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回專注力》是一本講述注意力缺失的書,作者愛德華·哈洛韋爾是注意力缺失領域全球知名專家,曾在哈佛醫學院任教20多年。在本書中,他將多年來對抗注意力分散的方法進行了系統化地總結。在職場與日常學習場景中,如果你有注意力困擾方面的問題,本書正適合你去讀一讀。
本文作者 | 愛德華·哈洛韋爾
選自《贏回專注力》中文版序
以下內容為《贏回專注力》作者愛德華·哈洛韋爾中文版自序
我感到非常榮幸,這本《贏回專注力》讓我的文字和工作成果與中國的讀者朋友們見了面。這本書的內容是我工作中很有價值的部分,很高興這本中文版能夠向你們展示我畢生工作的精華。
《贏回專注力》
作者:(加)愛德華·哈洛韋爾
譯者:徐卓
如今,我已年逾七旬,今天有幸能讓自己的文字漂洋過海來到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感到不勝惶恐。希望大家能從書裡發現一些新的信息、有用的觀點,以及讀書的樂趣。
我對古老的智慧心存敬畏,而中國的文明和智慧確實非常無與倫比。我從幼年學習古代歷史的時候就開始接觸中國文化,讀到了馬可·波羅的遊記,也聽說了難以想像的萬裡長城,知道了中國的諸多朝代,當然也領略了聖人孔子的諄諄教誨和哲人老子的華麗詩篇。我還聽說了很多能工巧匠的發明創造,以及藝術家們的精美作品。當然還有中國的美食,以及幾千年來帶給世界的科技、哲學和文化。
因此,今天我能把這本書當作一份禮物帶來中國,既感到惶恐,又非常開心。
在本書中,大家會看到我逐漸建立起來的一個概念——注意缺陷特質(Attention Deficit Trait, ADT),它源自傳統的注意缺陷障礙(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的概念。
我自己就有注意缺陷障礙,這反而成為我作為醫生鑽研這個領域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對注意缺陷障礙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
我對注意缺陷障礙有自己的獨特觀點:注意缺陷障礙並非一種失調或者障礙,而是一種特質。如果注意缺陷障礙能夠被人妥善管理,甚至可能成為生命中的好幫手。這個世界上還有非常多成功的企業家、發明家、藝術家、醫生、律師、運動員、音樂家,以及其他領域的佼佼者,他們都是這樣的。世界上有太多成就非凡、生活美滿的人具有注意缺陷障礙的特質。大家可能知道一些這樣的人,但是更多的人是不為人所知的。這些人僅僅是憑著自己的本能直覺,妥善管理了他們的注意缺陷障礙。
我的任務就是幫助這樣的人,不用僅依賴於自己的本能,而是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因為有很多情況僅靠自己無法取得成功。注意缺陷障礙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成為災難。
雖然有很多人確實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應對自身狀況,但是還有更多的人不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注意缺陷障礙,而因此成為罪犯、成癮者,產生抑鬱、自殺傾向,並且窮困潦倒。我的人生使命就是挽救他們,或者在事情沒有惡化之前及早地識別和治療有相似問題的人,防患於未然。
我的大部分工作是對大眾進行注意缺陷障礙的科普教育,並且對具有注意缺陷障礙特質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治療。與此同時,我也親眼見證了從1983年我畢業開始工作到今天,整個社會對注意缺陷障礙的態度所發生的戲劇性的變化。
短短幾十年間,世界的巨大變化令人嘆為觀止。不僅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加速,而且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電子產品了。我們被各種電子產品緊密聯繫在一起,所有人之間保持聯通,而且永遠不下線。我們讓自己的大腦負擔著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得多的數據,甚至在20 年前這都是無法想像的!
當我們的大腦淹沒在數據海洋中時,想要保持專注、聚焦和清醒的思考,就算不是沒有可能,也是非常吃力的。不僅如此,我們還要跟各種蜂擁而至的意外打擾、額外需求、機會風險打交道,並且很多時候我們甚至都不知道這些東西究竟來自何方!
現代生活讓人興奮,但是也讓人心力交瘁、應接不暇、瀕臨崩潰,就像我曾在書中寫到的「發瘋一樣地忙碌」。時間永遠用不過來。
這種數據過載、忙不過來的狀態,以及多任務處理和持續被打擾的處境,創造出了一種跟注意缺陷障礙一模一樣的狀態,但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作為問題和障礙的注意缺陷障礙。這種新產生的「冒名頂替」的症狀就是我之前所說的「注意缺陷特質」。它跟傳統的、與生俱來的、需要藥物治療的注意缺陷障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注意缺陷特質的症狀看起來與具有生物學基礎的注意缺陷障礙幾乎一模一樣,但是二者在本質上大相逕庭。真正的注意缺陷障礙源自基因,而注意缺陷特質則由環境的影響所致。如果你把一個具有注意缺陷特質的人安置到環境靜謐的鄉村裡,並且不讓這個人接觸電子產品,幾周之後他就會恢復正常,注意缺陷特質的所有症狀都會消失。
因此,了解自己當前的注意力缺失狀況到底屬於哪種類型至關重要。在本書中,我列舉了6種分心類型,每種注意缺陷特質的症狀各不一樣,應對方法自然也都不一樣。你可能有這裡面的一種或者幾種。
我希望書中的這些故事能讓你反思,在今天的世界中如何管理自己的思維和心智。在過去的日子裡,也許你根本不需要花任何心思來思考這些,那是因為那時候你的大腦不用面對這麼多幹擾和需求。但是時過境遷,現在已經不一樣了!
想像一下你有個女兒,這個女兒就是你的大腦。在今天的世界裡,她每天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各種要求,你能替她把這些要求都屏蔽掉嗎?不僅如此,她還讓你不要管她,退到一邊去,因為她渴望擁抱這樣的世界,覺得自己完全能夠應付得來。
雖然你知道這是痴人說夢,但又能怎樣呢?這時候做父母的該怎麼做?提建議,進行教育,不能後退,不要讓大腦一意孤行,並且儘量去設置邊界。
精神隱私在今天的世界中受到了巨大的威脅,而破壞者恰恰是作為大腦擁有者的我們自己!每個人都要學會調節自己對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就像我們面對琳琅滿目的垃圾食品要學會控制自己的食慾一樣!
這本書中的故事呈現了幾位能力出眾的人,在職場環境下跟注意缺陷特質做鬥爭的過程。而我提出的解決辦法在中國的環境裡應該也一樣有用。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支離破碎且過載的時代裡,這既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不幸。如果能夠趨利避害,我們可能會過上前所未有的高質量生活,只不過你需要先做到三件事:
1. 識別問題,為之命名。如果你已經購買了這本書,說明你正在這麼做了。給自己的症狀命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重要的前提。
2. 優先級排序。做那些你最喜歡,並且回報最豐厚的事情,找到這兩者的交集。別做那些你不喜歡,或者沒有回報的事情。
3. 找到正確的困難去克服。找一件既有挑戰性又能讓你發揮創造力的事情去做。當你面對挑戰,並且能夠運用自己的創造力的時候,你就會樂在其中,甘之如飴。
我見到過許多中國的父母,他們跟我講述了很多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尤為特別。我和一位母親一起,只通過提供關於愛、鍛鍊、人際聯結和課堂管理的建議,就幫助她的8歲的兒子解決了問題。這中間沒有進行任何藥物治療,而且一切都是通過電子郵件完成的!
這本書裡的知識都是經過反覆篩選的。我很高興與各位讀者分享這些想法。祝大家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