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資訊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你需要真正的批判性思維

2021-01-08 馴養一本書

有一種章魚,叫西北太平洋樹章魚,它們生活在北美西海岸奧林匹克島上的熱帶雨林中。這種章魚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兩棲動物,能同時生活在陸地和水裡。有個網站詳細地介紹了樹章魚的生存狀況,由於環境汙染、人為獵殺等原因,這種章魚瀕臨滅絕。網友可以通過聯合籤名、在社交媒體標註支持、購買咖啡杯等行動,為保護樹章魚做點貢獻。

儘管關於樹章魚的資料很詳細,然而,事實上,樹章魚根本不存在。這個網站其實是個網際網路惡作劇,由Lyle Zapato於1998創立,現在,這個網站主要用於檢測人們對網際網路信息的鑑別能力。

今天,我們只要點點滑鼠就能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卻難辨真偽;我們每天接受來自專家、媒體和公眾號的各種觀點,卻難辨對錯。如何在信息浪潮中,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時代,要想不被信息淹沒,每個人都需要培養一種能力,那就是批判性思維。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呢?

有人看到「批判」兩個字,可能會覺得批判性思維不就是抬槓嘛。其實並不是。在《學會提問》中,批判性思維被定義為「對自己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的評判」。從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來,批判性思維不是為了找別人麻煩,而是為了幫助我們自己建立起對世間萬物的評價體系。如果你經常感覺對於一些觀點、電影、書籍無法做出自己的評價,這本書可能會對你很有幫助。

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尼爾布朗是一位經濟學教授,長期從事批判性思維研究工作,他曾經為十所大學的教職員培養批判性思考技巧;斯圖爾特基利則是一位心理學教授,目前在美國鮑靈格林州大學任教。

《學會提問》的英文版名字叫: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從英文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本書本質上是在講如何養成批判性思維,而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就是,學會提出恰當的問題,去評價接收到的結論或觀點,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本書出版三十多年以來,經久不衰,最新版本已經出到十一版,可以說是批判性思維領域的經典書,但是這本書讀起來並不是特別容易,需要反覆地閱讀和思考。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兩種批判性思維

梁文道曾在一個訪談中說過:「讀書就是要挑戰自己原來相信的東西,原來以為自己知道的夠多的東西,讀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的限制,不會敢那麼輕易地去肯定跟否定什麼。」讀書是為了讓自己不斷地認識到世界的複雜性和自己的局限性,如果讀書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批判性思維其實也是這樣。

如果你用批判性思維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看法,你就是在使用弱勢批判性思維。之所以稱之為弱勢,是因為你的目標是為了反駁與自己不一樣的意見,而不是為了追求真理和事實。

相反,強勢批判性思維則要求我們對所有的觀點一視同仁,包括我們自己的觀點,這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看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主觀偏見。強勢批判性思維給了我們糾正錯誤的機會,也要求我們用包容和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我也可能是錯的」的事實。

所以,真正的批判性思維是指強勢批判性思維,這種思維不是為了批判別人,而是為了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答案,做出更好的決定。在強勢批判性思維中,存在著一些潛在的價值觀:

主動尋找異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都傾向於和自己類似的人交往,而批判性思維則需要我們重點去關注那些與我們想法不同的人,通過傾聽他們的觀點,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選擇。

好奇心:對於我們遇到的事情,不斷地提問,多聽多看多想,從別人身上學習真知灼見。

謙遜: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犯錯,也都難免局限於自身視角,而在他人身上可能存在著打破我們認知的地方。同時,謙遜也能幫助我們克服批判性思維的障礙,那就是:只要和自己不同的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最客觀、公允。

尊重嚴密的論證:接受還是拒絕一個觀點,不應取決於我們個人的喜好,而要看是否有嚴密的論證過程。如果一個觀點有合理的論證過程,有恰當的證據證明,那麼我們就應該尊重這個觀點。

除了價值觀方面的準備,要養成強勢批判性思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學會提問。對什麼提問呢?就是對整個論證過程進行提問。

論證的三大柱石:論題、結論和理由

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觀點,從書上、公眾號、自媒體平臺、演講視頻,我們怎麼知道一個觀點、一個立場是否合理呢?這取決於我們是否相信他們的論證過程。論證過程由三大柱石組成:論題、結論和理由。

論題通常會出現在文章或演講的開頭,有些在題目中就能發現,即使論題沒有直接出現,我們也可以通過結論反推出來;論題的答案就是結論,通常是說話者要表達的中心觀點,也是他們希望我們接受的觀點;連接起論題和結論的橋梁,就是理由,理由是否合理、有效決定著整個論證的可靠性。我們來看一個書中的例子:

公共遊泳池有可能成為威脅健康的公害。很多公共遊泳池並不嚴格遵守衛生法,因此為水生細菌的感染提供了空間。研究表明,60%的公共遊泳池都不能保證水裡的氯含量達到正常水平,任由遊泳者感染疾病。很多遊泳者在使用公共泳池以後就開始患病。

論題:公共遊泳池是不是一個健康的隱患?在這裡論題沒有直接出現,但是可以根據結論得知。

結論:公共遊泳池是一個健康隱患。

理由:很多公共遊泳池沒有遵守衛生法:(1)60%的公共泳池氯含量不達標;(2)很多人在使用公共泳池後開始患病

有說服力的論證的基本結構是這樣的:甲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乙。甲是結論,乙是支持結論的理由。並不是所有的論證都是一樣的效果,論證的質量有高低之分,這取決於理由多大程度上能夠支持結論,證據是否可靠,推理過程存不存在謬誤等。我們如何確定一個觀點是否值得相信,就是通過提問一系列的問題,比如: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它的理由是什麼?

在論證過程中,哪些詞句存在歧義?

推理的過程是否存在謬誤?

證據的有效性如何?

使用的統計數據是否有欺騙性?

……

通過對論證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提問,我們就可以對各種觀點做出自己的評價,形成自己的看法。

看不見的假設和替代原因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一個觀點,論證結構看上去沒毛病,但是你會隱約覺得哪裡有問題。這是因為除了表面說出來的理由,還有一些沒有說出來的、與表面的理由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信息。

在論證的過程中,有三個方面的信息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價值觀假設;二是描述性假設;三是可能存在替代原因。我們一個個來看。

價值觀假設是指,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的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因為我們太習以為常了,所以,在論證的過程中,經常會忘記講出來。這就會造成理由似乎不能完全證實結論的感覺。

比如,今年在美國通過的最嚴「反墮胎法案」,有些人認為墮胎就是謀害生命,而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墮胎權是基本的人權。對同一個問題,產生截然不同的兩個結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價值觀衝突的存在。支持「反墮胎法案」的人,有一種價值觀假設,他們認為胎兒生存權優先於女性的人權。你選擇同意哪個觀點,其實就折射出你的價值觀導向。

描述性假設是什麼呢?作者將其定義為「沒有說出來的關於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是什麼樣的一種看法。」這個說法有點抽象,我們看一些具體的例子,其實就比較好理解了,比如,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們喜歡合作還是喜歡競爭,才能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人類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你相信的觀點,就是你對人本質的一種描述性假設。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領導,如果你認為工做場所應該提供一種團隊協作的環境,因為和諧的同事關係,能夠創造出一種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這個結論中,你隱藏的描述性假設,就是人們更喜歡合作。

作者或演講者說出來的理由,有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也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說存在替代原因。比如,一個女孩認為,都已經大半天了,我男朋友還沒有回我簡訊,他一定是生我的氣了。替代原因是:也許他正在忙著別的事;也許他的手機不在身邊;也許他僅僅是忘了回簡訊。

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替代原因來解釋,要培養批判性思維,我們就不能僅僅相信專家或者別人告訴我們的原因,而是要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尋找替代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表面看起來的那麼簡單,這能夠讓我們保持一種理智和謙遜的態度,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價值觀之一。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改變一種思維習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同樣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和反思才能掌握。在《學會提問》中,兩位作者寫道:「批判性思考的人都相信自己做主、好奇心、通情達理等價值觀是人類最重要的一些目標。批判性思維的最終結果是要求一個人虛懷若谷地接納各種觀點,理性評判這些觀點,然後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接受哪些思想或採取哪些行動。」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價值觀,喜歡擁有獨立的觀點,喜歡自己做主的人生,那麼,大概你也會想做一個批判性思考的人。

相關焦點

  • 批判性思維:人云亦云,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批判性思維》01你有多久,沒有審視你所看到和接受的信息了?仔細回想你在百度頭條,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的觀看經歷,其中有多少是澎湃煽動的信息,有多少是嚴謹縝密的理性分析?但是我們所看到的究竟是真相還是表象,聽到是真知灼見,還是未經推敲的觀點,你是否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過?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或許你可以了解一下「批判性思維」。
  • 如何通過批判性思維,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掌控力?
    我們不能頭腦空空由人擺布, 我們不能依賴別人思想生存, 我們不能總像憤青一樣活著, 我們需要靠自己去問為什麼。每天都有人試圖改變你的認識與信念,當你學會提問,你會收穫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掌控力。更現實一點,你可以知道這個世界到底誰在說真話,誰在說假話,他們為什麼會說真話,又為什麼會說假話……想學習批判性思維的人的五項素質:保持思考自主性對世界有好奇心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在爆炸的資訊時代,我們大多數的人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更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本質知之甚少?更多的是人云亦云,跟著情緒,臉紅脖子粗。批判性思維並不等同於標新立異,為了質疑而質疑,它的真正含義在於獨立思考,不滿足於輕鬆給自己一個答案。批判性思維對於信息的接收和甄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信息過載時代如何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
    你會思考嗎?我想沒有人會否定,似乎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但有科學研究表明:思考能力是十分容易喪失的一項能力。尤其身處於當下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可以十分便捷迅速的獲取到我們想要的資訊或者知識,而過分沉溺於這種隨手可得的便利性世界,讓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喪失清醒思考的能力。
  • 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人類兩大「軟實力」,如何從小培養?
    缺少了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也是盲目跟風的重要因素。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有時候也需要技術性的方法,比如懷疑一切的勇氣。 2.批判性思維 保持質疑精神,並且全方面的思考衡量 美國學者理察·保羅認為,所謂批判性思維是我們對思考過程的再思考。批判與批評性不同,批判更多的是否定,而批判性則是思辨式的,是有建設性的。
  • 培養寶寶獨立思考能力,從批判性思維啟蒙開始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近年來已經成為一個火熱的教育話題,一提到國際教育與中國的差別,這個詞語就經常跟隨浮現。各類留學考試中,批判性思維對閱讀、寫作等的作用也突出了這種差異。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孩子多大開始需要培養這種思維習慣?如何培養?今天我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 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在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交換變得非常的迅速,孩子處於這樣一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究竟該如何去處理他們每天通過網絡,社交媒體,電視廣告等等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呢?其實這與我們一些家長經常有所耳聞但又不清楚具體是什麼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很大的關係。那麼批判性思維到底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是什麼?
  • 無法獨立思考,是因為你不夠聰明嗎?錯!是因為你缺乏批判性思維
    學會批判性思維,我們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更不會在紛至沓來的信息當中感到焦慮和迷茫,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比如《都挺好》裡面,蘇明成聽信了上級領導周姐的話,傻乎乎地把全部積蓄投資建工廠,甚至不惜把舅舅給兒子上學用的三萬學費也砸了進去,美滋滋想著自己很快就發財了。
  • 批判性思維:資訊時代去蕪存菁的一把鑰匙
    我們需要認識到: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需要的並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一個有效的信息過濾器,用來甄別和篩選信息。 而這裡的過濾器指的就是「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 你要對這個世界有點意見,請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孫圈圈在《請停止無效努力》一書中寫道:在這個連吐槽都有人替我們代勞、而我們只需要轉發的時代,大部人既做不到獨立,同時也不會思考。獨立思考很難,但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定著一個人的競爭力,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裡脫穎而出,學會質疑,才是面對這個世界的正確方式。
  • 《學會提問》:鍛鍊你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辨別信息真偽
    因為在接受了十多年的學校教育,雖然學校告訴了我很多問題的正確答案,比如什麼是熱力學第一定律,什麼是三角函數等,灌輸了很多知識,但根本沒有系統的鍛鍊思考能力。幾乎沒有教我們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描述,如何產生獨立的想法,這些都沒有專門的老師教。我們經常說要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要求學校培養慎思明辨的學生,但最終僅僅只是口號而已。
  • 如何有效提問和思考?讀《走出思維的誤區:批判性思維指南》
    怎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或者更進一步怎樣建立起自己的思考體系?或許批判性思維可以作為我們的起點。《走出思維的誤區:批判性思維指南》一書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這10個問題,實際上就是,進行批判性思維練習的指南和步驟。我們可以結合工作和生活實際,將其作為一種思考工具,開展刻意練習和針對性練習,當這種思考方式內化為一種思考習慣,那麼就可以說基本掌握了批判性思維的方法。
  • 強烈推薦|如何提升批判性思維?
    圖片源自網絡批判性思維幫助你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生存和發展。制定計劃來提升思維能力,保持練習直到批判性思維成為你的第二天性。1思考和改變相信這些年你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世界一直在變化,變得日益複雜和無法預測。批判性思維幫助你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找到那些不變的東西,更好地作出決定。
  • 《你是孩子的光》:網際網路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在這個網際網路擁有無限可能的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記者」,都可以是「發言人」,都可以發布一些或真或假的消息,我們該如何去偽存真。那就是要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提問。,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1、激發你的批判性思維所謂批判性思維:說得簡單點,就是「不流於他人的想法,自己認真思索意見的思考方法」。
  • 為什麼孩子需要批判性思維方式?
    不管我們對這個觀點是否認同,批判性思維在新世紀的重要性是絕對的,甚至是成功的最關鍵能力。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變化多端的時代,而不再是對外封閉、知識匱乏的時代了。如何評估這些信息是否值得信賴?哪些是需要質疑的陷阱?
  • 批判性思維最重要一課:在這個眾說紛紜、真假不分的時代,如何形成獨立判斷
    沒有積累,就沒有批判性思維。無論出沒出國,多讀一些書,多走一些路,多歷一些事,親身去體驗一切,永遠是認識世界、形成獨立判斷最好的方法。究竟如何對一個現象形成獨立的判斷,尤其是在一個眾說紛紜、真假不分的時代裡。這將成為最需要當代中國人,尤其是教育界深刻反思的批判性思維難題。
  • 批判性思維:網上衝浪,如何獨立思考與判斷真相?
    邏輯學分兩種,一種是偏數學的形式邏輯,另一種是非形式邏輯,也叫批判性思維。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就是批判性思維,它的定義是:針對相信什麼或做什麼的決斷而進行的言之有據的反省思維。人的思考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自然思維,是遇事遇人的第一重思考,這一階段觀察和直覺、事實和錯覺、想法和偏見都混合在一起;而對第一重思考的反思、評估、審驗、校正就是第二種思考即反省思維。某種程度上,自然思維像是考試,反省思維是考試結束後。
  • 哲學專業才學批判性思維的時代該結束了
    儘管如此,耶魯大學原校長理察·查爾斯·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還是在2010年的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缺乏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如何切實提升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水平,發揮其在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中應有的作用,是亟待我們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 風靡國際教育的批判性思維,中國孩子太需要了
    其實,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一種獨立思考,不會人云亦云的能力。哈佛大學校長德魯 • 吉爾平 • 福斯特曾在 2017 年的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中說:我們希望在每個學生身上培養的重要智力技能——即做出判斷和評估事實的能力。
  • 批判性思考與創造性表達
    長達172頁的《PISA2018設計草案》關注的是社會、經濟、文化之變化對閱讀能力內涵的發展性新需要。從重「理解」走向重「反思」,從再現文本信息到批判性輸出信息,正是閱讀能力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一種必然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