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了。兒子今年已經上二年級,放學以後自己可以回家。只在上學送一下,沒有特殊情況不再去接兒子上學。
我以為生活從此逐漸步入了正軌。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在放學後適度輔導一下功課。小日子也就開始美滋滋,樂呵呵。
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
不過,這顯然有點理想化。新的問題又開始來臨。
有一天突然下雨,放學以後去給兒子送傘。一路上,兒子沒有像平常一樣跟我要零食吃。但是有點悶悶不樂。問其原因,原來是需要一部炫酷的電話手錶。功能要比同學的多,樣子要比同學的好看個性。留意了一下周邊的同學,有電話手錶的同學則似乎有著共同的話題,他們一起搭伴回家,一邊比較著自己擁有的電話手錶有著什麼樣的功能。
兒子每天放學後和同學們排隊回家,班裡部分的同學已經將電話手錶作為了標配。兒子說沒有電話手錶,在同學面前似乎像缺點什麼,不願意和他們為伍。難道真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貌似一部電話手錶在某多多以及某寶等站上價格有幾十到幾千不等。價格並不是不能負擔,也不是大房子,好車子這樣的東西。那麼是否應該給孩子買上一部電話手錶突然有點小糾結。相信很多家長也一定為了這樣的小事而做出過不同的處理方式。
兒童電話手錶
那麼對於孩子的這種相互攀比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才對?孩子這種不擁有一部電話手錶,就與同學之間有了距離和自卑感的心理又該如何應對?
是直接打壓式拒絕?還是含糊其辭的敷衍?或者來一波說教式的大道理?也或者是妥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很多育兒方面的專業人士提出的指導意見大致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如果孩子出現談論與同學攀比這樣的話題,例如談論同學家有多大的房子,有多漂亮的車子。或者談一些小物件,例如同學的橡皮比自己的好看,書包是某品牌。我們首先要用到的方法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是把話題岔開,不去和孩子討論類似的問題。
針對這個觀點,親測了一下。這種方法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過到第二天,孩子依然會談論這個話題。始終對自己想要的東西念念不忘。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第二種方法,跟孩子談,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
這種方法的確有效。我依然以電話手錶這件事情為朋友們舉例。
依照專業人士的理論指導。我特意先借了一部電話手錶,然後從提問孩子電話手錶的用途,以此來引導孩子,反覆討論電話手錶除了花哨的界面,裡邊還有微信,QQ等等這些軟體。但是,實際上這些軟體在電話手錶裡面大部分啟動運行比較不爽。有些應用在電話手錶裡邊事實上無法運行。而只有打電話這個功能是最實用的。無論是用電話手邊玩遊戲,還是微信聊天都具有局限性。然後我拿手機讓孩子體驗這些軟體在手機和電話手錶中體驗的不同感受。最後,我成功的讓孩子消除了購買電話手錶的想法。
玩手機的孩子
似乎事情就這樣結束了。但是這幾天陪孩子聊天,無意中孩子聊到說某某同學家玩了一次,發現他們家的房子太漂亮了,比咱家的一樓高出很多。而且上學時都坐爸媽的小汽車。而自己每天都在步行回家。可以看出,孩子一臉的羨慕。他問我咱們家什麼時候換一套空間大而且漂亮的房子。
我沉默了一會。然後跟孩子說,你想要電話手錶嗎?
「當然,我非常想要,可是算了,我知道你也不會給我買。」
然後,我第二天就和孩子在網上定了一款電話手錶。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這麼做?因為我發現孩子對買大房子,換好車子並不真正具有需求。而這些恰恰是我自己和老婆總掛在嘴上的事情。孩子並不存在根本上的攀比心理,以及所謂的自卑心理。而是我們自己深深的陷在攀比和自卑的漩渦裡無法自拔。
而這就像是傳染源,在不知不覺中慢慢侵蝕到了孩子的腦海裡。是的,我們應該時刻反省自己,時刻不要將一切的錯都歸罪於孩子。把所謂的教育培養孩子搞得轟轟烈烈,卻從來不去考慮出現問題的根源原來在自己身上。沒有認識到自己在談論某些問題的時候,無形中透露著自己的價值觀。
最後,我選擇妥協,為兒子買了一部電話手錶。是因為我不想因為沒有一部電話手錶讓孩子覺得自己比別人差而產生自卑。其次是我覺得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教育的是自己。而不是強硬的改變孩子。
謹以此文獻給有同樣遭遇的家長參考,共勉。歡迎留言評論。
9月22日,庚子年八月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