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是煩惱的根源

2020-12-16 南溪清泉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浮躁、煩惱、焦慮、冷漠、懶惰、易怒、拜金、裝逼、失諾、盲從,紅眼病、胸窄病、文明病,成為現代人的通病。其中浮躁煩惱和焦慮、拜金易怒紅眼病,都與不當攀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攀比是現代病致病的重要原因。

煩惱是心智的沉溺。煩惱的人不外乎12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

攀比是把「雙刃劍」,它在激發人的進取意識的同時,也使人陷入無休無止的欲望之中,活得很疲憊、很辛苦。若從小養成攀比的壞習慣,就會扭曲人生價值觀,甚至產生羨慕嫉妒恨和自卑心理,走上一條沒有盡頭的貪婪之路,不僅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影響到與身邊人的關係,而且會汙染社會風氣,影響到子女的健康成長,其害無窮。攀比總是與比自己強的人,與身邊熟悉的人比較,在攀比中滋生著煩惱。一個人站在煩惱中仰望著、羨慕著別人的幸福,只會與幸福擦肩而過。

攀比,沒有盡頭。男人比妻子,比房子、比車子、比職位、比票子;女人比相貌、比老公、比孩子、比穿戴。孩子們從小就與同伴比,老人們也在與老友比,比的結果只能比出怨氣,比出糾結,比出矛盾。其實,參照系不一樣永遠比不出結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和別人攀比沒有任何意義,只能越比越煩惱、越灰心、越自卑。

生活就像腳上的鞋子,合適與否只有腳知道,自己的生活幸福與否只有自己清楚。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難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我們只是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觀察視角,羨慕著別人的鮮花,卻無視自己眼前的幸福。

剔除攀比,須從心開始:要採取正確的比較方式,多比進取成長,少比吃比喝,多比精神少比物質;要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不要奢望得不到的東西,不要貪求消化不了的食物。要知道:煩惱皆有心生,不是某人使我煩惱,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要正視自己、愛護自己,相信自已,用崇高怕理想、點亮自己心中的明燈,用崇高的道德激勵自己前行。

沒有了攀比,便輕鬆許多,煩惱也就少了幾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人天天煩惱,該如何快樂起來?
    為什麼有人天天煩惱,憂愁,過得不快樂,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1、攀比。我們總是喜攀比的,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比咱們的孩子聰明懂事,隔壁老張家的房子裝修的漂亮,同學的媳婦比我的漂亮,溫柔賢惠,叔叔家的車比我的車看起來上檔次等等,我們總是在攀比中在心理產生很多落差,於是就很煩惱,沒有幸福感,仿佛什麼都是別人家的好,自己所擁有的都不如意,那麼這就是煩惱的根源。2、欲望。欲望太多,所以煩惱。
  • 無常:煩惱的根源,修行的智慧
    從無常入手,才能了悟智慧的根源。1.直面煩惱,認識無常要接納無常,首先要直面痛苦。所以佛陀並沒有開始就說智慧篇,而是從痛苦開始。曾經一女子,因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太大,變得焦慮,易怒,整個人的狀態非常不好,煩惱重重。
  • 育兒親測,孩子的攀比和自卑心根源找到後家長妥協
    兒童電話手錶那麼對於孩子的這種相互攀比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才對?第一種方法,如果孩子出現談論與同學攀比這樣的話題,例如談論同學家有多大的房子,有多漂亮的車子。或者談一些小物件,例如同學的橡皮比自己的好看,書包是某品牌。我們首先要用到的方法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是把話題岔開,不去和孩子討論類似的問題。針對這個觀點,親測了一下。這種方法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過到第二天,孩子依然會談論這個話題。
  • 生活為何煩惱不斷,痛苦連連,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衝突》
    那時我們認為長大之後,考學成功之後就不會有諸多煩憂了,但當我們步入社會,新的煩惱也應運而生,職場,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等,無一不是煩惱的來源。煩惱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必有煩憂伴隨。
  • 消除煩惱「四法」
    只不過是,有的人煩惱多一些、大一點兒,有的人少一些、輕一點兒。 那麼如何消除生活中的煩惱,始終保持快樂無憂、舒心開朗的美美噠心情呢? 1 消除攀比心理 有一次聚會,一個朋友眉飛色舞地說自己剛買了一套100平米的新房,而且在市中心位置,環境特好。
  • 零分貝工作室 | 你煩惱的根源 可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
    人之所以會煩惱,根源常常在於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如果我們能專注於切實有效的行動,煩惱往往就會慢慢消失。  記得有一年我去參加一個英語集訓,下課後,大家都圍著主講老師抱怨學英語的難,只有幾個同學仍然在埋頭苦練發音。  旁邊一位老師輕聲說:最後能夠學好英語並把它用到工作上的,一定是這幾個還在練發音的人。
  • 幼兒園「新型攀比」成風,家長苦不堪言,孩子也受到波及
    攀比在校園中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有的攀比是積極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成長;但是有的攀比是消極的,它會將孩子的內心、三觀變得扭曲。不少家長認為攀比的風氣在小學以後才會出現,其實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有攀比之風了。
  • 孩子愛攀比,都是家長惹的禍?
    現在的孩子攀比心理是越來越重,尤其是在物質條件的攀比,簡直到了讓成年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作為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這些攀比行為也常常是手足無措的,總想找個明白人幫自己把孩子的攀比心理給糾正過來。要糾正孩子的攀比心理,還是要找對了根源才好。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小孩子的攀比心為什麼會很重?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拒絕攀比(作文素材)
    拒絕攀比(作文素材) 2013-09-06 09:3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關於攀比心理的現實說說
    1、人生可以追求,但切莫攀比;你虛榮可以,但一定要靠自己!2、現在的跑操在無形中已經變質了,它的目的不再是為了鍛鍊什麼身體,是為了一種可悲的榮譽,成了班與班的攀比。3、一個人不可能改變世界,世界也不會因你而改變,所能做的,就是適應世界,不鑽牛角尖,不要和別人攀比。4、不與別人盲目攀比,自己就會悠然自得;不把人生目標定得太高,自己就會歡樂常在;不刻意追求完美,自己就會遠離痛苦;不是時時苛求自己,自己就會活得自在;不每每吹毛求疵,自己就會輕輕鬆鬆。
  • 夜讀│一劑名叫「攀比」的春藥
    在一個資訊過於豐富的年代,感情往往容易陷入攀比之中:拿自己的男朋友或者丈夫,跟「高富帥」比,跟「國民老公」比,甚至跟動畫片中的大白比。生出無數煩惱來。當然,攀比從來不只局限於感情,而男人的攀比,帶來的煩惱,或者麻煩,更多。
  • 薦讀│一劑名叫「攀比」的春藥
    在一個資訊過於豐富的年代,感情往往容易陷入攀比之中:拿自己的男朋友或者丈夫,跟「高富帥」比,跟「國民老公」比,甚至跟動畫片中的大白比。生出無數煩惱來。當然,攀比從來不只局限於感情,而男人的攀比,帶來的煩惱,或者麻煩,更多。
  • 攀比的一生,一生的攀比
    人生十個攀比階段:一:嬰兒級攀比段嬰兒出生比重量;嬰兒滿月比誰胖;幾個月後誰先爬;牙牙學語叫爸媽;你孩黑來我孩白;你孩哭鬧我孩乖;嬰兒走路晃啊晃;父母感覺特別棒。二:幼兒級攀比段東西幼園全看遍三:小學級攀比段天才我要一直攻;奧數奧語進行中
  • 做人,學會不攀比!( 經典 )
    我們時常感受到生活很累,其中一小半是源於生存的壓力,而一大半是源於與他人攀比。一個人偶爾感到不開心、不順心,其實是很正常的,但面對的態度一定是積極的,朝前看,拿得起放得下,能從俗事的糾纏中擺脫出來。如果把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都拿來和別人做個對比,既沒有必要,又會毀掉自己生活的樂趣。不攀比,就會解決生活中一大半的煩惱。
  • 不要讓女人的攀比心理毀了自己的幸福和婚姻
    首先,女人的攀比心理往往比較重,攀比心理是一類心理問題,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也是幸福和婚姻的一大殺手。女性則尤其需要注意。 攀比心理,不管是金錢、容貌、還是人際關係上的攀比,這是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目的很簡單,別人有的我也要有。而當事人是不考慮自己到底需要還是不需要的。購買自己不需要的奢侈品這本身就是對科學消費觀的挑戰。
  • 從煩惱根源上徹底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獲得快樂、健康、幸福!
    從煩惱根源上徹底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獲得快樂、健康、幸福!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8-18收錄於話題#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老師文章149個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孩子喜歡攀比怎麼辦?
    他還有時候喜歡攀比,覺得別的小朋友的東西更好,這樣的情況媽媽應該怎麼引導呢?雲朵老師:當我們覺得孩子有問題需要引導時,我們首先要想一下:孩子當下是什麼樣的狀態?心理髮育到了什麼階段?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 孩子上幼兒園,父母為何攀比成風?教育孩子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但是在校園中,積極的攀比可以給孩子提供學習的動力,而消極的攀比則會分散孩子精力。如今,在無關緊要的方面斤斤計較,逐漸扭曲原本正確的三觀,攀比成風的狀況在校園已經屢見不鮮,一方面是孩子的價值觀沒有做到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也是校園環境沒有重視這一角度的建設和管理,如今這股攀比之風已經刮到了幼兒園。
  • 高中生攀比零花錢搶劫 活在虛榮怪圈不止是家庭教育失敗
    學生攀比風 資料圖小虎(化名)今年上高三,數日前,他竟然半夜獨自外出,搶劫他人錢物,被人當場抓住。據小虎交代,他家裡經濟條件一般,但因常與同學攀比零花錢,遂萌生了搶劫的念頭。對此,就連審問他的民警都不禁為之嘆息。
  • 沒有攀比,你自然會快樂
    攀比只會讓自己失去更多本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有兩份調查報告顯示的結果,讓我們感覺到盲目攀比的危害及可怕。第一份說:「人可能是一種很好的群居動物,但喜歡分析別人的經濟情況,會產生不平衡心理,可能導致自己快樂水平降低。」這份由巴黎經濟學院安德魯·克拉克和克勞迪婭·森尼克完成的報告發現,75%的歐洲人認為對收人進行比較是件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