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誰都活的不容易,尤其是人到中年,面臨可怕的中年危機,克服焦慮也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該如何克服焦慮呢?曾有五位古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人生的焦慮太多,總是會給人一種不安全感,相比於古人而言,現代人的焦慮情緒似乎更多更大,甚至有時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當代人生存壓力大,房貸、車貸、彩禮、父母贍養、子女教育、職場壓力、身體亞健康,無一不在摧殘著我們。
曾有人說過,當代人內心產生焦慮,其實是一種常態,焦慮既可以成為旅途中的絆腳石,也能成為成功路上的墊腳石,關鍵是要看我們該如何去應對?在這一點上,古人的所作所為似乎給我們闡述了答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人應對焦慮的方法:
一、換一個行業
人的一輩子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關鍵是要看自己該如何拼搏奮鬥。工作中的人們,難免會受到職場壓力的擠壓,致使自己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狹小,因此我們可以考慮換一份工作。
我國古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經也與其他士子一樣,準備考取功名,將來為國家效力。然而在經歷過多次科舉失敗後,他突然決定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而是尋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數年之間,他背上行囊遊遍祖國大江南北,考察我國國內的山川地勢,最終著成了我國第一部散文遊記——《徐霞客遊記》,並從此名垂青史。
二、苦學一門本領
「不怕百樣會,就怕一樣通」,苦練本領當然需要下一番功夫,但在成功時也會令人刮目相看。只有在人前出類拔萃,才能應對隨之而來的焦慮情緒。
西漢經學家匡衡,兒時因為家貧買不起照明物,只能偷偷鑿開鄰居的牆壁,借著微弱的燈光學習。然而即使這樣,匡衡卻屢次考不中,直至第九次才算是勉強入圍。匡衡雖看似有些愚笨,卻有一項別人根本比不了的專長,即解讀《詩經》。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由此我們也能看到匡衡的真實水平。正因如此,匡衡最終受到了漢元帝的青睞,成為西漢一代名臣。
三、業餘愛好改變命運
人在緊張的工作之餘,總是要有一些業餘愛好,排除那些低俗的愛好不說,將高雅的愛好發揮到極致,也許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其實只是一位朝廷官員,他政務能力不強,所轄州縣的發展水平也有限,只能算是一介平庸之官。然而王羲之卻寫得一手好書法,令時人稱讚不已,據傳言稱,在當時他的字可以買下一座城,至現代也同樣一字千金。
四、善於交朋友改變命運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人在社會中立足,少不了要交三五好友,正所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故此多交朋友絕對是一條成功的捷徑。
《水滸傳》中的宋江,是山東鄆城縣的押司,屬於一位小吏的級別,按照道理而言,他應該屬於碌碌無為之人。可是宋江素來樂善好施、廣交朋友,總是能在別人危難時刻給予幫助,因此宋江的名聲也迅速傳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吏,靠著廣交朋友,最終走上了農民起義的道路,宋江本人的成功絕非偶然。
五、努力工作沒有時間焦慮
焦慮產生的源頭是什麼?當然是因為自己太閒,有太多思考人生的時間。如果我們下意識地努力工作,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則必然沒有任何時間考慮其他的事情,其實這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
雍正皇帝在繼位之後,民間一直存在流言蜚語,稱他本人的皇位來路不正。作為一位皇帝,皇權正統性得不到承認,的確會令人感到極度心焦。如果換作其他的皇帝,恐怕早已經要大開殺戒了,但雍正皇帝卻不同,他將所有注意力都轉移到政務上,每天幾乎只睡4、5個小時,除了吃飯時間基本都在處理朝廷政事,所以他也沒有任何時間產生焦慮情緒。最後成為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
克服焦慮情緒,心態調整最重要,只有擁有一個良好且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才能尋找到人生的希望,繼而向著目標不斷前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