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不白。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焦慮這個話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焦慮這個詞開始在社交圈裡蔓延。
甚至有人開始販賣焦慮,利用你的焦慮,給你販賣知識;譬如利用你的焦慮,給你販賣雞湯。
其實要回溯起來,在孩童時期我就會感到焦慮。焦慮一直伴隨著我,只是更多地會表現為不安、煩躁、浮躁等等,而我沒有準確地把它識別出來——這就是焦慮:
1、我很差勁,我比不上其他人,我配不上、也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
2、我很恐懼,我害怕我考不上/找不到工作/就這樣度過一生。
3、我很後悔,我痛苦於自己曾經浪費的生命、傷害別人和被人傷害的自己。
4、我很無奈,很多事情我無力改變。
當你焦慮的時候,你會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急著掙脫這種情緒。一般這種時候,我們習慣做的事情是,反覆思考那些痛苦的情緒與不理智的想法
我們要學會面對世事無常
在真實生活的客觀情境中,很多事情的發生並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我們還需要了解焦慮的一個本質。
焦慮——是對無常的抗拒。
無常,是佛教裡的概念,但是和西方心理學是相通的。
西方心理學有一個觀點「人生苦難重重,這個是偉大的真理」,其實就是對無常的通俗解釋。.
人生充滿了無常,但是人的動物性本能卻是趨利避害,也就是人性的本能是抗拒無常的,所以人們很容易焦慮。
比如說堵車,這是一種無常,當你抗拒時,你會抱怨怎麼又堵車了,你想早點到家或者到公司,這令你感到焦慮,甚至繼而憤怒。
不做「逐一族」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快樂的廚子,很滿足自己現在的生活,有吃有穿,妻子和兒女是他的一切。每天生活在快樂當中。
有一天,在廚房發現了一個袋子,數來數去,都只有 99 枚。心想誰會專門放99 枚呢?應該放 100 枚才對啊,一定是丟在什麼地方了。最後找到精疲力竭也沒有找到
於是他決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儘快賺取一枚金幣。因為找金幣找得太晚太累,第二天他起晚了。於是他的情緒非常壞,對著他的家人大吼大叫發洩不滿。
等廚子來到御膳房,也不再像往日那樣哼著小曲快樂地工作了,他只是拼命地幹活,心裡想著他的第 100 枚金幣。
於是他們原有的幸福平和被破壞了,開始不顧一切地追逐那個沒有實際意義的『1』,甚至因此而失去了快樂,這就是『逐一族』。」
現在來看看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多少「逐一族」吧。我們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自己,是否還在為了讓自己銀行存款再多出一個「0」而成天愁眉不展呢?是不是還有人為如何才能再多置一份房產而疲於奔命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逐一族」的成員,都在追求那個額外的「1」,殊不知,在追求的過程中,自己正在與快樂漸行漸遠。
承認與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完美主義者是疲憊的追逐者,他們是有追求的人,心中有一個接一個的完美目標,而且等級越設越高,即使有快樂,也是曇花一現,稍縱即逝!他們一直走在否定自己的道路上,並樂此不彼!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過一句「不完美才是人生」,至今印象深刻,細細品味,也有同感。人生在世起初誰都希望完滿:無論是讀書、工作、嫁娶、等等都設想有一個好的結局,然而、雖然我們絕大多數人所經歷的也許是這樣的生活,達到了滿足。
人生原來就是不圓滿的,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便不會苛求自己,也不會苛求別人,只有一個懂得接受的人生,才會更懂得去珍惜。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個缺口,雖然你不想要這個缺口,但是這個缺口卻如影隨形的跟著你。
人生就像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圓,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圓滿的,也許正是因為認識到了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所以我們的人生才會因此而更加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