愛心+細心+擔心』的玻璃心。」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依附式婚姻,虛榮的欲望是焦慮實質
    看似已經生存在食物鏈頂端的她們,擁有別人羨慕不來的權力和金錢,生活近乎完美,可這群媽媽們依舊被焦慮折磨,需要依靠安眠藥和酒精才能助眠。而這焦慮的原因,正是因為上流社會的媽媽們在欲望和依附的婚姻關係裡,因缺乏理性而失去了自我。
  • 欲望給生活帶來動力,也帶來擔憂、恐懼和焦慮,我們該怎麼辦?
    潛意識說,她已經很好了,之所以沒有達到徹底通暢,在於她還有擔憂、恐懼和焦慮。我問:為什麼她會有擔憂、恐懼和焦慮?我問:你是說什麼都不要,她的經絡就徹底通暢了嗎?——「那些都是假象。」我:那什麼是真相?的確,每個人都有欲望。有些欲望很顯眼,比如渴望財富、美貌、權力、地位、性,甚或只是想要一部新手機、一餐美食、一件新衣服。有些欲望卻很隱秘,比如上面這位佛弟子,比如得到愛、得到認可……所有這些欲望,給我們生活帶來動力,也帶來擔憂、恐懼和焦慮。
  • 別讓焦慮影響你的生活,焦慮比抑鬱更可怕
    我已經很久沒有在生活中見過一個焦慮水平比較低的人了。也許這個年代,也許這個年紀,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好像喘不過氣。而偏偏,在「抑鬱」和「拖延」已經幾乎成為流行關鍵詞的時候,「焦慮」這種情感卻還沒有被深入地討論過。
  • 別讓抱怨毀了你的生活,分享減輕焦慮的幾個方法
    生活不可能盡如人意,不能按照自己預想的樣子發生。環境不斷的變化,讓人永不能停歇的追隨著、改變著。因為迷失因為迷茫因為未知,焦慮常常壓在心頭讓人喘不上氣來。遇到焦慮,如果有人可以幫你承受容納你的不快樂,那是一件幸運的事情,記得感恩那個人。但是沒人有義務消化你負面的情緒,沒有人希望跟一個不快樂的人相處。學會自己消化負面的情緒是成長中必須學會的必要技能。
  • 「婚後焦慮」有哪些來源?別讓焦慮毀了婚姻!
    當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的時候,有的人會把它看成動力,但是有的人也會逐漸變得煩躁起來,慢慢發展成了焦慮情緒。王建麗就是這樣一個中年女性,最近她倍感自己情緒特別焦慮,因為處在這樣一個年紀上面,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亂七八糟的家庭瑣事壓得她快喘不過氣來,況且自己還有一份工作,工作單位裡面的內容也並不輕鬆。
  • 不要讓女人的攀比心理毀了自己的幸福和婚姻
    首先,女人的攀比心理往往比較重,攀比心理是一類心理問題,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也是幸福和婚姻的一大殺手。女性則尤其需要注意。 攀比心理,不管是金錢、容貌、還是人際關係上的攀比,這是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目的很簡單,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而當事人是不考慮自己到底需要還是不需要的。購買自己不需要的奢侈品這本身就是對科學消費觀的挑戰。
  • 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攀比焦慮,你中招了嗎?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就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更努力!你是不是也經常看到這句話?開始我覺得太有道理了,聰明人都那麼努力,我不努力還得了?後來慢慢地我發現,這句話帶來的焦慮遠遠超過激勵,尤其是父母說給孩子聽的時候。
  • 別讓焦慮毀了你的人生
    對於焦慮情緒,可以用管理去代替控制,讓它去該去的地方。分離焦慮讓我們獨立的面對自己,意識到我和你的區別,界限和規則開始建立。死亡焦慮讓我們反思人活著之價值和意義,以怎樣的方式存在於世。無論這種焦慮是什麼,它都會永久的存在於我們身上,認識並管理焦慮,適應每一種焦慮所產生的價值,不讓焦慮毀滅生活。(1)接受焦慮是一種人的基本情緒,從焦慮情緒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手段。
  • 別讓壞脾氣毀了你的生活
    別讓壞脾氣毀了你的生活上個周末,和閨蜜大吵了一架,起因是她朋友圈裡的幾張聚會照片。照片裡每個人我都認識,可卻沒有一個人通知我。我想也沒想,就給她發了好幾條語音,大意是這群人是我最在意的朋友,沒有之一。平時無論多忙,聚會隨叫隨到。只要她們拜託的事也永遠排在最優序位。
  • 現代詩歌《生活》珍惜當下,別讓抱怨毀了你的生活
    引子:曾經,我滿腦子裝的都是希望:希望有份穩定的工作,希望有所自己的房子,希望有位漂亮的妻子,希望有個可愛的孩子……而現在,腦子裡裝的更多的都是回憶:回憶學生時代的日子,回憶嘗試新工作時的驚喜,回憶與妻子的相遇,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 別矯情,你的焦慮是懶出來的
    你會焦慮嗎?十個人中有九個會有,如果你一點都不焦慮,那可得恭喜你了,你是個高人。現代社會,節奏快了,欲望多了,焦慮也跟著來了。01我最近好長一段時間都覺著累,細想一想,似乎並沒有什麼超出體力、腦力的事,為什麼還會覺得累呢?其實就是處於一種焦慮狀態之中。
  • 全民式的焦慮和攀比,正在壓垮我們的下一代
    全民焦慮的源頭很多學校都有一種攀比心理,自己學校的學生作業不能少於其他學校的學生作業我本身不聰明,比你更努力我就真的可以比你聰明嗎?我努力到快吐血了,仍然夠不到你的腳,我就不配放鬆一下享受生活嗎?而且,我在悶頭努力的時候錯過了什麼人生風景,難道這些都不是遺憾嗎?
  • 攀比是煩惱的根源
    浮躁、煩惱、焦慮、冷漠、懶惰、易怒、拜金、裝逼、失諾、盲從,紅眼病、胸窄病、文明病,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其中浮躁煩惱和焦慮、拜金易怒紅眼病,都與不當攀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攀比是現代病致病的重要原因。煩惱是心智的沉溺。煩惱的人不外乎12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
  • 告別焦慮,別讓焦慮毀了你的努力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焦慮這個話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焦慮這個詞開始在社交圈裡蔓延。甚至有人開始販賣焦慮,利用你的焦慮,給你販賣知識;譬如利用你的焦慮,給你販賣雞湯。其實要回溯起來,在孩童時期我就會感到焦慮。
  • 家長的盲目攀比,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別讓你的虛榮心毀了孩子
    有人比車,有人比房,有人比包,但只要有了孩子以後,朋友圈變成了一個曬娃的地方,不論孩子在哪裡上學,上了什麼樣天價的補課班,還是孩子獲得什麼樣獎項,這些在朋友圈中都會讓父母覺得非常有面子,也許對父母來說,孩子是重要的,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的表達方式只是在顧及自己攀比的那顆心。
  • 別再打擊孩子的攀比行為了!孩子愛攀比,更易確立群體社會地位
    我記得每次下課後,女生就喜歡圍在一起看糖紙,男生則喜歡蹲在空地上,拍卡換卡,不時發出驚嘆聲和惋惜聲。後來長大了,再看到糖紙和卡片,也沒有了收集的欲望。也明白了,當初吸引我們的並不是糖紙和卡片,而是擁有它們能贏得同伴的關注,讓自己在群體中有不一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