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親測,孩子的攀比和自卑心根源找到後家長妥協

2020-09-22 醫生聊育兒

不知不覺中,孩子一天天的長大了。兒子今年已經上二年級,放學以後自己可以回家。只在上學送一下,沒有特殊情況不再去接兒子上學。

我以為生活從此逐漸步入了正軌。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在放學後適度輔導一下功課。小日子也就開始美滋滋,樂呵呵。

對孩子的陪伴很重要

不過,這顯然有點理想化。新的問題又開始來臨。

有一天突然下雨,放學以後去給兒子送傘。一路上,兒子沒有像平常一樣跟我要零食吃。但是有點悶悶不樂。問其原因,原來是需要一部炫酷的電話手錶。功能要比同學的多,樣子要比同學的好看個性。留意了一下周邊的同學,有電話手錶的同學則似乎有著共同的話題,他們一起搭伴回家,一邊比較著自己擁有的電話手錶有著什麼樣的功能。

兒子每天放學後和同學們排隊回家,班裡部分的同學已經將電話手錶作為了標配。兒子說沒有電話手錶,在同學面前似乎像缺點什麼,不願意和他們為伍。難道真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貌似一部電話手錶在某多多以及某寶等站上價格有幾十到幾千不等。價格並不是不能負擔,也不是大房子,好車子這樣的東西。那麼是否應該給孩子買上一部電話手錶突然有點小糾結。相信很多家長也一定為了這樣的小事而做出過不同的處理方式。


兒童電話手錶

那麼對於孩子的這種相互攀比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才對?孩子這種不擁有一部電話手錶,就與同學之間有了距離和自卑感的心理又該如何應對?

是直接打壓式拒絕?還是含糊其辭的敷衍?或者來一波說教式的大道理?也或者是妥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很多育兒方面的專業人士提出的指導意見大致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如果孩子出現談論與同學攀比這樣的話題,例如談論同學家有多大的房子,有多漂亮的車子。或者談一些小物件,例如同學的橡皮比自己的好看,書包是某品牌。我們首先要用到的方法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是把話題岔開,不去和孩子討論類似的問題。

針對這個觀點,親測了一下。這種方法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可以說是治標不治本。過到第二天,孩子依然會談論這個話題。始終對自己想要的東西念念不忘。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第二種方法,跟孩子談,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

這種方法的確有效。我依然以電話手錶這件事情為朋友們舉例。

依照專業人士的理論指導。我特意先借了一部電話手錶,然後從提問孩子電話手錶的用途,以此來引導孩子,反覆討論電話手錶除了花哨的界面,裡邊還有微信,QQ等等這些軟體。但是,實際上這些軟體在電話手錶裡面大部分啟動運行比較不爽。有些應用在電話手錶裡邊事實上無法運行。而只有打電話這個功能是最實用的。無論是用電話手邊玩遊戲,還是微信聊天都具有局限性。然後我拿手機讓孩子體驗這些軟體在手機和電話手錶中體驗的不同感受。最後,我成功的讓孩子消除了購買電話手錶的想法。


玩手機的孩子

似乎事情就這樣結束了。但是這幾天陪孩子聊天,無意中孩子聊到說某某同學家玩了一次,發現他們家的房子太漂亮了,比咱家的一樓高出很多。而且上學時都坐爸媽的小汽車。而自己每天都在步行回家。可以看出,孩子一臉的羨慕。他問我咱們家什麼時候換一套空間大而且漂亮的房子。

我沉默了一會。然後跟孩子說,你想要電話手錶嗎?

「當然,我非常想要,可是算了,我知道你也不會給我買。」

然後,我第二天就和孩子在網上定了一款電話手錶。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這麼做?因為我發現孩子對買大房子,換好車子並不真正具有需求。而這些恰恰是我自己和老婆總掛在嘴上的事情。孩子並不存在根本上的攀比心理,以及所謂的自卑心理。而是我們自己深深的陷在攀比和自卑的漩渦裡無法自拔。

而這就像是傳染源,在不知不覺中慢慢侵蝕到了孩子的腦海裡。是的,我們應該時刻反省自己,時刻不要將一切的錯都歸罪於孩子。把所謂的教育培養孩子搞得轟轟烈烈,卻從來不去考慮出現問題的根源原來在自己身上。沒有認識到自己在談論某些問題的時候,無形中透露著自己的價值觀。

最後,我選擇妥協,為兒子買了一部電話手錶。是因為我不想因為沒有一部電話手錶讓孩子覺得自己比別人差而產生自卑。其次是我覺得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教育的是自己。而不是強硬的改變孩子。

謹以此文獻給有同樣遭遇的家長參考,共勉。歡迎留言評論。


9月22日,庚子年八月初六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攀比」,多數情況下是對的,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因為家長覺得,孩子是學壞了,物質欲變強了,心思不再單純了。但是,老實說,孩子喜歡「攀比」,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不自覺地拿自己和身邊人做對比,然後通過觀察、比較,找到成長的方向,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孩子想像別人看起,不一定就是「攀比」,更有可能是一種良性的競爭意識,家長千萬不要一棍子打死。
  • 家長不可忽視!孩子說出這三句話,是自卑的表現
    文/北媽媽育兒自信可以讓人勇敢地表現自己的優點,從而獲得更多的機會。也能讓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積極應對,不會妥協放棄。而自卑,則恰恰相反。當孩子出現了自卑的情緒,將會為成長帶來許多傷害,嚴重影響到性格塑造和今後的學習與生活。所以家長萬萬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尤其是需要關注孩子是否出現了自卑的情緒。
  • 幼兒園孩子都穿名牌鞋,買了怕攀比,不買怕自卑?老師來支招
    買了怕孩子攀比,不買又怕孩子自卑?夾在中間,很是為難。買與不買,這樣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那該如何做才是最好的方式呢?首先,家長們需要知道「棘輪效應」。家長給孩子買名牌之前,要考慮自己的經濟情況,是否可以承擔起孩子的消費升級。因為消費只會不斷升級,不會出現消費下降。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現在孩子也許只是攀比鞋子、服飾,長大之後就是車子、房子以及父母的背景。到這時候,家長是否還有能力讓孩子揮霍。所以提醒家長,不要從小給孩子灌輸名牌的觀念,而是要怎麼舒服,怎麼來。
  • 孩子攀比心重,家長勞神傷財,解讀「負性攀比」,幫孩子早日糾正
    攀比是指人們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地與高標準進行比較的一種行為。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攀比心理。然而,成年人的攀比心理可以通過自我的調節來進行緩解消除,當攀比心理出現在孩子身上時,卻令家長感到頭疼。 同事阿文和老公平時很溺愛自己的女兒朵朵,孩子提出什麼樣的要求都盡最大的努力去滿足,幾乎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
  • 沒有骨子裡就自卑的孩子,家長這些舉動,才是造成自卑的「根源」
    其實生活中打孩子的家長大有人在,一些家長會認為「棍棒底下出好孩子」,但是沒有想過暴力的對待孩子的教育會讓孩子有一種自卑的心裡產生,尤其在與人相處的時候,這種表現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孩子不是天生就會有自卑的心裡,而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和父母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 面試熱點解析-攀比式育兒
    【命題預測】近年來,部分家長在培養孩子時求速成、愛攀比,「拔苗式」育兒花樣繁多,有的堪稱「走火入魔」。有的人認為,這種育兒方式能為孩子成長提供必要的養分,有利於增強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也有的人認為,家長也需要接受成長的教育,掌握科學的育兒方式,避免將壓力過多傳遞給下一代。對此,你怎麼看?
  • 攀比是煩惱的根源
    其中浮躁煩惱和焦慮、拜金易怒紅眼病,都與不當攀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攀比是現代病致病的重要原因。煩惱是心智的沉溺。煩惱的人不外乎12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攀比是把「雙刃劍」,它在激發人的進取意識的同時,也使人陷入無休無止的欲望之中,活得很疲憊、很辛苦。
  • 你的攀比心成就了「偽早教」,育兒專家崔玉濤:養孩子不要作比較
    給4歲以後的孩子報各種輔導班還能說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但是給1-3歲孩子孩子報這種早教課程,就是只是單純在滿足家長的攀比心了。育兒專家崔玉濤直言:養孩子不要作比較,養好自己家的就行了,家長們快醒醒吧!還有一些早教班和家長說思維邏輯的重要性,實則也是在限制寶寶的思維,通過這些方法背誦的古詩,除了讓家長拿去炫耀,沒有任何用處。
  • 炫娃、攀比!父母的「愛面子」令孩子難堪又自卑,別再沾沾自喜了
    每次考試後出成績排名,都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攀比」戰爭。尤其是很多家長和孩子在場的聚會,孩子就變成了家長們「攀比」 的工具。就算孩子內向害羞、不願意展示,父母也會強迫孩子表演,導致孩子難堪又自卑。,心裡很介懷,容易導致孩子心生自卑,與父母感情疏遠等。
  • 孩子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信
    ,引導孩子擺脫不健康的自我關注狀態,解決自卑的深層次根源問題,幫助孩子提升自我接納水平,從而建立真正的自信。作為家長我們要教會孩子明辨是非,給予更多的關愛,理解和歡樂,在最終的苗頭自卑時及時的撲滅,經常讚揚:跟你在一起的時候真好。
  • 李玫瑾:面對孩子攀比,父母要解決三個問題,方法很關鍵
    還有的家長直接學著孩子的樣子倒在地上,孩子反倒不哭了。不同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是千差萬別,孩子喜歡攀比跟風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主要看家長如何應對。2、大人有攀比心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喜歡攀比,家長也要注意,是不是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表現,別人有的我家也一定要有,如果你有這表現,孩子也有這追求。很多家長可能沒意識到這一點,自己在生活中不知不覺給孩子傳遞了這樣的信息。
  • 「新型攀比」在幼兒園「流行」,家長若不制止,受傷的會是孩子
    幼兒園本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的地方,但是因為一些家長和同學的舉動,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價值觀的形成,甚至有一種「新型攀比」的不良行為,正在幼兒園「流行」。這個出發點本來是好的,家長們也都支持,但是真正執行起來,卻出現了偏差。因為小朋友們帶來的禮物價值參差不齊,收到價格比較昂貴禮物的小朋友,回家也會要求媽媽購買一個貴一點的禮物進行交換,不買還不行。這樣的事情多了以後,家長們都覺得,這不就成了玩具大比拼了麼,不但讓孩子學不會分享,反而助長了攀比的風氣,需要及時制止。
  • 家庭本不富裕,孩子卻愛攀比怎麼辦?教您3招解決孩子的攀比心
    文/小熊育兒日記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抱怨自己家的孩子非常愛攀比,他們都知道孩子在還小的時候並不看重昂貴的東西,但是當他們走進校園,遇到了其他的孩子,就會逐漸生出攀比的心理,這種攀比心理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困擾。而且還會影響一個家庭,因為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都是不同的,父母不可能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 「別人有,我也要」,孩子愛攀比未必是壞事,家長正確引導很重要
    面對孩子的攀比心理,如果家長重視不夠、引導不當,長大後這種攀比心理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促使孩子走上彎路。同時,要注意別讓孩子壓力過大,防止鑽牛角尖,必要時要安慰他,讓他放鬆心情。心理專家認為,孩子有攀比之心是很正常的。事實上,孩子提出每一個"我也要……"都是經過縝密思考的,這時家長就要注意正確引導,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種資源。
  • 家長經常攀比孩子學習成績,那孩子可以攀比家長的收入嗎?
    相信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對於「別人家的孩子」的印象非常深刻,比如家長經常會和孩子說:XXX這次又考了班級第一,你看XXX沒事的時候總會幫家裡做家務。家長們之所以對孩子這樣說,也是為了激勵孩子,讓他們知道自己現在的不足。想用這種方式促進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不少家長把謙遜作為美好品德,以驕傲為恥。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很少誇獎孩子。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哪怕你跟孩子說是為了他好,哪怕孩子知道你是為了他好,但負面評論會讓孩子的內心生出消極的自我評價。這是一個人自卑的根源。三毛看後激動不已,回道:等你這一句話,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親,親口說出來,肯定了我在這個家庭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 孩子總是愛攀比?娃的行為背後是啥心理,一本書讓你了解透徹
    ,或者沒有原則性的一味滿足孩子,最後促成可更為嚴重的攀比之心。育兒的道路上困難重重,為什麼孩子攀比心如此重?究竟是娃的問題,還是因為你不夠了解他們的內心?能幫助媽媽找到孩子各種行為的內在動因,從而使教養難題迎刃而解。
  • 給孩子報鋼琴班卻被「鄙視」?興趣班鄙視鏈,凸顯家長的攀比之風
    給孩子報鋼琴班卻被「鄙視」?興趣班鄙視鏈,凸顯家長的攀比之風同事劉姐的女兒現在8歲,從4歲開始就在學鋼琴,因為女兒喜歡所以風雨無阻堅持上鋼琴課,8歲就過了鋼琴6級,這讓劉姐感到非常自豪,女兒對學習鋼琴也是信心滿滿,興趣十足。
  • 自卑的孩子到底心裡缺點啥?家長不妨來聽聽美國育兒專家怎麼說
    」但空洞的話語一點作用也沒有,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戰勝自卑呢?看過不少育兒心理學書籍,只提供方法,卻缺乏深層次的剖析,不是很滿意。幸好,最近讀的一本《學會自我接納》,幫我解開謎團,為什麼我們提高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往往適得其反?是因為沒有找到根源。
  • 孩子總是自卑?家長做好這幾件小事有助於提升孩子自信
    自卑過度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性格孤僻。生活在自卑陰影的孩子,會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一生都被自卑困擾。但孩子的天性中並不存在自卑,其根源在於父母無形當中給孩子設了限。1、經常受到批評和指責家長總是在孩子做錯了事或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時數落和批評孩子。經常成長在這種環境的孩子,往往自卑感很重,性格也會比較內向、孤僻。2、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有的父母不衡量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便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無形當中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產生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