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陽的小夥伴們童年記憶裡總有這樣一個場景:春末夏初,藍天白雲下,綠色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瓢兒......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在略陽山區,有一種家喻戶曉的野生水果,漫山遍野的生長。如果你問我這是什麼,我會告訴你很多個名字,但略陽人都稱它為:瓢兒。它不僅是大自然饋贈山民的美味,更是濃濃的鄉情與深深掛念...
清晨四點半,家住略陽縣興州街道辦靈巖寺村木匣溝組的趙素琴一家就開始忙碌了起來。匆匆洗把臉,她和丈夫劉青松就趕緊帶上背篼步行到幾公裡外的山坡上摘瓢兒。因為要趕早市,趙素琴夫婦必須在九點前把今天的瓢兒摘好。一到目的地,趙素琴和丈夫就各自忙碌了起來,二人彎腰低頭,五指撮起,掌心朝上,對著瓢粒輕輕一掰,瓢兒就滴溜溜滾進手掌心。
在綠絨毯一般的山坡上,形似點點繁星的瓢兒探頭探腦,惹人喜愛。瓢兒顆粒越大、越熟,越好摘,手一碰上去,就自動脫落了,仿佛它的一生就是為了與這雙溫暖的大手相遇。摘滿幾筐後,倆人已汗流浹背,他們顧不上抹去臉頰的汗水,隨手抓上一把新鮮的瓢兒塞到嘴裡,滿嘴的酸甜清香就是勞動者對自己最好的獎賞。
8點左右,太陽逐漸升了起來,把瓢兒長長的藤蔓暖彎了腰,清晨漫山雪白的瓢兒瞬間全都貓著頭,鑽進草叢神秘消失了......摘好瓢兒顧不上休息,趙素琴夫婦就背著今天的勞動成果,騎上摩託車迅速趕往縣城。
在城區的一處臨時攤位上,早已擠滿了賣瓢兒的老鄉們,隨著趙素琴的加入,這支隊伍形成了一個好看的弧形。看著新鮮誘人的果實,來往的行人紛紛停下腳步,精心挑選。
從最早被當做充飢的食物,到幾元錢一大碗物美價廉的美食,再到如今幾十元一小碗的珍稀水果,略陽人對瓢兒的喜愛從未間斷,愈發濃烈。每年的這個時候,瓢兒就成了遠在他鄉遊子們心中一抹濃濃的鄉愁,深深的懷念。不管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食材多麼豐盈,一碗瓢兒,才是略陽人對這個季節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video
(▲市民 白小燕)
video
(▲市民 任繼)
對遠在他鄉的遊子來說,親友寄來的一碗瓢兒,是這個春夏之交季節裡最美的期待;只需一小勺,足以讓最平常的食材陡然變得酸楚動人,這是一年中最珍貴的味覺團聚,也註定是一份百感交集的鄉愁......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故鄉才是最溫暖的港灣。
編輯:融媒體